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羅馬尼亞第二大城市竟然是德國造

羅馬尼亞中部城市布拉索夫(Brasov), 因它附近的“吸血鬼城堡”而聞名, 其實這座精緻的中世紀小城更適合度假的人走走看看, 享受一下那漸行漸遠的慢生活。

從錫納亞到布拉索夫Brasov不過50分鐘的車程, 下午2:30火車便安全抵達了布拉索夫。 作為羅馬尼亞第二大城市, 布拉索夫的車站比錫納亞大了許多, 也熱鬧的多。 這是一座保留有中世紀街道的美麗古都, 是12世紀時由德國人建造, 後來又經過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之手發展起來。 也正是如此, 布拉索夫氣氛獨特, 擁有強烈的德國色彩。

布拉索夫火車站和巴士總站位於城市的東北側, 前往中心街區要在站前乘4路巴士, 大概5-6站的樣子, 10分鐘車程吧。 在站邊商亭花了4Lei買了往返車票, 其實一買就是兩次票, 正好後天還要回到這裡繼續下面的行程。 巴士票小小一張紙, 上車要打票, 做一次車打一次票, 切記。 車上有些擁擠, 但我居然找到了一個座位, 正好把我的小箱子放在腳下。 還就遇到了查票的, 所以說不要存僥倖心理, 乘車一定要買票打票。

對了, 順便跟大家聊聊羅馬尼亞貨幣吧。 目前流通的新列伊Lei紙幣有:1、5、10、20、50、100、200、500列伊。 幣面印有羅馬尼亞歷史人物頭像 。 我用歐元換取的羅馬尼亞貨幣, 花花綠綠的一大堆, 很好看。 羅馬尼亞在2007年加入歐盟, 但歐元並不通行, 到羅馬尼亞旅行要換當地貨幣消費。 我去的時候是1歐元兌換4.1列伊。 話說羅馬尼亞的物價還是很便宜的。

到了老城下車, 好熱鬧。 我四周望瞭望, 確認了一下自己的位置後走去酒店, 只是在石子路面上拖著箱子並不好走。 酒店在鬧市區後面的一條街, 安靜的很, 這就叫鬧中取靜吧。 老式的木質房屋沒有電梯, 好在我按了門鈴後, 值班小夥子Robin就飛快地跑下來幫我拿行李。 我訂的是頂層閣樓, 房間不大, 帶衛生間,

應有盡有, 非常的乾淨舒適。 Robin的辦公室在我隔壁, 待整理好東西, 過去問他實用的旅遊資訊。

出酒店, 拿著Robin給我的地圖, 穿過一條街就是共和國大道, 左拐不過百米就是最熱鬧的市政廳廣場。 街道兩側全是漂亮的彩色房屋, 午後的陽光打在上面, 讓人心情舒暢。 廣場中央的歷史博物館一樓是個遊客中心,本想打聽一下明早開往布朗城堡的汽車時刻表,但門上卻貼了一張搬家通知,告知遊客中心已搬到了另一個地方。我抬頭看了看西斜的太陽,決定還是聽Robin的建議,先找到纜車站去聳立在小城東南面的坦帕山俯瞰一下小城風光吧。

在老城廣場抬眼就能看到對面山上的Brasov幾個大字,就跟好萊塢山一樣的醒目。循著方位找過去,彩色的建築,悠閒的行人,教堂、鴿群、隨處可見的波西米亞風格的露天咖啡座,讓我不由得喜歡上了這個羅馬尼亞城市。正是因為這裡四面環山的地形,躲過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侵略,使得中世紀建築保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在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時期,為了向前蘇聯表示“忠心”,這座小城還曾經更名為“史達林”,不過後來又改回了布拉索夫。

悠閒的走到纜車站,趕上了最後一班上山的纜車,要想纜車下山,那就只有10分鐘時間呆在上面,想了想,那就自己走下來吧。登上山頂觀景台,站在那幾個“BRASOV”大字的上面俯瞰,山下全是好看的紅屋頂,好一個中世紀的古城。又爬到了旁邊的最高點,與一群羅馬尼亞青年聊了會天。一個跑步上山的大叔告訴我,冬天或者晚上山上有熊出沒。嚇得我一驚,趕緊沿著之字形山路往山下走。現在是冬末初春,應該不會有熊吧?連跑帶顛的花了近一個小時才跑到了山下。到了大路,心放寬了,開始琢磨著晚上吃啥。

回到老城鬧市區,街邊的餐館一個接一個,我就挑了一個看著特別好看的餐廳走了進去。長廊兩邊的牆上全是好看的街畫,臺上還放著鮮豔的花兒,佈置的好有民族特色。

進到裡面,一個房間套著一個房間,服務生就在最中間的房子,牆上和四周都是裝飾畫和實物道具,看樣子是一家羅馬尼亞傳統菜餐廳。

拿過服務生遞過來的功能表,除了紅酒我全然看不懂,於是點了一杯酒,其餘的就讓服務生包辦了。很快就上來幾道號稱是羅馬尼亞的特色菜。我對美食沒有研究,給啥吃啥,不挑食,所以也記不住這些食品的名字,你們就將就著看看照片吧。

對了,這裡的主食是玉米,就是用玉米麵煮成飯,這一團玉米飯把我撐的半死,最後我是扶著牆走出餐廳的。怕剩下了浪費,也不禮貌,呵呵。

再看看這餐廳的佈置,是不是很民族風。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吸血鬼布朗城堡,這個咱們下一篇再說。下午不到2點就又回到了布拉索夫,可以在這裡享受輕鬆的一下午。布拉索夫的市政廳廣場是一個特別美的中世紀小廣場,自1364年起這裡就是舉辦國內外貿易的集市地。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是位於廣場中間的市議會,興建於1420年,是國內外客商一年一度舉辦市集的地點。

布拉索夫曾被德國後裔統治了四百餘年,那時羅馬尼亞人不能住在城裡,只能住在城外一個叫“Schei”的地區,進城必須通過一扇城門,還要繳納一定的“過路費”。德國人修建起了城牆,城門和防禦工事,可惜留到今天的只是很小一部分。羅馬尼亞人入城的“Schei Gate”一直保留至今。

布拉索夫曾是弗蘭德三世執法的刑場,女巫曾在此受到懲罰。只是在歷經了900年的歷史變革後的今天,這裡沒有了恐怖,沒有了陰森,到處陽光明媚,到處是歡樂悠閒的遊人。

布拉索夫德國色彩濃重,中世紀時這裡被匈牙利統治,12世紀匈牙利國王請來了德國人來此協助發展,德國人的到來對布拉索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建立了學校,教堂,並推行手工業及貿易,使後來的布拉索夫成為了一個重要商城。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布拉索夫有著“國王王冠”的美譽。我在三角形的市政廣場閒逛,周圍環繞著古建築,各式餐廳咖啡座分散在各個角落,廣場一側還有很多供人休息聊天曬太陽的椅子。

我走累了,就混入一群老人堆裡,在廣場上曬太陽。暖暖的陽光打在身上,不由自主的閉上了眼睛,一生很長也很短,也許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歇夠了,就轉到了城外,去尋找老城外的兩座高塔,一黑一白,能近距離的俯瞰老城全景。白塔始建於1494年,是一座半圓形建築,直邊面對老城。白塔是因為它的顏色得名,頂部是堡壘形狀。

站在白塔上看布拉索夫。因為歷史原因,以前在布拉索夫生活著很多的德國人,但是二戰後,部分德國人被流放到了蘇聯,還有些德商在羅馬尼亞實施共產政權時就遷回了德國。如今在布拉索夫的居民中羅馬尼亞人占到了90%以上,德國人已經不多了。

城裡還有一個著名的黑教堂。黑教堂建於14-15世紀,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屬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1689年,布拉索夫城內發生了暴動,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無力控制局面,有人說是暴動引起的火災,也有人說是統治者下令燒城,教堂也未能逃過一劫。雖然石質的主體被熏黑了,但教堂似乎有如神護,屹立不倒。後來也沒有人去清洗,重修好了教堂後就被稱為“黑教堂”了。

走走逛逛又一天,街邊咖啡廳要了杯卡布和一個麵包,邊吃邊想著晚飯去哪裡吃呢?這次要少吃些,不能再扶著牆出門了。

廣場中央的歷史博物館一樓是個遊客中心,本想打聽一下明早開往布朗城堡的汽車時刻表,但門上卻貼了一張搬家通知,告知遊客中心已搬到了另一個地方。我抬頭看了看西斜的太陽,決定還是聽Robin的建議,先找到纜車站去聳立在小城東南面的坦帕山俯瞰一下小城風光吧。

在老城廣場抬眼就能看到對面山上的Brasov幾個大字,就跟好萊塢山一樣的醒目。循著方位找過去,彩色的建築,悠閒的行人,教堂、鴿群、隨處可見的波西米亞風格的露天咖啡座,讓我不由得喜歡上了這個羅馬尼亞城市。正是因為這裡四面環山的地形,躲過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侵略,使得中世紀建築保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在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時期,為了向前蘇聯表示“忠心”,這座小城還曾經更名為“史達林”,不過後來又改回了布拉索夫。

悠閒的走到纜車站,趕上了最後一班上山的纜車,要想纜車下山,那就只有10分鐘時間呆在上面,想了想,那就自己走下來吧。登上山頂觀景台,站在那幾個“BRASOV”大字的上面俯瞰,山下全是好看的紅屋頂,好一個中世紀的古城。又爬到了旁邊的最高點,與一群羅馬尼亞青年聊了會天。一個跑步上山的大叔告訴我,冬天或者晚上山上有熊出沒。嚇得我一驚,趕緊沿著之字形山路往山下走。現在是冬末初春,應該不會有熊吧?連跑帶顛的花了近一個小時才跑到了山下。到了大路,心放寬了,開始琢磨著晚上吃啥。

回到老城鬧市區,街邊的餐館一個接一個,我就挑了一個看著特別好看的餐廳走了進去。長廊兩邊的牆上全是好看的街畫,臺上還放著鮮豔的花兒,佈置的好有民族特色。

進到裡面,一個房間套著一個房間,服務生就在最中間的房子,牆上和四周都是裝飾畫和實物道具,看樣子是一家羅馬尼亞傳統菜餐廳。

拿過服務生遞過來的功能表,除了紅酒我全然看不懂,於是點了一杯酒,其餘的就讓服務生包辦了。很快就上來幾道號稱是羅馬尼亞的特色菜。我對美食沒有研究,給啥吃啥,不挑食,所以也記不住這些食品的名字,你們就將就著看看照片吧。

對了,這裡的主食是玉米,就是用玉米麵煮成飯,這一團玉米飯把我撐的半死,最後我是扶著牆走出餐廳的。怕剩下了浪費,也不禮貌,呵呵。

再看看這餐廳的佈置,是不是很民族風。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吸血鬼布朗城堡,這個咱們下一篇再說。下午不到2點就又回到了布拉索夫,可以在這裡享受輕鬆的一下午。布拉索夫的市政廳廣場是一個特別美的中世紀小廣場,自1364年起這裡就是舉辦國內外貿易的集市地。廣場上最重要的建築是位於廣場中間的市議會,興建於1420年,是國內外客商一年一度舉辦市集的地點。

布拉索夫曾被德國後裔統治了四百餘年,那時羅馬尼亞人不能住在城裡,只能住在城外一個叫“Schei”的地區,進城必須通過一扇城門,還要繳納一定的“過路費”。德國人修建起了城牆,城門和防禦工事,可惜留到今天的只是很小一部分。羅馬尼亞人入城的“Schei Gate”一直保留至今。

布拉索夫曾是弗蘭德三世執法的刑場,女巫曾在此受到懲罰。只是在歷經了900年的歷史變革後的今天,這裡沒有了恐怖,沒有了陰森,到處陽光明媚,到處是歡樂悠閒的遊人。

布拉索夫德國色彩濃重,中世紀時這裡被匈牙利統治,12世紀匈牙利國王請來了德國人來此協助發展,德國人的到來對布拉索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建立了學校,教堂,並推行手工業及貿易,使後來的布拉索夫成為了一個重要商城。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布拉索夫有著“國王王冠”的美譽。我在三角形的市政廣場閒逛,周圍環繞著古建築,各式餐廳咖啡座分散在各個角落,廣場一側還有很多供人休息聊天曬太陽的椅子。

我走累了,就混入一群老人堆裡,在廣場上曬太陽。暖暖的陽光打在身上,不由自主的閉上了眼睛,一生很長也很短,也許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歇夠了,就轉到了城外,去尋找老城外的兩座高塔,一黑一白,能近距離的俯瞰老城全景。白塔始建於1494年,是一座半圓形建築,直邊面對老城。白塔是因為它的顏色得名,頂部是堡壘形狀。

站在白塔上看布拉索夫。因為歷史原因,以前在布拉索夫生活著很多的德國人,但是二戰後,部分德國人被流放到了蘇聯,還有些德商在羅馬尼亞實施共產政權時就遷回了德國。如今在布拉索夫的居民中羅馬尼亞人占到了90%以上,德國人已經不多了。

城裡還有一個著名的黑教堂。黑教堂建於14-15世紀,是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屬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1689年,布拉索夫城內發生了暴動,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無力控制局面,有人說是暴動引起的火災,也有人說是統治者下令燒城,教堂也未能逃過一劫。雖然石質的主體被熏黑了,但教堂似乎有如神護,屹立不倒。後來也沒有人去清洗,重修好了教堂後就被稱為“黑教堂”了。

走走逛逛又一天,街邊咖啡廳要了杯卡布和一個麵包,邊吃邊想著晚飯去哪裡吃呢?這次要少吃些,不能再扶著牆出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