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大利好助攻港股明年開啟大時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方德港美股”, 原標題為《4大利好助攻港股開啟大時代!》。

今年港股可謂表現優異, 港股這一年雖也受過所謂週邊“黑天鵝”的打壓, 但總體牛市步伐堅定, 一路上攻, 一度突破30000點。 底子好, 如果再有神助, 明年的港股勢必要開啟大時代。

2018年, 將有4大利好助攻港股開啟大時代, 它們分別是:

1. 中國經濟顯示較強的韌性及結構優化;

2. 中國資金外流憂慮下降;

3. 港股企業盈利繼續上升, 估值有望小幅上調;

4. 北水南下增加。 另一方面, 一些因素將限制港股升幅。

看不懂的同學別擔心, 接下來為大家詳解個中原因。

港股牛市不言頂的2個原因

要判斷恒指何時見頂, 可留意大市成交額。 成交上升, 一方面反映恒指及總市值上升, 同時反映投資者日益樂觀。 今年以來, 港股成交額穩步趨升, 由第一季日均732億港元, 升至第四季至今的1018億。 歷史告訴我們, 每逢股市見頂, 成交必定大幅上升。 所以, 要想看港股牛市何時堅定, 就看它的增幅。

港股最近一次見頂, 是2015年4月, 當月大市日均成交達1981億港元, 較3月份飆升1.2倍。 恒指同月於28589見頂, 其後十個月最多跌一萬點。 但是, 你看現在的港股, 無論從成交額(遠低於2015年4月水準)或環比增幅(11月至今環比增加18%)看, 皆遠遠未到亢奮地步。

萬一成交額再如2015年4月般急升, 那你可以開始擔心港股見頂了, 但是兩個現象告訴我們, 恒指波幅將有所回升, 港股見頂尚早。

人民幣反彈暫告一段落

人民幣兌美元於2014年1月見頂, 2015年8月11日匯改後, 貶值幅度加劇, 到2016年12月才見底, 同期恒指的每股盈利下跌, 部分原因當然是恒指逾半為中資公司, 主要收入是人民幣, 盈利隨人民幣貶值而減少。

我們的經濟師預計, 2018年底美元兌在岸人民幣為6.75, 意味較現時貶值近2%。

港股與週邊市場的估值折讓已收窄

2016年底, 恒指的市盈率僅12倍, 環球股市(MSCI世界指數)為22倍, 新興股市(MSCI新興市場指數)為15.3倍, 也就是說恒指較環球股市及新興市場之估值折讓分別高達45%及22%。

恒指今年跑贏環球股市, 估值折讓因而已收窄至34%及13%。

內銀股估值升級空間很大

過去六年, 恒指國企指數估值低迷, 市盈率絕大部份時間於10倍以下, 最低僅5倍多, 主要因為投資者憂慮中國的債務風險。 宏觀而言, 投資者擔心中國于2008年底推出的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 令債務急升, 並埋下地方政府債務平臺與影子銀行等不透明的債務風險, 對經濟帶來重大風險;微觀而言, 內銀股成眾矢之的, 壞帳急升的憂慮、接連供股配股集資的消息, 令估值大幅下調。

經濟師認為, 展望2018年, 身為國指權重股的大銀行, 仍有望獲得估值提升, 拉動指數估值。 而且, 不但內銀股估值可獲向上重估, 投資者(尤其是外資)對中國經濟的債務憂慮降溫,

整體中資股的估值也可能獲得提升。

通脹溫和上升有利估值

經濟師預計, 2018年中國通脹回升, 長期困擾的食品價格通縮不再, CPI在服務價格帶動下, 預計同比增速2.3%, 較2017年預計的1.6%升幅加快, 雖然某種程度上會限制貨幣政策的寬鬆操作空間, 但同時有助提升H股的估值。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內地CPI通脹大部分時間偏低,平均在1.4%以下,PPI更於2012年中至2016年中連續四年同比下跌,引起通縮憂慮。近年核心CPI(扣除食物及能源)同比變動與國企指數走勢接近。若明年通脹如預期溫和上升,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盈利及居民消費隨之增加,國企指數的估值亦可望繼續調升,除非通脹升勢過急,令人民銀行不得不考慮收緊貨幣政策。

北水南下偏好新經濟股

最近三個月,港股通南下資金規模明顯趨升,尤其是經深港通管道,11月至今的日均耗用額度為13.4億元人民幣,較8月份大升兩倍。由於深港通合資格股份包括小型股(滬港通主要包括大中型股),相信近月內地資金對香港小型股興趣增加。

從持倉比例的趨勢看,南下資金似乎偏好中資新經濟股。第一,藍籌股之中,非中資股(香港或國際公司)的持倉比例普遍趨跌。第二,中資股當中,舊經濟股如金融、地產、石油,持倉比例多數減少;相反,新經濟股或盈利增長動力強勁的股份,持倉比例多數上升。

有股友問:明年全球是不是只有港股是值得參與的?我不敢說“只有”,但肯定是最值得參與的,首先是人家港股本身就是好苗子,從估值看,仍是全球範圍內便宜的市場,便宜就是硬道理啊。現在再加上以上4大利好的神助攻,2018年,是不容錯過的市場。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內地CPI通脹大部分時間偏低,平均在1.4%以下,PPI更於2012年中至2016年中連續四年同比下跌,引起通縮憂慮。近年核心CPI(扣除食物及能源)同比變動與國企指數走勢接近。若明年通脹如預期溫和上升,企業(尤其是服務業)盈利及居民消費隨之增加,國企指數的估值亦可望繼續調升,除非通脹升勢過急,令人民銀行不得不考慮收緊貨幣政策。

北水南下偏好新經濟股

最近三個月,港股通南下資金規模明顯趨升,尤其是經深港通管道,11月至今的日均耗用額度為13.4億元人民幣,較8月份大升兩倍。由於深港通合資格股份包括小型股(滬港通主要包括大中型股),相信近月內地資金對香港小型股興趣增加。

從持倉比例的趨勢看,南下資金似乎偏好中資新經濟股。第一,藍籌股之中,非中資股(香港或國際公司)的持倉比例普遍趨跌。第二,中資股當中,舊經濟股如金融、地產、石油,持倉比例多數減少;相反,新經濟股或盈利增長動力強勁的股份,持倉比例多數上升。

有股友問:明年全球是不是只有港股是值得參與的?我不敢說“只有”,但肯定是最值得參與的,首先是人家港股本身就是好苗子,從估值看,仍是全球範圍內便宜的市場,便宜就是硬道理啊。現在再加上以上4大利好的神助攻,2018年,是不容錯過的市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