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內容:謠言能人畜無害 炒作也瞬紅急衰

------本期內容導讀------

這類的謠言並非是互聯網的專利, 認真考究起來, 倒卻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習慣。 一般來說,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神都拜,

最基本的心態就是:出發點是好的啊!就算不靈驗也算是良好的祝福啊!

------以下正文詳情------

網上謠言多, 時不時就會來一個, 傳播面廣、影響大、而且動不支就成“爆款”。 最近剛過去的耶誕節前夕, 微信上就出了一個關於“向微信官方要聖誕帽”的小謠言, 惹得大家到處在發佈“@微信官方”的資訊, 有的在朋友圈裡發、有的在群聊天裡發, 有的還在和不相干的朋友對話裡發。 等到微信官方真的出來闢謠聲明沒有這回事時, 居然也沒多少人會生氣。 或許, 這就是典型的一種“人畜無害的謠言”代表吧!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 比如說在QQ時代, 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資訊:“今天是騰訊CEO馬化騰先生的生日, 只要複製本條消息轉發到10個群裡,

你的帳戶裡將會得到100Q幣的獎勵。 ”然後大家看到了, 都開始很認真、很努力地轉發。 當然轉到最後, 什麼也沒有。 再回頭來去看看, 似乎都是朋友轉朋友, 最後也不知道起源自誰。 你要說這消息, 那絕對就是謠言, 根本沒影子的事嘛。 可要追究它的本意是想騙誰什麼呢?好像大家也沒有什麼損失, 也犯不著去追究誰的責任。 因此, 大家也就把它們歸類為“人畜無害的謠言”;

這類的謠言並非是互聯網的專利, 認真考究起來, 倒卻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習慣。 一般來說, 中國人的信仰都不太重視邏輯, 而比較看重感覺。 最突出的就是中國人什麼神仙都相信, 不管是佛教、道教還是民間神話, 包括西方傳入的基督教、伊斯蘭教, 只要說它們能保佑自己平安發財就都可以拜。

因此, 如果傳播的資訊是讓人獲得好處的, 大家都會迷信與盲從, 最最基本的心態就是:出發點是好的啊!就算不靈驗也算是良好的祝福啊!

而且, 中國人又太精於算計。 假如這個謠言需要人付出的代價較大, 的確會有很多人跳出來質疑與反對。 但如果很簡單呢?比如QQ上的轉發一條消息、再比如微信裡這次的“@”一句話。 大家立刻就可以計算得出:不過手指點一點, 萬一馬化騰就真的給我發Q幣呢?萬一微信團隊就給我的頭像加上了聖誕帽呢?投入成本太低了, 能夠獲得的收益會更大。 在過去, 傳播這類消息, 要麼寫信, 要麼打電話, 總是要浪費不少通信成本, 如今網路太迅速, 手指一動就發出去,

所以, 這種謠言市場適應能力非常之強大;

記得有人說過, 在中國搞互聯網, 一定要掌握並順應適合中國國情的一些東西。 因此, 這類看起來沒什麼用處也沒什麼害處的東西, 也一直被人琢磨著利用來搞一點什麼。 比如說在2008年之前為了振奮國人精神而在網上搞的“換國旗頭像、為奧運加油”就算是一項相對比較成功的案例。 緊接著由於汶川地震的發生, 又有人大家在網上點亮虛擬蠟燭、為遇難同胞寄託哀思的活動文案。 這些東西吧, 大家傳來傳去, 較真起來, 無論是對於奧運的舉辦、還是賑災的進行, 都說不出能幫上什麼忙, 不過, 大家的真心都用到一起去, 至少也能說明一種情緒的感染, 也就是精神層面上的作用罷了;

只是, 隨之之後, 類似的思路與手段被不斷地利用。 結果就成了但凡有個什麼風吹草動, 就有人開始策劃著換個頭像, 傳播一下情緒。 看到類似的動員能力在下降的時候, 往裡面摻點小謠言、搞點大忽悠的事情就不可避免了。

當然, 正是因為這種傳播的功利性目的並不是很強, 從而也導致了此類現象即使爆紅也免不了“紅得快退得也快”的結局。 就說這次的“聖誕帽”事件吧, 還真的有人就抓住了機會, 開發出了一款可以自動給頭像生成聖誕帽的小程式, 上線三天就突破了7500萬的PV, 累計收穫用戶近700萬。

但是要談到這款小程式的最終收益卻讓人詫異, 7500萬的PV、700萬的用戶, 帶來的並非是大家所想像的黃金萬兩或者是天價的估值懷投資, 卻是每天近千元的流量成本開支,開發者不但沒有獲得任何收入,反而是賠進去了不少成本費用。更加認真地講,除了這款小程式的開發者或者會因此而被媒體或更大範圍的人們所知道外,眼前還真看不到什麼變現的機會。畢竟,耶誕節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回顧這2017年裡的各種爆款小內容:從“逃離北上廣”到“我們是誰”,從招行的“番茄炒蛋”抓心廣告到螞蟻金融的“沒人原諒你”系列走心廣告。無論是專心的策劃,還是無意的包裝,真真假假的東西越來越糾結地摻和在一起,總之就是一句話,既然可以不在乎真假,那也就別去指望價值的高低。

卻是每天近千元的流量成本開支,開發者不但沒有獲得任何收入,反而是賠進去了不少成本費用。更加認真地講,除了這款小程式的開發者或者會因此而被媒體或更大範圍的人們所知道外,眼前還真看不到什麼變現的機會。畢竟,耶誕節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回顧這2017年裡的各種爆款小內容:從“逃離北上廣”到“我們是誰”,從招行的“番茄炒蛋”抓心廣告到螞蟻金融的“沒人原諒你”系列走心廣告。無論是專心的策劃,還是無意的包裝,真真假假的東西越來越糾結地摻和在一起,總之就是一句話,既然可以不在乎真假,那也就別去指望價值的高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