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燴面進課堂和京劇進課本同樣讓人欣慰

熬湯、和麵、甩面、煮面……這些場景不是出現在飯店, 而是在學校的課堂上。 近日, 鄭州市73中學開設的課程“鄭州燴面”引起了學生濃厚興趣, 同學們每次上課都不願意下課, “逼迫”授課老師拖堂。 (4月7日《河南商報》)

繼京劇《紅燈記》等唱詞入選語文教材後, 教育部決定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的舉措曾引發熱議, 實踐證明, 這一創新教學模式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擁護。 燴面“甩”進課堂和京劇“唱”進課本有異曲同工之妙, 都是打破了傳統課堂以一本教科書為主導, 單一呆板的教學方式。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

學校即社會”的思想, 宣導將園藝、木工、紡織、烹調、縫紉等知識引進課堂。 試想, 枯燥的“名詞解釋”和“畢氏定理”之後, 讓學生唱一腔“包龍圖打座在開封府”, 或者吃上一碗自己做的燴面, 未免不是一種教育的嘗試和探索。 在今年兩會上,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提案之一是《加強中小學生對傳統生活文化的參與和體驗》。 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 使基礎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結合起來, 既有利於活躍教學氛圍, 激發學生興趣, 陶冶學生情操, 又克服了傳統教育“高分低能”的弊端, 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燴面課是我每週最期待的課程”道出了學生的心聲, 期待著更多的“羊肉泡饃課”、“過橋米線課”、“小籠蒸包課”能走進課堂,

讓優秀傳統民族文化代代傳承, 讓多彩課堂點綴美好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