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吳哥,看不盡也看不厭的“石頭風景”!

世人把柬埔寨吳哥窟、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尼婆羅浮屠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 這些石頭建築都有著最悠遠最綿長的記憶, 建築的實用功能和宗教功能相互融為一體。

短短幾天時間, 眾多的寺廟實在看不過來, 選擇了幾座有代表性的, 除了之前介紹的大小吳哥、巴戎寺、聖劍寺、塔普倫寺等, 不能錯過的還有女王宮(Banteay Srei), 建於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 直到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才完成, 如今位列柬埔寨的三大聖廟之一。

這裡屬於吳哥的外圈, 也是遊客的必去之地, 女王宮雖然規模小, 卻擁有整個吳哥最最精美的雕刻, 被稱做“石頭上的刺繡”, 讓人驚歎不已。 最初法國人發現它時, 因為看到浮雕上有很多舞蹈女神Apsara的形象,

以為是妃子所住, 於是起名 “女王宮”, 其實是座僧舍, 被賜予僧侶 Divarakapandita並供奉濕婆神。

建築群均以朱色砂岩打造, 宮門很小, 必須彎腰進入, 以示對神的敬畏。 楣石上飾有精緻的浮雕, 非常漂亮。 在高棉建築史上, 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牆上。 中心寺廟四面矗立著獅子神辛瑪, 神鳥伽魯達和神猴哈努曼的守護神, 大都是複製品, 原物留在了金邊的博物館裡。 可惜遊客太多, 中心區域的建築又被圍了起來, 很多精美的雕刻不得以近觀, 有些遺憾。

對於遊客絡繹不絕的女王宮,我沒有心情停留,走馬觀花看個大概,倒是附近的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值得花上更多時間。不屬於常規線路,遊人很少,能夠安靜地欣賞一座古寺,在現在的吳哥已經是種奢侈了。班提色瑪寺的修復工作在所有吳哥古跡中算數一數二的,儘管在過去20年間,因為位置偏遠多次遭到劫掠。

這座“色瑪族(Samre)的寨堡”建于吳哥王朝最輝煌的時期—12世紀初的蘇利耶跋摩二世時期,高大的圍牆內竟然有條內護城河,可惜已經乾涸,從整體設計上來看,完全符合做為保壘之用的郊外行寺院構造。

護城河和高牆環繞的雄偉寺院,中央祠堂設有主殿,回廊周邊還有附屬平臺,這種城牆與中央祠堂以回廊連結的手法在吳哥窟中也可以看到,兩排五根欄並列形式的窗戶也是因襲吳哥窟中央祠堂的石窗樣式。

我喜歡院中那株雞蛋花,雞蛋花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之一,故又名“廟樹”或“塔樹”。樹下走來幾個柬埔寨女學生,拾撿著掉下來的雞蛋花,又笑著跑開了,很美的風景。

吳哥大圈裡的豆蔻寺(Prasat Kravan)也是一個小寺廟,高棉語“Prasat Kravan”意為“極香鷹爪(artabotrys odoratissimus)”,是當朝宰相所建。根據門側柱上的銘文,寺廟建成於西元921年,供奉毗濕奴。這是吳哥少有的紅磚雕刻建築,由五座修建在公共平臺上的廟塔組成。“五”這個數字貫穿吳哥建築,充分反映了當時對印度教的尊崇。

中央塔內的磚雕最為出名,古樸質地的磚頭上刻畫的內容是毗濕奴收回“三屆”的故事:毗濕奴化身侏儒瓦摩納(又叫三步神),向魔王巴厘要求三步地方,他左腳踩在代表大地的臺階之上,右腳踏在代表天界的蓮花上,舉著這朵蓮花的就是毗濕奴的妻子拉克什米(Lakshmi),而在大地與天界之間的波浪則代表了大海,結果三步跨越天、空、地三界,收回了整個世界。

建於十世紀中葉的比粒寺(Pre Rup)比吳哥窟還要早一百五十年左右,它的結構是磚,還沒有達到吳哥王朝鼎盛時期石雕石刻的頂峰。進去簡單轉了轉,這裡的“變生塔”是舉行國王火葬的地方,供奉濕婆。

達松將軍府(Ta Som)則是一座佛教寺院,供奉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國王之父,東塔門幾乎都被大樹的根完全覆蓋。

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是位仁慈的君主,在位37年中,除了修建各種寺廟,還大力建設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等等。其中最著名的一項“民生工程”就是龍蟠水池(Preah Neak Poan),又叫涅磐寺。相當於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這座大乘佛教建築在吳哥建築群中獨樹一幟,建在一座小島上,島中央依照須彌山建造的石塔上面有兩條蛇神纏繞在一起。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初供奉佛陀,後觀音,是具有醫療祈福的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當時在大水池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即使在今日,柬埔寨人還是相信蛇廟的神奇藥療,雖然水池荒廢已久,當地人前往蛇廟參觀,採摘長在水池土地裡的植物,拿回家做藥浴。比起那些祭天祭祖祭父母的寺廟,這裡更為後人津津樂道,曾經的聖水,如今已不再祛病治人,但它美麗的風景,仍然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小天堂。

吳哥,看不盡也看不厭的“石頭風景”。

對於遊客絡繹不絕的女王宮,我沒有心情停留,走馬觀花看個大概,倒是附近的班提色瑪寺(Banteay Samre)值得花上更多時間。不屬於常規線路,遊人很少,能夠安靜地欣賞一座古寺,在現在的吳哥已經是種奢侈了。班提色瑪寺的修復工作在所有吳哥古跡中算數一數二的,儘管在過去20年間,因為位置偏遠多次遭到劫掠。

這座“色瑪族(Samre)的寨堡”建于吳哥王朝最輝煌的時期—12世紀初的蘇利耶跋摩二世時期,高大的圍牆內竟然有條內護城河,可惜已經乾涸,從整體設計上來看,完全符合做為保壘之用的郊外行寺院構造。

護城河和高牆環繞的雄偉寺院,中央祠堂設有主殿,回廊周邊還有附屬平臺,這種城牆與中央祠堂以回廊連結的手法在吳哥窟中也可以看到,兩排五根欄並列形式的窗戶也是因襲吳哥窟中央祠堂的石窗樣式。

我喜歡院中那株雞蛋花,雞蛋花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之一,故又名“廟樹”或“塔樹”。樹下走來幾個柬埔寨女學生,拾撿著掉下來的雞蛋花,又笑著跑開了,很美的風景。

吳哥大圈裡的豆蔻寺(Prasat Kravan)也是一個小寺廟,高棉語“Prasat Kravan”意為“極香鷹爪(artabotrys odoratissimus)”,是當朝宰相所建。根據門側柱上的銘文,寺廟建成於西元921年,供奉毗濕奴。這是吳哥少有的紅磚雕刻建築,由五座修建在公共平臺上的廟塔組成。“五”這個數字貫穿吳哥建築,充分反映了當時對印度教的尊崇。

中央塔內的磚雕最為出名,古樸質地的磚頭上刻畫的內容是毗濕奴收回“三屆”的故事:毗濕奴化身侏儒瓦摩納(又叫三步神),向魔王巴厘要求三步地方,他左腳踩在代表大地的臺階之上,右腳踏在代表天界的蓮花上,舉著這朵蓮花的就是毗濕奴的妻子拉克什米(Lakshmi),而在大地與天界之間的波浪則代表了大海,結果三步跨越天、空、地三界,收回了整個世界。

建於十世紀中葉的比粒寺(Pre Rup)比吳哥窟還要早一百五十年左右,它的結構是磚,還沒有達到吳哥王朝鼎盛時期石雕石刻的頂峰。進去簡單轉了轉,這裡的“變生塔”是舉行國王火葬的地方,供奉濕婆。

達松將軍府(Ta Som)則是一座佛教寺院,供奉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國王之父,東塔門幾乎都被大樹的根完全覆蓋。

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是位仁慈的君主,在位37年中,除了修建各種寺廟,還大力建設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蓋水庫、鋪路修橋、建101所驛站、102所醫院等等。其中最著名的一項“民生工程”就是龍蟠水池(Preah Neak Poan),又叫涅磐寺。相當於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

這座大乘佛教建築在吳哥建築群中獨樹一幟,建在一座小島上,島中央依照須彌山建造的石塔上面有兩條蛇神纏繞在一起。大水池(被稱為聖池)初供奉佛陀,後觀音,是具有醫療祈福的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當時在大水池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即使在今日,柬埔寨人還是相信蛇廟的神奇藥療,雖然水池荒廢已久,當地人前往蛇廟參觀,採摘長在水池土地裡的植物,拿回家做藥浴。比起那些祭天祭祖祭父母的寺廟,這裡更為後人津津樂道,曾經的聖水,如今已不再祛病治人,但它美麗的風景,仍然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小天堂。

吳哥,看不盡也看不厭的“石頭風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