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我一個“會罵人”的好媽媽微信官方

後臺有留言說“我讀過那麼多育兒書籍, 最後制服孩子還得靠吼靠打。 ”

美國心理學博士, “平和式養育法”宣導者——蘿拉·馬卡姆女士說:“育兒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你努力了, 卻依然會受挫, 這時候, 潛意識的‘惰性’可能會使你放棄繼續努力……但是, 吼罵絕對不好, 這個研究結論已經非常明確。 ”

由此可見, 罵孩子肯定是不對的, 當我們控制不住罵孩子時, 如何說有分量的話還不傷人, 很重要。

——凱叔

做母親, 我一直以為自己已經修煉得很好了, 可是那天還是沒忍住罵了孩子。

輔導豆豆功課, 一個“路程=速度x時間”“時間=路程÷速度”的問題,

說了一下午還是記不住, 氣得我直拍桌子:“這有什麼難的!怎麼就記不住啊!”

發完脾氣後, 把公式寫在卡片上, 讓孩子時時翻看, 孩子便努力記得牢牢的。

後來再給孩子講功課, 我卻發現孩子有了一個明顯的改變, 哪怕他知道答案,

也只敢小聲含在嘴裡說, 我稍微音量高了一點點, 他就完全不敢開口, 害怕說錯了又挨駡。

我腸子都要悔青了!為了讓他記住公式, 早早寫好卡片給他一段時間背不就好了?幹嘛要罵他啊……

孩子不能罵, 可我常常忍不住

閨蜜家的孩子磊磊, 就沒有豆豆這麼乖了,

簡直就是個“混世小魔王”, 說不聽, 罵不聽, 作勢要打, 就鑽進爺爺奶奶懷裡求保護, 搞得他爸媽心力交瘁。

當我說不能罵孩子時, 閨蜜嗤之以鼻:“不罵?罵都不聽, 不罵還不得上房揭瓦啊!”

“可是你罵了就有結果嗎?”我說, “一次罵, 立竿見影的有效了, 可是孩子是因為認識到錯誤而改正, 還是因為害怕被罵而改正?”

我們忍不住罵孩子, 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本身的負面情緒已經累積到臨界點了, 於是孩子犯的錯, 就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多時候, 罵孩子確實有效, 於是我們就“懶得”再想其他方法, 選擇“罵”這一快速有效的捷徑;

還有很多時候, 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就是這麼教的, 我們就是這麼長大的, 於是就把這套經驗用在了孩子身上。

可是罵孩子, 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改正, 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怕罵;或者下次犯錯了想辦法不讓大人知道。

更嚴重的, 會造成孩子長期處於焦慮不安中, 影響智力發育;造成孩子冷漠、孤僻、仇視、攻擊、自信心差等心理問題;使孩子慢慢喪失個性、自尊心,

形成“討好型人格”等等。

罵孩子, 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我們實在忍不住的時候怎麼辦?“會罵”很重要。

當罵孩子的話就要脫口而出, 或是已經氣急敗壞地喊了孩子全名時, 我們最好保持一絲理性, 而不是口不擇言得說出傷人的話。

用那一絲理性,在開罵之前,問問自己:

為什麼要罵?

應該怎麼罵?

不罵行不行?

“為什麼要罵?”

分辨罵孩子,到底是因為孩子的錯誤,還是因為我們自己遇見了不開心的事兒。

“應該怎麼罵?”

就事論事地罵,罵該罵的話,別瞎比較,別翻舊賬,別貼標籤。

“不罵行不行?”

也許帶孩子到安靜的地方聊一聊?也許再鄭重地講講道理?也許孩子只是鬧情緒了,溫柔的抱一抱就能讓他“乖一些”?

這些話,千萬不能罵!

罵孩子,也分怎麼罵。下面這些話最好不要罵,罵了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規範好行為,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是自卑、自棄情緒。

1你怎麼這麼笨/懶!

貼標籤的方式,只會讓孩子不停接受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就是“笨、懶、不聽話”,自暴自棄,甚至潛意識裡向這些方向發展。換個說法,依然對孩子表示肯定,只要孩子改正這次錯誤就好了。

2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總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對比自家孩子的缺點,不僅不會給孩子樹立榜樣,反而會樹立一個“敵人”,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會認為父母只愛那樣的孩子,不愛自己。“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從別人家孩子那吸取教訓,比讓孩子學習人家的優點更有效。

3我說不行就是不行!你再這樣試試看!

罵孩子,切忌用父母的權威逼孩子“順從”,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都要明確指出原因和正當的理由,這樣才能讓孩子辨別是非對錯。“一言堂”,只會逼孩子下次犯錯時,小心不讓父母知道。

4你就這樣吧!將來也沒什麼出息!

永遠別對孩子說“你不行”,也不要輕易否定孩子。每個孩子最需要的肯定,都來自父母,不要代替孩子規劃人生道路和目標,而是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説明孩子確立目標,並分析將會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讓孩子不虛度光陰。

5就知道玩!把心思都放學習上!

哪有孩子不貪玩?就算我們大人,也不能說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沒有一點娛樂吧?幫助孩子學習多工處理方法,分清輕重緩急,才能讓孩子不會“一提起學習就頭疼”。

6你看你把你爸/媽氣成什麼樣了!

我們經常很善於“情感綁架”,因為我們生氣了,就要求孩子為“生氣”這一後果負責,而孩子即使道歉,也只是因為太愛我們,為我們的負面情緒買單,並不是真正認識到錯誤,這樣的道歉,沒有任何意義。

7我還不都是為了你!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就是“說我是為你好,是不是扯”,蔡康永說:“我最受不了古裝電視劇裡,動不動就要求你答應我,要不然我就一直跪著不起來,你有理由你說服我啊!”強硬的跟孩子說“你不懂,聽我的!”,只會讓孩子跟我們反著來。

8別人都在看你,丟死人了!

很多孩子在公共場合喧鬧時,我們經常會說“你看旁邊阿姨不高興了,別鬧了”,可是我們應該教孩子的,是“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的道德規範,而不是因為別人別人不高興所以不能這樣做。所以,不要讓孩子因為別人的看法確定對和錯,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而是要讓孩子心中有道德律和是非觀。

萬一不小心罵了孩子,可以這樣做

接下來想提醒大家一點,無論我們的情緒是激動還是溫和,只要是發生了“糾正孩子”的行為,都應該在之後和孩子聊聊天。

為什麼呢?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有關教師的語言暴力,文章裡有一個例子:

幼稚園老師提了一個問題,叫了一個小朋友回答,小朋友沒有回答上來,老師就說:“好,你先坐下,聽聽其他小朋友怎麼說。”就這樣一句話,都會對這個小朋友造成傷害,因為他會認為自己笨,丟人了,甚至產生比不上別人的自卑感。

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巨集教授在講座中也曾提到:

給3歲孩子看繪本,孩子不按順序一頁一頁翻看,而是亂翻一通,如果家長糾正孩子,要求孩子從頭開始,一頁一頁翻,這個孩子都會產生逆反心理,覺得看書一點意思也沒有。

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被人糾正。

所以在罵完孩子後,“災難重建”至關重要:

一是讓孩子加深印象,在事後將“大人的糾正”內化,轉化為“我想這樣做”;

二是讓雙方在心平氣和時,就事論事地分析,承認各自的錯誤;

三是對孩子進行“災後重建”,將“被罵”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傷害消耗掉,建立自信心,加強“被愛”的安全感。

當孩子心理受傷時,我們心理受的傷會更嚴重,撫平孩子受到的傷害,也是在自我修復,原諒自己對孩子發的火。

不管是因為什麼罵了孩子,最最重要的是——罵孩子,並不妨礙我們依然是“好媽媽/好爸爸”,只要我們時時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罵完孩子再安撫,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嫁給大叔的90後,憑空掉下一個帥兒子,開啟漫長幸福的為母之路。廣告策劃人,晉江小說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郵箱tougao@ksjgs.com。

對於不能罵孩子的話,你還有哪些補充?在留言區裡探討一下吧。

用那一絲理性,在開罵之前,問問自己:

為什麼要罵?

應該怎麼罵?

不罵行不行?

“為什麼要罵?”

分辨罵孩子,到底是因為孩子的錯誤,還是因為我們自己遇見了不開心的事兒。

“應該怎麼罵?”

就事論事地罵,罵該罵的話,別瞎比較,別翻舊賬,別貼標籤。

“不罵行不行?”

也許帶孩子到安靜的地方聊一聊?也許再鄭重地講講道理?也許孩子只是鬧情緒了,溫柔的抱一抱就能讓他“乖一些”?

這些話,千萬不能罵!

罵孩子,也分怎麼罵。下面這些話最好不要罵,罵了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規範好行為,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是自卑、自棄情緒。

1你怎麼這麼笨/懶!

貼標籤的方式,只會讓孩子不停接受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就是“笨、懶、不聽話”,自暴自棄,甚至潛意識裡向這些方向發展。換個說法,依然對孩子表示肯定,只要孩子改正這次錯誤就好了。

2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總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對比自家孩子的缺點,不僅不會給孩子樹立榜樣,反而會樹立一個“敵人”,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會認為父母只愛那樣的孩子,不愛自己。“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從別人家孩子那吸取教訓,比讓孩子學習人家的優點更有效。

3我說不行就是不行!你再這樣試試看!

罵孩子,切忌用父母的權威逼孩子“順從”,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都要明確指出原因和正當的理由,這樣才能讓孩子辨別是非對錯。“一言堂”,只會逼孩子下次犯錯時,小心不讓父母知道。

4你就這樣吧!將來也沒什麼出息!

永遠別對孩子說“你不行”,也不要輕易否定孩子。每個孩子最需要的肯定,都來自父母,不要代替孩子規劃人生道路和目標,而是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説明孩子確立目標,並分析將會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讓孩子不虛度光陰。

5就知道玩!把心思都放學習上!

哪有孩子不貪玩?就算我們大人,也不能說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沒有一點娛樂吧?幫助孩子學習多工處理方法,分清輕重緩急,才能讓孩子不會“一提起學習就頭疼”。

6你看你把你爸/媽氣成什麼樣了!

我們經常很善於“情感綁架”,因為我們生氣了,就要求孩子為“生氣”這一後果負責,而孩子即使道歉,也只是因為太愛我們,為我們的負面情緒買單,並不是真正認識到錯誤,這樣的道歉,沒有任何意義。

7我還不都是為了你!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就是“說我是為你好,是不是扯”,蔡康永說:“我最受不了古裝電視劇裡,動不動就要求你答應我,要不然我就一直跪著不起來,你有理由你說服我啊!”強硬的跟孩子說“你不懂,聽我的!”,只會讓孩子跟我們反著來。

8別人都在看你,丟死人了!

很多孩子在公共場合喧鬧時,我們經常會說“你看旁邊阿姨不高興了,別鬧了”,可是我們應該教孩子的,是“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的道德規範,而不是因為別人別人不高興所以不能這樣做。所以,不要讓孩子因為別人的看法確定對和錯,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而是要讓孩子心中有道德律和是非觀。

萬一不小心罵了孩子,可以這樣做

接下來想提醒大家一點,無論我們的情緒是激動還是溫和,只要是發生了“糾正孩子”的行為,都應該在之後和孩子聊聊天。

為什麼呢?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有關教師的語言暴力,文章裡有一個例子:

幼稚園老師提了一個問題,叫了一個小朋友回答,小朋友沒有回答上來,老師就說:“好,你先坐下,聽聽其他小朋友怎麼說。”就這樣一句話,都會對這個小朋友造成傷害,因為他會認為自己笨,丟人了,甚至產生比不上別人的自卑感。

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巨集教授在講座中也曾提到:

給3歲孩子看繪本,孩子不按順序一頁一頁翻看,而是亂翻一通,如果家長糾正孩子,要求孩子從頭開始,一頁一頁翻,這個孩子都會產生逆反心理,覺得看書一點意思也沒有。

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被人糾正。

所以在罵完孩子後,“災難重建”至關重要:

一是讓孩子加深印象,在事後將“大人的糾正”內化,轉化為“我想這樣做”;

二是讓雙方在心平氣和時,就事論事地分析,承認各自的錯誤;

三是對孩子進行“災後重建”,將“被罵”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傷害消耗掉,建立自信心,加強“被愛”的安全感。

當孩子心理受傷時,我們心理受的傷會更嚴重,撫平孩子受到的傷害,也是在自我修復,原諒自己對孩子發的火。

不管是因為什麼罵了孩子,最最重要的是——罵孩子,並不妨礙我們依然是“好媽媽/好爸爸”,只要我們時時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罵完孩子再安撫,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嫁給大叔的90後,憑空掉下一個帥兒子,開啟漫長幸福的為母之路。廣告策劃人,晉江小說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郵箱tougao@ksjgs.com。

對於不能罵孩子的話,你還有哪些補充?在留言區裡探討一下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