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答暨南大學校園媒體談媒體轉型和評論寫作

摘要:接受暨南大學校園媒體採訪, 回答了學生記者關於新聞和評論的一系列問題。

吐槽青年出品

1.作為中青報評論員13年, 經歷了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和新媒體的興起,

您認為在兩個時代背景下, 新聞評論寫作有不同嗎?

在我看來, 99%應該是相同的(1%是表達的語態), 評論總要基於事實, 一事當前, 先問真假, 再說是非, 後說利害, 要基於邏輯, 這是新聞評論作為一種文體的本體基因, 無論到什麼樣的時代, 都不能把這個基因給轉掉。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 新媒體評論有一種強大的任性要脫離“文體基因”, 不要事實, 不要邏輯, 只要情緒, 只要過癮, 只要變現, 網紅化, 碰瓷化, 極端化。 我的很多評論都致力於批判這種轉了評論基因的新媒體評論, 沒有了事實和邏輯, 只能將評論拉低到網帖層次。

2. 您在接受解放日報採訪的時候自認“嘩眾”而不“取寵”, “嘩眾”是否意味著在內容表達和題材上迎合大眾?如何在迎合大眾和表達自我中找到一種平衡?您又是如何把握“嘩眾”和“不取寵”之間的平衡?

我說“嘩眾”, 其實只是開玩笑, 我一向是反對主觀上“嘩眾”取向的, 語不驚人死不休, 為了語驚四座而將某種立場推向極端。 我自認為的“嘩眾”, 是一種客觀上的效果, 評論常常引發新聞業界和學界的討論。 比如, 我寫《學新聞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別去新媒體》, 絕不是想“嘩”誰, 就是自己一直以來有這個想法, 把它表達出來, 結果就引發不小的討論。 我不喜歡在表達和題材上迎合大眾, 比如我公號後常有粉絲給我出題, 讓我評論這個評論那個, 我一般這樣回復:對不起, 我不關心這些新聞, 我有我的選題取向,

我不是為你服務的。

3.您曾說“評論是越寫越溫和的”, 您認為這種“溫和”是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您認為這與如今新聞寫作需要“嘩眾”之間會有矛盾的地方嗎?

溫和, 並不是說失去批評能力, 不是中庸, 而是超越了簡單是非和泛道德化思維後, 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評論。 與“天使-魔鬼”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框架保持距離, 人就會冷靜並溫和很多。 我所反感的“嘩眾”, 就是急於用一種尖銳的立場去站隊, 去迎合粉絲情緒, 從而將那種憤怒“變現”, 從集體焦慮中“收割”所謂影響。

4.作為評論員, 不免也會被別人評論, 面對爭議, 您是怎樣看待的?

被別人評論是好事啊, 說明你有能力設置議題, 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問題, 挑戰了一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

對於觀點層面的批評, 我向來很是尊重, 對於人身攻擊, 那就去他大爺的了:)

5.您認為從“黃金時代”到新媒體時代, 作為新聞評論者, 對自身的定位需要調整嗎?需要轉型嗎?

我們常說轉型時代要有新聞定力, 定力就是不要總“急於調整自己的定位”, 我沒有那種總急於轉型的焦慮和壓力, 多讀書, 保持心靈開放、尊重常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保持自己寫作的節奏, 就能保持隨時轉型、隨遇而安、能適應任何技術衝擊的能力。

平臺太多, 只有精力去經營一兩個, 不得不放棄一些。 說實話, 沒有什麼定位, 隨性的寫作, 沒有商業變現的壓力, 所以不必去迎合誰, 不必有漲粉和維護壓力, 愛看不愛。

7.您認為新形勢下新聞教育應不應該做出改革?

總說要貼近業界, 培養業界需要的人才, 我倒覺得新聞教育應該有自己的節奏, 不要把自己變成業界的附庸, 大學的新聞教育, 應該有一些超越實踐的東西, 應該比業界看得更遠更高一些, 不要將新聞教育降低為術, 而應該提升其作為道的內涵。 新聞教育應該有這樣超越功利的自信, 新聞就是無學, 新聞就是無用的, 別指望新聞的學問立刻能拿來用。

前段時間接受一家媒體採訪, 記者問, 如果在媒體評論員和大學評論教師兩個角色中選, 你更願意選哪個?我說, 當下新聞教育的問題, 也許正存在於這種非此即彼的單選題邏輯中。

8.您曾寫過一篇評價各大傳媒高校新聞系畢業生的文章, 請問您期待如今新聞教育應該培養一個具備怎樣品質和能力的新聞學生?

能克制和馴服自己身上的正義感道德感,對真相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9.如今新媒體時代,幾乎人人都可為記者,都能自行運營一個自媒體,而當今高校的新聞學生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也幾乎人人都有公號,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很好的事啊,這個平臺是自己與外界連接的方式,是鍛煉自己思維的一種方式,是逼著自己把想法表達出來與人分享的一個平臺,不能荒廢了,要堅持寫下去,不要覺得沒有幾個人關注寫幾天就不寫了。對我們做新聞的,表達和寫作是自由呼吸的空氣,幾天不寫,思想思維就會枯竭。我寫評論寫了15年了,每天堅持寫2000多字,即使沒有公號平臺的時代,也是如此。

10.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新聞畢業生畢業後應該先去傳統報業工作,您是希望新入新聞業者從中鍛煉基本功提升新聞生產能力,如今很多非專業新聞系學生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過程鍛煉和提高采寫能力,那您認為專業新聞學生的競爭力在哪裡?現在許多新聞系出身的學生並不會進入新聞行業,反而非新聞專業學生進入新聞行業越來越多,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您認為當今新聞專業教育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新聞專業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一種客觀看待社會的專業思維方式,“客觀”能力不是隨意就能習得的,需要專業培訓,需要思想積累,站在一個更高更超然的角度看待熱點,才能盡可能地接近“客觀”。客觀精神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不是沒有學過新聞的人輕易就能習得的。

很多人覺得新聞無學,我以前也曾經這樣以為過,覺得老師講不出什麼東西,很多理論到實踐中也用不上。但後來在工作中意識到,新聞是有學的,但這是一門實踐學科,很多知識是只會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需要自己在實踐中去習得。新聞的學問就是實踐的學問。另一方面,新聞之學,最關鍵的不在於術,而在於道。有人說新聞無學,是因為他內心沒有這種“道”,沒有這種價值支撐。

11.您認為校園媒體應該充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在社會、在校園如何定位自己?

首先不要有“校園”意識,你就是一個媒體,要擔當媒體的功能,遵守這個行業的專業規範,視野開闊,關注大社會大問題。然後,要有“校園”意識,這個校園意識,說的是關懷,那些大社會大問題的關懷要落到具體現實,從身邊具體問題報導起,小題大做,因為受眾多是校園群體,用腳採訪用筆還原。

12.校園媒體由於能力和環境受限,有時還會受到各方的壓力,您認為校園媒體的應該怎樣發揮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跟大社會中媒體的困境是一樣的,新聞就是“諸方壓力”的產物,不要把壓力都當成壞事,壓力也是逼著自己一定要嚴守新聞專業精神,專業主義是回應壓力的最好方式。有人給我壓力,我報之以專業,我的報導是專業的,是客觀的,是事實,經得起質疑,經得起批評,有了這個專業自信,就有了應對壓力的底氣。

13.您認為校園媒體是否也需要緊跟時代變化進行轉型?

非要我給一個確定答案的話,我的回答是,不需要,大學總要有一些超越性的關懷,社會媒體焦慮地轉型,是因為生存壓力,而校園媒體沒有,做好調查報導,做好硬新聞,內容為王,這是常識,當社會媒體被現實所扭曲時,大學需要一種堅守。做校園媒體,踏踏實實地做,可以做公號,做各種形式,順應讀者的需求,但首先要致力於優質的新聞內容生產,這個基因不能轉。互聯網+垃圾,只會變成互聯網垃圾。

責編:王煜

能克制和馴服自己身上的正義感道德感,對真相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9.如今新媒體時代,幾乎人人都可為記者,都能自行運營一個自媒體,而當今高校的新聞學生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也幾乎人人都有公號,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很好的事啊,這個平臺是自己與外界連接的方式,是鍛煉自己思維的一種方式,是逼著自己把想法表達出來與人分享的一個平臺,不能荒廢了,要堅持寫下去,不要覺得沒有幾個人關注寫幾天就不寫了。對我們做新聞的,表達和寫作是自由呼吸的空氣,幾天不寫,思想思維就會枯竭。我寫評論寫了15年了,每天堅持寫2000多字,即使沒有公號平臺的時代,也是如此。

10.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新聞畢業生畢業後應該先去傳統報業工作,您是希望新入新聞業者從中鍛煉基本功提升新聞生產能力,如今很多非專業新聞系學生也可以通過這樣的過程鍛煉和提高采寫能力,那您認為專業新聞學生的競爭力在哪裡?現在許多新聞系出身的學生並不會進入新聞行業,反而非新聞專業學生進入新聞行業越來越多,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您認為當今新聞專業教育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新聞專業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一種客觀看待社會的專業思維方式,“客觀”能力不是隨意就能習得的,需要專業培訓,需要思想積累,站在一個更高更超然的角度看待熱點,才能盡可能地接近“客觀”。客觀精神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不是沒有學過新聞的人輕易就能習得的。

很多人覺得新聞無學,我以前也曾經這樣以為過,覺得老師講不出什麼東西,很多理論到實踐中也用不上。但後來在工作中意識到,新聞是有學的,但這是一門實踐學科,很多知識是只會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需要自己在實踐中去習得。新聞的學問就是實踐的學問。另一方面,新聞之學,最關鍵的不在於術,而在於道。有人說新聞無學,是因為他內心沒有這種“道”,沒有這種價值支撐。

11.您認為校園媒體應該充當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在社會、在校園如何定位自己?

首先不要有“校園”意識,你就是一個媒體,要擔當媒體的功能,遵守這個行業的專業規範,視野開闊,關注大社會大問題。然後,要有“校園”意識,這個校園意識,說的是關懷,那些大社會大問題的關懷要落到具體現實,從身邊具體問題報導起,小題大做,因為受眾多是校園群體,用腳採訪用筆還原。

12.校園媒體由於能力和環境受限,有時還會受到各方的壓力,您認為校園媒體的應該怎樣發揮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跟大社會中媒體的困境是一樣的,新聞就是“諸方壓力”的產物,不要把壓力都當成壞事,壓力也是逼著自己一定要嚴守新聞專業精神,專業主義是回應壓力的最好方式。有人給我壓力,我報之以專業,我的報導是專業的,是客觀的,是事實,經得起質疑,經得起批評,有了這個專業自信,就有了應對壓力的底氣。

13.您認為校園媒體是否也需要緊跟時代變化進行轉型?

非要我給一個確定答案的話,我的回答是,不需要,大學總要有一些超越性的關懷,社會媒體焦慮地轉型,是因為生存壓力,而校園媒體沒有,做好調查報導,做好硬新聞,內容為王,這是常識,當社會媒體被現實所扭曲時,大學需要一種堅守。做校園媒體,踏踏實實地做,可以做公號,做各種形式,順應讀者的需求,但首先要致力於優質的新聞內容生產,這個基因不能轉。互聯網+垃圾,只會變成互聯網垃圾。

責編:王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