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喪”得不行?

實際上, “喪”文化的流行, 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無助、焦慮, 乃至絕望, 似乎總能輕易包圍我們。 甚至, 有商家推出了以“喪”為主題的產品。

那麼, 為什麼我們總是“喪”得不行呢?

一種可能的解釋, 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一折就撓的狗

20世紀50年代, 是行為主義的全盛時期。 心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 試圖找出外界刺激和動物行為之間的關係。 比如, 在小鼠面前擺一個開關, 只要小鼠按壓開關就可以得到食物;或者反過來, 準備一個信號燈, 在信號燈亮起之後, 給小鼠施加電擊。

結果顯示, 在趨利避害這件事上, 動物和人是一樣的——無比堅定, 百折不撓。

然而, 就在心理學家們的自信心日益膨脹的時候, 出現了一個不夠和諧的小插曲。

讀者朋友們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用一根細細的鐵鍊, 把小象拴住;等小象長大以後, 即使它的力氣已經足以掙斷鐵鍊, 它也不會這麼做。

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發現於此類似。

在1967年的一次實驗中, 賽利格曼給一些狗施加了無法逃避的電擊, 然後把它們轉移到一個可以逃避電擊的環境中。 倘若以往的行為主義理論是正確的, 即, 動物會根據外界刺激, 調整自己的行為, 那麼, 換到可以逃避電擊的環境中以後,

狗狗們應該迅速學會新的行為策略才對。 結果卻出人意料:這些狗“一折就撓”, 壓根放棄了逃脫的念頭。 [1]

科學家的三板斧

如果說, 實驗動物是科學家們攀登高峰時的助手, 那麼, 在發現問題以後, 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就是科學家們披荊斬棘的巨斧了。

在注意到這些狗的異常之後, 賽利格曼猜測, 狗的無助感和電擊的不可控性之間, 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為了驗證這一點, 他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實驗。

這個實驗由三組狗組成:第一組, 狗處在可以逃避電擊的環境中, 比如說, 亮燈以後, 在籠子一邊施加電擊、另一邊不施加電擊, 狗只要從籠子一邊跳到另一邊, 就能脫離電擊;第二組的狗和第一組的狗一一配對,

只要第一組的某只狗受到了電擊, 就給第二組的相應狗施加同樣的電擊, 反過來, 倘若第一組的某只狗逃脫了電擊, 第二組的配對物件, 也可以避免電擊;第三組是控制組, 不會受到電擊。

在電擊數次以後, 賽利格曼把所有的狗都轉移到了可以逃脫電擊的環境中。

結果顯示, 第一組狗可以充分利用已經學會的逃避策略, 在亮燈以後, 迅速跳轉到箱子另一邊;第三組狗, 也在數次之後, 注意到了亮燈和電擊的關係, 學會了逃避電擊;而第二組, 則完全放棄了逃跑……[2]

屢戰屢敗的人

接下來的問題是,人類身上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答案是,有。

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這種現象,不僅動物會有,而且會出現在人類身上。[3]習得性無助,就這樣被提出、被證實。

之後的故事,可以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尋找習得性無助的生理基礎,一條是解釋習得性無助背後的心理機制。

任何心理行為,背後都有生理結構支撐。不過,要想在諸多生理因素中,找到最關鍵的那一種,卻並不容易。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很多神經遞質都參與了習得性無助過程,比如γ-氨基丁酸(GABA)。

γ-氨基丁酸大腦內主要的抑制性物質。打個比方的話,它就像是商場裡的空調。當人體處於焦躁、抑鬱等不良體驗中時,γ-氨基丁酸的活性就會增加,抑制相應神經元,使大腦冷靜下來。[4]學者們發現,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動物,大腦內的γ-氨基丁酸顯著降低。也就是說,習得性無助的動物,可能會陷入非常惡劣的情緒之中。[2]

心理機制

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心理機制。

人類和動物有著天壤之別,作為地球上適應能力最好的物種,真正不可控的因素並不多,即使有,也未必影響到你我。所以,人類的習得性無助,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可以從控制點學說、歸因理論等角度進行解釋。

為了方便描述,我們還是打個比方。

張三在一種考試中考砸了,很自然的,他會試著進行分析,“我為什麼會考得這麼差”。

首先,這事兒怪我,還是怪別人?是“我”最近不夠努力,還是出題人故意刁難?如果是後者,那麼,沒什麼好擔心的,所有人的分數都會很難看。

其次,倘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是穩定原因引起的,還是偶然因素導致的?如果在考試前恰好感冒了,可能感冒影響到了發揮;也可能,和感冒無關。

最後,要是和感冒無關,就只能是能力問題了。是“我”缺乏數學天分,還是“我”對學習不在行?

歸因的類型(原圖出處:ABRAMSON L Y etc. 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1): 49.)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利的原因歸結於“缺乏學習能力”,有多傷自尊。愚蠢是一個內在因素,而且影響深遠,一時半會很難出現明顯改善,此外,它會影響到全域,蠢人不光學不好數學,往往語文成績也不怎麼樣。由此,一個不可控事件誕生了,張三以後便可能會調整自己的預期,“反正我怎麼努力都沒用”,對學習“放棄治療”……[5]

由此,我們就得到了習得性無助的模型:在經歷負性事件的以後,當事人會進行歸因;假如歸因為全域性、穩定性、內在性因素,便很容易產生失控感,預期沒有什麼行為可以改變結果;進而,引起悲傷、焦慮等典型症狀

後果與對策

習得性抑鬱可以引起很多問題,除了學業或工作上的倦怠以外,最普遍的是引起負面情緒,嚴重時可以導致抑鬱。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心想事成,終究只是一句空話。而社交媒體,在傳遞在新聞和動態的同時,可能也會傳播負面情緒。如何應對這些自發的和外界的“喪”呢?

其實,根據前面的習得性無助的模型,就能想出不少方案。

第一,是提高自己的預期。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的無助感就越少。[6]人們常常大張旗鼓的慶祝元旦、制定新年計畫,其實有幾分道理,這些事都能提高自己對未來的預期。

反過來說,為什麼一到年底就“喪”得不行呢?可能是年終盤點,忽然發現自己年初的計畫有很多沒有達成的;也可能是時間所剩無幾,做什麼都來不及了,增加了不可控感。

所以,第二個建議是,制定新年計畫的時候,不妨找一些小的、簡單的、易於實現的目標。

第三,萬一遇到挫折,一定要學會謹慎歸因。比如面試失利,可能是因為你策略有誤,也可能是所有人都被針對,即便是前者,也只是一次失誤而已。儘量為自己尋找不穩定的、特定的原因,避免習得性無助引起更大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MAIER S F, SELIGMAN M E.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6, 105(1): 3.

[2] :克里斯多夫·彼得森 史蒂文·邁爾 馬丁·塞利格曼. 習得性無助[M]. 戴俊毅,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

[3]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M]. 白學軍等, 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4] PETTY F. GABA and mood disorders: a brief review and hypothe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95, 34(4): 275–281.

[5] ABRAMSON L Y等.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1): 49.

[6] 皮磊, 閆振榮. 教師期望對數學學習中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J]. 數學教育學報, 2010(1): 44–47.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屢戰屢敗的人

接下來的問題是,人類身上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答案是,有。

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這種現象,不僅動物會有,而且會出現在人類身上。[3]習得性無助,就這樣被提出、被證實。

之後的故事,可以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尋找習得性無助的生理基礎,一條是解釋習得性無助背後的心理機制。

任何心理行為,背後都有生理結構支撐。不過,要想在諸多生理因素中,找到最關鍵的那一種,卻並不容易。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很多神經遞質都參與了習得性無助過程,比如γ-氨基丁酸(GABA)。

γ-氨基丁酸大腦內主要的抑制性物質。打個比方的話,它就像是商場裡的空調。當人體處於焦躁、抑鬱等不良體驗中時,γ-氨基丁酸的活性就會增加,抑制相應神經元,使大腦冷靜下來。[4]學者們發現,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動物,大腦內的γ-氨基丁酸顯著降低。也就是說,習得性無助的動物,可能會陷入非常惡劣的情緒之中。[2]

心理機制

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心理機制。

人類和動物有著天壤之別,作為地球上適應能力最好的物種,真正不可控的因素並不多,即使有,也未必影響到你我。所以,人類的習得性無助,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可以從控制點學說、歸因理論等角度進行解釋。

為了方便描述,我們還是打個比方。

張三在一種考試中考砸了,很自然的,他會試著進行分析,“我為什麼會考得這麼差”。

首先,這事兒怪我,還是怪別人?是“我”最近不夠努力,還是出題人故意刁難?如果是後者,那麼,沒什麼好擔心的,所有人的分數都會很難看。

其次,倘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是穩定原因引起的,還是偶然因素導致的?如果在考試前恰好感冒了,可能感冒影響到了發揮;也可能,和感冒無關。

最後,要是和感冒無關,就只能是能力問題了。是“我”缺乏數學天分,還是“我”對學習不在行?

歸因的類型(原圖出處:ABRAMSON L Y etc. 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1): 49.)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利的原因歸結於“缺乏學習能力”,有多傷自尊。愚蠢是一個內在因素,而且影響深遠,一時半會很難出現明顯改善,此外,它會影響到全域,蠢人不光學不好數學,往往語文成績也不怎麼樣。由此,一個不可控事件誕生了,張三以後便可能會調整自己的預期,“反正我怎麼努力都沒用”,對學習“放棄治療”……[5]

由此,我們就得到了習得性無助的模型:在經歷負性事件的以後,當事人會進行歸因;假如歸因為全域性、穩定性、內在性因素,便很容易產生失控感,預期沒有什麼行為可以改變結果;進而,引起悲傷、焦慮等典型症狀

後果與對策

習得性抑鬱可以引起很多問題,除了學業或工作上的倦怠以外,最普遍的是引起負面情緒,嚴重時可以導致抑鬱。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心想事成,終究只是一句空話。而社交媒體,在傳遞在新聞和動態的同時,可能也會傳播負面情緒。如何應對這些自發的和外界的“喪”呢?

其實,根據前面的習得性無助的模型,就能想出不少方案。

第一,是提高自己的預期。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的無助感就越少。[6]人們常常大張旗鼓的慶祝元旦、制定新年計畫,其實有幾分道理,這些事都能提高自己對未來的預期。

反過來說,為什麼一到年底就“喪”得不行呢?可能是年終盤點,忽然發現自己年初的計畫有很多沒有達成的;也可能是時間所剩無幾,做什麼都來不及了,增加了不可控感。

所以,第二個建議是,制定新年計畫的時候,不妨找一些小的、簡單的、易於實現的目標。

第三,萬一遇到挫折,一定要學會謹慎歸因。比如面試失利,可能是因為你策略有誤,也可能是所有人都被針對,即便是前者,也只是一次失誤而已。儘量為自己尋找不穩定的、特定的原因,避免習得性無助引起更大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MAIER S F, SELIGMAN M E.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76, 105(1): 3.

[2] :克里斯多夫·彼得森 史蒂文·邁爾 馬丁·塞利格曼. 習得性無助[M]. 戴俊毅,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0.

[3]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M]. 白學軍等, 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4] PETTY F. GABA and mood disorders: a brief review and hypothe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95, 34(4): 275–281.

[5] ABRAMSON L Y等.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1): 49.

[6] 皮磊, 閆振榮. 教師期望對數學學習中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J]. 數學教育學報, 2010(1): 44–47.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獲得合法授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