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IT 男”變身“愛地男”

“你們找誰, 王鋒?不就是那個‘愛地男’麼, 轉個彎, 他就在前面的大棚裡忙活著呢。 ”12月28日一大早, 淳化縣固賢便民服務中心上常社村口, 一位農家大嫂正樂呵呵地給菜商指路。

寒霜遍地, 暖陽初生。 夾在照金革命根據地和爺臺山戰役舊址之間的這個小山村, 一改往年進入冬季便“貓冬”的悠閒與寧靜, 變得熱鬧和忙亂起來。

連日來, 來自西安、咸陽、銅川的菜商, 每天都會趕集似的紛紛前來採買剛出棚的鮮菇。

“冬閒”不閑, 這塊紅色的土地, 重新煥發出了黃金般的亮色。

見到王鋒時, 他一身工裝, 一邊招呼著菜商,

一邊搓著手上的泥巴, 一副憨厚的農家壯漢模樣。 這時, 你很難把他和那位西裝革履, 坐在高檔寫字樓裡與一群電子科技精英們縱論天下的老闆形象聯繫在一起。

三年前, 王鋒可是IT行業裡的少壯派名人。 他的陝西惠誠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年營收早已過千萬, 處在省內同行業坐二望一的位置。 事業風生水起之時, 這個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在行業控制著尖端技術、有著廣泛人脈的“IT男”卻突然“隱身”了。

再見到他, 已是在家鄉淳化的黃土地上。

2014年, 咀頭村一個年出欄量1萬頭的“溫氏模式”標準化生豬養殖園區, 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園區的主人正是王鋒。

“當時我的公司已步入正軌, 閒時間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每天坐在辦公室裡喝茶、閒聊,

這樣一眼能望到頭的日子, 讓人覺得特別空虛。 人還是要幹點事的。 這時, 我想到了我的家鄉, 也許在那裡, 可以重新找到幹事創業的激情, 何況家鄉還那麼窮, 我也許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情。 ”說起為什麼要返鄉創業, 王鋒說。

不過一年下來, 他卻發現, 養豬場雖然發展起來了, 可並沒有帶動周邊多少群眾參與進來, “不能光幹掙錢的事, 還得讓做的事有意義。 ”他一邊繼續運營著豬場, 一邊又動了心思。

一個偶然的機會, 王鋒在新聞中看到甘肅省兩當縣以發展香菇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精准脫貧的報導, 立即跑去參觀學習。

立項調研中, 他在食用菌主產區安康、漢中敏銳地發現, 由於當地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樹木,

造成原材料極度缺乏, 許多企業都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 給市場造成了很大的供需缺口。 同時, 他在請教專家後得知, 淳化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以及豐富的蘋果殘枝等原材料都非常適合食用菌的生長。

“這個事可以幹!”

2015年10月, 投資800萬元的淳化合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香菇基地開始建設。 流轉土地208畝, “這個香菇基地, 一定要把貧困戶們納進來。 ”這次, 王鋒下定決心。

在縣上的支持下, 他拿出了一個“四統一, 一保底, 三結合, 兩植入”的頂層設計方案, 實現了與貧困戶點對點的結對幫扶。

“四統一”, 就是統一規劃建設、統一菌袋加工、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收購銷售。 “一保底”, 就是確保農戶受益。 “三結合”, 就是針對有經營能力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

採取認領大棚自主經營, 達到產業脫貧目的;針對無經營能力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 吸引到園區務工, 掙取工資報酬脫貧;針對鰥寡孤獨貧困群眾, 公司每月每人給予300元生活補助。 “兩植入”, 就是植入中國銀行45萬元的幫扶資金, 帶動45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生產, 每年每戶分紅2400元, 連分5年;植入蘇陝合作200萬元金融扶貧資金, 用以擴大公司規模和生產, 可使貧困戶每戶每年從公司保底分紅1000元, 輻射帶動200戶貧困戶。

這些幫扶措施既不養懶漢, 又能解決制約貧困群眾生產中的資金、技術等問題, 激發他們渴望脫貧的內生動力。 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合作經營、租賃經營等形式, 為每個類型的貧困群眾都量身打造出了適合他們的參與方式,

不但盤活了農民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 啟動農村發展要素, 而且進一步放大了群眾的生產、生存和發展空間。 以小小香菇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貧困群眾齊參與, 利益均沾共發展的新模式, 得到了省市領導和許多專家的高度肯定。

“‘四統一保’是戰略, ‘三結兩植’是戰術。 只要你參與, 總有一款適合你。 ”說起這個方案, 爽快耿直的王鋒現在還是一臉得意。

“老寇, 剛那茬菇收了多少?”給菌棒注完水擺放整齊後, 寇權興蹲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門口和技術員張四川聊起了天。 “將近450公斤, 超出我預期100多公斤, 照這個產量, 明年肯定超過保底6000元的收入。 ”

63歲的寇權興屬於有自主經營能力的貧困戶, 他通過1萬元扶持資金, 認領了一個“四統一保”的香菇大棚。“以前也想這樣幹,可是沒錢缺技術,又掙得起賠不起,現在保底6000元,旱澇保收,咋能不放開膽子幹。”今年,已有13戶像老寇這樣的貧困戶,加入到了承包生產的行列中。

“按這情況看,明年收入1萬元應該不成問題。”技術員張四川說,“明年還加棚不?”“最少再加一個,種得好,就準備加兩個。”話語裡,寇權興充滿了幹勁。

菌棒加工區內,56歲的朱曉謀正忙著給菌棒紮孔透氣。朱曉謀一天上班8小時,農忙時還能兼顧地裡的活兒,她很喜歡現在這份工作,“棚裡暖和,活兒又不重,管3頓飯,一個月還能拿到2400塊錢,這活兒幹得人暢快。”在王鋒這裡,有51戶貧困戶簽訂了務工協議。

走出大棚不到10分鐘的路程,王鋒來到貧困戶趙遠保家,送來今年入股的分紅。去年香菇大棚建起來後,趙遠保還去打過一個月工,但因為老伴癱瘓在床,身邊離不開人,不得已又回家專心照顧老伴。得知趙遠保家的情況,王鋒找上門來,拿出一套方案,按450元每畝流轉了趙遠保家4.26畝土地,年增收1917元。王鋒還拿出每人每月300元的救助金,對4戶毫無致富能力的9名鰥寡孤獨貧困群眾提供救助,趙遠保夫婦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趙遠保還將1萬元的扶持資金投入到香菇生產中,每年除了土地流轉、救助資金以外,趙遠保還能從王鋒處拿到2400元的分紅。這樣算下來,趙遠保一家兩口人,一年就能收入11517元。

“這香菇肉厚、面白,還是有機認證產品,市場上賣得很快,有啥特別的?”一位菜商拿起一朵香菇放在鼻尖聞了聞,問道。

“蘋果殘枝含糖量、微量元素都挺高,和麩皮一起作為原材料,能極大提升香菇的品質,口感當然好。”王鋒一邊給客商車上裝貨,一邊回答。

淳化廢棄的蘋果殘枝遍地都是,老百姓一直當柴禾燒,不但污染環境,而且到處亂堆影響村容,但用在香菇生產中,除了能降低生產成本外,用過的菌棒還可作為肥料還田,形成了一條綠色無污染的產業鏈條,真正實現了有機環保。王鋒估算了一下,今年的蘋果殘枝消耗量約為1600噸,花費64萬元,麩皮消耗40萬公斤,花費50萬元。僅這兩項,就又為群眾增收114萬元。

和貧困戶打交道,不但得帶著感情,還得耐著性子,受得了損失,吃得了虧欠。經過兩年的實踐,從菌種選育到技術培訓,從政策扶持到資金植入,從硬體建設到人心聚攏,從品質生產到線上、線下銷售,每一步王鋒都走得異常艱難,卻腳步堅定。光讓貧困戶技術練手,今年就損失了幾十萬元的菌種,許多無形的耗費更是無法計算,但依然無法阻擋他一腔投入的熱情。

一年來,王鋒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貧困戶農田變合作基地、粗放管理變集約經營、貧困戶變股東的新“三變”產業扶貧新路子,也極大推動了公司的健康發展,公司214個生產大棚,全年產值達到了700多萬元。同時,也給群眾股金分紅276800元、發放土地流轉金68萬元、務工工資80多萬元、鰥寡孤獨供養金32400元。

王鋒和245戶貧困戶一起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認領了一個“四統一保”的香菇大棚。“以前也想這樣幹,可是沒錢缺技術,又掙得起賠不起,現在保底6000元,旱澇保收,咋能不放開膽子幹。”今年,已有13戶像老寇這樣的貧困戶,加入到了承包生產的行列中。

“按這情況看,明年收入1萬元應該不成問題。”技術員張四川說,“明年還加棚不?”“最少再加一個,種得好,就準備加兩個。”話語裡,寇權興充滿了幹勁。

菌棒加工區內,56歲的朱曉謀正忙著給菌棒紮孔透氣。朱曉謀一天上班8小時,農忙時還能兼顧地裡的活兒,她很喜歡現在這份工作,“棚裡暖和,活兒又不重,管3頓飯,一個月還能拿到2400塊錢,這活兒幹得人暢快。”在王鋒這裡,有51戶貧困戶簽訂了務工協議。

走出大棚不到10分鐘的路程,王鋒來到貧困戶趙遠保家,送來今年入股的分紅。去年香菇大棚建起來後,趙遠保還去打過一個月工,但因為老伴癱瘓在床,身邊離不開人,不得已又回家專心照顧老伴。得知趙遠保家的情況,王鋒找上門來,拿出一套方案,按450元每畝流轉了趙遠保家4.26畝土地,年增收1917元。王鋒還拿出每人每月300元的救助金,對4戶毫無致富能力的9名鰥寡孤獨貧困群眾提供救助,趙遠保夫婦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趙遠保還將1萬元的扶持資金投入到香菇生產中,每年除了土地流轉、救助資金以外,趙遠保還能從王鋒處拿到2400元的分紅。這樣算下來,趙遠保一家兩口人,一年就能收入11517元。

“這香菇肉厚、面白,還是有機認證產品,市場上賣得很快,有啥特別的?”一位菜商拿起一朵香菇放在鼻尖聞了聞,問道。

“蘋果殘枝含糖量、微量元素都挺高,和麩皮一起作為原材料,能極大提升香菇的品質,口感當然好。”王鋒一邊給客商車上裝貨,一邊回答。

淳化廢棄的蘋果殘枝遍地都是,老百姓一直當柴禾燒,不但污染環境,而且到處亂堆影響村容,但用在香菇生產中,除了能降低生產成本外,用過的菌棒還可作為肥料還田,形成了一條綠色無污染的產業鏈條,真正實現了有機環保。王鋒估算了一下,今年的蘋果殘枝消耗量約為1600噸,花費64萬元,麩皮消耗40萬公斤,花費50萬元。僅這兩項,就又為群眾增收114萬元。

和貧困戶打交道,不但得帶著感情,還得耐著性子,受得了損失,吃得了虧欠。經過兩年的實踐,從菌種選育到技術培訓,從政策扶持到資金植入,從硬體建設到人心聚攏,從品質生產到線上、線下銷售,每一步王鋒都走得異常艱難,卻腳步堅定。光讓貧困戶技術練手,今年就損失了幾十萬元的菌種,許多無形的耗費更是無法計算,但依然無法阻擋他一腔投入的熱情。

一年來,王鋒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貧困戶農田變合作基地、粗放管理變集約經營、貧困戶變股東的新“三變”產業扶貧新路子,也極大推動了公司的健康發展,公司214個生產大棚,全年產值達到了700多萬元。同時,也給群眾股金分紅276800元、發放土地流轉金68萬元、務工工資80多萬元、鰥寡孤獨供養金32400元。

王鋒和245戶貧困戶一起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