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鄭州有9000000輛共用單車,關於單車的記憶,你都有哪些?

城市就像一塊海綿, 吸汲著這些不斷湧流的記憶的潮水, 並且隨之膨脹。

——卡爾維諾

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 自行車慢慢在生活中消失了,

滿大街跑的變成了在無聲中疾馳而過的電動車。

一直以來, 對電動車都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恐怖, 至今不願意騎上這種一擰就會“嗡嗯嗯~~~”躥出去的交通工具, 甚至連坐在後座被帶著的次數都很少。

早晨, 尤其是在空氣品質不好的早晨, 特別是在空氣不好的冬天的早晨,

站在十字路口, 看著迎面沖過來的電動車大隊, 車上的人, 帽子、口罩、厚棉衣, 電動車專用棉風擋, 全副武裝的從上到下都只露出兩隻眼睛, 那種撲面而來的強大氣場, 簡直壓迫地我透不過氣來。

路遠, 寧可坐公交, 搭地鐵。

但還是想拍拍這些電動車們, 尤其是看到那些裝滿了勞動工具奔波在路上的, 或者穿著各色制服的騎手們。

直到突然是一夜之間橘色的、黃色的, 接著還有藍色的共用單車成片成片地佔領了路邊的停車線。

畢竟, 從“自行車王國”時期成長起來的鄭州人,

誰還能沒有點自行車情結呢?

有天晚上睡覺前, 我迷迷糊糊地回憶起初中一年級開始的自行車生涯, 很多快被遺忘的片段都一點點地清晰起來。

網路圖片, 版權歸作者

我的第一輛自行車, 是親戚低價賣給我家的“金獅牌”, 在鳳凰、永久、飛鴿還是大多數中國家庭的驕傲的年代,

我還挺喜歡這輛所謂的“雜牌車”的。

初中一年級的暑假, 剛學會騎車不久的我, 跟著老爸, 從布廠街的家經過德化街、南陽路一路向北, 騎回了邙山腳下的老家, 相當一部分的路程就以上圖這種姿勢完成。

路過了釣魚場, 摘下田地裡的番茄, 捧著農田水渠裡的水洗臉, 現在看上去都不近的路程, 不知道是怎麼騎了個來回, 匪夷所思的是, 老爸哪來的勇氣, 讓剛學會騎車的我來這麼一段“長途”旅行。 而我的勇氣從何而來, 更想不明白。

也就是從這次旅途之後, 正式開始了騎車上學放學的生活。

每天上學把自行車從四樓搬到樓下,放學回來,再從樓下搬回四樓的家裡,小小的個子,每搬一層都要停下來喘一喘,車子髒了,還會從後座裡抽出擦車布,把鋼圈仔細地擦亮。

每天在德化街、二七路到文化路之間來回,真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奇怪的是,現在完全想不起來上學路上太多的細節,那麼多天,那麼長的路,都看到過什麼,發生過什麼都很模糊,除了一個下雪天的早晨,在人民公園東門口摔過一跤被路人嘲笑了幾聲之外,仿佛騎車上學是件根本不曾存在的事情,可我又能清晰地記得自行車橫樑和泥瓦上貼過的鄧萃雯的貼畫。

像一場夢,夢中一切都是清晰的,醒來卻又記不得什麼。

大概是因為那幾年的路程過於孤單了吧,同學大多住校,沒什麼人和我同路上學下學。

再後來,上學放學的路上,開始有了呼朋喚友的飛馳,車把上掛著軍綠色書包的囂張,和象《甜蜜蜜》裡黎小軍帶著李翹一樣在鄭州的街道上浪蕩,路邊電線杆的喇叭裡,播放著每週的金曲排行榜,趙傳、童安格或者張信哲。

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自行車給少年帶來的快樂是單純而直接的,好像腳下的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個大的玩具,可以用來擺pose,可以用來耍酷的,也可以用來爭強好勝。

誰,都會有一段關於單車的青春歲月。

所以才會有第一次聽到“Nine Million Bicycles”(今天的背景音樂)時的激動,在這首歌裡,Katie Melua唱著……

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

that's a fact

it's a thing we can't deny

like the fact that i will love you till i die

這是一首關於愛情的歌,對於愛過和愛著自行車的我們,更是一首關於歲月的歌。畢竟,現在的城市裡,曾經專屬於自行車的浪漫早已經被寬大的汽車後排座椅替代,慢慢地消散了。

如果她唱出來的是:“北京有九百萬輛電動車,這是個不能否認的事實,就像我會一直愛你到死”,那可以說是有點滑稽了。

自行車,仿佛有著天然的浪漫感與安全感。就像《天堂電影院》裡,艾佛特騎著車帶著托托,父子般的親密。

《情書》裡,街頭的中山美穗架在自行車上的回頭探望,又像每個少年夢裡的浪漫。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騎著單車的群毆場面,爆裂感十足。

還有忘記了劇情,也忘不掉自行車和女主角的《十七歲的單車》。

然而,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場面了。

如果這些影片裡的故事發生在現在,那就只能換成共用單車或者電動車,所有的溫馨的、浪漫的、快樂的、野蠻的、殘酷的歲月的打開方式都不太對了。

城市越來越大,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是最主流的自行車變成了主流交通工具的補充。

所以你看,我跑題了。

關於鄭州的共用單車的話題,自從今年年初,那些用手機一掃碼就能騎走的自行車出現在街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其實不但鄭州,全國都一樣。共用單車這種自帶矛盾光環的新事物,也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對於鄭州來說,共用單車帶來的方便還真是近在眼前,有調查顯示,鄭州共用單車使用者人均用車2.3次,居然超過了北上廣……

還用說什麼。

不想過多去討論共用單車的問題,我想,任何新事物在剛剛出生的時候,一定是要野蠻地生長,藉以求得迅速穩定的根基。尤其是在當下所謂的移動互聯時代,這種生長變得更野蠻更沒有規矩可依,規矩總是會滯後出現的。管理水準高的城市,應對共用單車可能會溫和而富有人性化,管理水準低的城市,就只有採取更野蠻、更冰冷的手段去對付。

在網路上搜索關鍵字“共用單車墳場”,就會看到不僅僅是在鄭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合肥、長沙……都發生著同樣的無奈。

可是,今天看到大批單車被收繳集中堆放而產生的共用單車“墳場”的新聞,明天就在街頭看到新的顏色擠破頭要闖進來;騎車的時候,會感慨移動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步行的時候,又埋怨胡亂擺放影響了正常的通行;一邊抱怨剛交的押金怎麼退都退不回來,一邊又趕緊交了新的押金去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麻煩。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共用單車,大多是因為方便,而我更願意相信,喜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緩慢地騎行在城市裡時,所產生久違的安穩和踏實。

這些散開如螞蟻般不起眼,聚集起來就成了大象的單車們,慢慢成為了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

如果鄭州街頭的共用單車更有秩序,每個人能更善待這些公共交通工具,那這座城市會不會變得更可愛一些?

“大雪”節氣那天,我騎著一輛小黃車在路邊停下來,拍下了冒著白煙的煙囪的照片,頭頂是冬天的陽光,和藍色天空。

那一瞬間,好像又看到了多年前騎著自行車跟著老爸,歪歪扭扭穿行在農田道路之間的自己,多麼的快樂。

《父子》海報

你關於自行車的記憶是怎樣的啊。

往期文章連結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每天上學把自行車從四樓搬到樓下,放學回來,再從樓下搬回四樓的家裡,小小的個子,每搬一層都要停下來喘一喘,車子髒了,還會從後座裡抽出擦車布,把鋼圈仔細地擦亮。

每天在德化街、二七路到文化路之間來回,真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奇怪的是,現在完全想不起來上學路上太多的細節,那麼多天,那麼長的路,都看到過什麼,發生過什麼都很模糊,除了一個下雪天的早晨,在人民公園東門口摔過一跤被路人嘲笑了幾聲之外,仿佛騎車上學是件根本不曾存在的事情,可我又能清晰地記得自行車橫樑和泥瓦上貼過的鄧萃雯的貼畫。

像一場夢,夢中一切都是清晰的,醒來卻又記不得什麼。

大概是因為那幾年的路程過於孤單了吧,同學大多住校,沒什麼人和我同路上學下學。

再後來,上學放學的路上,開始有了呼朋喚友的飛馳,車把上掛著軍綠色書包的囂張,和象《甜蜜蜜》裡黎小軍帶著李翹一樣在鄭州的街道上浪蕩,路邊電線杆的喇叭裡,播放著每週的金曲排行榜,趙傳、童安格或者張信哲。

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自行車給少年帶來的快樂是單純而直接的,好像腳下的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個大的玩具,可以用來擺pose,可以用來耍酷的,也可以用來爭強好勝。

誰,都會有一段關於單車的青春歲月。

所以才會有第一次聽到“Nine Million Bicycles”(今天的背景音樂)時的激動,在這首歌裡,Katie Melua唱著……

there are nine million bicycles in beijing

that's a fact

it's a thing we can't deny

like the fact that i will love you till i die

這是一首關於愛情的歌,對於愛過和愛著自行車的我們,更是一首關於歲月的歌。畢竟,現在的城市裡,曾經專屬於自行車的浪漫早已經被寬大的汽車後排座椅替代,慢慢地消散了。

如果她唱出來的是:“北京有九百萬輛電動車,這是個不能否認的事實,就像我會一直愛你到死”,那可以說是有點滑稽了。

自行車,仿佛有著天然的浪漫感與安全感。就像《天堂電影院》裡,艾佛特騎著車帶著托托,父子般的親密。

《情書》裡,街頭的中山美穗架在自行車上的回頭探望,又像每個少年夢裡的浪漫。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騎著單車的群毆場面,爆裂感十足。

還有忘記了劇情,也忘不掉自行車和女主角的《十七歲的單車》。

然而,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場面了。

如果這些影片裡的故事發生在現在,那就只能換成共用單車或者電動車,所有的溫馨的、浪漫的、快樂的、野蠻的、殘酷的歲月的打開方式都不太對了。

城市越來越大,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是最主流的自行車變成了主流交通工具的補充。

所以你看,我跑題了。

關於鄭州的共用單車的話題,自從今年年初,那些用手機一掃碼就能騎走的自行車出現在街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其實不但鄭州,全國都一樣。共用單車這種自帶矛盾光環的新事物,也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對於鄭州來說,共用單車帶來的方便還真是近在眼前,有調查顯示,鄭州共用單車使用者人均用車2.3次,居然超過了北上廣……

還用說什麼。

不想過多去討論共用單車的問題,我想,任何新事物在剛剛出生的時候,一定是要野蠻地生長,藉以求得迅速穩定的根基。尤其是在當下所謂的移動互聯時代,這種生長變得更野蠻更沒有規矩可依,規矩總是會滯後出現的。管理水準高的城市,應對共用單車可能會溫和而富有人性化,管理水準低的城市,就只有採取更野蠻、更冰冷的手段去對付。

在網路上搜索關鍵字“共用單車墳場”,就會看到不僅僅是在鄭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廈門、合肥、長沙……都發生著同樣的無奈。

可是,今天看到大批單車被收繳集中堆放而產生的共用單車“墳場”的新聞,明天就在街頭看到新的顏色擠破頭要闖進來;騎車的時候,會感慨移動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步行的時候,又埋怨胡亂擺放影響了正常的通行;一邊抱怨剛交的押金怎麼退都退不回來,一邊又趕緊交了新的押金去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麻煩。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共用單車,大多是因為方便,而我更願意相信,喜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緩慢地騎行在城市裡時,所產生久違的安穩和踏實。

這些散開如螞蟻般不起眼,聚集起來就成了大象的單車們,慢慢成為了生活中離不開的工具。

如果鄭州街頭的共用單車更有秩序,每個人能更善待這些公共交通工具,那這座城市會不會變得更可愛一些?

“大雪”節氣那天,我騎著一輛小黃車在路邊停下來,拍下了冒著白煙的煙囪的照片,頭頂是冬天的陽光,和藍色天空。

那一瞬間,好像又看到了多年前騎著自行車跟著老爸,歪歪扭扭穿行在農田道路之間的自己,多麼的快樂。

《父子》海報

你關於自行車的記憶是怎樣的啊。

往期文章連結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