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讀了100本書,只推薦這10本給你!|年度書單

2017年讀了不少書, 但是真正特別好的書並不多, 挑選了10本對我意義重大的書與你分享。

1、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要義》

汪丁丁的書雖然讀不太懂,

但是喜歡在他廣博思想中蜻蜓點水式遨遊的快感, 《行為經濟學要義》是我能理解最多的一本, 今年把他主要的作品(多是磚頭厚)幾乎全部讀了一遍, 並且跑到北大去旁聽了一節課, 課間找他交流, 還是那麼和藹, 但敢說真話, 後悔大學沒有爭取機會多和他交流。

2、吳國盛《技術哲學演講錄》

選這本書其實並不是因為有多好, 而是當我發現自己對“技術反思”感興趣, 而且把它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時, 吳國盛老師是我入門的引導者, 通過他我瞭解技術哲學、科學哲學、科學史及其更廣闊的世界。

3、陳嘉明《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

這本書其實更一般, 但是同樣對我意義重大, 年中時突然對後現代主義感興趣, 這本是我瞭解現代性與後現代主義的入門書籍, 較為全面, 看完便迷上了後現代主義。 對後現代主義真正有深一點認識還是因為劉擎老師喜馬拉雅的音訊《20世紀西方文化潮流》, 強烈安利。

4、戴錦華《電影批評》

看很多電影, 寫了很多影評, 對於電影一直入門不得, 《認識電影》買了兩次, 總是讀不懂, 直到遇到戴錦華老師這本《電影批評》, 開闊了我的眼界, 顛覆了我的認知, 算是對電影入了點門道, 後來又訂閱了她在豆瓣的專欄, 聽了她的公開課, 甚至喜歡。

5、布羅茨基《悲傷與理智》

對於布羅茨基說來慚愧, 很早買了他的《小於一》, 讀不懂, 於是拿去換飯吃了, 無意中拿起這本換書換來的《悲傷與理智》讀起來如遇知音, 他對詩歌和文學的認識深得我心, 尤其讓我重拾對詩歌的興趣, 發現離開文學太遠了太久了。

6、木心《文學回憶錄》

本來只是想看看木心對現代主義作家的講解,結果重新拿起這套書便放不下了,時隔3年重讀,發現遺漏了太多地方,這次收穫更多,太多觸動我心靈的句子了,重讀時恰好木心6逝世六周年,重新發現木心,開始愛上木心,同時,讓我決定重新回歸文學。

7、金觀濤《中國思想史十講(上)》

金觀濤是去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作者,今年看完他的三本書,這本收穫最大,尤其是我對於佛教的認識,幾乎完全來自於這本書,可以說是金觀濤帶我領略了中國思想的深度。另外,他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歷史和醫學對我也很有啟發。

8、法蘭西斯·福山《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

福山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在於加深了對於中國的認識,裡面的諸多政治學原理分析中國現象,你會有“秒懂”的感覺。福山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分析方法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另外,他的老師亨廷頓的作品也非常深刻,學習了不少政治學和歷史知識。

9、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 》

以前愛讀歷史,讀史實,讀史論,但是從來不懂歷史學的方法,這本是我歷史學方法的入門書籍,大大打開了我的視野,瞭解歷史學的另一片天地,葛兆光是之前被我嚴重低估的學者,真的很博學,有洞見,打算把他的作品都讀讀。

10、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

要不要列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很猶豫,因為這本書在我眼中並不怎麼樣,這本書有很多問題因為暢銷和好文筆被淹蓋,但是這本書也給了我諸多啟發,引發了我關於全球史、大資料、人工智慧的一些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因為出去分享這本書結識了很多朋友,這是我更大的收穫,流行的東西都具有社交屬性。

閱讀原文

6、木心《文學回憶錄》

本來只是想看看木心對現代主義作家的講解,結果重新拿起這套書便放不下了,時隔3年重讀,發現遺漏了太多地方,這次收穫更多,太多觸動我心靈的句子了,重讀時恰好木心6逝世六周年,重新發現木心,開始愛上木心,同時,讓我決定重新回歸文學。

7、金觀濤《中國思想史十講(上)》

金觀濤是去年對我影響最大的作者,今年看完他的三本書,這本收穫最大,尤其是我對於佛教的認識,幾乎完全來自於這本書,可以說是金觀濤帶我領略了中國思想的深度。另外,他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歷史和醫學對我也很有啟發。

8、法蘭西斯·福山《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

福山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在於加深了對於中國的認識,裡面的諸多政治學原理分析中國現象,你會有“秒懂”的感覺。福山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分析方法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另外,他的老師亨廷頓的作品也非常深刻,學習了不少政治學和歷史知識。

9、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 》

以前愛讀歷史,讀史實,讀史論,但是從來不懂歷史學的方法,這本是我歷史學方法的入門書籍,大大打開了我的視野,瞭解歷史學的另一片天地,葛兆光是之前被我嚴重低估的學者,真的很博學,有洞見,打算把他的作品都讀讀。

10、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

要不要列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很猶豫,因為這本書在我眼中並不怎麼樣,這本書有很多問題因為暢銷和好文筆被淹蓋,但是這本書也給了我諸多啟發,引發了我關於全球史、大資料、人工智慧的一些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因為出去分享這本書結識了很多朋友,這是我更大的收穫,流行的東西都具有社交屬性。

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