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淡忘“學生刺死老師”案了嗎?端教師這碗飯,可得學會“好好說話”!

點擊上方河南教師關注我們!

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學一個所謂的“好學生”刺死班主任的案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 各種議論之聲漸漸平息。

也許, 隨著時間的流逝, 隨著新熱點的出現, 這個曾震動全國的教育悲劇會被人們淡忘, 偶爾有人提及, 估計也僅是一個佐證某種觀點的“案例”。

國內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中小學生中約1/5的人認為教師難以親近, 彼此之間無法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只有1/5的學生與教師相處感到十分愉快(繪圖 李慶琦)

那種難言的傷痛只有苦主才能體會。 作為教育人, 同時又是旁觀者, 怎麼去反思這件事, 能給予自己的教育工作一些有幫助的啟示, 遠比激烈的批評、痛快的情緒發洩、宏觀上的教育批判更有意義。

第六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張林江、楊曉輝在關於這個教育慘案的對話當中認為, 師生溝通是門大學問,

真的需要老師們認真研究、學習、提升。

張林江

第六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濮陽縣實驗中學班主任

楊曉輝

第六屆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靈寶市焦村鎮第一初中班主任

理念比方法重要。 掌握了教育的先進科學理念, 才會“遇到問題有方法”“處理問題講藝術”“解決問題用技巧”,

教師才能變得智慧

楊曉輝:看到此案件的報導, 頓時毛骨悚然, 一時無話可說。 于情于理, 學生都不該這樣啊。

張林江:我們無法成為弄懂每個學生“生命內在密碼”的完人, 我們渴望“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換位思考!做老師真是不容易。 對學生管理粗放一些, 會有人說教師不負責任;對學生管理嚴格了, 會有人說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有的學生因為身心尚未成熟, 對於老師的管教不服氣, 甚至會記恨。

我身邊也出現過老師和學生產生激烈衝突的事件。 但是細究一下, 就會發現, 一些衝突的起因不過是一些小事、小矛盾。 所以老師要重視師生的相處之道, 特別是面對問題或矛盾時, 處理方式非常關鍵。

決定處理方式的是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又直接受教育理念的影響。

楊曉輝:有時, 放下老師所謂的尊嚴, 垂首彎腰、和藹地與學生對話, 並不減損自己的所謂高大形象;相反, 因為自己品格謙遜、平易近人的表現, 會使自己贏得學生更多的尊敬和信任, 教師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會更加高大——一個人把自己的地位擺得越高, 他在別人心目中就越渺小。 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 更想獲得尊重, 所以老師在“硬”批評學生之後, 還需“軟”教育, 讓學生理解老師的一片好心, 從而能有自身的反省, 真正認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

老師要經常反思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當, 如不恰當, 就要採取各種措施進行補救。 尤其是那些“順毛驢”,

幾乎各個班級都有, 他們特要“面子”, 也特講“義氣”, 對這樣的學生, “情與義”應在前, 而“理與法”在後。 這也叫作“因材施教”。

張林江:老師需要多花點時間去瞭解學生, 如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談話機會與學生多做些交流, 詢問其是否有學習或生活上的困難等。 老師真心實意去幫助學生, 必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親切, 學生自然會親近老師。 溝通是構建和諧、理解型師生關係的基礎, 而溝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師生之間只有通過各種活動和交往, 進行情感聯絡及資訊交流, 才能增進理解、化解矛盾、避免衝突。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筆財富, 更是一種有效的教育資源。

孩子和父母之間是這樣, 師生之間也是這樣。 作為班主任, 平時要注意和學生多溝通。無論對班裡的哪一類學生,談心都是進行溝通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談心的內容千萬不能局限於“成績”“分數”“名次”“升學”等,要拓展到“成功”“成長”“價值”“生活”等層面。片面的、功利性的談話,也許是善意的,但有時它會變為一堵牆,阻隔師生的心走得更近,有時是一把刀,傷害師生雙方。我們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這樣,師生衝突就會減少,悲劇和慘劇才會避免。

楊曉輝:師生之間有了矛盾、衝突,得先找出原因,之後,再說學生對老師的“不敬”問題,給出警戒和正確引導。學生頂撞、辱駡老師之後,一般情況下,心中都會懊悔,但孩子因為好面子,可能會堅持與老師硬碰硬、不道歉,也可能以沉默代替對抗——不管怎麼樣,這時候是最考驗一個老師素質和胸襟的時候。

老師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降溫”、冷靜下來,此時,學生也會反思、考慮後果。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可能會主動認錯,給老師道歉。更重要的是,這種處理方式本身不是以暴治暴,讓學生感受到寬容的力量,給學生以文明的榜樣。

張林江:老師要容忍學生犯錯誤,因為這是學生成長的權利。但我給學生講,要改正錯誤,因為這是你成長的義務。

我能容忍學生犯錯是有條件的:我允許犯成長性錯誤,不允許犯品質性錯誤;允許犯意外性錯誤,不允許犯可預測性錯誤。

所謂成長性錯誤是指因為認知達不到,對於一些事情的認識有錯誤或偏差,犯了錯誤。學生對於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是可以和老師充分交流的,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還可以允許保留自己的看法。所謂品質性錯誤,就是已經有是非觀念、對錯意識,但依然犯錯,如偷東西就是品質性錯誤。

所謂意外性錯誤就是因為一些無法預測的意外造成的違紀,例如公車上發生偷竊事件,員警要求所有乘客都留下做調查,造成遲到、曠課。所謂可預測性錯誤,就是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完全可以避免錯誤的發生,但因為你自己的態度造成的違紀。

我給學生強調,不要用“意外”來掩飾、替代你的錯誤,這是一個更大的錯誤。在這些時候,處理好“批”和“評”的關係非常重要。“批”在於指出其錯誤在哪裡,“評”是分析錯誤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在對待學生的錯誤上,要“批”,更要“評”,而不要沒完沒了地批評。處理好“批”與“評”的關係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師生矛盾衝突時的冷卻劑,也是師生關係優化的潤滑劑。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請重視溝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同樣適用於師生衝突處理和師生關係優化

楊曉輝:學生討厭班主任的典型行為之一就是不公平——偏袒成績好的,用有色眼鏡看學生。一個笑話說的就是這個問題:兩個學生睡覺,一個是老師喜歡的,另一個是老師討厭的,結果對兩個學生的同一行為做出了不同的評價。評價喜歡的:你看甲同學,學習態度多好,在睡覺的時候還在看書。評價不喜歡的:你看乙同學,學習態度多差,在看書的時候還在睡覺。這是一種典型的不公平評價。但是,公平也是相對的,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但接禮物的時候從來都是用手心,遮風擋雨的時候都是用手背。你能說這是不公平嗎?

真正意義的公平是一種態度,是有利於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但不意味著非要用同一種方法。這裡邊是有細節的:學生讓自己生氣時,就對自己進行“心理按摩”,告誡自己不要衝動,不要真的和孩子生氣,不要說過激的話語來刺激學生。

很多師生矛盾最初只是小問題,最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常言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批評學生的時候如果換換場合,換個方式,也許學生更易於接受。這方面要想做好,歷練很重要。修煉的方法就是主動學習,主動實踐,多做反思。

張林江: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和家長的責任雖然不同,但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努力形成家校合力。班主任要主動地與家長多溝通,互通資訊,而不是等到學生出了問題或者出了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再去找家長。沒有哪個家長喜歡聽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問題再去找家長,也會影響我們跟學生的關係。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學生有問題,我們要如實地、及時地說明情況,擺出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見。

各個學校都有“叫家長”的處理學生問題方法。作為班主任,不要學生一犯錯誤、不管什麼樣的錯誤都“叫家長”。老師能處理的就不要“叫家長”。另外學生進步明顯了,錯誤改正了,這些“喜事兒”,也完全可以“叫家長”,或與家長溝通,分享學生成長的快樂,要徹底改變“叫家長”意味學生犯錯的傳統思維。家校合作的溝通思維方式改善了,也可以避免師生衝突的發生,促進師生關係優化,從而推進整個教育教學工作進入良性迴圈。

“師道尊嚴”不應丟棄,但要重新詮釋,學生可以給老師提意見、指錯誤

楊曉輝:我們需要對“教育”重新審視,要重視“教”,更要重視“育”。“育”更能體現學校的、老師的真正價值,“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在教育教學中,“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項教育內容,從學生入校開始,就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作息習慣,學生逐步適應後,有了好習慣,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可能最初的時候,老師會感到費神費力,但當學生習慣養成之後就能體會到益處了。如果最初不注意“養成教育”,等學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後,再去改變就費時費力,且效果不佳,甚至還可能會引發師生衝突。

現在學校裡重“教”的老師較多,而忽視“育”的不在少數。教書育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它應該融入整個教書的過程中,這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這個過程就是師生關係優化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輩子為學生負責,但是,要用為學生的一輩子負責的態度,去教書、去育人。這樣,得到學生永遠的感激豈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張林江:良好的師生關係需要彼此暖心的溫度。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要端正三種認識:(一)學生畢竟是學生,正在成長,會犯錯誤,所以要寬容。(二)師生關係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要相互尊重。(三)班級是師生成長的共同體,師生一同成長,互相促進,所以要彼此合作。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犯錯誤。

我就明確告訴學生:我不能保證我每次的批評都是正確的。如果我批評錯了,請你告訴我,瞭解清楚之後我會向你道歉,甚至在全班同學面前道歉。但是,我不允許你冒犯我、衝撞我、侮辱我。要絕對尊重課堂的嚴肅性。課堂是一個莊重的場所,在課堂上只有師生關係,要絕對尊重老師。課下,你可以和老師親切交流,甚至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

原載:《教育時報》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平時要注意和學生多溝通。無論對班裡的哪一類學生,談心都是進行溝通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談心的內容千萬不能局限於“成績”“分數”“名次”“升學”等,要拓展到“成功”“成長”“價值”“生活”等層面。片面的、功利性的談話,也許是善意的,但有時它會變為一堵牆,阻隔師生的心走得更近,有時是一把刀,傷害師生雙方。我們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這樣,師生衝突就會減少,悲劇和慘劇才會避免。

楊曉輝:師生之間有了矛盾、衝突,得先找出原因,之後,再說學生對老師的“不敬”問題,給出警戒和正確引導。學生頂撞、辱駡老師之後,一般情況下,心中都會懊悔,但孩子因為好面子,可能會堅持與老師硬碰硬、不道歉,也可能以沉默代替對抗——不管怎麼樣,這時候是最考驗一個老師素質和胸襟的時候。

老師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降溫”、冷靜下來,此時,學生也會反思、考慮後果。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可能會主動認錯,給老師道歉。更重要的是,這種處理方式本身不是以暴治暴,讓學生感受到寬容的力量,給學生以文明的榜樣。

張林江:老師要容忍學生犯錯誤,因為這是學生成長的權利。但我給學生講,要改正錯誤,因為這是你成長的義務。

我能容忍學生犯錯是有條件的:我允許犯成長性錯誤,不允許犯品質性錯誤;允許犯意外性錯誤,不允許犯可預測性錯誤。

所謂成長性錯誤是指因為認知達不到,對於一些事情的認識有錯誤或偏差,犯了錯誤。學生對於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是可以和老師充分交流的,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還可以允許保留自己的看法。所謂品質性錯誤,就是已經有是非觀念、對錯意識,但依然犯錯,如偷東西就是品質性錯誤。

所謂意外性錯誤就是因為一些無法預測的意外造成的違紀,例如公車上發生偷竊事件,員警要求所有乘客都留下做調查,造成遲到、曠課。所謂可預測性錯誤,就是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完全可以避免錯誤的發生,但因為你自己的態度造成的違紀。

我給學生強調,不要用“意外”來掩飾、替代你的錯誤,這是一個更大的錯誤。在這些時候,處理好“批”和“評”的關係非常重要。“批”在於指出其錯誤在哪裡,“評”是分析錯誤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在對待學生的錯誤上,要“批”,更要“評”,而不要沒完沒了地批評。處理好“批”與“評”的關係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師生矛盾衝突時的冷卻劑,也是師生關係優化的潤滑劑。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請重視溝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同樣適用於師生衝突處理和師生關係優化

楊曉輝:學生討厭班主任的典型行為之一就是不公平——偏袒成績好的,用有色眼鏡看學生。一個笑話說的就是這個問題:兩個學生睡覺,一個是老師喜歡的,另一個是老師討厭的,結果對兩個學生的同一行為做出了不同的評價。評價喜歡的:你看甲同學,學習態度多好,在睡覺的時候還在看書。評價不喜歡的:你看乙同學,學習態度多差,在看書的時候還在睡覺。這是一種典型的不公平評價。但是,公平也是相對的,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但接禮物的時候從來都是用手心,遮風擋雨的時候都是用手背。你能說這是不公平嗎?

真正意義的公平是一種態度,是有利於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但不意味著非要用同一種方法。這裡邊是有細節的:學生讓自己生氣時,就對自己進行“心理按摩”,告誡自己不要衝動,不要真的和孩子生氣,不要說過激的話語來刺激學生。

很多師生矛盾最初只是小問題,最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常言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批評學生的時候如果換換場合,換個方式,也許學生更易於接受。這方面要想做好,歷練很重要。修煉的方法就是主動學習,主動實踐,多做反思。

張林江:在學生的成長中,教師和家長的責任雖然不同,但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努力形成家校合力。班主任要主動地與家長多溝通,互通資訊,而不是等到學生出了問題或者出了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再去找家長。沒有哪個家長喜歡聽別人說自己孩子不好,等到出了問題再去找家長,也會影響我們跟學生的關係。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學生有問題,我們要如實地、及時地說明情況,擺出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意見。

各個學校都有“叫家長”的處理學生問題方法。作為班主任,不要學生一犯錯誤、不管什麼樣的錯誤都“叫家長”。老師能處理的就不要“叫家長”。另外學生進步明顯了,錯誤改正了,這些“喜事兒”,也完全可以“叫家長”,或與家長溝通,分享學生成長的快樂,要徹底改變“叫家長”意味學生犯錯的傳統思維。家校合作的溝通思維方式改善了,也可以避免師生衝突的發生,促進師生關係優化,從而推進整個教育教學工作進入良性迴圈。

“師道尊嚴”不應丟棄,但要重新詮釋,學生可以給老師提意見、指錯誤

楊曉輝:我們需要對“教育”重新審視,要重視“教”,更要重視“育”。“育”更能體現學校的、老師的真正價值,“育”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在教育教學中,“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項教育內容,從學生入校開始,就要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作息習慣,學生逐步適應後,有了好習慣,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可能最初的時候,老師會感到費神費力,但當學生習慣養成之後就能體會到益處了。如果最初不注意“養成教育”,等學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後,再去改變就費時費力,且效果不佳,甚至還可能會引發師生衝突。

現在學校裡重“教”的老師較多,而忽視“育”的不在少數。教書育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它應該融入整個教書的過程中,這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這個過程就是師生關係優化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輩子為學生負責,但是,要用為學生的一輩子負責的態度,去教書、去育人。這樣,得到學生永遠的感激豈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

張林江:良好的師生關係需要彼此暖心的溫度。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要端正三種認識:(一)學生畢竟是學生,正在成長,會犯錯誤,所以要寬容。(二)師生關係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要相互尊重。(三)班級是師生成長的共同體,師生一同成長,互相促進,所以要彼此合作。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犯錯誤。

我就明確告訴學生:我不能保證我每次的批評都是正確的。如果我批評錯了,請你告訴我,瞭解清楚之後我會向你道歉,甚至在全班同學面前道歉。但是,我不允許你冒犯我、衝撞我、侮辱我。要絕對尊重課堂的嚴肅性。課堂是一個莊重的場所,在課堂上只有師生關係,要絕對尊重老師。課下,你可以和老師親切交流,甚至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

原載:《教育時報》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微信ID:jiaoyushibao

長按二維碼進行關注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