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好萊塢變局

礪石導言:好萊塢曾經不斷調整經營策略, 在長達百年的歲月中一直“與時俱進”。 進入21世紀後, 隨著流媒體、社交媒體、移動視頻等新科技的快速發展, 好萊塢再次走到了變革的路口。

文媛媛 | 作者

近日, 傳言許久的“迪士尼收購21世紀福克斯”的消息終於塵埃落定。 迪士尼正式收購21世紀福克斯旗下的20世紀福克斯影業、20世紀福克斯電視公司、FX有線電視網與國家地理, 以及福克斯30%的Hulu股份、39%的歐洲電視巨頭Sky股份、Star印度等, 總共524億美元。

多年以來, 不少好萊塢人士都認為, 稱霸美國電影行業數十年的“六大”巨頭製片廠, 即迪士尼、福克斯、索尼哥倫比亞、派拉蒙、華納與環球的格局有朝一日將會改變, 只是卻很少有人能預料到, 第一個被並購的會是二十世紀福克斯。 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年間, 福克斯在“六大”中的排名並不落後。

迪士尼收購福克斯

迪士尼收購福克斯, 主要是為了它的電視發行與製片業務即二十世紀福克斯電視。 通過該交易, 迪士尼將得以控制福克斯的海外衛星服務、一組美國有線電視網路, 以及流媒體服務Hulu的主要控制權。

這些資產基本符合迪士尼CEO羅伯特•艾格的轉型計畫, 他的目標是將迪士尼打造成一家直面消費者的重要數字公司,

也就是我們說的線上播放, 可以與Netflix等公司展開競爭, 而非僅僅向這些平臺兜售內容。

另外, 現年66歲的艾格續約了自己的合同, 直到2021年底, 他都會繼續保持迪士尼CEO和董事長的身份, 當年收購皮克斯、盧卡斯影業和漫威影業的都是這位大人物。

而未來, 迪士尼旗下的福克斯可能會少拍電影, 特別是在Netflix和亞馬遜瘋狂地為流媒體平臺拓展電影業務的時候, 這也讓好萊塢傳統片方發行的電影數量進一步減少。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 去年一年, “六大”共發行139部影片, 2007年這個數字則是189部。

在這筆交易中, 影視內容部分(即福克斯電影工作室和FX電視工作室)最為引人注目, 因其包含了迪士尼旗下漫威工作室的部分作品版權,

和其他一些頂級IP的相關權利, 包括《X戰警》《神奇四俠》《星球大戰》《阿凡達》等。 除此之外, 還有福克斯工作室自1935年成立以來積累下的海量影視作品庫, 以及在優質內容支援下, 收入一直相當穩定的FX付費電視頻道。

賣出這一部分資產之後, 21世紀福克斯基本脫離了影視娛樂產業, 回歸到了新聞與出版業務。 這一大“瘦身”, 不禁讓人疑問, 對於其龐大而優質的影視資產, 福克斯緣何著急出售呢?

這或許可以從3年前的一起失敗收購案說起。

近年來, Facebook、穀歌、亞馬遜和Netflix等科技企業的興起改變了人們媒體消費的形式, 科技巨頭在影視視頻內容的數位化線上分發方面取得了主導地位, 亞馬遜、蘋果等頂級科技公司也對內容領域虎視眈眈。

福克斯高層認為,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 如果要實現長久的競爭力, 企業規模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014年, 21世紀福克斯以800億美元的報價發起了對時代華納的收購, 奈何當時自身股價持續下跌, 且資金不足, 便撤回了這一收購提案。 福克斯指望通過擴張規模提升自身競爭地位的動作沒有成功, 卻又不甘於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現狀, 於是便為今天的並購案埋下了伏筆。

至於福克斯未來的前景如何, Vulture網站訪問的一些行業內部人士稱, 從歷久彌新的《辛普森一家》到新興美劇《嘻哈帝國》, 這些高品質、大製作的福克斯製作美劇不再有以前那麼賺錢了, 廣告費有些時候甚至還不能覆蓋製作費。 諸如《開心漢堡店》和《嘻哈帝國》這樣的美劇,只有在離開福克斯本地電視臺,每晚在Hulu這樣的流媒體平臺重播之後,才變得超級吸金。

那麼福克斯電視的片方和網路分了家之後會發生什麼?默多克有可能會戲劇化地縮減“有劇本的節目”,換句話說,他的理念是要重塑電視臺,聚焦于體育、真人秀、脫口秀、直播節目,還有可能包括新聞。

也許在外人看來,默多克這樣的大玩家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建立自己日益龐大的媒體帝國,怎麼就突然想往回收了呢?有行業內部人士認為,默多克其實一直對好萊塢的光環和浮華看得沒那麼重,他還是對“新聞”行業更感興趣,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

這一點他看得很清楚,只有絕對大型的超級媒體公司才能在下一個十年中存活,而這其中的大部分,也許所有超級公司,都會和技術或者電信公司聯合,比如說AT&T、穀歌或者蘋果。

好萊塢發行模式的挑戰

好萊塢最近幾年發生的一系列人事動盪,加上新媒體和高科技的雙重衝擊,美國主流院線在傳統商業模式和新模式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制定並推行了一項新協議——直接發行協定,讓院線和好萊塢主流片商之間的關係瞬間處於緊張狀態。

通過直接發行協定,院線可越過主流片商直接與獨立製片廠談協定、與獨立製片人預訂電影,而不用接受片商的干預,從而爭取更有利的回報。此外,獨立電影逐漸受到奧斯卡獎項的青睞。據統計,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獎的作品,能帶來約3000萬美元的額外票房,如若最終拿下了奧斯卡獎,收入還將再增加2000萬美元左右,其中利益可見不小。由此看來,獨立製片廠正以崛起之勢,在好萊塢新局面中佔據著重要的一席。

目前勢頭正勁的獅門影業、相對論傳媒、傳奇影業、Plan B等“主流獨立製片廠”,正以亮眼的成績直接成為六大片廠的有力競爭者,亦成為中國資方競相合作的對象,萬達收購傳奇影業、電廣傳媒攜手獅門影業、阿裡入股斯皮爾伯格Amblin、Magnate钜亨牽手布瑞斯坦等中外聯手的消息接連不斷。

談到直接發行協定,不得不說說原先的好萊塢發行模式。而這又要從好萊塢的發展歷史說起。這一百年來,好萊塢大製片廠的變遷史本身也算得上是精彩的劇情。

從好萊塢的格局來看,一直經歷著所謂“六大”、“五大”甚至最早的“八大”之間的輪回,這樣的變化並不是頭一遭。最早的好萊塢黃金時代有“五大”: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華納兄弟、派拉蒙;後來,隨著哥倫比亞、迪士尼以及環球的崛起,“五大”開始變為“八大”。再後來,雷電華電影公司1951年退出電影圈,轉向無線和有線電視發展;1981年聯美公司併入米高梅,改稱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直到2005年索尼吞併了米高梅,奠定了看似穩定的六大格局。現在,隨著迪士尼並購20世紀福克斯,好萊塢又重回“五大”。

目前,新“五大”名下的電影發行公司佔據著北美市場90%以上的票房收益。它們所控制的發行公司或分銷網路都有各自的細分品牌,例如,有專注藝術電影的發行,比如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旗下的福克斯探照燈電影公司,或類型電影的發行,比如索尼影視娛樂旗下的幕寶電影公司。而由於巨頭公司的細分市場,導致了一些原本專注該類電影發行的公司在2008年至2010年間被迫解散或被收購。

在今天,電影巨頭公司往往是作為實際製片公司的幕後投資者或影片發行商的身份而出現,它們並不參與電影的製作而只是獲得該電影的發行權。專業的巨頭公司並不會將精力放在電影製作方面,而是會將工作重點放在電影題材開發、電影預算的融資、電影發行的行銷和電影作品的採購等。總體而言,在好萊塢製片、發行、放映這條垂直的工業鏈上,最核心的並不是內容生產與製作,亦不在於放映埠的規模化放映產能,而在於連接內容與消費的發行。發行才是核心競爭力,才是好萊塢遊戲的核心。

發行的秘密就在於,六大巨頭從來都是自己製片自己發行。經過數十年的壯大,巨頭們不僅壟斷自己影片的發行權利,更是憑藉自己在大片上的控制力“威懾”影院,同檔期的競爭中,巨頭們發行的影片會獲得更多的影院支持以及宣傳支持,從而可以排擠獨立製片商。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獨立製片商也不得不盡力選擇巨頭成為發行方。

然而,以Netflix和亞馬遜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的出現,成為了好萊塢既有發行體系的一大挑戰。按照Netflix創始人的觀點:好萊塢的發行模式已經是過去式了,而且它很糟糕。在他看來,全世界的觀眾都應該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看到同一部電影,而不必為此等上數月甚至一年多。

這種變化已經逼迫迪士尼這樣的大佬開始收購排名第二的福克斯影業,而這種變化將會催生什麼樣的發行模式變革呢?

憑藉著雄厚資金和勃勃野心,亞馬遜和Netflix已然在嘗試顛覆傳統的電影發行模式。其中,亞馬遜選擇了先在影院上映電影,然後再在其流媒體平臺Amazon Prime Video上播放。而隨著如今亞馬遜影業開始了自主發行電影,亞馬遜現已能夠提供傳統電影製片廠擁有的所有服務,從融資、製作再到發行已全面覆蓋。如果說亞馬遜暫時的發行模式還是“先院線,後流媒體”的話,那麼Netflix的模式則是變革性的“先流媒體,而後有選擇性的上院線”。

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流媒體顯然已經把進攻的炮火對準了這些大片場的家門口。流媒體參與電影製作和發行,率先帶來的是對好萊塢視窗製作的顛覆。一般來說,好萊塢電影從院線上映到線上觀看可以長達39至52周,期間經過院線—家庭娛樂產品—有線電視—無線電視最終達到流媒體。但是在亞馬遜的計畫中,原創電影在電影院播出後的4到8周就可以直接在流媒體上付費觀看了,而Netflix的《臥虎藏龍2》甚至實現了同步線上放映。

矽谷“入侵”好萊塢

此外,除了流媒體帶來的威脅,就連矽谷的科技公司也正在“入侵”好萊塢。

社交媒體如今還是好萊塢影視在選角製作和宣傳行銷方面的得力助手,而在不久的未來,包括Facebook、Snapchat在內的社交媒體將會成為好萊塢電影公司最具威脅的競爭者。

主打閱後即焚功能的照片分享應用Snapchat擁有超過1.5億日常用戶,從去年開始,這一手機app開始轉型,和好萊塢各大電視臺和製片廠展開洽談,邀請其在自家平臺上創作原創視頻內容。如今Snapchat越發像是一個移動版的電視平臺。

另外,Facebook收購VR技術領頭羊的Oculus公司後,就開始強化其在虛擬實境領域的開發力度,並先後推出了VR視頻、VR直播,上個月底還宣佈將提供體育賽事的VR直播。在全球擁有18億月活躍度用戶的Facebook的優勢在於,它能夠依託社交平臺,將這些內容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

不光是社交媒體,穀歌、蘋果等高科技公司也紛紛涉足內容領域,Google Play和iTunes將發展成為聚合內容的流媒體平臺,而兩家公司也有計劃自主開發原創節目。

這些社交媒體和科技公司等好萊塢新加入者,正在逐漸顛覆娛樂行業的格局:內容產業由電影公司和電視網決定製作什麼樣產品的賣方市場,轉變成由觀眾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的買方市場。而讓好萊塢處於劣勢的地方在於,這些科技公司比他們更善於利用先進科技,把握著節省製作成本的先天優勢。

而誕生在矽谷的科技公司還擁有比大資料更加先進的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如果影視作品的劇本創作自有其邏輯的話,那麼人工智慧為什麼不能代替人類完成這些工作呢?《名利場》雜誌就提到了這種可能:“如果將現有最優秀的劇本輸入到電腦裡,它可能會寫出一個不賴的作品;如果人工智慧能分析奧斯卡獲獎電影數十萬小時的素材,然後以此為剪輯的原則,最後的作品會是什麼樣的呢?”這些設想如同電視劇《黑鏡》中科技末日讓人恐懼,但確實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面對變革大潮,好萊塢多家主流製片廠在2016年年報中都提到了新媒體和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鮑勃•伊格爾在迪士尼2016年年度總結會議上就表示:“迪士尼未來會發展為消費者直接提供內容的平臺,以此提升用戶體驗。我們正在考慮和探索實現這一目的的更多方式。”

和迪士尼一樣,好萊塢大多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應對新趨勢,並購科技公司或者與科技公司合作,成為其主要的措施。畢竟這些歷史悠久的娛樂大佬非常明白,內容永遠是他們應對外來者的最大優勢。隨著時代變革下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新媒體領域也成為一些從好萊塢出走的高管們的新歸宿:索尼影業CEO邁克爾•林頓轉任Snap公司董事長,其豐富的內容管理經驗能為後者打造原創內容戰略提供更多説明。傑佛瑞•卡森伯格接下來會擔任夢工廠新媒體董事長,負責擁有多媒體平臺的Awesomeness TV和新成立的軟體製造公司Nova。此外,他還和夢工廠動畫以及來自矽谷的夥伴籌集近6億美元成立新媒體公司,主攻電視、移動視頻。

結語

歷經新好萊塢、後經典電影,面對錄影帶、DVD、有線電視、VOD等各種視窗出現,好萊塢曾經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在長達百年的歲月中一直“與時俱進”。進入21世紀後,隨著流媒體、社交媒體、移動視頻等新科技的快速發展,好萊塢再次走到了變革的路口。影業巨頭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相生相殺的變革將如何推進,我們拭目以待。

諸如《開心漢堡店》和《嘻哈帝國》這樣的美劇,只有在離開福克斯本地電視臺,每晚在Hulu這樣的流媒體平臺重播之後,才變得超級吸金。

那麼福克斯電視的片方和網路分了家之後會發生什麼?默多克有可能會戲劇化地縮減“有劇本的節目”,換句話說,他的理念是要重塑電視臺,聚焦于體育、真人秀、脫口秀、直播節目,還有可能包括新聞。

也許在外人看來,默多克這樣的大玩家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建立自己日益龐大的媒體帝國,怎麼就突然想往回收了呢?有行業內部人士認為,默多克其實一直對好萊塢的光環和浮華看得沒那麼重,他還是對“新聞”行業更感興趣,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

這一點他看得很清楚,只有絕對大型的超級媒體公司才能在下一個十年中存活,而這其中的大部分,也許所有超級公司,都會和技術或者電信公司聯合,比如說AT&T、穀歌或者蘋果。

好萊塢發行模式的挑戰

好萊塢最近幾年發生的一系列人事動盪,加上新媒體和高科技的雙重衝擊,美國主流院線在傳統商業模式和新模式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制定並推行了一項新協議——直接發行協定,讓院線和好萊塢主流片商之間的關係瞬間處於緊張狀態。

通過直接發行協定,院線可越過主流片商直接與獨立製片廠談協定、與獨立製片人預訂電影,而不用接受片商的干預,從而爭取更有利的回報。此外,獨立電影逐漸受到奧斯卡獎項的青睞。據統計,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獎的作品,能帶來約3000萬美元的額外票房,如若最終拿下了奧斯卡獎,收入還將再增加2000萬美元左右,其中利益可見不小。由此看來,獨立製片廠正以崛起之勢,在好萊塢新局面中佔據著重要的一席。

目前勢頭正勁的獅門影業、相對論傳媒、傳奇影業、Plan B等“主流獨立製片廠”,正以亮眼的成績直接成為六大片廠的有力競爭者,亦成為中國資方競相合作的對象,萬達收購傳奇影業、電廣傳媒攜手獅門影業、阿裡入股斯皮爾伯格Amblin、Magnate钜亨牽手布瑞斯坦等中外聯手的消息接連不斷。

談到直接發行協定,不得不說說原先的好萊塢發行模式。而這又要從好萊塢的發展歷史說起。這一百年來,好萊塢大製片廠的變遷史本身也算得上是精彩的劇情。

從好萊塢的格局來看,一直經歷著所謂“六大”、“五大”甚至最早的“八大”之間的輪回,這樣的變化並不是頭一遭。最早的好萊塢黃金時代有“五大”: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華納兄弟、派拉蒙;後來,隨著哥倫比亞、迪士尼以及環球的崛起,“五大”開始變為“八大”。再後來,雷電華電影公司1951年退出電影圈,轉向無線和有線電視發展;1981年聯美公司併入米高梅,改稱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直到2005年索尼吞併了米高梅,奠定了看似穩定的六大格局。現在,隨著迪士尼並購20世紀福克斯,好萊塢又重回“五大”。

目前,新“五大”名下的電影發行公司佔據著北美市場90%以上的票房收益。它們所控制的發行公司或分銷網路都有各自的細分品牌,例如,有專注藝術電影的發行,比如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旗下的福克斯探照燈電影公司,或類型電影的發行,比如索尼影視娛樂旗下的幕寶電影公司。而由於巨頭公司的細分市場,導致了一些原本專注該類電影發行的公司在2008年至2010年間被迫解散或被收購。

在今天,電影巨頭公司往往是作為實際製片公司的幕後投資者或影片發行商的身份而出現,它們並不參與電影的製作而只是獲得該電影的發行權。專業的巨頭公司並不會將精力放在電影製作方面,而是會將工作重點放在電影題材開發、電影預算的融資、電影發行的行銷和電影作品的採購等。總體而言,在好萊塢製片、發行、放映這條垂直的工業鏈上,最核心的並不是內容生產與製作,亦不在於放映埠的規模化放映產能,而在於連接內容與消費的發行。發行才是核心競爭力,才是好萊塢遊戲的核心。

發行的秘密就在於,六大巨頭從來都是自己製片自己發行。經過數十年的壯大,巨頭們不僅壟斷自己影片的發行權利,更是憑藉自己在大片上的控制力“威懾”影院,同檔期的競爭中,巨頭們發行的影片會獲得更多的影院支持以及宣傳支持,從而可以排擠獨立製片商。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獨立製片商也不得不盡力選擇巨頭成為發行方。

然而,以Netflix和亞馬遜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的出現,成為了好萊塢既有發行體系的一大挑戰。按照Netflix創始人的觀點:好萊塢的發行模式已經是過去式了,而且它很糟糕。在他看來,全世界的觀眾都應該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看到同一部電影,而不必為此等上數月甚至一年多。

這種變化已經逼迫迪士尼這樣的大佬開始收購排名第二的福克斯影業,而這種變化將會催生什麼樣的發行模式變革呢?

憑藉著雄厚資金和勃勃野心,亞馬遜和Netflix已然在嘗試顛覆傳統的電影發行模式。其中,亞馬遜選擇了先在影院上映電影,然後再在其流媒體平臺Amazon Prime Video上播放。而隨著如今亞馬遜影業開始了自主發行電影,亞馬遜現已能夠提供傳統電影製片廠擁有的所有服務,從融資、製作再到發行已全面覆蓋。如果說亞馬遜暫時的發行模式還是“先院線,後流媒體”的話,那麼Netflix的模式則是變革性的“先流媒體,而後有選擇性的上院線”。

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流媒體顯然已經把進攻的炮火對準了這些大片場的家門口。流媒體參與電影製作和發行,率先帶來的是對好萊塢視窗製作的顛覆。一般來說,好萊塢電影從院線上映到線上觀看可以長達39至52周,期間經過院線—家庭娛樂產品—有線電視—無線電視最終達到流媒體。但是在亞馬遜的計畫中,原創電影在電影院播出後的4到8周就可以直接在流媒體上付費觀看了,而Netflix的《臥虎藏龍2》甚至實現了同步線上放映。

矽谷“入侵”好萊塢

此外,除了流媒體帶來的威脅,就連矽谷的科技公司也正在“入侵”好萊塢。

社交媒體如今還是好萊塢影視在選角製作和宣傳行銷方面的得力助手,而在不久的未來,包括Facebook、Snapchat在內的社交媒體將會成為好萊塢電影公司最具威脅的競爭者。

主打閱後即焚功能的照片分享應用Snapchat擁有超過1.5億日常用戶,從去年開始,這一手機app開始轉型,和好萊塢各大電視臺和製片廠展開洽談,邀請其在自家平臺上創作原創視頻內容。如今Snapchat越發像是一個移動版的電視平臺。

另外,Facebook收購VR技術領頭羊的Oculus公司後,就開始強化其在虛擬實境領域的開發力度,並先後推出了VR視頻、VR直播,上個月底還宣佈將提供體育賽事的VR直播。在全球擁有18億月活躍度用戶的Facebook的優勢在於,它能夠依託社交平臺,將這些內容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

不光是社交媒體,穀歌、蘋果等高科技公司也紛紛涉足內容領域,Google Play和iTunes將發展成為聚合內容的流媒體平臺,而兩家公司也有計劃自主開發原創節目。

這些社交媒體和科技公司等好萊塢新加入者,正在逐漸顛覆娛樂行業的格局:內容產業由電影公司和電視網決定製作什麼樣產品的賣方市場,轉變成由觀眾選擇自己喜歡的節目的買方市場。而讓好萊塢處於劣勢的地方在於,這些科技公司比他們更善於利用先進科技,把握著節省製作成本的先天優勢。

而誕生在矽谷的科技公司還擁有比大資料更加先進的技術,比如人工智慧。如果影視作品的劇本創作自有其邏輯的話,那麼人工智慧為什麼不能代替人類完成這些工作呢?《名利場》雜誌就提到了這種可能:“如果將現有最優秀的劇本輸入到電腦裡,它可能會寫出一個不賴的作品;如果人工智慧能分析奧斯卡獲獎電影數十萬小時的素材,然後以此為剪輯的原則,最後的作品會是什麼樣的呢?”這些設想如同電視劇《黑鏡》中科技末日讓人恐懼,但確實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面對變革大潮,好萊塢多家主流製片廠在2016年年報中都提到了新媒體和新技術所帶來的挑戰。鮑勃•伊格爾在迪士尼2016年年度總結會議上就表示:“迪士尼未來會發展為消費者直接提供內容的平臺,以此提升用戶體驗。我們正在考慮和探索實現這一目的的更多方式。”

和迪士尼一樣,好萊塢大多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應對新趨勢,並購科技公司或者與科技公司合作,成為其主要的措施。畢竟這些歷史悠久的娛樂大佬非常明白,內容永遠是他們應對外來者的最大優勢。隨著時代變革下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新媒體領域也成為一些從好萊塢出走的高管們的新歸宿:索尼影業CEO邁克爾•林頓轉任Snap公司董事長,其豐富的內容管理經驗能為後者打造原創內容戰略提供更多説明。傑佛瑞•卡森伯格接下來會擔任夢工廠新媒體董事長,負責擁有多媒體平臺的Awesomeness TV和新成立的軟體製造公司Nova。此外,他還和夢工廠動畫以及來自矽谷的夥伴籌集近6億美元成立新媒體公司,主攻電視、移動視頻。

結語

歷經新好萊塢、後經典電影,面對錄影帶、DVD、有線電視、VOD等各種視窗出現,好萊塢曾經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在長達百年的歲月中一直“與時俱進”。進入21世紀後,隨著流媒體、社交媒體、移動視頻等新科技的快速發展,好萊塢再次走到了變革的路口。影業巨頭與互聯網公司之間相生相殺的變革將如何推進,我們拭目以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