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獨家發佈!13個省市明年工業和資訊化工作重點及思路(廣東、海南、重慶、四川)

2017年12月25日, 全國工業和資訊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在會議召開之際, 中國電子報特約請13個省市工業和資訊化主管部門撰稿, 詳談2017年工作情況和2018年重點工作與思路。

本文包括廣東、海南、重慶、四川

01

廣東:突出高端引領 促進工業和資訊化高品質增長

廣東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

圖為廣州(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

2017年, 廣東省經信委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和“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統領工作, 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工業和資訊化部的決策部署, 落實新發展理念,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貫徹“中國製造2025”, 著力降成本營造實體經濟發展良好環境, 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促進全省工業經濟和資訊化初步轉入品質效益型增長。

2017年主要工作情況

1-11月,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5萬億元, 增長7.2%;軟體與資訊服務業收入8554億元, 增長15.5%;1-10月規模以上工業利潤7162.52億元, 增長15.9%。 一年來, 主要抓了以下重點工作並取得成效。

一是興起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 委黨組高度重視, 召開5次黨組會, 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並認真抓好落實。 組織大學習, 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十九大精神, 委領導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分批學習培訓, 邀請省委講師團向全系統作專題宣講報告。

利用微信公眾號宣傳十九大精神, 點擊量超10萬次。 組織大討論, 召開黨組中心組專題學習討論會, 談認識、談體會、談建議、談設想, 各支部都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討論, 撰寫學習心得68篇。 組織大調研, 圍繞堅持全面從嚴治党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製造強省、發展工業互聯網、資訊化強省四個專題, 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優勢和短板, 研究真落實的措施。

二是突出降本、簡政、扶企“三大重點”, 優化發展環境。 省政府出臺《廣東省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為企業新減負超過600億元。 落實“強市放權”決策部署, 委主動將8項行政審批和14項服務事項下放委託廣州、深圳等市實施。

大力培育大型骨幹企業, 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大型骨幹企業增至260家, 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增至11家, 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企業增至60家。

三是聚力珠西、技改、園區“三大抓手”,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 壯大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 1-11月, 億元以上新開工、新投產專案分別為165個、137個, 1-11月珠西八市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8%, 投資額增長17.9%。 以技術改造為抓手推動存量變革, 推動7718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 1-11月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7.5%;大力推廣工業機器人, 累計應用約6萬台, 保有量約占全國1/5。 扎實推進產業共建, 1-10月, 推動204個超億元工業項目在8個合作共建示範園落地建設, 引導珠三角608個專案拓展落戶粵東西北地方, 全省87個省產業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2%,

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483.4億元。 大力推進4K電視網路應用與產業發展, 開通全國首個4K直播試驗頻道, 4K使用者數增長1.5倍, 4K節目時長增長4倍, 2277個扶貧村率先應用4K電視。 突出晶片和高端面板發展新一代電子資訊產業, 引進建設富士康10.5代線、LGD8.5代OLED線等重大專案。

四是實施融合發展、大資料、資訊基礎設施“三大行動”, 依靠兩化融合培育新動能。 啟動珠三角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範城市帶建設, 培育40個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項目。 召開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 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方案以及政策措施, 建立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 推進珠三角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建設,

建設15個省級大資料產業園、3個大資料創業創新孵化園, 引進思科大資料中心、京東雲華南總部等項目。 據《中國大資料發展報告》, 廣東大資料發展指標綜合得分82.92分, 居全國第一。 完成實施資訊基礎設施三年行動, 光纖使用者2458.6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1.37億戶、4G基站24.5萬座, 均居全國第一位。

同時, 全省經濟和資訊化發展也存在工業發展後勁不足、產業高端供給能力不足、製造業與信息化融合水準不高、工業經濟區域發展差距巨大、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水準與先進省市有差距等問題, 必須著力予以解決。

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8年, 廣東省經信委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 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為總抓手,振興實體經濟,全面貫徹“中國製造2025”,建設廣東現代化工業體系,壯大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建設製造強省、數位經濟強省、網路強省,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

2018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9.5%左右,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3%。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扎實深入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加強幹部培養鍛煉,嚴把選人用人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堅決懲治腐敗,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每一項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

(二)優化政策導向,營造良好環境。落實好“實體經濟十條”和各項配套政策,定期開展政策評估改進。引導產融結合。繼續深化“放管服”,推動對新動能、新產業採取包容審慎監管。馳而不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支持企業“雙創”,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環境。堅定推進去產能。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

(三)突出高端引領,實施製造強省戰略。實施珠西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畫,以珠江西岸為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提升珠江東岸電子資訊產業帶發展水準,加快4K電視網路應用與產業發展,加快形成高端智慧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佈局建設人工智慧。建設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及工業機器人、智慧海工裝備等5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在創新平臺開發、量產中試驗證、技術標準專利等方面實現突破。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設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加大先進製造業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先進製造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支援企業開展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改造,引導82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700億元,增長20%以上。加快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推動綠色清潔生產和園區迴圈化改造,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實施好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服務型製造和工業設計發展。

(四)突出發展工業互聯網,建設數位經濟強省網路強省。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實施“中國製造2025”,大力推廣機器人等智慧製造裝備應用。在全國率先部署發展工業互聯網,出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進一步促進製造業降本增效提質的政策措施》,建設一批綜合性、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援3000家規上工業企業依託平臺實施數位化改造,推動6萬家中小工業企業將資訊技術基礎設施與業務應用系統上雲。出臺省數位經濟發展規劃,發展大資料產業,建設珠三角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抓好5個國家級資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實施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

(五)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推動解決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做好全省產業生產力佈局,完善“中國製造2025”分地市指南。加強對重大專案佈局的統籌協調,推動創新融合、先進製造等重大產業專案優先佈局在粵東西北地方。打造粵東西北地方打造3-4個輻射區域的先進製造業產業園,進一步優化幫扶機制,加大對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的投入,建設高水準的公共技術、科技服務平臺,扶持粵東西北地方在創新驅動、發展先進製造業上實現跨越發展。加快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支援產業集群向智慧集群轉型升級。

02

海南:構建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 促進重點產業“成形成勢”

海南省工業和資訊化廳

圖為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南煉化

2017年,海南省工信廳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各方面取得了新進步。

2017年主要工作情況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重點產業“成形成勢”

按照海南省“多規合一”佈局和國際旅遊島產業的定位,我們重點發展互聯網、油氣、醫藥、低碳製造、軍民融合等產業。

互聯網產業實現了“四個一”的突破:產業載體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投資超過100億元、引進落戶100多個知名企業、1家企業進入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通過連續3年舉辦全國性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節,掀起了發展熱潮,吸引了50多家企業入駐,生態軟體園、海南資料谷成為“雙創”者眷戀的熱土。預計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20億元,增長33%,是海南省增速最快的產業,“互聯網+”發展速度是GDP增速的2.4倍,全國排第三名;海口“產業+創新創業領先GDP排名”全國第二名。

油氣產業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基礎,東方德森、海南逸盛、30萬噸異辛烷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延伸了油氣產業鏈條。與中海油合作,加大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力度,正在建立南海服務保障基地和油氣加工基地。

醫藥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達到12.1%。幫助企業有效應對“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新形勢,促進一批藥在海南行銷結算,支援企業技改和智慧化升級,海靈化學、亞洲製藥、先聲藥業等7家企業入圍全省100強企業,海藥進入中國醫藥工業100強,齊魯製藥國內首仿抗腫瘤藥物“吉非替尼片”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低碳製造業穩步回升,“海南煉化智慧工廠”獲國家重點支持,“海南省基因檢測技術應用推廣示範中心”列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運作良好,回報率最高達85%,大力實施“三品”戰略,幫助工業企業加強品質、品牌和標準化建設,三沙煙在16個省份地區落地銷售,新上了兩個新規格品種。

軍民融合產業起步良好。年初召開了由14位院士專家領銜的航太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座談會,謀劃建設“文昌國際航太城”,爭取一批重大航太項目落戶文昌。三亞遙感資訊產業園已有30餘家企業落戶,建設了高分遙感大資料雲服務平臺,成立了航太工程育種研發中心;與中船重工、中船工業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相關項目穩步推進。環島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建成啟用;飛機、艦艇維修保障基地建設有序推進。

(二)大力度建設資訊基礎設施,推廣資訊化在各領域的應用

從2015年開始實施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已完成投資130多億元,率先實現了“全光網省”目標,4G、光纖和重點公共場所WiFi實現全覆蓋,固定寬頻網速從全國倒數第二上升到目前的第十三名。集中建設基於大資料的政務資訊化,實現了四個突破。

在資訊整合上實現了突破。對省直和市縣政府的1723個政務資訊系統進行了清理,初步建立了全省政務資訊資原始目錄體系,建成了省政務資料管理運行中心,統籌建設全省資料中心和雲計算中心,形成了全省統一的政務大資料公共服務平臺和資料開放平臺。

在資訊共用交換上實現突破。省資訊共用交換平臺與國家電子政務外網資訊共用交換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建成了“互聯網+防災減災”、綜合治稅、精准扶貧、“多規合一”等一批資訊共用及大資料應用平臺示範專案。

在政務資訊化應用上實現突破。基本實現省級政府部門無紙化辦公全覆蓋,實現“不見面審批”“網上監督監察”等,“一張審批網”覆蓋全省99%以上行政村,實現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建設完善電子證照庫、“五證合一”系統和“一照一碼”資料資源庫、政府12345綜合服務系統。

在督辦推進機制上實現突破。把政務資訊整合共用納入全省績效考核重點內容,對各地各部門資訊化發展水準進行評價,2017年度海南省政務資訊公開居全國第一名。

(三)加強園區建設,提高產業承載能力

安排4.77億元支持海口高新區、老城開發區等6家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洋浦開發區投資5.8億元完成了節能與迴圈化改革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中海化學、洋浦開發區被評為全國第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生態軟體園榮獲“百億元級國家資訊產業示範基地”稱號。海南資料穀等雙創基地吸引了阿裡、微軟、車庫咖啡等知名孵化器以及近300家創業團隊入駐。8個工信園區開發面積達到178.9平方公里,入駐企業5132家,從業人員13萬多人,前三季度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52.8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74%,3個重點工業園區的大氣、水體、土壤等品質保持優良,節能降耗、排放等優於囯家標準。

2018年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

(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油氣產業爭取增長5%。加快百萬噸聚酯原料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延伸石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產業鏈。加強南海油氣資源開發,爭取中海油海南分公司早日註冊落地,推動東方13-2氣田、陵水17-2氣田勘探開發。與卡達、沙特等“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加快推進LPG制烯烴專案合作,做長烯烴產業鏈。大力發展油氣產業臨港經濟,打造面向東南亞的南海油氣資源儲運、加工、出口、交易基地。

醫藥產業力爭10%以上增長。高水準建設美安“新藥穀”,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強原研藥、醫療器械等創新發展,支援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出口。借助博鼇論壇、博鼇樂城醫療旅遊先行區、試驗區等國際化平臺,促進醫療企業和產品引進來、走出去。

低碳製造業要圍繞智慧製造、旅遊裝備、智慧海洋、遙感大資料等引進一批帶動性強的項目,引導海馬汽車加大純電動車研發推廣力度,支援立升、威特等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做優做精做大椰樹、春光、南國、羅牛山等企業,通過“旅遊+”、“互聯網+”促進特色農產品銷售。

軍民融合產業要加快推進文昌國際航太城建設,培育航太研發、製造、科普、會展等配套產業。加快建設智慧海洋,推動中電科陵水海洋資訊產業基地以及海洋應用系統等重點專案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產業。

(二)大力發展數位經濟,加快建設資訊智慧島

一是繼續保持互聯網產業高速增長態勢。集中建設生態軟體園等資訊產業集聚區,謀劃建設2~3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支援各市縣發展互聯網產業。二是鞏固提高“全光網省”標準。規劃實施新一輪的三年投資建設方案,爭取三年再投入130億元,重點建設全省千兆光纖、高速移動網路、窄帶物聯網(NB-IoT)和5G網路等,確保海南省資訊基礎設施硬體條件在全國保持領先。三是加快推進基於大資料的政務資訊化,促進資訊智慧島建設。實現共用部門覆蓋率、資訊內容覆蓋率、共用資訊提供率、業務應用支援率等達到全國一流水準。

(三)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增強發展活力

擴大招商,提高產業層次,海南不能什麼產業都發展,也不能什麼企業都引進,要重點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前三強、軍企央企、國家級研發機構合作,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發揮專項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民間投資,進一步完善園區的產業公用設施、基礎條件、配套服務等。改革管理機制,探索園區平臺和企業合作機制,發展混合所有管理體制。在園區推廣“不見面審批”“極簡審批”,不斷優化吸引人、留住人、激發創業創新的軟硬體環境。

(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打造“海南中小企業的百度”。以“APEC中小企業資訊化促進中心”落地海南為重要契機,做好APEC中小企業雲上雙創服務平臺建設,擴大海南省產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APEC經濟體到海南投資。努力緩解企業發展資金問題,鼓勵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出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培育特色小微企業群落。

(五)在產業發展中更加重視做好環保節能工作

產業發展生態優先,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路子,把提質增效與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緊密結合,積極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加快企業清潔能源替代改造,推動建設廢棄物綜合處置示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環保產業。

03

重慶:優化存量資源配置 推動工業和資訊化向高品質發展

重慶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

圖為重慶長壽工業園區雙馳門業自動化生產車間

重慶工業和資訊化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提出的“兩點、兩地”的定位和“四個扎實”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產業結構持續改善、品質效益穩步提升。預計(下同)全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5%,規模工業利潤增長15%,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

2017年工作成效

(一)主動作為調結構,提高供給品質效益。堅持突出重點、分業施策,重點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電子製造業增加值增速25.5%,躍升成為“第一動力”。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等增加值增速均超過10%。智慧手機與功能手機比例由4∶6提升為5∶5。汽車產業深度調整呈恢復性增長態勢,長安品牌汽車是唯一自主品牌超過50%的汽車集團。啟動實施百項技術改造項目計畫,完成京東方TFT-LCD液晶面板生產裝備智慧化改造等28個技改項目,技改專案實施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7.2%,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27.9%,技改提能對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30%以上。堅定推進去產能“攻堅戰”,提前完成全部20戶、289萬噸“地條鋼”取締任務,全面整治55戶燒結磚瓦窯企業,為優質先進產能騰挪發展空間。

(二)狠抓新興產業發展,支撐作用逐步顯現。實施百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計畫,推動康寧玻璃基板、惠科液晶面板、飛華環保、中光電觸控顯示、福瑪特服務機器人、德爾森感測器等一批重點專案建成投產。積體電路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液晶顯示全產業鏈初步形成,機器人及智慧裝備產業聚集企業150餘家,新能源汽車進入國家目錄車型81款、產量12萬輛,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葉岩氣、節能環保等加快發展。預計全年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加速雲計算、大資料和軟體服務業發展,大資料產業發展指數12.23,居全國第十、西部第二。中科睿光軟體填補基礎軟體領域空白,軟體資訊服務業收入增長17%。成為全國首批工業雲創新服務和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省市,瑪格家居柔性智慧化定制模式成為業界標杆。“豬八戒”成為全國最大的文化創意設計交易平臺,盼達用車成為國內新能源共用出行領先企業。

(三)健全企業創新體系,創新實力持續增強。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健全研發準備金制度,備案企業794家,備案金額281億元、增長41%,帶動規模企業研發投入28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突破1%。著力提高企業研發能力,新組建11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增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2家、累計7家;全市有研發活動的企業1500家,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1200家,分別占規模企業總數的21%和17%。博騰藥業、再升科技等海外佈局創新中心,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步伐,全年共推動741個新產品項目,獲得發明專利1268項。預計全年規模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600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22%。全力推進品質品牌工程,“專家百團千企行”攻克503項品質管控關鍵共性技術,參與企業新增利潤近6億元。新增國家品質品牌培育示範企業2家、累計16家。組織企業參與工信部行業標準制修訂13項。

(四)突出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提高工業綠色水準。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污染企業搬遷7戶,完成市政府環保目標任務中21戶污染隱患企業環保搬遷和12戶污染隱患企業關閉。組織243戶企業和120戶企業分別完成國家、市級工業節能監察。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示範單位7家,其中國際複合綠色集成創新設計平臺等6個項目獲得工信部支援,專案完成後預計製造技術綠色化率和製造過程綠色化率提高20%以上。預計全市規模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水耗下降5%。

(五)搶抓開放發展機遇,助力開放高地建設。不斷擴大工業品出口規模,積極爭取筆電新訂單,擴大手機等出口量,1—11月,全市加工貿易進出口1878.6億元,占同期外貿總值的46.2%。機電產品出口值2276.5億元,增長12.5%。“鐵水空公”為一體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加快形成,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突破1500列,物流成本逐年降低10%。建成中歐“安智貿”試點和多國海關“一卡通”制,“渝黔桂新”南向通道實現常態化運行。推動重慶成為全國唯一鐵路國際郵包的集散分撥中心和口岸樞紐城市,全年發送國際郵包60萬件。航空國際貨運量達13萬噸,增長13%。

2018年工作打算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重慶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市委五屆三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標對表中央精神,圍繞發展實體經濟,突出問題導向,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預計全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9%,規模工業利潤增長10%,規模工業研發投入增長15%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銷售收入增長17%。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綜合施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抓好新開工、續建、投產、達產“四個一批”項目,力爭投達產專案新增產值1300億元以上,產值增長貢獻超過40%。支持“雙百企業”穩產增效,幫助慢增長、負增長的企業止跌回升。強化電煤、天然氣和人力資源等要素供給,保障企業生產經營需求。

二是以提高供給體系品質為關鍵,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實施以大資料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畫,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智慧產業企業100家以上,力爭全年智慧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200億元。著力推進汽車、消費品、智慧終端機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構建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為主體的綠色製造示範體系,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3.5%和5%。出臺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力爭技術改造投資占比重提高至35%。

三是以提升生產效率為重點,大力推進製造模式變革。支援電子、汽車等領域1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專項行動,建設30個智慧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在傢俱、服裝、家電等行業發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推動物流裝備、食品加工等領域企業向“製造+服務”經營模式轉變。深入推進新能源 汽車、機器人、航空發動機等領域軍民融合發展。

四是堅持創新第一動力,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培育一批新型企業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100項在研新產品產業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重點在智慧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新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

04

四川:加快推動先進製造強省建設 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川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

圖為東方電氣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核電汽輪機轉子

2017年,在工信部的指導和幫助下,四川省經濟和資訊化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認真落實治蜀興川總體佈局,圍繞先進製造強省建設目標,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佈局,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動能,進一步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工業運行保持“平穩向好、快于全國、高於預期”的態勢。1—11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8個百分點,高於今年預期目標0.4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以上;完成工業投資9000億元、技改投資6500億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

2017年重點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推進先進製造強省建設。一是深入推進“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堅持“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推進先進製造強省建設,實施五大高端成長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推進方案,大力實施智慧製造、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七大工程,工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預計新專案新企業新產業等新動能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超50%。二是實施“萬千百億”工程,圍繞打造一批萬億元產業集群,推動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全年規模有望達7000億元、6000億元、8000億元。預計全年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飲料食品、油氣化工、釩鈦鋼鐵及稀土、能源電力、汽車製造等七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增長11%左右。三是大力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產業。推動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石墨烯等產業加快發展,分產業開展專題調研,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積體電路產業基地、軌道交通產業基地、航空發動機和通航產業基地等一批重大專案建設加快,預計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6%以上。四是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突出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統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和“一提一創一培”,改造提升川煙川酒川茶和建材、輕紡、傢俱等傳統產業,加大品牌培育,努力擴大中高端供給。預計全年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左右,增幅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二)深入實施“專案年”活動。一是狠抓項目新開工。突出“7+7+5”產業(七大優勢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生成專案,組織集中開工活動70場以上,推動格羅方德12英寸晶圓生產線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預計全年新開工項目6000個。二是加快重大專案建設,突出抓好全省56個重大產業項目、省政府135個重點工業項目和500個投資上億元的工業和技改項目,京東方綿陽6代線、中電子8.6代液晶面板等一批重大產業化專案加快建設。三是狠抓項目竣工投產達產。支持成都京東方項目、吉利南充新能源商用車研發生產等6000個項目竣工投產和達產達效,一批新增長點加快形成,全年貢獻產值可達1500億元左右。預計全年工業投資、技術改造投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三)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二是積極降低企業成本,出臺實施降成本實施細則35條,嚴格涉企收費清理規範,成為全國少數實現省定政府性基金和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均“零收費”的省份,預計全年可降低企業成本700億元左右。三是著力提升產品品質。發佈《2017省級名優產品推廣應用目錄(第一批)》1254個產品。四是推進產融深度合作。推廣應收賬款融資,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

(四)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一是加快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推動落實與各軍工集團的戰略合作協定,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快。二是實施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加快核技術製造業創新中心實體化運營,推進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三是推動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實施園區創新改革發展規劃,推動特色園區加快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6個,居中西部第一。

(五)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一是實施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開展智慧製造、互聯網+製造、示範城市創建“三項試點”,推進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服務化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大資料產業。制定實施資訊經濟發展指導意見,推動與騰訊、華為、阿裡等公司戰略合作,一批大資料示範應用專案加快建設。三是加快智慧製造發展步伐。制定智慧製造實施意見,已建和在建數字化工廠(車間)150家,總投資110億元。四是大力培育服務型製造。推動工業設計園區建設,預計全年規上生產性服務業增長15%。

2018年工作思路和重點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四川經濟和資訊化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屆一次、二次全會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在不斷做大總量的基礎上,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相適宜的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

(一)著力做大工業總量。一是大力實施“萬千百億工程”。實施“卓越產業集群培育計畫”,推動打造電子資訊(含軟體)、食品飲料、裝備製造(含汽車)主營業務收入超萬億元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佈局高端製造業,著力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打造一批新興的千億元級支柱產業。對標500強開展百億元企業提質增效行動,形成一批百億元企業集團。二是狠抓重大專案建設。持續深入推進“專案年”,力爭全年新開工工業專案7000個,竣工投產專案7000個。三是大力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二)著力優化產業結構。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開展鋼鐵行業“三個專項行動”。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培育國家(省)級綠色工廠20家、綠色園區5家。推進清潔能源替代。二是培育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加速發展新經濟業態、綠色產業業態。制定實施《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實施智慧化改造行動計畫,深入開展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建設100家智慧工廠(數位化車間)。實施服務型製造轉型行動,推進“服務型製造進園區(企業)”。大力發展大資料產業。推進成都國家5G試點城市建設,打造大資料產業集聚基地,創建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

(三)著力完善產業佈局。一是發揮規劃對產業佈局的引領作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形成具體、全面、長遠的區域產業構架。加強產業佈局引導,對分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啟動“星級”評價制度。二是強化產業政策引導。突出產業佈局規劃指引,實施更加精准的引導政策和差異化的支持政策。針對新投資重大產業專案,充分應用土地要素配置、銀行貸款、環境容量等手段,形成推進產業佈局優化工作的新合力。

(四)著力增強產業競爭力。一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制定《彙聚創新資源推動四川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著力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新增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3~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深入實施創新企業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萬家、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5家。著力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2018年啟動實施45個上億元的軍民融合重點專案。二是實施產品提質工程。實施“四川工業品牌行動計畫”,推進工業品牌培育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示範。開展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活動。加快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

(五)著力優化產業發展生態。一是營造產業金融生態環境助推產融共贏發展。以實體經濟為中心構建金融體系,建立產業金融協調推進機制,做大融資總量,優化融資結構,力爭工業融資規模提升到1.5萬億元。二是充分發揮推進機制作用。發揮產業推進機制作用,強化重點企業服務機制,強化重點要素協調機制。三是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堅持平等對待民營企業,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加快智慧財產權運營體系建設。

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為總抓手,振興實體經濟,全面貫徹“中國製造2025”,建設廣東現代化工業體系,壯大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建設製造強省、數位經濟強省、網路強省,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

2018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2%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9.5%左右,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3%。重點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扎實深入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加強幹部培養鍛煉,嚴把選人用人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堅決懲治腐敗,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每一項決策部署的落地落實。

(二)優化政策導向,營造良好環境。落實好“實體經濟十條”和各項配套政策,定期開展政策評估改進。引導產融結合。繼續深化“放管服”,推動對新動能、新產業採取包容審慎監管。馳而不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支持企業“雙創”,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環境。堅定推進去產能。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

(三)突出高端引領,實施製造強省戰略。實施珠西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畫,以珠江西岸為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提升珠江東岸電子資訊產業帶發展水準,加快4K電視網路應用與產業發展,加快形成高端智慧裝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佈局建設人工智慧。建設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及工業機器人、智慧海工裝備等5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在創新平臺開發、量產中試驗證、技術標準專利等方面實現突破。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設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加大先進製造業投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先進製造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支援企業開展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改造,引導82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700億元,增長20%以上。加快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推動綠色清潔生產和園區迴圈化改造,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實施好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服務型製造和工業設計發展。

(四)突出發展工業互聯網,建設數位經濟強省網路強省。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實施“中國製造2025”,大力推廣機器人等智慧製造裝備應用。在全國率先部署發展工業互聯網,出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進一步促進製造業降本增效提質的政策措施》,建設一批綜合性、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援3000家規上工業企業依託平臺實施數位化改造,推動6萬家中小工業企業將資訊技術基礎設施與業務應用系統上雲。出臺省數位經濟發展規劃,發展大資料產業,建設珠三角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抓好5個國家級資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實施資訊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

(五)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推動解決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做好全省產業生產力佈局,完善“中國製造2025”分地市指南。加強對重大專案佈局的統籌協調,推動創新融合、先進製造等重大產業專案優先佈局在粵東西北地方。打造粵東西北地方打造3-4個輻射區域的先進製造業產業園,進一步優化幫扶機制,加大對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的投入,建設高水準的公共技術、科技服務平臺,扶持粵東西北地方在創新驅動、發展先進製造業上實現跨越發展。加快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建設,支援產業集群向智慧集群轉型升級。

02

海南:構建特色現代化經濟體系 促進重點產業“成形成勢”

海南省工業和資訊化廳

圖為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南煉化

2017年,海南省工信廳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各方面取得了新進步。

2017年主要工作情況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重點產業“成形成勢”

按照海南省“多規合一”佈局和國際旅遊島產業的定位,我們重點發展互聯網、油氣、醫藥、低碳製造、軍民融合等產業。

互聯網產業實現了“四個一”的突破:產業載體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投資超過100億元、引進落戶100多個知名企業、1家企業進入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通過連續3年舉辦全國性的“互聯網+”創新創業節,掀起了發展熱潮,吸引了50多家企業入駐,生態軟體園、海南資料谷成為“雙創”者眷戀的熱土。預計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20億元,增長33%,是海南省增速最快的產業,“互聯網+”發展速度是GDP增速的2.4倍,全國排第三名;海口“產業+創新創業領先GDP排名”全國第二名。

油氣產業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基礎,東方德森、海南逸盛、30萬噸異辛烷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產,延伸了油氣產業鏈條。與中海油合作,加大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力度,正在建立南海服務保障基地和油氣加工基地。

醫藥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達到12.1%。幫助企業有效應對“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新形勢,促進一批藥在海南行銷結算,支援企業技改和智慧化升級,海靈化學、亞洲製藥、先聲藥業等7家企業入圍全省100強企業,海藥進入中國醫藥工業100強,齊魯製藥國內首仿抗腫瘤藥物“吉非替尼片”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低碳製造業穩步回升,“海南煉化智慧工廠”獲國家重點支持,“海南省基因檢測技術應用推廣示範中心”列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運作良好,回報率最高達85%,大力實施“三品”戰略,幫助工業企業加強品質、品牌和標準化建設,三沙煙在16個省份地區落地銷售,新上了兩個新規格品種。

軍民融合產業起步良好。年初召開了由14位院士專家領銜的航太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座談會,謀劃建設“文昌國際航太城”,爭取一批重大航太項目落戶文昌。三亞遙感資訊產業園已有30餘家企業落戶,建設了高分遙感大資料雲服務平臺,成立了航太工程育種研發中心;與中船重工、中船工業簽署戰略合作協定,相關項目穩步推進。環島近海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建成啟用;飛機、艦艇維修保障基地建設有序推進。

(二)大力度建設資訊基礎設施,推廣資訊化在各領域的應用

從2015年開始實施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已完成投資130多億元,率先實現了“全光網省”目標,4G、光纖和重點公共場所WiFi實現全覆蓋,固定寬頻網速從全國倒數第二上升到目前的第十三名。集中建設基於大資料的政務資訊化,實現了四個突破。

在資訊整合上實現了突破。對省直和市縣政府的1723個政務資訊系統進行了清理,初步建立了全省政務資訊資原始目錄體系,建成了省政務資料管理運行中心,統籌建設全省資料中心和雲計算中心,形成了全省統一的政務大資料公共服務平臺和資料開放平臺。

在資訊共用交換上實現突破。省資訊共用交換平臺與國家電子政務外網資訊共用交換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資訊共用。建成了“互聯網+防災減災”、綜合治稅、精准扶貧、“多規合一”等一批資訊共用及大資料應用平臺示範專案。

在政務資訊化應用上實現突破。基本實現省級政府部門無紙化辦公全覆蓋,實現“不見面審批”“網上監督監察”等,“一張審批網”覆蓋全省99%以上行政村,實現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建設完善電子證照庫、“五證合一”系統和“一照一碼”資料資源庫、政府12345綜合服務系統。

在督辦推進機制上實現突破。把政務資訊整合共用納入全省績效考核重點內容,對各地各部門資訊化發展水準進行評價,2017年度海南省政務資訊公開居全國第一名。

(三)加強園區建設,提高產業承載能力

安排4.77億元支持海口高新區、老城開發區等6家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洋浦開發區投資5.8億元完成了節能與迴圈化改革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中海化學、洋浦開發區被評為全國第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生態軟體園榮獲“百億元級國家資訊產業示範基地”稱號。海南資料穀等雙創基地吸引了阿裡、微軟、車庫咖啡等知名孵化器以及近300家創業團隊入駐。8個工信園區開發面積達到178.9平方公里,入駐企業5132家,從業人員13萬多人,前三季度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52.8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的74%,3個重點工業園區的大氣、水體、土壤等品質保持優良,節能降耗、排放等優於囯家標準。

2018年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

(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油氣產業爭取增長5%。加快百萬噸聚酯原料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延伸石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產業鏈。加強南海油氣資源開發,爭取中海油海南分公司早日註冊落地,推動東方13-2氣田、陵水17-2氣田勘探開發。與卡達、沙特等“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加快推進LPG制烯烴專案合作,做長烯烴產業鏈。大力發展油氣產業臨港經濟,打造面向東南亞的南海油氣資源儲運、加工、出口、交易基地。

醫藥產業力爭10%以上增長。高水準建設美安“新藥穀”,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強原研藥、醫療器械等創新發展,支援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出口。借助博鼇論壇、博鼇樂城醫療旅遊先行區、試驗區等國際化平臺,促進醫療企業和產品引進來、走出去。

低碳製造業要圍繞智慧製造、旅遊裝備、智慧海洋、遙感大資料等引進一批帶動性強的項目,引導海馬汽車加大純電動車研發推廣力度,支援立升、威特等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做優做精做大椰樹、春光、南國、羅牛山等企業,通過“旅遊+”、“互聯網+”促進特色農產品銷售。

軍民融合產業要加快推進文昌國際航太城建設,培育航太研發、製造、科普、會展等配套產業。加快建設智慧海洋,推動中電科陵水海洋資訊產業基地以及海洋應用系統等重點專案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產業。

(二)大力發展數位經濟,加快建設資訊智慧島

一是繼續保持互聯網產業高速增長態勢。集中建設生態軟體園等資訊產業集聚區,謀劃建設2~3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支援各市縣發展互聯網產業。二是鞏固提高“全光網省”標準。規劃實施新一輪的三年投資建設方案,爭取三年再投入130億元,重點建設全省千兆光纖、高速移動網路、窄帶物聯網(NB-IoT)和5G網路等,確保海南省資訊基礎設施硬體條件在全國保持領先。三是加快推進基於大資料的政務資訊化,促進資訊智慧島建設。實現共用部門覆蓋率、資訊內容覆蓋率、共用資訊提供率、業務應用支援率等達到全國一流水準。

(三)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增強發展活力

擴大招商,提高產業層次,海南不能什麼產業都發展,也不能什麼企業都引進,要重點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前三強、軍企央企、國家級研發機構合作,高起點發展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發揮專項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民間投資,進一步完善園區的產業公用設施、基礎條件、配套服務等。改革管理機制,探索園區平臺和企業合作機制,發展混合所有管理體制。在園區推廣“不見面審批”“極簡審批”,不斷優化吸引人、留住人、激發創業創新的軟硬體環境。

(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打造“海南中小企業的百度”。以“APEC中小企業資訊化促進中心”落地海南為重要契機,做好APEC中小企業雲上雙創服務平臺建設,擴大海南省產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吸引APEC經濟體到海南投資。努力緩解企業發展資金問題,鼓勵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出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培育特色小微企業群落。

(五)在產業發展中更加重視做好環保節能工作

產業發展生態優先,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路子,把提質增效與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緊密結合,積極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加快企業清潔能源替代改造,推動建設廢棄物綜合處置示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環保產業。

03

重慶:優化存量資源配置 推動工業和資訊化向高品質發展

重慶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

圖為重慶長壽工業園區雙馳門業自動化生產車間

重慶工業和資訊化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提出的“兩點、兩地”的定位和“四個扎實”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產業結構持續改善、品質效益穩步提升。預計(下同)全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9.5%,規模工業利潤增長15%,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

2017年工作成效

(一)主動作為調結構,提高供給品質效益。堅持突出重點、分業施策,重點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電子製造業增加值增速25.5%,躍升成為“第一動力”。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等增加值增速均超過10%。智慧手機與功能手機比例由4∶6提升為5∶5。汽車產業深度調整呈恢復性增長態勢,長安品牌汽車是唯一自主品牌超過50%的汽車集團。啟動實施百項技術改造項目計畫,完成京東方TFT-LCD液晶面板生產裝備智慧化改造等28個技改項目,技改專案實施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7.2%,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1.8%。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27.9%,技改提能對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30%以上。堅定推進去產能“攻堅戰”,提前完成全部20戶、289萬噸“地條鋼”取締任務,全面整治55戶燒結磚瓦窯企業,為優質先進產能騰挪發展空間。

(二)狠抓新興產業發展,支撐作用逐步顯現。實施百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計畫,推動康寧玻璃基板、惠科液晶面板、飛華環保、中光電觸控顯示、福瑪特服務機器人、德爾森感測器等一批重點專案建成投產。積體電路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液晶顯示全產業鏈初步形成,機器人及智慧裝備產業聚集企業150餘家,新能源汽車進入國家目錄車型81款、產量12萬輛,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葉岩氣、節能環保等加快發展。預計全年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加速雲計算、大資料和軟體服務業發展,大資料產業發展指數12.23,居全國第十、西部第二。中科睿光軟體填補基礎軟體領域空白,軟體資訊服務業收入增長17%。成為全國首批工業雲創新服務和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省市,瑪格家居柔性智慧化定制模式成為業界標杆。“豬八戒”成為全國最大的文化創意設計交易平臺,盼達用車成為國內新能源共用出行領先企業。

(三)健全企業創新體系,創新實力持續增強。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健全研發準備金制度,備案企業794家,備案金額281億元、增長41%,帶動規模企業研發投入28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突破1%。著力提高企業研發能力,新組建11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增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2家、累計7家;全市有研發活動的企業1500家,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1200家,分別占規模企業總數的21%和17%。博騰藥業、再升科技等海外佈局創新中心,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步伐,全年共推動741個新產品項目,獲得發明專利1268項。預計全年規模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6000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22%。全力推進品質品牌工程,“專家百團千企行”攻克503項品質管控關鍵共性技術,參與企業新增利潤近6億元。新增國家品質品牌培育示範企業2家、累計16家。組織企業參與工信部行業標準制修訂13項。

(四)突出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提高工業綠色水準。完成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污染企業搬遷7戶,完成市政府環保目標任務中21戶污染隱患企業環保搬遷和12戶污染隱患企業關閉。組織243戶企業和120戶企業分別完成國家、市級工業節能監察。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示範單位7家,其中國際複合綠色集成創新設計平臺等6個項目獲得工信部支援,專案完成後預計製造技術綠色化率和製造過程綠色化率提高20%以上。預計全市規模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水耗下降5%。

(五)搶抓開放發展機遇,助力開放高地建設。不斷擴大工業品出口規模,積極爭取筆電新訂單,擴大手機等出口量,1—11月,全市加工貿易進出口1878.6億元,占同期外貿總值的46.2%。機電產品出口值2276.5億元,增長12.5%。“鐵水空公”為一體的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加快形成,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突破1500列,物流成本逐年降低10%。建成中歐“安智貿”試點和多國海關“一卡通”制,“渝黔桂新”南向通道實現常態化運行。推動重慶成為全國唯一鐵路國際郵包的集散分撥中心和口岸樞紐城市,全年發送國際郵包60萬件。航空國際貨運量達13萬噸,增長13%。

2018年工作打算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重慶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市委五屆三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標對表中央精神,圍繞發展實體經濟,突出問題導向,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預計全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9%,規模工業利潤增長10%,規模工業研發投入增長15%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銷售收入增長17%。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綜合施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抓好新開工、續建、投產、達產“四個一批”項目,力爭投達產專案新增產值1300億元以上,產值增長貢獻超過40%。支持“雙百企業”穩產增效,幫助慢增長、負增長的企業止跌回升。強化電煤、天然氣和人力資源等要素供給,保障企業生產經營需求。

二是以提高供給體系品質為關鍵,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實施以大資料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畫,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引進智慧產業企業100家以上,力爭全年智慧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200億元。著力推進汽車、消費品、智慧終端機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構建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為主體的綠色製造示範體系,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3.5%和5%。出臺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力爭技術改造投資占比重提高至35%。

三是以提升生產效率為重點,大力推進製造模式變革。支援電子、汽車等領域1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專項行動,建設30個智慧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在傢俱、服裝、家電等行業發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推動物流裝備、食品加工等領域企業向“製造+服務”經營模式轉變。深入推進新能源 汽車、機器人、航空發動機等領域軍民融合發展。

四是堅持創新第一動力,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培育一批新型企業研發機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100項在研新產品產業化。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重點在智慧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新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

04

四川:加快推動先進製造強省建設 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川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

圖為東方電氣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核電汽輪機轉子

2017年,在工信部的指導和幫助下,四川省經濟和資訊化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認真落實治蜀興川總體佈局,圍繞先進製造強省建設目標,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佈局,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動能,進一步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工業運行保持“平穩向好、快于全國、高於預期”的態勢。1—11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8個百分點,高於今年預期目標0.4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以上;完成工業投資9000億元、技改投資6500億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

2017年重點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推進先進製造強省建設。一是深入推進“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堅持“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推進先進製造強省建設,實施五大高端成長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推進方案,大力實施智慧製造、製造業創新中心等七大工程,工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預計新專案新企業新產業等新動能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超50%。二是實施“萬千百億”工程,圍繞打造一批萬億元產業集群,推動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全年規模有望達7000億元、6000億元、8000億元。預計全年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飲料食品、油氣化工、釩鈦鋼鐵及稀土、能源電力、汽車製造等七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增長11%左右。三是大力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產業。推動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石墨烯等產業加快發展,分產業開展專題調研,組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積體電路產業基地、軌道交通產業基地、航空發動機和通航產業基地等一批重大專案建設加快,預計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6%以上。四是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突出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統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和“一提一創一培”,改造提升川煙川酒川茶和建材、輕紡、傢俱等傳統產業,加大品牌培育,努力擴大中高端供給。預計全年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左右,增幅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二)深入實施“專案年”活動。一是狠抓項目新開工。突出“7+7+5”產業(七大優勢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生成專案,組織集中開工活動70場以上,推動格羅方德12英寸晶圓生產線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預計全年新開工項目6000個。二是加快重大專案建設,突出抓好全省56個重大產業項目、省政府135個重點工業項目和500個投資上億元的工業和技改項目,京東方綿陽6代線、中電子8.6代液晶面板等一批重大產業化專案加快建設。三是狠抓項目竣工投產達產。支持成都京東方項目、吉利南充新能源商用車研發生產等6000個項目竣工投產和達產達效,一批新增長點加快形成,全年貢獻產值可達1500億元左右。預計全年工業投資、技術改造投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三)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二是積極降低企業成本,出臺實施降成本實施細則35條,嚴格涉企收費清理規範,成為全國少數實現省定政府性基金和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均“零收費”的省份,預計全年可降低企業成本700億元左右。三是著力提升產品品質。發佈《2017省級名優產品推廣應用目錄(第一批)》1254個產品。四是推進產融深度合作。推廣應收賬款融資,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

(四)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一是加快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推動落實與各軍工集團的戰略合作協定,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快。二是實施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加快核技術製造業創新中心實體化運營,推進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三是推動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實施園區創新改革發展規劃,推動特色園區加快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6個,居中西部第一。

(五)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一是實施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開展智慧製造、互聯網+製造、示範城市創建“三項試點”,推進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服務化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大資料產業。制定實施資訊經濟發展指導意見,推動與騰訊、華為、阿裡等公司戰略合作,一批大資料示範應用專案加快建設。三是加快智慧製造發展步伐。制定智慧製造實施意見,已建和在建數字化工廠(車間)150家,總投資110億元。四是大力培育服務型製造。推動工業設計園區建設,預計全年規上生產性服務業增長15%。

2018年工作思路和重點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四川經濟和資訊化系統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屆一次、二次全會精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畫,在不斷做大總量的基礎上,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相適宜的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

(一)著力做大工業總量。一是大力實施“萬千百億工程”。實施“卓越產業集群培育計畫”,推動打造電子資訊(含軟體)、食品飲料、裝備製造(含汽車)主營業務收入超萬億元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佈局高端製造業,著力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打造一批新興的千億元級支柱產業。對標500強開展百億元企業提質增效行動,形成一批百億元企業集團。二是狠抓重大專案建設。持續深入推進“專案年”,力爭全年新開工工業專案7000個,竣工投產專案7000個。三是大力深化對外開放合作。

(二)著力優化產業結構。一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開展鋼鐵行業“三個專項行動”。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培育國家(省)級綠色工廠20家、綠色園區5家。推進清潔能源替代。二是培育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加速發展新經濟業態、綠色產業業態。制定實施《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實施智慧化改造行動計畫,深入開展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建設100家智慧工廠(數位化車間)。實施服務型製造轉型行動,推進“服務型製造進園區(企業)”。大力發展大資料產業。推進成都國家5G試點城市建設,打造大資料產業集聚基地,創建國家大資料綜合試驗區。

(三)著力完善產業佈局。一是發揮規劃對產業佈局的引領作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形成具體、全面、長遠的區域產業構架。加強產業佈局引導,對分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啟動“星級”評價制度。二是強化產業政策引導。突出產業佈局規劃指引,實施更加精准的引導政策和差異化的支持政策。針對新投資重大產業專案,充分應用土地要素配置、銀行貸款、環境容量等手段,形成推進產業佈局優化工作的新合力。

(四)著力增強產業競爭力。一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制定《彙聚創新資源推動四川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著力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新增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3~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深入實施創新企業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萬家、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5家。著力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2018年啟動實施45個上億元的軍民融合重點專案。二是實施產品提質工程。實施“四川工業品牌行動計畫”,推進工業品牌培育和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示範。開展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活動。加快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

(五)著力優化產業發展生態。一是營造產業金融生態環境助推產融共贏發展。以實體經濟為中心構建金融體系,建立產業金融協調推進機制,做大融資總量,優化融資結構,力爭工業融資規模提升到1.5萬億元。二是充分發揮推進機制作用。發揮產業推進機制作用,強化重點企業服務機制,強化重點要素協調機制。三是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落實企業投資決策自主權。堅持平等對待民營企業,切實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加快智慧財產權運營體系建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