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枸杞+新能源,一片西部熱土的後發趕超

青海新聞網訊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南隅的都蘭縣, 方圓不大, 卻濃縮著青藏高原典型的自然與人文特徵。

在這個依次分佈著戈壁沙漠、河湖谷地、丘陵山川等地貌, 擁有著乾旱少雨、日照豐富的高原乾旱大陸性氣候地區, 既不乏“大漠孤煙直”的壯闊, 又不乏“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低回, 更不乏麥浪起伏、沃野飄香的豐盛, 四季輪回中一派西域熱土特有的農牧景象。

調結構育產能— —厚植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

2016年, 都蘭全縣上下牢牢把握“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 認真貫徹落實海西州委、州政府穩增長、調結構、抓生態、惠民生、促改革、保穩定的決策部署,

抓改革、促創新, 持續增強縣域發展活力, 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 進一步鞏固了“平穩、有進、向好”的態勢。

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61億元, 比上年增長9.5% 。 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11.54億元, 第二產業增加值14.54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7.53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8.7% 、 9%和12.1% 。

3000米海拔種植區, 昆侖山雪水滋養灌溉, 青藏高原硒土核心區……地處世界“四大超淨區”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 都蘭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 是青海枸杞的黃金產地, 也是柴達木枸杞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

2016年, 繼“全國高寒區枸杞種植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通過國家級驗收之後, 在中國認監委嚴苛的監督檢查、品質追溯等一系列審核中, 都蘭9家枸杞生產企業順利拿到國家良好農業規範( GAP )有機認證,

認證面積2400公頃, 占全省16家認證企業的半數以上;有機枸杞認證試點企業和種植面積均大幅領先於全國產區, 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枸杞之鄉”。

近年來, 按照做大做強枸杞產業的發展思路, 都蘭縣委、縣政府以迴圈經濟理念引領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以穩步推進、強化品牌、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為目標, 以精補小、以精增效、以精創牌、以精製勝, 全力打造中國最大有機枸杞生產基地, 構建枸杞百億元產業體系。

“都蘭是全國有機枸杞種植面積最大、海拔最高、枸杞果實成熟最晚的地區。 而晚熟的果實最大限度保留了枸杞的營養成份, 是國內有機枸杞品質最好的產地。

”都蘭縣枸杞辦主任紅星告訴記者, 隨著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 目前入駐園區的企業已達10家, 其中規上企業2家。 2016年, 全縣實現枸杞產值11.83億元, 實現增加值7.16億元, 對全縣經濟的貢獻率達29.72% 。

“今年, 公司計畫投資4000萬元, 建設一條採用先進蒸餾、萃取生產工藝, 年產3000噸枸杞健康酒的生產線, 同時擬投資1.2億元配套建設467公頃標準化有機枸杞原料種植基地。 目前, 種植基地專案已完成投資3300萬元, 為枸杞酒生產提供有機無公害原料打下基礎。 ”青海興諾杞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貴說。

都蘭農牧業人口多, 農牧業占比大。 如何做活特色農牧業產業發展這篇文章, 縣委、縣政府也是頗有前瞻。 副縣長張炳玉告訴記者:“今年將重點發展農牧業產業,

延伸產業鏈、健全價值鏈, 提高品質效益。 同時, 加快培育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 帶動農牧戶增收和農牧業增效。 ”

去年深秋時節, 察汗烏蘇地區公路兩側的大面積農田裡, 金色、紅色、紫色的藜麥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分外妖嬈, 為高原秋色增添了一抹亮麗。 而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介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的全營養食品”的藜麥, 也是最早在青海的都蘭地區試種的。

2016年3月註冊成立的都蘭綠嘉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 目前已種植藜麥超過246公頃, 生產加工場地1.33公頃。 而當年6月通過招商引資進行藜麥種植、加工、銷售的青海金穀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也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收益的預期。 “我們種植了267公頃,

產量500噸, 加工銷售收入1200萬元, 專案投資利潤率29.3% 。 ”據公司經理詹阿東介紹, 今年他們將追加投資6000萬元, 用兩年時間建設藜麥種植及精深加工專案, 計畫增種藜麥600公頃, 年預產1800噸;新增就業崗位200個, 人均工資收入3.6萬元。

在一個個高產示範種植基地的引領下, 都蘭的農牧業產業發展集聚效應明顯。 “今年新開工的467公頃標準化枸杞種植基地和1000噸綠色枸杞全粉深加工專案, 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枸杞種植和深加工專案;同時還將推進總投資1.6億元的承恩農業藜麥生態園區專案和金穀子藜麥種植及深加工項目。 這些項目建成後, 不僅將培育新的增長點, 而且對全縣的貢獻率將達到30%以上, 體現出綠色農業資源的廣闊前景。 ”張炳玉表示。

抓生態優環境— —拓展綠色發展空間

3月28日,總投資51.85億元的45個專案在都蘭縣香日德鎮集中開復工,項目涵蓋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工程、社會事業、城鎮建設等領域。其中新建項目21項,總投資18.32億元;續建項目24項,總投資33.53億元;年內預計形成有效投資21.81億元。

“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17年第一批項目集中開復工儀式,主要是動員各級各部門以時不我待、主動作為的緊迫感,加緊工作銜接、做好專案服務、帶頭推動落實,以非常之舉抓好投資和專案工作,破解發展難題、彌補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動力,為都蘭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夯實基礎。”縣委副書記楊發元在儀式現場說。

記者在採訪2016年都蘭第一批項目集中開復工時瞭解到, “十三五”期間,該縣將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優勢條件和發展方向,全面佈局和重點規劃建設枸杞、黃金、新能源三個百億元產業體系,打造柴達木枸杞第一縣,青海黃金產業基地和新能源整裝開發示範基地。

一年過去,都蘭枸杞產業的龍頭已經高高揚起,黃金產業園區項目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截至2016年底,全縣年加工黃金5767千克,實現增加值5.45億元,對全縣經濟的貢獻占到41.96% ;新能源完成投資16.66億元,同比增長92% ,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1% 。

“都蘭第二產業偏重偏粗偏短,黃金、新能源等新興工業還處在成長期,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經濟增長極。”面對經濟結構存在的不合理現狀,如何重塑中長期增長動能,彌補傳統增長點收縮帶來的影響?縣長馬永安的回答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新能源產業既是都蘭的新興產業,又是特色產業和朝陽產業。近年來,該縣把開發利用可再生、無污染的新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結合縣域地理位置條件、電源建設開發時序、土地資源合理使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境內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加快地區新能源整裝開發進程,促進新能源規模化發展。

在位於宗加鎮的都蘭縣新能源產業園區,由國投青海風電有限公司投資3.96億元建設的49.5兆瓦一期風電專案已於2013年底建成投運,年發電量1.3億千瓦時,年均有效利用小時數達2500小時,排名全省第一。目前,公司正在加緊建設設備配置更高的二期49.5兆瓦二期風電項目,計畫今年6月底投產。

據都蘭縣經濟和發展改革局局長王明山介紹,今年縣上將組織上下游產業深度對接,著力在構建特色輕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及技術體系上下功夫,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引擎,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據瞭解,今年都蘭新能源建設項目共有9項,總投資36.45億元。其中續建項目6個,總投資19.36億元;新建專案3個,總投資17.09億元;年內計畫完成投資14.88億元。另外,還將繼續推進黃金產業園區建設,並做好總投資3.4億元的青海昆侖黃金二期200噸/日複雜難處理金精礦綜合回收續建項目,力爭年內建成投運。

作為都蘭縣管道天然氣建設主體,重慶金地燃氣集團承擔著全縣約110公里輸氣管道及相關工藝場站的建設任務。 “此次開工專案估算投資1.92億元,建設工期18個月。我們將嚴格按照國家及地方相關規定,切實加強管理,科學組織施工,爭取早日將潔淨天然氣送到千家萬戶,為地方改善民生、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做出貢獻。”公司總經理蘇慶力在開復工儀式上表示。

除去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外,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歷史也為都蘭的旅遊業發展架構了誘人的遠景。據縣旅遊局局長班瑪才旦介紹, 2016年,全縣旅遊接待1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12.71%和20.5% ,增幅雙雙位居海西州之首。

今年,都蘭將在提升知名度和招商引資上下功夫,爭取和引進專案資金,加快推進熱水墓葬群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香日德鎮上柴開村旅遊村、香加斥候台保護開發等專案建設,保護開發吐谷渾文化、白蘭古國、和碩特汗國等民族歷史文化,重點打造以“東方金字塔”為核心的東部文化旅遊帶、以班禪行轅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核心的中部文化旅遊帶和以貝殼梁地質旅遊為核心的西部文化旅遊帶。

與全國一樣, “十三五”時期,都蘭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衝鋒號已經吹響,只要全縣上下積極發揮地緣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這片有著“小海西”之稱的西域熱土必將開拓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故事傳真:大山深處的“五龍溝模式”

本報記者人工湖、觀景亭、音樂噴泉……穿過茫茫戈壁,走進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生活區,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作為省內日處理量最大的黃金礦山企業,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如今已建成日處理量4000噸選礦廠和3200噸尾礦綜合回收利用廠,年產黃金2噸左右。

翻開耀眼的“成績單”,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邦偉介紹,作為柴達木迴圈經濟實驗區和都蘭縣黃金工業園區的重點企業,自建設以來就一直堅持“貧富、難易、厚薄、大小兼采”原則,通過實施技術創新、工藝提升、節能減排等有力有效的措施,實現了“勘查為開發服務、開發反哺勘查”的有機銜接,走出了極具特色的“五龍溝模式”。

“我們將生產成本控制到了國內同類金礦的先進水準,由此所形成的利潤約占企業總利潤的80%以上。綠色發展理念和方式,不僅沒有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聽著程邦偉的介紹,記者不僅思忖著,作為一家黃金礦山開發企業,從源頭的礦石開採,到最終金精粉的浮選,“五龍溝模式”一路走來,都蘭金輝礦業經歷了什麼?

在采選礦調度中心,程邦偉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通過不斷加強工藝研究,逐年提高各項生產指標。他們從選廠設備的選型到整體建設,始終遵循“高起點、高定位、高標準”原則,建成了全省一流的礦山井下安全避險系統,為實現礦山井下作業視覺化、智慧化、數位化管理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大量選礦實驗和生產實踐,確定了適合礦區礦石性質的工藝參數和藥劑制度,選礦回收率由初期的65%提高至現在的80.85% — —回收率每提高1% ,效益可增加350萬元,在國內同類型極難選金礦浮選技術領域處於先進水準。公司還對浮選尾礦採用無毒環保提金工藝,替代了原設計的氰化浸出工藝,並成功應用於工業生產,綜合回收率達到90%以上。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在多年的生產中,他們始終堅持“生產支撐科研,科研促進生產”的理念,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從而不斷夯實企業發展後勁, 2016年被評為青海省科技型企業。他們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與南非百奧明公司合作,在礦區現場開展了金精礦生物預氧化實驗,一舉攻克礦石中有害元素的無害化處理難題,金的浸出率也由先前的40%提高到97% ,填補了青海高原生物預氧化技術的空白;針對微細粒浮選尾礦,總結出“多點小流量、幹灘護壩”的尾礦庫管理模式,確保了尾礦庫和生產回水的迴圈利用;通過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生產指標得到了極大提升;與此同時,他們以實施科技創新為機遇,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積極爭取科研項目,鼓勵員工自主創新等措施,讓科技創新成果實實在在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動力。 “我們不能左右金價,但我們可以控制成本。”以這樣的經營理念鞭策前行,通過實施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 2016年度降低生產成本4000余萬元,通過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如何辯證處理好節能減排與生產效益關係,他們通過在提高回採率、降低電耗、降低磨砂鋼球消耗等的同時,採用浮選和浮選尾礦環保提金聯合工藝,有效保障了各類礦性的綜合回收水準;實現選礦廢水“零污染、零排放”,尾礦回水迴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實現了尾礦庫“庫內取砂、壩內築壩”,不但增加了庫容,每年節約尾礦庫建設資金約1500萬元,填補了青海微細粒尾礦庫壩內築壩的空白。

這個氤氳著無限希望的季節裡,我們耕耘夢想,大山深處的都蘭金輝礦業,也已經蓄勢待發,努力在向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黃金礦山企業闊步前行……

”張炳玉表示。

抓生態優環境— —拓展綠色發展空間

3月28日,總投資51.85億元的45個專案在都蘭縣香日德鎮集中開復工,項目涵蓋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工程、社會事業、城鎮建設等領域。其中新建項目21項,總投資18.32億元;續建項目24項,總投資33.53億元;年內預計形成有效投資21.81億元。

“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17年第一批項目集中開復工儀式,主要是動員各級各部門以時不我待、主動作為的緊迫感,加緊工作銜接、做好專案服務、帶頭推動落實,以非常之舉抓好投資和專案工作,破解發展難題、彌補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動力,為都蘭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夯實基礎。”縣委副書記楊發元在儀式現場說。

記者在採訪2016年都蘭第一批項目集中開復工時瞭解到, “十三五”期間,該縣將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優勢條件和發展方向,全面佈局和重點規劃建設枸杞、黃金、新能源三個百億元產業體系,打造柴達木枸杞第一縣,青海黃金產業基地和新能源整裝開發示範基地。

一年過去,都蘭枸杞產業的龍頭已經高高揚起,黃金產業園區項目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截至2016年底,全縣年加工黃金5767千克,實現增加值5.45億元,對全縣經濟的貢獻占到41.96% ;新能源完成投資16.66億元,同比增長92% ,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1% 。

“都蘭第二產業偏重偏粗偏短,黃金、新能源等新興工業還處在成長期,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經濟增長極。”面對經濟結構存在的不合理現狀,如何重塑中長期增長動能,彌補傳統增長點收縮帶來的影響?縣長馬永安的回答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新能源產業既是都蘭的新興產業,又是特色產業和朝陽產業。近年來,該縣把開發利用可再生、無污染的新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結合縣域地理位置條件、電源建設開發時序、土地資源合理使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境內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加快地區新能源整裝開發進程,促進新能源規模化發展。

在位於宗加鎮的都蘭縣新能源產業園區,由國投青海風電有限公司投資3.96億元建設的49.5兆瓦一期風電專案已於2013年底建成投運,年發電量1.3億千瓦時,年均有效利用小時數達2500小時,排名全省第一。目前,公司正在加緊建設設備配置更高的二期49.5兆瓦二期風電項目,計畫今年6月底投產。

據都蘭縣經濟和發展改革局局長王明山介紹,今年縣上將組織上下游產業深度對接,著力在構建特色輕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及技術體系上下功夫,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引擎,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據瞭解,今年都蘭新能源建設項目共有9項,總投資36.45億元。其中續建項目6個,總投資19.36億元;新建專案3個,總投資17.09億元;年內計畫完成投資14.88億元。另外,還將繼續推進黃金產業園區建設,並做好總投資3.4億元的青海昆侖黃金二期200噸/日複雜難處理金精礦綜合回收續建項目,力爭年內建成投運。

作為都蘭縣管道天然氣建設主體,重慶金地燃氣集團承擔著全縣約110公里輸氣管道及相關工藝場站的建設任務。 “此次開工專案估算投資1.92億元,建設工期18個月。我們將嚴格按照國家及地方相關規定,切實加強管理,科學組織施工,爭取早日將潔淨天然氣送到千家萬戶,為地方改善民生、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做出貢獻。”公司總經理蘇慶力在開復工儀式上表示。

除去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外,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歷史也為都蘭的旅遊業發展架構了誘人的遠景。據縣旅遊局局長班瑪才旦介紹, 2016年,全縣旅遊接待1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12.71%和20.5% ,增幅雙雙位居海西州之首。

今年,都蘭將在提升知名度和招商引資上下功夫,爭取和引進專案資金,加快推進熱水墓葬群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香日德鎮上柴開村旅遊村、香加斥候台保護開發等專案建設,保護開發吐谷渾文化、白蘭古國、和碩特汗國等民族歷史文化,重點打造以“東方金字塔”為核心的東部文化旅遊帶、以班禪行轅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核心的中部文化旅遊帶和以貝殼梁地質旅遊為核心的西部文化旅遊帶。

與全國一樣, “十三五”時期,都蘭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衝鋒號已經吹響,只要全縣上下積極發揮地緣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這片有著“小海西”之稱的西域熱土必將開拓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故事傳真:大山深處的“五龍溝模式”

本報記者人工湖、觀景亭、音樂噴泉……穿過茫茫戈壁,走進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生活區,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作為省內日處理量最大的黃金礦山企業,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如今已建成日處理量4000噸選礦廠和3200噸尾礦綜合回收利用廠,年產黃金2噸左右。

翻開耀眼的“成績單”,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邦偉介紹,作為柴達木迴圈經濟實驗區和都蘭縣黃金工業園區的重點企業,自建設以來就一直堅持“貧富、難易、厚薄、大小兼采”原則,通過實施技術創新、工藝提升、節能減排等有力有效的措施,實現了“勘查為開發服務、開發反哺勘查”的有機銜接,走出了極具特色的“五龍溝模式”。

“我們將生產成本控制到了國內同類金礦的先進水準,由此所形成的利潤約占企業總利潤的80%以上。綠色發展理念和方式,不僅沒有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顯著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為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聽著程邦偉的介紹,記者不僅思忖著,作為一家黃金礦山開發企業,從源頭的礦石開採,到最終金精粉的浮選,“五龍溝模式”一路走來,都蘭金輝礦業經歷了什麼?

在采選礦調度中心,程邦偉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通過不斷加強工藝研究,逐年提高各項生產指標。他們從選廠設備的選型到整體建設,始終遵循“高起點、高定位、高標準”原則,建成了全省一流的礦山井下安全避險系統,為實現礦山井下作業視覺化、智慧化、數位化管理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大量選礦實驗和生產實踐,確定了適合礦區礦石性質的工藝參數和藥劑制度,選礦回收率由初期的65%提高至現在的80.85% — —回收率每提高1% ,效益可增加350萬元,在國內同類型極難選金礦浮選技術領域處於先進水準。公司還對浮選尾礦採用無毒環保提金工藝,替代了原設計的氰化浸出工藝,並成功應用於工業生產,綜合回收率達到90%以上。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在多年的生產中,他們始終堅持“生產支撐科研,科研促進生產”的理念,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從而不斷夯實企業發展後勁, 2016年被評為青海省科技型企業。他們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與南非百奧明公司合作,在礦區現場開展了金精礦生物預氧化實驗,一舉攻克礦石中有害元素的無害化處理難題,金的浸出率也由先前的40%提高到97% ,填補了青海高原生物預氧化技術的空白;針對微細粒浮選尾礦,總結出“多點小流量、幹灘護壩”的尾礦庫管理模式,確保了尾礦庫和生產回水的迴圈利用;通過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了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生產指標得到了極大提升;與此同時,他們以實施科技創新為機遇,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積極爭取科研項目,鼓勵員工自主創新等措施,讓科技創新成果實實在在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動力。 “我們不能左右金價,但我們可以控制成本。”以這樣的經營理念鞭策前行,通過實施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 2016年度降低生產成本4000余萬元,通過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如何辯證處理好節能減排與生產效益關係,他們通過在提高回採率、降低電耗、降低磨砂鋼球消耗等的同時,採用浮選和浮選尾礦環保提金聯合工藝,有效保障了各類礦性的綜合回收水準;實現選礦廢水“零污染、零排放”,尾礦回水迴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實現了尾礦庫“庫內取砂、壩內築壩”,不但增加了庫容,每年節約尾礦庫建設資金約1500萬元,填補了青海微細粒尾礦庫壩內築壩的空白。

這個氤氳著無限希望的季節裡,我們耕耘夢想,大山深處的都蘭金輝礦業,也已經蓄勢待發,努力在向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現代化黃金礦山企業闊步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