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中國最頂尖的七位影評人為我們選出了年度十佳國產片

重磅消息!槍稿今天終於集齊了七顆龍珠, 召喚了神龍。 歡迎廣大讀者朋友們前來留言“許願”, 中國電影沒准會因此更加美好噢。

事實是, 我們邀請了七位國內頂尖影評人, 評出了他們今年的十佳國產電影。 繼而, 我們基於他們的選擇, 加權算出了槍稿認證的年度十佳國產片。

需要強調, 本次評選範圍, 是2017年之內在國內市場正式公映的國產電影, 包括港臺合拍片或純港臺進口片。

槍稿感謝各位老師撥冗賜教, 並且, 我們能想像到, 列出十部公映過的國產片佳作, 蠻有難度, 所以, 一向嚴苛的雪風, 索性只列了八部;開寅則在他的榜單中悄摸寫上了一部非院線國產片(眼尖的你一定能發現)。

出場順序按姓氏筆劃排列

開寅

筆名九隻蒼蠅撞牆, 朋友們都叫他九蒼老師, 但為了不與蒼老師搞混, 所以, 開老師在這用真名了, 真的, 這就是他的本名。 他曾在法國學電影, 一不留神拿了個索邦大學的電影學博士證書在家擺著看。 曾是九十年代傳奇的《戲劇電影報:環球綜藝》的創始人之一。

1.《一念無明》

我感覺《一念無明》向我提了一個問題:會有人因為觀念和想法而有勇氣退出所在的社會群體機制, 站在另一個被孤立的人的身邊, 無條件地支持、保護和陪伴他麼?我無力回答, 但覺得它提問的方式極其動情, 充滿了飛蛾撲火般的悲劇英雄勇氣。 出自一位新導演之手的處女作, 寓意深邃直指人心, 情緒豐富飽滿又手法凝練簡潔, 是這一年在大銀幕上讓我對周遭世界醍醐灌頂般覺醒的作品。

2.《芳華》

3.《石頭》

4.《原諒她77次》

5.《八月》

6.《西遊·伏妖篇》

7.《閃光少女》

8.《拆彈專家》

9.《春嬌救志明》

10.《常在你左右》

木衛二

金馬獎評委, 著有《身不在場》、《獨立日:用電影延長三倍生命》等影評書籍。

1.《嘉年華》

《嘉年華》的成功, 首先是文晏導演的個人進步, 其次是情感的冷靜與克制, 最後才是達內兄弟風格的人文寫實視角。 至於與現實的意外聯動, 尤其是那段廣播聲音的微妙處理,

無論何種結果, 都會給我們傳達一個可怕的資訊:中國現實, 確實比中國電影來得還可怕。 這部電影的存在, 也令人痛心地解釋了, 為何許多中國電影會變成性壓抑, 性饑渴和性欲倒錯的畸形怪胎。

2.《天梯》

3.《皮繩上的魂》

4.《妖貓傳》

5.《大護法》

6.《不成問題的問題》

7.《一念無明》

8.《暴雪將至》

9.《相愛相親》

10.《殺破狼·貪狼》

沙丹

別號奇愛博士,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電影策展人, 電影史研究者、影評人, 著有電影評論集《幕味》一書。

1.《妖貓傳》

陳凱歌自《荊軻刺秦王》之後最具雄心的創作, 各個技術性指標都有較好的表現。 《妖貓傳》的內核還是典型的陳凱歌對歷史及個人命運的宏大思考, 但借由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小說, 他找到了一種新的視點和新的故事講述形式。 由此注入的全新的商業美學氣質, 在過去的華語電影中是罕見的。

尤其, 通過幻術這一核心概念, 陳凱歌不光實現了歷史書寫、文化記憶、個人命運和自體意識之間多維度的棱鏡反射;更了不起的是, 借由攝影機的記錄機制——以及能讓被攝影像不朽的“木乃伊情結”——強化情感的悲劇主題, 從而讓支撐影片所需要的所有技術表達變得價值非凡。毫不誇張地說,《妖貓傳》可能是十年來最具人文價值的商業大片操作,也讓我們對未來的跨國合拍和不同於歐洲的“電影亞洲”跨國美學的營造充滿信心。

2.《嘉年華》

3.《八月》

4.《芳華》

5.《不成問題的問題》

6.《相愛相親》

7.《岡仁波齊》

8.《喜歡你》

9.《明月幾時有》

10.《時間都去哪兒了》

楊時暘

《中國新聞週刊》主筆,著有《並沒有如願以償的人生》。普通影迷,喜歡電影。純粹寫字,不混圈子。

1.《不成問題的問題》

用中國的語氣,以中國的影調,精准地切入了中國的問題。舉重若輕,袖裡藏鋒。一個小小農場的微縮隱喻,一段數十年前的戰時故事,卻寫盡更龐大的地域和更切近的現實中一切不堪的根源。它有文人的趣味,也有文人的立場,它雕琢故事但不逃遁進虛無,它提出拷問但毫無刻意的痕跡。

2.《大護法》

3.《暴雪將至》

4.《嘉年華》

5.《一念無明》

6.《殺破狼·貪狼》

7.《芳華》

8.《八月》

9.《繡春刀2:修羅戰場》

10.《戰狼2》

周黎明

雙語作家、文化評論人,以影評著稱。不如賽人毒舌,但看片量超過賽人。曾做過近20年媒體,但寫影評純屬陰差陽錯。

1.《芳華》

濃濃的人文氣息,飽含著創作者的情感和追求,無論是立意還是細節,均令人讚歎“薑還是老的辣”。至少,這類影片需要人生的閱歷和積澱,不是光憑幾份才氣就可以做出來的。反過來,也不是每位老導演都可以拍出這個水準,反面例子我就不舉了,大家心知肚明。

這類影片不僅需要情懷,還需要嫺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掌控能力,所以,通常是拍了很多影片的資深影人才駕馭得了。但很多資深影人拍多了會帶上一種油滑,滲透到作品當中,你挑不出技術毛病,但你總覺得缺少一種東西。我選《芳華》,因為馮小剛不忘初心,對電影仍有敬畏感。

2.《繡春刀2:修羅戰場》

3.《嘉年華》

4.《二十二》

5.《暴雪將至》

6.《戰狼2》

7.《明月幾時有》

8.《喜歡你》

9.《岡仁波齊》

10.《八月》

梅雪風

男性。資深媒體人。《看電影·午夜場》創刊主編。迷戀米飯、長跑和老港片。

1.《八月》

今年電影中最特異的一部。深情卻又不露痕跡,傷感卻又不沉溺,小男孩成長期的敏感,與外界那些隱晦細微的驚心動魄相映成趣,通過一個家庭的故事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暗流湧動,那些個體無奈而又無聲的掙扎。完全沒有一個新人電影的生硬、用力過猛,也沒有絕大多數中國電影身上的那種油滑、武斷、炫技、嘩眾取寵。

2.《明月幾時有》

3.《不成問題的問題》

4.《嘉年華》

5.《暴雪將至》

6.《妖貓傳》

7.《芳華》

8.《繡春刀2:修羅戰場》

賽人

五歲開始泡影院。中國5000年歷史上,比他看片更多的人,不超過十個。而且,每一部看過的電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宛如昨日。

1.《芳華》

青春的散場、個體與集體的雙重流逝、時代劇樣式的追悼,均是通往《芳華》的路徑,但仍不能夠抵達它最終的目的地。片尾是同病相憐,也是更浩蕩的無怨無悔。既然我們都身處社會生活當中,司機會是乘客、醫生會是病人、子女總有一天會成為父母。你就這樣在多重身份中去流轉,並被替換。而一味地剔除人群的種種屬性,會陷入到偽現實的牢籠裡不能動彈,又或者你無法扯著頭髮去離開大地。

得承認,它的文學性不夠好,人的身軀勝過人的面貌。影像的調度有時會僵硬,還是缺乏與時光同步的流動感。在意識上,在需要思辨的時候,也常出現擁堵的狀況。但它有著此類電影最珍貴的事物,它強調了表演本身所帶來的幻滅感。

片中最重要的舞蹈有三場,第一場最好,那些讓我們的目光有所攀援的身體在閃閃發光。她們的身體還沒被任何口號、指令所包裹,她們是跳給她們自己看的,但也許她們在想像,若有觀眾在場,會被她們所感染,但此刻,她們是她們自己的觀眾。

最後一場,她們要給一群精神或肉體上有過創傷的人表演。她們馬上要解散,她們因此而帶來的哀痛和下面的觀眾一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

誰是觀眾?沒有了觀眾怎麼辦?不給你觀眾、你又怎麼辦?好在人生夠開闊,又或者怎麼活,都是一輩子。

而對於往事呢,就像那張照片。有人會撕碎,就有人會給你拼貼起來。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場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時代紀錄。

2.《西遊·伏妖篇》

3.《一念無明》

4.《暴雪將至》

5.《血戰湘江》

6.《妖貓傳》

7.《我心雀躍》

8.《原諒他77次》

9.《八月》

10.《明月幾時有》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從而讓支撐影片所需要的所有技術表達變得價值非凡。毫不誇張地說,《妖貓傳》可能是十年來最具人文價值的商業大片操作,也讓我們對未來的跨國合拍和不同於歐洲的“電影亞洲”跨國美學的營造充滿信心。

2.《嘉年華》

3.《八月》

4.《芳華》

5.《不成問題的問題》

6.《相愛相親》

7.《岡仁波齊》

8.《喜歡你》

9.《明月幾時有》

10.《時間都去哪兒了》

楊時暘

《中國新聞週刊》主筆,著有《並沒有如願以償的人生》。普通影迷,喜歡電影。純粹寫字,不混圈子。

1.《不成問題的問題》

用中國的語氣,以中國的影調,精准地切入了中國的問題。舉重若輕,袖裡藏鋒。一個小小農場的微縮隱喻,一段數十年前的戰時故事,卻寫盡更龐大的地域和更切近的現實中一切不堪的根源。它有文人的趣味,也有文人的立場,它雕琢故事但不逃遁進虛無,它提出拷問但毫無刻意的痕跡。

2.《大護法》

3.《暴雪將至》

4.《嘉年華》

5.《一念無明》

6.《殺破狼·貪狼》

7.《芳華》

8.《八月》

9.《繡春刀2:修羅戰場》

10.《戰狼2》

周黎明

雙語作家、文化評論人,以影評著稱。不如賽人毒舌,但看片量超過賽人。曾做過近20年媒體,但寫影評純屬陰差陽錯。

1.《芳華》

濃濃的人文氣息,飽含著創作者的情感和追求,無論是立意還是細節,均令人讚歎“薑還是老的辣”。至少,這類影片需要人生的閱歷和積澱,不是光憑幾份才氣就可以做出來的。反過來,也不是每位老導演都可以拍出這個水準,反面例子我就不舉了,大家心知肚明。

這類影片不僅需要情懷,還需要嫺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掌控能力,所以,通常是拍了很多影片的資深影人才駕馭得了。但很多資深影人拍多了會帶上一種油滑,滲透到作品當中,你挑不出技術毛病,但你總覺得缺少一種東西。我選《芳華》,因為馮小剛不忘初心,對電影仍有敬畏感。

2.《繡春刀2:修羅戰場》

3.《嘉年華》

4.《二十二》

5.《暴雪將至》

6.《戰狼2》

7.《明月幾時有》

8.《喜歡你》

9.《岡仁波齊》

10.《八月》

梅雪風

男性。資深媒體人。《看電影·午夜場》創刊主編。迷戀米飯、長跑和老港片。

1.《八月》

今年電影中最特異的一部。深情卻又不露痕跡,傷感卻又不沉溺,小男孩成長期的敏感,與外界那些隱晦細微的驚心動魄相映成趣,通過一個家庭的故事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暗流湧動,那些個體無奈而又無聲的掙扎。完全沒有一個新人電影的生硬、用力過猛,也沒有絕大多數中國電影身上的那種油滑、武斷、炫技、嘩眾取寵。

2.《明月幾時有》

3.《不成問題的問題》

4.《嘉年華》

5.《暴雪將至》

6.《妖貓傳》

7.《芳華》

8.《繡春刀2:修羅戰場》

賽人

五歲開始泡影院。中國5000年歷史上,比他看片更多的人,不超過十個。而且,每一部看過的電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宛如昨日。

1.《芳華》

青春的散場、個體與集體的雙重流逝、時代劇樣式的追悼,均是通往《芳華》的路徑,但仍不能夠抵達它最終的目的地。片尾是同病相憐,也是更浩蕩的無怨無悔。既然我們都身處社會生活當中,司機會是乘客、醫生會是病人、子女總有一天會成為父母。你就這樣在多重身份中去流轉,並被替換。而一味地剔除人群的種種屬性,會陷入到偽現實的牢籠裡不能動彈,又或者你無法扯著頭髮去離開大地。

得承認,它的文學性不夠好,人的身軀勝過人的面貌。影像的調度有時會僵硬,還是缺乏與時光同步的流動感。在意識上,在需要思辨的時候,也常出現擁堵的狀況。但它有著此類電影最珍貴的事物,它強調了表演本身所帶來的幻滅感。

片中最重要的舞蹈有三場,第一場最好,那些讓我們的目光有所攀援的身體在閃閃發光。她們的身體還沒被任何口號、指令所包裹,她們是跳給她們自己看的,但也許她們在想像,若有觀眾在場,會被她們所感染,但此刻,她們是她們自己的觀眾。

最後一場,她們要給一群精神或肉體上有過創傷的人表演。她們馬上要解散,她們因此而帶來的哀痛和下面的觀眾一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

誰是觀眾?沒有了觀眾怎麼辦?不給你觀眾、你又怎麼辦?好在人生夠開闊,又或者怎麼活,都是一輩子。

而對於往事呢,就像那張照片。有人會撕碎,就有人會給你拼貼起來。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場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時代紀錄。

2.《西遊·伏妖篇》

3.《一念無明》

4.《暴雪將至》

5.《血戰湘江》

6.《妖貓傳》

7.《我心雀躍》

8.《原諒他77次》

9.《八月》

10.《明月幾時有》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