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媽逼你結婚了嗎?為什麼我們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遠?

文章導讀:年底了, 眼看回家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 年輕人在享受過年樂趣的同時, “逼婚”、“催生”、“生二孩”成為年輕人回家拜年遭遇的煩惱。

與父母的關係討論是個古老又常新的話題。

又到年底, 又想起了回家被父母逼婚和催生的恐懼?你點點頭, 自動腦補畫面, 然後在朋友圈又記下一條對父母的吐槽控訴, “租個男友/女友回家過年”一直是熱度不減的玩笑。

一眼望去, 社交網路上大面積“恐歸症”的發酵, 似乎都在傳達這樣一個訊息:父母頑固不化, 距離漸行漸遠——當然是指與父母的心理距離。 你長大了, 在外工作這些年, 見識愈廣, 老家的父母日漸封閉老去, 你獲得了完全的智力優勢, 而他們成為了你吐槽的談資。

本是至親, 對立何至於此?是時候, 需要冷靜下來仔細一想, 為什麼我們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1、不是你智力更優越, 只是父母比你更懂得生活不易

首先, 人是環境的產物, 環境影響著我們在思考、審美, 做事方式和人生重大方向上的選擇。 80/90年代的我們和50/60年代的父母, 生活、成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 我們一出生就面對著網路世界的新奇衝擊, 深知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而父母生活的那個年代, 物質不豐裕, 計劃經濟包分配、國家安排是主旋律。 一輩子在一個單位幹到退休算是功德圓滿, 唯實求穩是不變的追求。 所以, 這樣的兩代人在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做事方法上註定有分歧。

曾經有一個很火的話題:“為什麼媽媽總喜歡給家裡的空調、飲水機、電視機戴上罩子?”, 其實就是他們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 一樣東西需要用十幾年來抵禦資金、生活風險遺留下來的習慣, 到現在物質生活變好了, 骨子裡的慣性還是沒能改變。

再比如, “胖”在他們的觀念裡就是富足和安穩的象徵。

而在80/90後眼裡, 這根本就是不自律的表現!

父母那輩大多不需要戀愛前奏, 單位媒人一介紹, 條件合適的“三轉一響”四大件就能成就一門親事。 因為男女分工和集體制, 結婚的雙方均因為婚姻而走向人生上升通道, 從此兩人組建家庭一起面對生活和物質匱乏的風險, 因為“養兒能防老”,孩子也意味著穩定感的延續。

所以在父母看來,婚姻、生育是一件到年齡就非常簡單且自然的事情,甚至於婚姻可以沒有感情,也可以非常牢靠,因為它是一份獲得長久紅利的保險和資源保障。這種“穩定壓倒一切”的鐵律,在如今婚配兩人所要面臨的複雜的資產、教育、貧富差距、人員流動的大環境下,父母輩的婚姻觀念當然就顯得格格不入。

2、是時候坐下來,跟父母聊一聊

其次,你離開家工作這些年,物理的距離間隔更是加劇了心理上的疏遠,你習慣報喜不報憂,給父母打電話三言兩語就掛了,父母有事情也不想讓你在外擔心。於是與父母之間的共同話題少了,心理距離自然更遠了,一說到棘手複雜的結婚生子問題,電話裡生硬環境的強溝通自然讓你有“逼”、“催”之感,回到家,則是差異巨大的兩代價值觀的碰撞。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這是王朔《致女兒書》裡的片段,多年後成為父親的王朔坦露自責與懺悔,回憶自己與父母的故事,“在的時候我和他們很疏遠,他們走了我很孤單。”很多事情一旦懂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輕了。

以至於,他們懷著樸素的願望,就是希望你找個人過得好——早早結婚、生孩子,然後穩穩當當過一生。唯一錯誤的可能只是:在錯誤的時機用錯誤的方式把刻著舊時刻烙印的想法加到子女這一代人的身上。

如果我們與父母缺少溝通,必然導致兩代人之間那堵無形的牆愈積愈厚,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即所謂“代溝”。而代溝需要靠溝通來化解,既然父母不怎麼理解你,而你理解父母嗎?有試圖去溝通嗎?

所以,給父母多一份理解,多一些日常交流,一場飯桌上的交心,一段午後的長談,一份傾心的聆聽,都是可貴的溝通。或許你也會明白,那些你的不理解,皆是源于父母的愛。

就像離開家很久知道,我們才知道,他們的孤單和對我們回家的企盼。而父母嘴上說的要不要回來吃飯?其實只是想讓你經常回去陪陪他們。

所以,常回家看看吃頓飯吧!也學著經常的和父母多聊天多溝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父母並不真的像我們之前認知那種冥頑不化,古董迂腐。

因為“養兒能防老”,孩子也意味著穩定感的延續。

所以在父母看來,婚姻、生育是一件到年齡就非常簡單且自然的事情,甚至於婚姻可以沒有感情,也可以非常牢靠,因為它是一份獲得長久紅利的保險和資源保障。這種“穩定壓倒一切”的鐵律,在如今婚配兩人所要面臨的複雜的資產、教育、貧富差距、人員流動的大環境下,父母輩的婚姻觀念當然就顯得格格不入。

2、是時候坐下來,跟父母聊一聊

其次,你離開家工作這些年,物理的距離間隔更是加劇了心理上的疏遠,你習慣報喜不報憂,給父母打電話三言兩語就掛了,父母有事情也不想讓你在外擔心。於是與父母之間的共同話題少了,心理距離自然更遠了,一說到棘手複雜的結婚生子問題,電話裡生硬環境的強溝通自然讓你有“逼”、“催”之感,回到家,則是差異巨大的兩代價值觀的碰撞。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這是王朔《致女兒書》裡的片段,多年後成為父親的王朔坦露自責與懺悔,回憶自己與父母的故事,“在的時候我和他們很疏遠,他們走了我很孤單。”很多事情一旦懂得了,自己也不再年輕了。

以至於,他們懷著樸素的願望,就是希望你找個人過得好——早早結婚、生孩子,然後穩穩當當過一生。唯一錯誤的可能只是:在錯誤的時機用錯誤的方式把刻著舊時刻烙印的想法加到子女這一代人的身上。

如果我們與父母缺少溝通,必然導致兩代人之間那堵無形的牆愈積愈厚,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世代隔閡,即所謂“代溝”。而代溝需要靠溝通來化解,既然父母不怎麼理解你,而你理解父母嗎?有試圖去溝通嗎?

所以,給父母多一份理解,多一些日常交流,一場飯桌上的交心,一段午後的長談,一份傾心的聆聽,都是可貴的溝通。或許你也會明白,那些你的不理解,皆是源于父母的愛。

就像離開家很久知道,我們才知道,他們的孤單和對我們回家的企盼。而父母嘴上說的要不要回來吃飯?其實只是想讓你經常回去陪陪他們。

所以,常回家看看吃頓飯吧!也學著經常的和父母多聊天多溝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父母並不真的像我們之前認知那種冥頑不化,古董迂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