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急功近利做不出好教育

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 其實真的追問起來, 這個問題卻又並不那麼簡單。 說其簡單, 因為權威性的《辭海》中就有這樣的定義:“所謂教育,

廣義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 狹義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進行的學校教育。 ”

教育是作為個體的人與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 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約, 也對社會整體及其諸多方面產生影響。 教育還受制於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強有力的工具。 說其不簡單, 因為對於教育, 包括教育的書面定義, 許多人往往按照各自不同的目的或需要去詮釋, 於是脫離了教育的本質, 形成了錯誤的認識。

由於缺乏對教育本質的認識, 許多教育工作者或為建立政績, 或為吸引眼球, 或為追求名利而做出許多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

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教育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浮躁虛假

如現在的檢查評估名目繁多, 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教育工作, 本亦無可非議。 但許多評比往往把材料呈現作為重要的標準之一, 不管你辦學的歷史長短如何?不管你辦學的底蘊深淺如何?不管你工作的品質高低如何?只要你能拿得出量多而美觀的材料來, 優秀的榮譽是基本沒有問題了。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於是許多急功近利的單位或個人不是用材料真實記錄工作, 而是把材料作為裝飾自己的工具。 虛假材料便應運而生:

一是補, 材料不齊, 這不要緊, 將沒有的材料, 遺漏的材料, 一股腦兒補出來, 而且補得天衣無縫。

二是造, 工作沒做, 材料自然沒有, 這不要緊, 對照標準, 將材料造出來, 而且造得滴水不漏。

三是借, 什麼也沒有, 這不要緊, “空麻袋背米”, 通過關係向兄弟單位借材料, 封面、標題換一換, 材料便是自己的了, 而且借得以假亂真。 這種以材料唯一化的浮躁做法有失評價的公平, 助長了庸俗的風氣。 害教育不淺!

又如, 為了提高升學率, 提高考試學科的成績, 許多學校不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 不是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 而是欺上瞞下搞“陰陽課表”。 所謂的陰陽課表實際上是兩套課表, “陽課表”是給檢查部門看的, 上面課程全面、豐富多彩;“陰課表”是給師生用的, 上面皆是應試課程, 而且超過規定的課時量。 這種虛假的做法嚴重違背教育規律,

嚴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贏的是近利, 輸的是未來。 這種低級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再如, 時下的課堂教學也充滿浮躁虛假, 特別是那些評比課和公開課, 為了在評比中拿一個好名次, 為了在展示課上獲得一個好評價, 許多課成了虛假的表演課。 有一節語文課, 教學內容是“董存瑞捨身炸碉堡”。 為了營造逼真氛圍, 老師在教室裡安裝了一個小型裝置, 講到“英雄托起炸藥包”時, 他腳底一踩, 教室裡響起爆炸聲, 現場煙霧繚繞, 這陣勢將學生和聽課老師都嚇壞了。

有一節英語課, 教師為了展示國外聖誕習俗, 在教室天花板上精心佈置了一機關, 時間一到, 白色紙片紛紛揚揚落下, 營造下雪感覺, 學生看得眼花繚亂。

為了達到課堂熱烈氣氛, 師生互動有好的效果, 不少教師在課前“埋樁”。 教師集導演、道具、美工等身份于一身, 學生們個個成了小演員。 彩排是常有的, 甚至精確到了每一句話都是定點定人的程度。 這樣的課, 離教育的真諦已經有十萬八千里了!

花樣翻新

教育前輩呂型偉先生說:“我們的教育現在得了兩種病, 一個是多動症, 花樣不斷翻新, 搞形式主義;一是浮腫病, 好大喜功。 ”呂老的話真是一針見血, 入木三分。 其中形式主義、花樣翻新成了教育中的頑症。

如針對過去“千校一面”的狀況, 學校創建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許多學校為了“特色”而特色, 為了“形象”而特色, 為了“時髦”而特色, 卻失掉了教育的本色, 這就得不償失了。 學校特色不是校長喊幾句口號就能喊出來的, 也不是校長拍拍自己的腦袋就能拍出來的。有一所學校,前任校長喜歡下棋,就將學校特色定為棋類。後任校長喜歡書法,就否定了前任校長的做法,將學校特色由棋類轉為書法。三任校長喜歡打球,就再否定上任校長的做法,將學校特色由書法轉為球類。

這種校長只顧自己喜好熱衷於花樣翻新,不顧師生感受,用權於朝令夕改的做法是勞民傷財的花架子,絕對不是真正的學校特色。學校的特色不是簡單地依賴於某一個單獨的學科,也不是幾個學科的簡單堆積,更不是標準立異的簡單花樣。

又如“學案”成了基礎教育中的一個時髦的概念,於是“預學案”、“導學案”等名詞熱鬧起來,而且不分年齡特點,不管中學、小學都在實踐。對於“學案”,我認為在高中階段試行還是有點實際意義的。但如在小學階段實施,那純粹是圖個“新鮮感”。

有專家對“學案”提出許多質疑,其中三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是學案無論由誰來寫,只要用於教師的教學,即成教案,即便是學生上臺教,也還是教案,那麼“學案”這個名稱還存在嗎?

二是必要嗎?如果學生自己都能寫學案了,那教學是否還有必要?

三是符合學習規律嗎?有什麼人是自己為了學習或閱讀,先寫出學案,然後再來學習或閱讀的?我以為,無論是“教案“還是“學案”,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也說不上哪個是先進的,哪個是落後的。關鍵要看課堂實踐中,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了沒有?學生創新精神引發了沒有?

再如,少先隊隊幹部標誌分別為“三道杠”“二道杠”和“一道杠”,分別對應於少先隊大隊委員會委員、中隊委員會委員和小隊長。而有人為了“創新”,為了“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五道杠”,讓一些少先隊幹部佩戴著,雖然很奪人眼球,但卻帶來了“功名觀”和“權力觀”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在孩子們中一味強調“杠杠”的多少,那麼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三道杠比兩道杠神氣,兩道杠比一道杠神氣,一道杠比沒有杠的神氣。在無形中帶來“官本位”的負面效應。這樣的“創新”要警惕!

提速求快

當下的教育存在著欲速則不達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如因為要追求高效課堂,所以上課講讀,讓學生找詞,沒有找到,教師急於告知;讓學生理解詞語,學生沒有充分思考,教師急於給之。教師為了扣緊環節完成教學任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為了追求片面的高效課堂,一味強調效率和效果,過分突出科學性,全盤拋棄藝術性。更為嚴重的是,所有的課堂教學變成了“習題教學”,殊不知,“習題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但不會研究,不會創造。我們要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我們追求的應是生命活力和課堂效率的統一。缺乏人文性的課堂,一定是缺乏課堂道德的課堂。溝通知識、生命、生活之間的聯繫,是課堂效率應有的內涵。那種重“顯效”、輕“潛效”,重“短效”、輕“長效”的“高效”課堂是急功近利的真實寫照,我們要堅決徹底地否定之!

又如,許多教育者將考試學科的成績視為教學品質,並為了迅速出成績,快速出高分,過分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題海戰術”成為一種常態,以至於刺激了“教輔”市場,在各級各類圖書市場,“課課練”、“課課通”、“堂堂練”、“金牌訓練”、“考試必備”等“教輔”書類別齊全,書名誘人,賣得紅紅火火。這些大量的“教輔”材料光流覽一遍封面就已覺得眼花繚亂,而學生每天埋頭于此,不愁眉苦臉、頭昏腦脹才怪呢?沉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學生的心理扭曲。

如有人問一個小孩長大了打算做什麼,答曰:當老師的老師,佈置比現在多10倍、100倍的作業,讓他們永遠也做不完。杭州市一名9歲女孩因為寫不完寒假作業,竟吞下20粒感冒藥,以一種極其慘烈的方式對“題海”進行反抗。

作業之弊,不僅在於作業之多,更在於作業的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學生答不出,專家也束手無策。網上有一年級的數學作業,難倒了許多網友:小明釣魚回來,小玲問他釣了幾條魚?小明答曰:6條沒頭,9條沒尾,8條只有半個身體。小明到底釣了幾條魚?正確答案為0。這樣的答案估計只有出題者本人才知道。這樣的練習到底要訓練什麼?除了難為學生,加重學生的負擔之外,其他一無是處。

再如幼稚園提前上小學的課程。這也不是新鮮的事了。有些幼稚園讓幼兒學拼音,背古詩,算算術,練寫字,讀英語,課堂設置齊而豐富,許多和小學的課程雷同,幼兒的這種過度“早教”引發的後果是嚴重的。固然,這一方面是迎合了一部分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片面觀點;另一方面反映出幼稚園以“提速教育”來顯示成果的不當做法。學前兒童的生活就是玩耍,邊玩邊探索世界,每時每刻動個不停,從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若要孩子安靜、坐住、聽講、寫算,那是扼殺天性。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秦紹德就說過:“學齡前兒童猶如一張白紙,千萬不要急著在上面‘寫字算數’,好好打上好奇心和觀察力的‘底色’,會讓孩子受益終身的。”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幼稚園的教學內容應該給予孩子心智特色和思維發展方式的培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填鴨。那種揠苗助長式的提速教育只能摧毀孩子們最具創造力的“人之初”。

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面對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的種種現象,我們還得回過頭來追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清楚,我們就會找不准教育前進的方向,我們就會犯南轅北轍的錯誤,熱情越高,事情做得越多,就會離教育的本質越遠。

中外許多教育家對教育都作過精闢的論述,如“教育是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教育是培養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等等,這些論述雖各有千秋,但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問題。由此看來,教育的本質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其應當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不符合教育本質的任何做法都是應該拋棄的。

教育要遠離急功近利,我們就要辦樸實無華的教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求真,我們就不能有半點的虛假,也不能做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我們要在平凡中見精彩,平凡中見偉大;我們要辦平和和諧的教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求善,我們就要少一點浮躁、少一點功利、少一點折騰,我們要用淡定的心態去創設真誠的教育環境;我們要辦詩意境界的教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求美,我們就不能違背教育規律,而去求大、求全、求新、求快。我們要涵養教育的“慢功夫”,放慢腳步,放長眼光,靜聽花開的聲音,去創造生命之美。

尚領國際教育專為學生/教師/學校,提供全方位“教育資源服務”“跟培教”三位一體解決方案。引領教育10餘載,全國分公司10餘家,服務客戶200余萬,成為新環境、新形勢下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被譽為“新型教育先鋒”。

2018年“我應閃耀”英語綜合素質冬令營:提升英語及8項品質能力,重塑更閃耀的自己!時間2018.2.5-2.11(7天6夜),營地:重慶巴川中學。12月31日前報名,直減600元,另送3個月線上輔導課程!更多詳情,請關注“尚領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ishiningorg

也不是校長拍拍自己的腦袋就能拍出來的。有一所學校,前任校長喜歡下棋,就將學校特色定為棋類。後任校長喜歡書法,就否定了前任校長的做法,將學校特色由棋類轉為書法。三任校長喜歡打球,就再否定上任校長的做法,將學校特色由書法轉為球類。

這種校長只顧自己喜好熱衷於花樣翻新,不顧師生感受,用權於朝令夕改的做法是勞民傷財的花架子,絕對不是真正的學校特色。學校的特色不是簡單地依賴於某一個單獨的學科,也不是幾個學科的簡單堆積,更不是標準立異的簡單花樣。

又如“學案”成了基礎教育中的一個時髦的概念,於是“預學案”、“導學案”等名詞熱鬧起來,而且不分年齡特點,不管中學、小學都在實踐。對於“學案”,我認為在高中階段試行還是有點實際意義的。但如在小學階段實施,那純粹是圖個“新鮮感”。

有專家對“學案”提出許多質疑,其中三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一是學案無論由誰來寫,只要用於教師的教學,即成教案,即便是學生上臺教,也還是教案,那麼“學案”這個名稱還存在嗎?

二是必要嗎?如果學生自己都能寫學案了,那教學是否還有必要?

三是符合學習規律嗎?有什麼人是自己為了學習或閱讀,先寫出學案,然後再來學習或閱讀的?我以為,無論是“教案“還是“學案”,只是一個名稱而已,也說不上哪個是先進的,哪個是落後的。關鍵要看課堂實踐中,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了沒有?學生創新精神引發了沒有?

再如,少先隊隊幹部標誌分別為“三道杠”“二道杠”和“一道杠”,分別對應於少先隊大隊委員會委員、中隊委員會委員和小隊長。而有人為了“創新”,為了“特色”,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五道杠”,讓一些少先隊幹部佩戴著,雖然很奪人眼球,但卻帶來了“功名觀”和“權力觀”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在孩子們中一味強調“杠杠”的多少,那麼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三道杠比兩道杠神氣,兩道杠比一道杠神氣,一道杠比沒有杠的神氣。在無形中帶來“官本位”的負面效應。這樣的“創新”要警惕!

提速求快

當下的教育存在著欲速則不達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如因為要追求高效課堂,所以上課講讀,讓學生找詞,沒有找到,教師急於告知;讓學生理解詞語,學生沒有充分思考,教師急於給之。教師為了扣緊環節完成教學任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為了追求片面的高效課堂,一味強調效率和效果,過分突出科學性,全盤拋棄藝術性。更為嚴重的是,所有的課堂教學變成了“習題教學”,殊不知,“習題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但不會研究,不會創造。我們要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率,但我們追求的應是生命活力和課堂效率的統一。缺乏人文性的課堂,一定是缺乏課堂道德的課堂。溝通知識、生命、生活之間的聯繫,是課堂效率應有的內涵。那種重“顯效”、輕“潛效”,重“短效”、輕“長效”的“高效”課堂是急功近利的真實寫照,我們要堅決徹底地否定之!

又如,許多教育者將考試學科的成績視為教學品質,並為了迅速出成績,快速出高分,過分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題海戰術”成為一種常態,以至於刺激了“教輔”市場,在各級各類圖書市場,“課課練”、“課課通”、“堂堂練”、“金牌訓練”、“考試必備”等“教輔”書類別齊全,書名誘人,賣得紅紅火火。這些大量的“教輔”材料光流覽一遍封面就已覺得眼花繚亂,而學生每天埋頭于此,不愁眉苦臉、頭昏腦脹才怪呢?沉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會造成學生的心理扭曲。

如有人問一個小孩長大了打算做什麼,答曰:當老師的老師,佈置比現在多10倍、100倍的作業,讓他們永遠也做不完。杭州市一名9歲女孩因為寫不完寒假作業,竟吞下20粒感冒藥,以一種極其慘烈的方式對“題海”進行反抗。

作業之弊,不僅在於作業之多,更在於作業的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學生答不出,專家也束手無策。網上有一年級的數學作業,難倒了許多網友:小明釣魚回來,小玲問他釣了幾條魚?小明答曰:6條沒頭,9條沒尾,8條只有半個身體。小明到底釣了幾條魚?正確答案為0。這樣的答案估計只有出題者本人才知道。這樣的練習到底要訓練什麼?除了難為學生,加重學生的負擔之外,其他一無是處。

再如幼稚園提前上小學的課程。這也不是新鮮的事了。有些幼稚園讓幼兒學拼音,背古詩,算算術,練寫字,讀英語,課堂設置齊而豐富,許多和小學的課程雷同,幼兒的這種過度“早教”引發的後果是嚴重的。固然,這一方面是迎合了一部分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片面觀點;另一方面反映出幼稚園以“提速教育”來顯示成果的不當做法。學前兒童的生活就是玩耍,邊玩邊探索世界,每時每刻動個不停,從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若要孩子安靜、坐住、聽講、寫算,那是扼殺天性。復旦大學原黨委書記秦紹德就說過:“學齡前兒童猶如一張白紙,千萬不要急著在上面‘寫字算數’,好好打上好奇心和觀察力的‘底色’,會讓孩子受益終身的。”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幼稚園的教學內容應該給予孩子心智特色和思維發展方式的培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填鴨。那種揠苗助長式的提速教育只能摧毀孩子們最具創造力的“人之初”。

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面對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的種種現象,我們還得回過頭來追問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清楚,我們就會找不准教育前進的方向,我們就會犯南轅北轍的錯誤,熱情越高,事情做得越多,就會離教育的本質越遠。

中外許多教育家對教育都作過精闢的論述,如“教育是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教育是培養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等等,這些論述雖各有千秋,但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問題。由此看來,教育的本質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其應當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不符合教育本質的任何做法都是應該拋棄的。

教育要遠離急功近利,我們就要辦樸實無華的教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求真,我們就不能有半點的虛假,也不能做華而不實的表面文章,我們要在平凡中見精彩,平凡中見偉大;我們要辦平和和諧的教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求善,我們就要少一點浮躁、少一點功利、少一點折騰,我們要用淡定的心態去創設真誠的教育環境;我們要辦詩意境界的教育,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求美,我們就不能違背教育規律,而去求大、求全、求新、求快。我們要涵養教育的“慢功夫”,放慢腳步,放長眼光,靜聽花開的聲音,去創造生命之美。

尚領國際教育專為學生/教師/學校,提供全方位“教育資源服務”“跟培教”三位一體解決方案。引領教育10餘載,全國分公司10餘家,服務客戶200余萬,成為新環境、新形勢下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被譽為“新型教育先鋒”。

2018年“我應閃耀”英語綜合素質冬令營:提升英語及8項品質能力,重塑更閃耀的自己!時間2018.2.5-2.11(7天6夜),營地:重慶巴川中學。12月31日前報名,直減600元,另送3個月線上輔導課程!更多詳情,請關注“尚領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ishiningorg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