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劇變:戲骨“上位”

2017年的電視螢屏畫風多變。 既有神話、仙俠題材塑造的玄幻時空, 又有現實、都市題材把我們拉回生活。 在豐富的類型中, 我們驚喜的看到, 這一年, 我們漸漸從IP劇、小鮮肉霸屏的困惑中走出來, 品質正劇照樣能收穫年輕受眾;這一年, 網路自製劇的造星能力進一步得到印證, “先網後臺”模式的出現, 預示著網路劇已在影視市場穩站一席之地;這一年, 我們發現觀眾越來越不好“糊弄”, 倒逼製作方從簡單粗暴的堆砌熱門元素到開始重視內核, 實現了電視劇從商品到作品的質變。

新的“螢屏規則”正在漸漸建立,

這些都讓我們對2018年的電視螢屏更加期待。 從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已經提前揭秘的劇作儲備片單來看, 2018年的電視劇市場必將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 大牌實力演員紛紛回流, 其中大製作、大卡司的作品特別引人注目。 而已經過去的2017年, 將註定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流量+ip模式走下神壇 品質劇地位提升

從歡瑞的《古劍奇譚》在2014年暑假爆紅開始, 短短兩年多時間, 一百多部IP劇的爆發, 幾乎每部都是鮮肉+小花的演員陣容。 寧可花500萬請明星, 也不願花5毛做特效……鮮肉+小花比劇情特效重要得多, 可用於保證收視, 這就是速食式IP劇的邏輯。 鮮肉接拍一部IP劇, 往往不到半年就宣佈殺青, 再幾個月就直接上檔在衛視播出了, 這已經是一個成熟化的操作流程。 2015年的《花千骨》, 2016年的《親愛的翻譯官》《微微一笑很傾城》, 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 IP都是靈藥沒有例外。 但從2017年年初的《孤芳不自賞》開始, 演員職業道德問題便再次搬上了檯面。 鐘漢良、baby到處“紮戲”、濫用“替身”、劇組“摳像”完成任務,

在業內被傳得沸沸揚湯。 這也漸漸顯露出影視圈的“潛規則”:IP劇的熱度在漸漸下降, “IP+明星”的模式已經消耗了觀眾的好感度。

同樣是IP改編之作, 今年播出的《秦時麗人明月心》和《醉玲瓏》也邀來了人氣偶像主演, 最後卻只能“屈尊”周播, 並且反響平平。

曾一度被看好的《海上牧雲記》、《將軍在上》等只能走網播管道。 而北京衛視周播劇場被幾部copy《古劍奇譚》模式打造的古裝劇, 壓得收視一度降到0.1。 這些資料都足以說明, 古裝IP劇正在降溫, 知名IP和人氣偶像都已經不再是螢屏收視率的保證。 僅僅依靠IP效應已經很難留住觀眾, 觀眾更關心的是影視作品自身的品質, 而不是改編的IP是否足夠有名。 事實上, 製作精良、演技線上、劇本完整的良心劇, 相較以往更容易脫穎而出, 口碑與收視之間的互動也更加直接。 《那年花開月正圓》和《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可, 主要還是在於各位主角演技線上, 製作也是大手筆, 觀眾自然把他們歸到品質劇的行列。

劇集品質的提升也體現在劇集類型的多樣性上,

跳脫古裝玄幻、大女主和狗血家庭劇, 更多的題材被搬上螢屏。 同時, 值得注意的是, 以醫生、律師、設計師為代表的國產職業劇依然疲軟, 數量多精品少, 職業劇不職業依然是普遍現象。

流量明星不能保證流量 大叔霸屏支撐收視率

今年影視界的霸屏王不是胡歌、霍建華等國民男神,也不是鹿晗、李易峰等小鮮肉,而是被47歲的中年大叔張嘉譯收入囊中。2017年,張嘉譯從年頭霸屏到年尾:先是4月,《臥底歸來》、《白鹿原》算是預熱;到了11月,《急診科醫生》裡和王珞丹之間展開忘年戀,在《獵場》和胡歌、陳龍彪戲享受“被獵”的肆意,《我的!體育老師》再度上演老少配,和姜武一起致敬《生逢燦爛的日子》,這些電視劇幾乎是同檔期播出,有一種張嘉譯在對打張嘉譯既視感。這位國民大叔今年可謂風頭無兩,無論是口碑還是收視率都讓其他人望塵莫及,這也是繼2011年後,影視圈再次用“張嘉譯年”來向這位勞模致敬。

還有以5部作品位元列第二的老幹部靳東,今年開啟“霸屏”模式一發不可收拾,從《歡樂頌2》裡的譚宗明、《外科風雲》的莊恕,到《我的前半生》的賀涵,靳東在塑造深沉、內斂、睿智的精英男路上一去不回頭的架勢。到了八月,《我們的愛》又變身鳳凰男,在《守衛者—浮出水面》中,打破老幹部形像,飾演荷爾蒙爆棚的“破案王”。此外,陳曉和蔣欣也同時以4部作品位元列霸屏榜前列。其實今年流量們還是在努力,有劇播,但是水花小了,流量不再直接兌換流量了。劉詩詩和陳偉霆主演的《醉玲瓏》收視率僅在0.8上下徘徊,甚至一度降到0.4,還有TFboy的《我們的少年時代》也沒有達到預期,劇的熱度和演員的流量已經不能成正比。

觀眾變得越來越成熟 電視劇市場日趨理性

曾經年輕觀眾看劇是看顏值、看明星,而今觀眾在應接不暇、狂轟濫炸的各類IP劇中逐漸培養起了理性,對缺少誠意、花拳繡腿的表演不買帳了。現在的觀眾並不缺乏審美能力,對於良心佳作,觀眾回饋以高口碑和高收視率,每一部現象級影視作品的出現,都能激起全民討論的浪潮,而粗製濫造的作品,則只能慘遭觀眾質疑。《人民的名義》的走紅,不僅僅是一部劇的成功,更悄悄開啟了主旋律正劇的春天。它引起的話題度和社會討論是矚目的,資料上的成績更是顯而易見,根據央視索福瑞公佈的資料顯示,這部劇單集收視率破8,創下了近10年來國產電視劇的收視最高紀錄。《白鹿原》《雞毛飛上天》《軍師聯盟》等也同樣收穫了高口碑,並在同類型劇碼中收視表現亮眼,《雞毛飛上天》更是斬獲了今年白玉蘭獎的最佳男女主角。

觀察這些劇碼收視幾乎都是低開高走,電視播出初期通過演員的精彩演繹及劇組的良心製作為這些電視劇贏得了高口碑,並引發電視觀眾回流,收視一路上揚。《守護麗人》《情滿四合院》能夠獲得意外的高收視,也要歸功於人物刻畫接地氣,內容正能量又不無腦。反觀一些原本被萬眾期待結果遭遇全民吐槽的劇集,如《深夜食堂》起點高,宣傳出奇招豆瓣評分史上最低博眼球,作品前期確實有關注,但是還是無法掩蓋本身不成功的引進和改編。觀眾變聰明了,爛劇無處容身了。

電視臺與視頻網站在受眾層面上“分道揚鑣”

近年來,年輕觀眾遠離電視是不爭的事實。CSM45城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15-44歲觀眾收視率較2013年同期大幅下滑五分之一以上。而且,34歲以下的觀眾構成比例僅為30%左右。而視頻網站則呈現明顯的觀眾年輕化特徵,有資料顯示,視頻網站39歲以下觀眾構成比例高達82%。現階段,“網台大戰”如火如荼,但這註定是階段性現象。觀眾特徵的差異必然導致傳統電視和視頻網站在“玩法”上逐漸“分道揚鑣”。視頻網站主打年輕觀眾,有主打年輕觀眾的玩法;傳統電視主打中老年觀眾,有主打中老年觀眾的風格。

如今,視頻網站已經成為最大的內容生產商之一,自製的影視內容增速開始比肩傳統的影視公司。隨著傳統影視業巨頭、知名編劇、導演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的入局,結合大資料、大平臺、大規模覆蓋的優勢,網劇的熱潮勢不可擋,他們在品質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甚至很多網劇在製作上,已經達到“電影級”水準。從長遠來看,網劇的“逆襲”其實是有機會的。傳統電視方面,央視收視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抓住了電視的忠實觀眾——中老年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電視應該繼續抓住這部分觀眾。期待著視頻網站和傳統電視根據各自的目標觀眾特徵,在各自的地盤上“玩出花樣”。

重新定義爆款標準 收視點擊熱搜一個不能少

一部爆款劇的誕生已經離不開收視率、點擊量和熱搜三者的相輔相成。從電視螢屏的表現上看,《楚喬傳》以CSM全國網平均收視1.97%、CSM52城平均收視1.741%的成績,成為兩年來收視第一、歷史收視第二的周播劇;在網路平臺上,收官當日全網累計播放量突破420億,成為史上第一部在播期間突破400億大關的電視劇,並躍居國產劇網播量第一。都市話題劇《我的前半生》,以單集破3、雙台破5的成績爆表,自從開播起就熱度不斷走高,隨著劇情發展,“骨灰級小三”、“賀涵經典語錄”、“薛甄珠表情包”、“職場穿搭指南”等話題持續發酵,一躍成為熱搜榜TOP 1。

現在,新媒體成為藝人輿論宣傳引導的主要陣地,年輕觀眾越來越向視頻網站轉移,再加之大量資本的湧入,網綜、網劇製作水準與傳統電視劇差距不斷縮小,網生內容大爆發時代已經到來,“造星工廠”也慢慢地從傳統的電視劇、電影端向更加多元化的網路平臺轉移。但是,今年電視上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似乎又為電視平臺扳回了一局,從這兩部上星劇所製造的現象級的網路熱度來看,電視平臺在現階段依然佔有優勢。

流量明星不能保證流量 大叔霸屏支撐收視率

今年影視界的霸屏王不是胡歌、霍建華等國民男神,也不是鹿晗、李易峰等小鮮肉,而是被47歲的中年大叔張嘉譯收入囊中。2017年,張嘉譯從年頭霸屏到年尾:先是4月,《臥底歸來》、《白鹿原》算是預熱;到了11月,《急診科醫生》裡和王珞丹之間展開忘年戀,在《獵場》和胡歌、陳龍彪戲享受“被獵”的肆意,《我的!體育老師》再度上演老少配,和姜武一起致敬《生逢燦爛的日子》,這些電視劇幾乎是同檔期播出,有一種張嘉譯在對打張嘉譯既視感。這位國民大叔今年可謂風頭無兩,無論是口碑還是收視率都讓其他人望塵莫及,這也是繼2011年後,影視圈再次用“張嘉譯年”來向這位勞模致敬。

還有以5部作品位元列第二的老幹部靳東,今年開啟“霸屏”模式一發不可收拾,從《歡樂頌2》裡的譚宗明、《外科風雲》的莊恕,到《我的前半生》的賀涵,靳東在塑造深沉、內斂、睿智的精英男路上一去不回頭的架勢。到了八月,《我們的愛》又變身鳳凰男,在《守衛者—浮出水面》中,打破老幹部形像,飾演荷爾蒙爆棚的“破案王”。此外,陳曉和蔣欣也同時以4部作品位元列霸屏榜前列。其實今年流量們還是在努力,有劇播,但是水花小了,流量不再直接兌換流量了。劉詩詩和陳偉霆主演的《醉玲瓏》收視率僅在0.8上下徘徊,甚至一度降到0.4,還有TFboy的《我們的少年時代》也沒有達到預期,劇的熱度和演員的流量已經不能成正比。

觀眾變得越來越成熟 電視劇市場日趨理性

曾經年輕觀眾看劇是看顏值、看明星,而今觀眾在應接不暇、狂轟濫炸的各類IP劇中逐漸培養起了理性,對缺少誠意、花拳繡腿的表演不買帳了。現在的觀眾並不缺乏審美能力,對於良心佳作,觀眾回饋以高口碑和高收視率,每一部現象級影視作品的出現,都能激起全民討論的浪潮,而粗製濫造的作品,則只能慘遭觀眾質疑。《人民的名義》的走紅,不僅僅是一部劇的成功,更悄悄開啟了主旋律正劇的春天。它引起的話題度和社會討論是矚目的,資料上的成績更是顯而易見,根據央視索福瑞公佈的資料顯示,這部劇單集收視率破8,創下了近10年來國產電視劇的收視最高紀錄。《白鹿原》《雞毛飛上天》《軍師聯盟》等也同樣收穫了高口碑,並在同類型劇碼中收視表現亮眼,《雞毛飛上天》更是斬獲了今年白玉蘭獎的最佳男女主角。

觀察這些劇碼收視幾乎都是低開高走,電視播出初期通過演員的精彩演繹及劇組的良心製作為這些電視劇贏得了高口碑,並引發電視觀眾回流,收視一路上揚。《守護麗人》《情滿四合院》能夠獲得意外的高收視,也要歸功於人物刻畫接地氣,內容正能量又不無腦。反觀一些原本被萬眾期待結果遭遇全民吐槽的劇集,如《深夜食堂》起點高,宣傳出奇招豆瓣評分史上最低博眼球,作品前期確實有關注,但是還是無法掩蓋本身不成功的引進和改編。觀眾變聰明了,爛劇無處容身了。

電視臺與視頻網站在受眾層面上“分道揚鑣”

近年來,年輕觀眾遠離電視是不爭的事實。CSM45城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15-44歲觀眾收視率較2013年同期大幅下滑五分之一以上。而且,34歲以下的觀眾構成比例僅為30%左右。而視頻網站則呈現明顯的觀眾年輕化特徵,有資料顯示,視頻網站39歲以下觀眾構成比例高達82%。現階段,“網台大戰”如火如荼,但這註定是階段性現象。觀眾特徵的差異必然導致傳統電視和視頻網站在“玩法”上逐漸“分道揚鑣”。視頻網站主打年輕觀眾,有主打年輕觀眾的玩法;傳統電視主打中老年觀眾,有主打中老年觀眾的風格。

如今,視頻網站已經成為最大的內容生產商之一,自製的影視內容增速開始比肩傳統的影視公司。隨著傳統影視業巨頭、知名編劇、導演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的入局,結合大資料、大平臺、大規模覆蓋的優勢,網劇的熱潮勢不可擋,他們在品質上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甚至很多網劇在製作上,已經達到“電影級”水準。從長遠來看,網劇的“逆襲”其實是有機會的。傳統電視方面,央視收視的大幅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抓住了電視的忠實觀眾——中老年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電視應該繼續抓住這部分觀眾。期待著視頻網站和傳統電視根據各自的目標觀眾特徵,在各自的地盤上“玩出花樣”。

重新定義爆款標準 收視點擊熱搜一個不能少

一部爆款劇的誕生已經離不開收視率、點擊量和熱搜三者的相輔相成。從電視螢屏的表現上看,《楚喬傳》以CSM全國網平均收視1.97%、CSM52城平均收視1.741%的成績,成為兩年來收視第一、歷史收視第二的周播劇;在網路平臺上,收官當日全網累計播放量突破420億,成為史上第一部在播期間突破400億大關的電視劇,並躍居國產劇網播量第一。都市話題劇《我的前半生》,以單集破3、雙台破5的成績爆表,自從開播起就熱度不斷走高,隨著劇情發展,“骨灰級小三”、“賀涵經典語錄”、“薛甄珠表情包”、“職場穿搭指南”等話題持續發酵,一躍成為熱搜榜TOP 1。

現在,新媒體成為藝人輿論宣傳引導的主要陣地,年輕觀眾越來越向視頻網站轉移,再加之大量資本的湧入,網綜、網劇製作水準與傳統電視劇差距不斷縮小,網生內容大爆發時代已經到來,“造星工廠”也慢慢地從傳統的電視劇、電影端向更加多元化的網路平臺轉移。但是,今年電視上熱播的《人民的名義》、《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似乎又為電視平臺扳回了一局,從這兩部上星劇所製造的現象級的網路熱度來看,電視平臺在現階段依然佔有優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