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豐篇 ·馬鈴薯塊莖糖末端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馬鈴薯塊莖糖末端是一種生理性病害, 又稱糖尾、爛尾, 主要發生在微型薯上, 但大田生產也時有發生, 一般以晚熟品種發生較重,

有時糖末端與塊莖二次生長伴生。 其症狀表現是:塊莖剛收穫時, 臍部組織呈半透明水漬狀(俗稱素蒸);入庫貯存約兩周左右後, 塊莖臍部軟化, 類似果凍狀並有少許水份滲出;隨著貯存時間延長, 病部逐漸脫水皺縮, 變幹後呈棕色紙質狀。

一、 糖末端的危害

糖末端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每年微型薯(種薯)入庫時, 都要淘汰部分糖末端薯, 不僅增加生產成本, 也造成效益下降。

2、糖末端屬缺陷薯, 外觀品相欠佳, 無論作種薯或商薯均降低商品性。

3、窖藏期間糖末端容易感染軟腐、濕腐、幹腐等窖藏病害, 造成爛薯庫損。

4、播種糖末端微型薯或帶有糖末端的芽塊, 病部組織常感染土壤腐生菌而導致種薯腐爛, 可造成缺苗斷壟,

影響產量。

二、糖末端產生原因分析

糖末端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馬鈴薯塊莖生長期間有機物質供給不足。 即塊莖在膨大過程中, 組織細胞的分裂、增大和吸水力迅速加大, 因此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急劇增加, 此期間如果光合產物不足, 只能由塊莖尾部的澱粉水解為糖, 再轉移供給塊莖頂部繼續生長以及頂部的澱粉合成, 從而造成尾部糖份增加, 水分相對較大, 從而使塊莖尾部變甜並水漬化。 在生產上, 以下幾種情況可產生糖末端:

1、塊莖膨大期間受高溫影響(>25℃), 導致營養物質輸送受阻或不足, 糖分在薯塊臍部積累, 未能轉化成澱粉, 致使臍部糖分增高。

2、組培苗定植過晚或大田播種過晚, 生育期不足, 秋季遇霜凍後植株死亡,

塊莖未完成有機物質積累和營養轉化, 導致糖末端產生。

3、植株在生長中、後期發生早疫、晚疫、灰黴等病害, 導致植株早衰或死亡, 塊莖未及生理成熟而產生糖末端。

4、馬鈴薯生長期管理不當, 水肥偏大, 或氮肥使用過量, 或使用了促生長激素, 或停水、停肥偏晚, 導致植株冒青徒長, 收穫時植株仍青枝綠葉;或遭遇早霜凍害;地上部分營養物質未能及時向塊莖轉移, 以致產生糖末端。

5、在馬鈴薯植株莖葉未及大部枯黃的情況下, 過早收穫或過早殺秧, 塊莖未能生理成熟而形成糖末端。

三、預防糖末端的措施

在明確了糖末端產生的原因之後, 採取相應措施, 可以避免或減少糖末端薯的形成。

1、塑膠大棚生產微型薯,在外界夜溫穩定在15℃以上時,要晝夜大通風,

提高晝夜溫差, 以促進塊莖有機物質積累。

2、定植組培苗時, 要先栽晚熟品種, 次中熟品種, 最後栽早熟品種。 力爭在6月20日前完成全部組培苗定植工作, 保證不同品種有足夠的生育期, 以達到微型薯生理成熟。

3、在組培苗封畦前及時培蛭石, 增厚覆蓋層;大田生產在中耕時, 要盡可能增加培土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溫, 以利於結薯。

4、及時防控病害, 防止病害因素造成的糖末端。

5、夏季遇高溫天氣應注意均勻給水且澆透, 要始終保持土壤(基質)濕潤,通過少量多次灌溉以降低地溫促進結薯, 同時滿足馬鈴薯生長對水份的需求。

6、平衡施肥, 杜絕偏施氮肥和施用含生長激素類的肥料。

馬鈴薯生長中、後期注意控水控肥, 必要時使用抑制劑控制徒長, 以保證塊莖生理成熟。

7、大田生產種薯要適當調節播期, 使薯塊膨大期(馬鈴薯盛花期)避開高溫階段, 以促進光合產物向塊莖輸送, 並促成糖分向澱粉轉化。

8、收穫前20天左右停止澆水, 以促進薯皮木栓化和塊莖幹物質積累。

文/民豐種業 孟正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