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最後一個熱點……

2017年終於快要過去了。 這一年, 所有的刷屏事件帶來的大討論, 是我們心理環境中最重要的事件, 也是我們的情緒耗竭之源。

心之所以累,

也來自資訊對你的情緒進行的巨大消耗。 細看起來, 這一年我們見證過大風大浪, 負面的事件真不少:

榆林產婦跳樓事件, 引發了對女性生育權、身體權的大討論;

辱母殺人案, 是否讓你義憤填膺?

北大女碩士章瑩穎在美失蹤案, 激起了全社會的恐慌;

林肯公園主唱自殺, 抑鬱症這只隱藏的喪家犬又進入人們的視線;

29歲年輕醫生加班猝死, 你會不會也問問自己是否有中年危機;

李文星傳銷案, 讓我們看到年輕人的生存困境;

程式師被妻威脅自殺, 你發現精英也不安全, 騙子的產業鏈正在升級;

攜程、紅黃藍幼稚園虐童事件, 林奕含事件, 江歌案……

每一次熱點都是鋪天蓋地, 公號裡到處哀鴻遍野, 轟轟烈烈憤怒、指責,

然後幾天過去了又再換一輪。 表面看起來我們的肉身一塵不變, 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早已飄過了情緒的千重山。

負面刷屏事件, 是如何讓我們情緒受傷的?

生活中, 我們看到別人吃東西, 自己也會吞咽口水, 看到別人被打, 也會體會到別人的痛苦……它可以說是人類共情能力的生理基礎。

通過鏡像一般的作用, 人們可以迅速理解體驗別人的情感,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會在腦子中經歷同樣的神經生理反應, 從而啟動了直接的體驗理解方式。

在嚴重的校園欺淩心理干預中, 心理學家一般除了要對被害者進行康復治療, 對施暴者的暴力情緒要進行深入干預, 對觀看到欺淩的旁觀者也需要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

因為就算不是直接被欺淩, 僅僅是旁觀了欺淩的過程, 一個人也會體驗到深深的無助、悲傷、恐懼、憤怒等消極情緒, 日後那些殘忍的細節、深深的無力感也會一再出現在他腦海中, 帶來受傷的體驗。

所謂看到即理解。

由於網路傳播的方便快捷, 如今當我們在閱讀負面媒體事件的時候,

更加“感同身受”。 直接暴露在了無數視頻、畫面中, “針孔”、“白色小藥片”、“光溜溜的爺爺和叔叔”、“慘痛到大叫”…… 等這些細節都在我們腦海中反復出現。 而眾多公號製造流量的動機, 也加大了這樣無節制的暴露。

很多人一段時間內, 在腦海中會對這些細節產生縈繞不去的感覺, 反復閃回, 感到無力、憤怒、悲傷, 這讓你開始謾駡、攻擊、指責當事人, 指責各方肇事者, 甚至開始懷疑、不信任身邊所有人……

這一切也是一種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它以易憤怒、易激惹、情感衝動、不信任等為典型症狀。 某個角度來看, 每次負面刷屏事件後, 其實全社會都短暫地進入了創傷應激狀態。

持續負面刷屏後帶來全社會的信任危機

而除了情緒上的受傷, 一波波持續負面事件刷屏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一次負面事件, 讓千萬個幼教行業的老師瞬間處於風口浪尖之中。 而身邊也的確有家長是回家反復查看孩子身上有沒有針孔, 一旦發現有小傷口, 嚇得惶惶不可終日, 對孩子各種問話……

焦慮最終還是轉嫁給了孩子。

更有幼稚園沒有裝監控器的幼稚園家長,直接買了竊聽設備放在孩子的書包裡,引起了雙方的不快,只好轉園。

每當社會有負面事件在刷屏中,我們都在加重這個社會上空的焦躁氣氛,每個人都在付出巨大的心理成本。

網上有很多教我們自保的帖子,從防性侵到防詐騙,到如何套話問出幼稚園發生的事……我們的自保技術越高,是不是說明我們越可悲?

虐童案出現後,有些公知在宣導裝無死角監控攝像頭,主張“武裝到牙齒”。可是,用攝像頭監視仍然是重複說“我不信任你”,這無助于社會信任的重新聯合,只不過重複加強了“互不信任”的事實。本質上也來源由社會精神共同體本質上的“解散”帶來的個體焦慮。

根據兩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的描述,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50%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不到三成的人信任陌生人。

社會上的不信任導致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性侵發生了,女人都不敢遠行,那麼都會困在家裡;

虐童發生了,家長不再相信老師了,那麼更多責任也會放在家裡;

老人在養老院被虐待了,所以也要在家裡由有工作的家人來負擔養老……

為什麼現代中國家庭矛盾重重?是不安全感。

如果社會的信任鏈斷裂,家庭就是人們最後的情感堡壘。人們會退守回家庭,過分放大家庭對人的保護作用,而從建設社會共同體的責任中抽身而去。

只是這種過重的情感責任,也帶來家庭內部關係更糟糕的迴圈,父母會更加想抓緊自己的孩子,子女要麼反抗;要麼被動被責任抽幹。

這可被視作社會信任成本增加帶來的親情束縛,結局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不自由和如何努力都不夠的無助中。

如前所說,我們有兩個自己,肉身依然在忙碌,看起來一切正常;可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另一個自己是如何被恐懼蕩滌得回縮起來,無依無靠,充滿了焦躁,不敢前行。

如何療愈熱點中受傷的情緒和信任?

有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在熱點過後,受傷的情緒和信任得到緩解和療愈呢?

首先,克制自己,減少瘋狂轉發細節和咒駡。傳播的底線是不要對公眾進行二次傷害。細節曝光在公眾視野中,這些畫面在人們腦海中再也抹不去了。

它們就像創傷的“錨點”,對在潛意識裡本來就有毀滅衝動的人,是一次示範;對更多的旁觀者來說,則是恐懼的具像化。

親眼目睹過911事件的人,只要餘生再聞到燒焦的煙火味,就會驚恐發作。就跟今天我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小紅點,恐懼的聯想一觸即發一樣。這種過度警覺反應顯示著我們回到了創傷現場,大腦直接繞過了理智,走向了非現實的應激求生反應,這種情況下人們要麼只能防衛,要麼攻擊。

第二,不要將恐懼和焦慮投射到生活中,這會讓你深陷信任危機,草木皆兵。

這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但要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媒體都是報導非正常事件,當你看到一件又一件虐童案,依然是少概率事件。而同時,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情緒的挑動有時候是出於責任感,有時候也是出於kpi(關鍵績效指標),在被負面新聞帶來情緒變化之前,還是先對自己說且慢。不妨在啟動古老的防衛逃跑模式之前,先冷靜一下。

將情緒與事件分開,停止下意識裡忿忿不平的攻擊行為,將自我與事件暫時隔離開。減少將負面情緒投射到生活,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社會責任感,而是讓我們冷靜下來,避免陷入深層的情緒困擾和信任危機中,尋找真正地問題解決方案。

最後,進行系統性地反思。

保姆燒死雇主家的三個孩子、月薪三千的幼師虐待月托費五千的孩子……哪裡有非人性的壓抑,哪裡就有非人性的反抗。壓抑的能量不會消失,會找到適當的時機反撲。系統性地反思,重建良性互動的關係更重要。

譴責1%的施暴者,是重要的,而人們更要反向保護身邊99%。社會的問題,從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拯救,但若不管不顧,更無法有好的改善。

作為希望生活在更好的社會中的我們,更應該在負面新聞中得到啟示,進行反思,而不是人人自危,信任崩塌,最後對人性失去信心。

對受困的心,最好的療愈是重獲自由

從戰場上回來的人,再也不能享受正常的寧靜生活,因為他即使身處安全,也無法相信它——他對安全的感受被破壞了。

人最怕的不是苦難,而是從此相信苦難發生的必然性。高頻持續暴露在負面刷屏事件中的我們,被傷害的正是這種本來應該用來發展信任和敞開的人際力量。

而敞開、自由本該是屬於我們的,卻在持續陰霾下很可能演變成了習得性無助。習慣性的情緒受傷和不信任,如果變成了一個全社會的傷疤,可以想見,我們還會繼續在不幸中耗竭。

集體療愈的方向是我們要做的是重新講述這個被傷害的故事,拿回自己的力量感,而不僅僅是認同這個被傷害的人,認同我們自己也是ta的一部分。

壞事,通常是以憤怒和控訴為開端,但結局絕對不該停留於此,或者僅僅被總結為個體有更多的錢、少一點的冒險、多一點的自我保護知識。代價越大,越要換來對生活系統的再思考,把危險轉化成更多的對人性幽暗面的敬畏。

街市當然永無太平。可以想到,2018年,一大波不幸或許還正在趕來刷屏的路上,我不祝福你別的,希望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一部分的你,變得更有辦法,而不僅僅是憤怒、失望、無能為力地築起高牆。

看完記得給靠譜君一個贊後再走唄!

編輯|劉 青

校對|任姝哲

來源|心理公開課

點擊

焦慮最終還是轉嫁給了孩子。

更有幼稚園沒有裝監控器的幼稚園家長,直接買了竊聽設備放在孩子的書包裡,引起了雙方的不快,只好轉園。

每當社會有負面事件在刷屏中,我們都在加重這個社會上空的焦躁氣氛,每個人都在付出巨大的心理成本。

網上有很多教我們自保的帖子,從防性侵到防詐騙,到如何套話問出幼稚園發生的事……我們的自保技術越高,是不是說明我們越可悲?

虐童案出現後,有些公知在宣導裝無死角監控攝像頭,主張“武裝到牙齒”。可是,用攝像頭監視仍然是重複說“我不信任你”,這無助于社會信任的重新聯合,只不過重複加強了“互不信任”的事實。本質上也來源由社會精神共同體本質上的“解散”帶來的個體焦慮。

根據兩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的描述,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50%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只有不到三成的人信任陌生人。

社會上的不信任導致的傷害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性侵發生了,女人都不敢遠行,那麼都會困在家裡;

虐童發生了,家長不再相信老師了,那麼更多責任也會放在家裡;

老人在養老院被虐待了,所以也要在家裡由有工作的家人來負擔養老……

為什麼現代中國家庭矛盾重重?是不安全感。

如果社會的信任鏈斷裂,家庭就是人們最後的情感堡壘。人們會退守回家庭,過分放大家庭對人的保護作用,而從建設社會共同體的責任中抽身而去。

只是這種過重的情感責任,也帶來家庭內部關係更糟糕的迴圈,父母會更加想抓緊自己的孩子,子女要麼反抗;要麼被動被責任抽幹。

這可被視作社會信任成本增加帶來的親情束縛,結局是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不自由和如何努力都不夠的無助中。

如前所說,我們有兩個自己,肉身依然在忙碌,看起來一切正常;可是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另一個自己是如何被恐懼蕩滌得回縮起來,無依無靠,充滿了焦躁,不敢前行。

如何療愈熱點中受傷的情緒和信任?

有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在熱點過後,受傷的情緒和信任得到緩解和療愈呢?

首先,克制自己,減少瘋狂轉發細節和咒駡。傳播的底線是不要對公眾進行二次傷害。細節曝光在公眾視野中,這些畫面在人們腦海中再也抹不去了。

它們就像創傷的“錨點”,對在潛意識裡本來就有毀滅衝動的人,是一次示範;對更多的旁觀者來說,則是恐懼的具像化。

親眼目睹過911事件的人,只要餘生再聞到燒焦的煙火味,就會驚恐發作。就跟今天我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小紅點,恐懼的聯想一觸即發一樣。這種過度警覺反應顯示著我們回到了創傷現場,大腦直接繞過了理智,走向了非現實的應激求生反應,這種情況下人們要麼只能防衛,要麼攻擊。

第二,不要將恐懼和焦慮投射到生活中,這會讓你深陷信任危機,草木皆兵。

這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但要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媒體都是報導非正常事件,當你看到一件又一件虐童案,依然是少概率事件。而同時,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情緒的挑動有時候是出於責任感,有時候也是出於kpi(關鍵績效指標),在被負面新聞帶來情緒變化之前,還是先對自己說且慢。不妨在啟動古老的防衛逃跑模式之前,先冷靜一下。

將情緒與事件分開,停止下意識裡忿忿不平的攻擊行為,將自我與事件暫時隔離開。減少將負面情緒投射到生活,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社會責任感,而是讓我們冷靜下來,避免陷入深層的情緒困擾和信任危機中,尋找真正地問題解決方案。

最後,進行系統性地反思。

保姆燒死雇主家的三個孩子、月薪三千的幼師虐待月托費五千的孩子……哪裡有非人性的壓抑,哪裡就有非人性的反抗。壓抑的能量不會消失,會找到適當的時機反撲。系統性地反思,重建良性互動的關係更重要。

譴責1%的施暴者,是重要的,而人們更要反向保護身邊99%。社會的問題,從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拯救,但若不管不顧,更無法有好的改善。

作為希望生活在更好的社會中的我們,更應該在負面新聞中得到啟示,進行反思,而不是人人自危,信任崩塌,最後對人性失去信心。

對受困的心,最好的療愈是重獲自由

從戰場上回來的人,再也不能享受正常的寧靜生活,因為他即使身處安全,也無法相信它——他對安全的感受被破壞了。

人最怕的不是苦難,而是從此相信苦難發生的必然性。高頻持續暴露在負面刷屏事件中的我們,被傷害的正是這種本來應該用來發展信任和敞開的人際力量。

而敞開、自由本該是屬於我們的,卻在持續陰霾下很可能演變成了習得性無助。習慣性的情緒受傷和不信任,如果變成了一個全社會的傷疤,可以想見,我們還會繼續在不幸中耗竭。

集體療愈的方向是我們要做的是重新講述這個被傷害的故事,拿回自己的力量感,而不僅僅是認同這個被傷害的人,認同我們自己也是ta的一部分。

壞事,通常是以憤怒和控訴為開端,但結局絕對不該停留於此,或者僅僅被總結為個體有更多的錢、少一點的冒險、多一點的自我保護知識。代價越大,越要換來對生活系統的再思考,把危險轉化成更多的對人性幽暗面的敬畏。

街市當然永無太平。可以想到,2018年,一大波不幸或許還正在趕來刷屏的路上,我不祝福你別的,希望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一部分的你,變得更有辦法,而不僅僅是憤怒、失望、無能為力地築起高牆。

看完記得給靠譜君一個贊後再走唄!

編輯|劉 青

校對|任姝哲

來源|心理公開課

點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