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以為的依戀不是依賴

依戀和依賴是一回事嗎?

我們先從釋義的層面來看:

依賴-Dependent

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

依戀(附)-Attachment

一般被定義為嬰幼兒和其主要照顧者(一般為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從本質上講, 它是一種關係, 也是一種感情上的連結和紐帶, 形成于嬰幼兒與其照料者的互動中。 成人之後亦有成人依戀, 即與親密關係另一方的情感連結。 兒童的依戀對象是主要照顧者, 成人的依戀對象是其伴侶, 不論是兒童依戀還是成人依戀, 依戀物件的存在可提供安全與舒適的感覺。

劃重點:

依賴, 是一種心理狀態, 也是一種行為傾向。

而依戀(附), 是一種關係和情感連結。

依戀, 是發展心理學, 成人愛情心理學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 讓我們再多瞭解幾個依戀概念~

依戀:求生存的本能

依戀, 是所有哺乳類動物的本能。 當我們觀察剛出生的小動物, 他們的生存必然仰賴其母親的照料。

它們的吃喝拉撒睡, 都依偎在母親身邊;遇到威脅時, 更是迅速躲到母親的懷裡尋求安慰。 生命初始, 媽媽=活下去。 依戀是在進化中被刻在基因中的編碼, 用來提高存活和繁衍的幾率。

所以, 依戀的這份連結是天然, 且是必然的。

對於人類而言, 和依戀物件(Attachment Figure)接觸就是我們求生存的本能行為。 依戀物件的存在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而缺乏依戀物件將帶來痛苦和焦慮不安。 研究表明, 和依戀物件在一起, 可以使神經系統鎮靜, 這是人在遭遇危險或威脅, 感到緊張與恐慌的天然解藥。 不論一個人處於什麼年紀, 從依戀物件獲得正向的依戀經驗創造了一個“安全港”——緩和外界的挑戰與變動所帶給一個人的心理衝擊和壓力, 也保證一個人可以繼續發展的環境。

依戀關係:成長的安全基地

個體早年的經驗中, 如果依戀物件與孩子的互動品質是良好的(可親近, 可回應), 這個孩子便獲得了一份安全的依戀關係, 這份依戀關係將在他/她心裡形成一個安全基地,

在安全基地中他將逐步學會自我探索和發展, 並培養出一個穩定安全的自我感, 這是一個人具有成熟心智的重要前提。

所謂安全基地, 是一個人可以自由地探索世界、回應環境的心理資源和基礎。

心理學家Margaret Mahler的著名觀察, 觀察那些短暫離開母親去進行探險的嬰幼兒,

總是要回到母親身邊待上片刻, “加加油”, 好讓自己開始下一輪的探索活動。 它讓人有信心去冒險嘗試、學習與調整對自己、別人、世界的看法, 然後產生面對新環境的適應方法。

依戀行為系統 & 探索行為系統

依戀, 是人類的本能;

探索, 亦是人類的本能。

如果嬰幼兒與依戀物件的溝通品質良好, 安全型依戀類型的他/她將在依戀行為系統(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和探索行為系統(Exploratory Behavioral System)中靈活切換, 探索行為系統包括了對外部世界的好奇以及做出試探性的冒險。

長大之後, 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會在依賴和自主之間保持動態平衡, 當需要協助幫忙的時候, 他們能找到依戀對象尋求情感的依靠和支持;當需要探索世界的時候, 他們也能安心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勇往直前。當一個人儲備足夠多的安全感後,一方面這將給予其更多的信心去探索、發展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後,他/她也將展示更快的復原力和彈性(Resilient)。

所以,依戀和獨立並不矛盾,反而是一體兩面的。

說了上述這些關於依戀的概念

怎樣從依戀的視角理解依賴呢

從依戀理論的視角來理解依賴,更傾向於認為依賴是一種行為策略,相較起來更容易發生在焦慮矛盾型依戀類型的個體身上。依賴本身不是問題,每個人都有依賴的心理屬性。之所以依賴會成為“問題”,是因為這樣的 行為模式重複發生,對關係互動帶來負面的後果,且讓兩人都被困在噁心迴圈中。

對於母嬰依戀的研究中(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實驗)發現,焦慮矛盾型的孩子,在和母親分離前就非常警覺或痛苦不安,很少表現出自主的探索行為,或者完全放棄探索——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媽媽身上、忽視玩具,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警覺,他們表現出一直憂心忡忡地關注媽媽在哪裡,當媽媽回來重聚時,他們顯得很難接受媽媽的安慰,或者很憤怒,或者很被動。這類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寶寶似乎過度活躍地啟用依戀系統,同時抑制了自己的探索系統。

觀察來看,這些孩童顯得異常迷戀母親,怕生,粘人,缺乏自信,依賴性強。長大之後,他們在關係中也更容易出現高依賴,多疑敏感,患得患失,情感渴求性強的特質。當關係出現危機,他們會顯得很焦慮不安,傾向於採取強烈的”追逐“”指責“的模式和伴侶互動,且放大自己的痛苦和恐懼,處於強烈的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使用攻擊手段以控制對方,或是逼對方做出回應。

因為他們有依賴的特性和行為特徵,很容易被伴侶抱怨是個長不大的小孩,不是在”找媽媽“,就是在”找爸爸“;或者因為依賴而導致的沒有自我獨立性,缺乏邊界感,似乎總在突破底線地在抓關係或尋求操控;或者在關係中低自尊,曲意迎合,容易懷疑自己的價值,擔憂被拋棄。

當我們從他們成長的過程,特別是早年和依戀物件的互動過程和品質來看,由於從依戀物件獲得的安慰和回應是不可預測的,他們對此發展出一種策略,即放大自己在依戀方面的(負面)感受和需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可以得到持續的照顧。而這種策略在成長的過程中被一再重複並形成一種固化的模式,以至於成年之後,感覺到依戀關係受到威脅,將再度開啟自己沒有彈性的策略以求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然這種方式的互動結果,卻只會讓伴侶和自己都感很挫敗和難受。

現在我們進一步理解依賴,某種程度是依戀的一種行為策略,常發生於焦慮矛盾型的個體。依戀理論認為,所有的依戀行為不是在維持關係就是在保護自己,其意圖皆為滿足自己的依戀需求。他們的依賴性或許在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不被忽視的策略,好像失去關係就如天塌,或許在他們心中那種分離真的很恐懼。所以他們不敢冒一點點險拉開距離。從而,新的正向的經驗也從未有機會來拓展其舊有的行為模式

依戀≠依賴。

我們所講的依戀——是指人生來就需要獲得重要他人的情感回應及支持。另外,依賴也不完全是個貶義詞。在關係中,每個人同時存在“需要”和“被需要”、“依賴依靠”和“被依賴依靠”的心理需求。從依戀理論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別人而完全獨立的存在。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當依賴變成是關係中一種僵化的互動模式,且帶來負面的後果,讓兩個人都感到痛苦且負擔。那就需要適度地、靈活地、有彈性地協調關係互動的舞步。

最後,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哪怕在早年被劃分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良好的婚姻/親密關係是可以讓成人從不安全依戀類型轉化為安全依戀,因為他們在成人依戀中獲得了“賺來的安全感”(Earned Secure)。相較于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程度的自尊、情緒健康、自我復原力、正性情緒、主動性、社交能力以及專注力。所以經營好自己的親密關係,可以讓自己的關係更安全健康,讓自己的生活和狀態也更滿意成功哦。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

是既能彼此互相依靠,

又能保持獨立的自我。

(作者/劉怡婷)

他們也能安心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勇往直前。當一個人儲備足夠多的安全感後,一方面這將給予其更多的信心去探索、發展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在遇到挫折後,他/她也將展示更快的復原力和彈性(Resilient)。

所以,依戀和獨立並不矛盾,反而是一體兩面的。

說了上述這些關於依戀的概念

怎樣從依戀的視角理解依賴呢

從依戀理論的視角來理解依賴,更傾向於認為依賴是一種行為策略,相較起來更容易發生在焦慮矛盾型依戀類型的個體身上。依賴本身不是問題,每個人都有依賴的心理屬性。之所以依賴會成為“問題”,是因為這樣的 行為模式重複發生,對關係互動帶來負面的後果,且讓兩人都被困在噁心迴圈中。

對於母嬰依戀的研究中(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實驗)發現,焦慮矛盾型的孩子,在和母親分離前就非常警覺或痛苦不安,很少表現出自主的探索行為,或者完全放棄探索——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媽媽身上、忽視玩具,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警覺,他們表現出一直憂心忡忡地關注媽媽在哪裡,當媽媽回來重聚時,他們顯得很難接受媽媽的安慰,或者很憤怒,或者很被動。這類不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寶寶似乎過度活躍地啟用依戀系統,同時抑制了自己的探索系統。

觀察來看,這些孩童顯得異常迷戀母親,怕生,粘人,缺乏自信,依賴性強。長大之後,他們在關係中也更容易出現高依賴,多疑敏感,患得患失,情感渴求性強的特質。當關係出現危機,他們會顯得很焦慮不安,傾向於採取強烈的”追逐“”指責“的模式和伴侶互動,且放大自己的痛苦和恐懼,處於強烈的不安全感,甚至可能使用攻擊手段以控制對方,或是逼對方做出回應。

因為他們有依賴的特性和行為特徵,很容易被伴侶抱怨是個長不大的小孩,不是在”找媽媽“,就是在”找爸爸“;或者因為依賴而導致的沒有自我獨立性,缺乏邊界感,似乎總在突破底線地在抓關係或尋求操控;或者在關係中低自尊,曲意迎合,容易懷疑自己的價值,擔憂被拋棄。

當我們從他們成長的過程,特別是早年和依戀物件的互動過程和品質來看,由於從依戀物件獲得的安慰和回應是不可預測的,他們對此發展出一種策略,即放大自己在依戀方面的(負面)感受和需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可以得到持續的照顧。而這種策略在成長的過程中被一再重複並形成一種固化的模式,以至於成年之後,感覺到依戀關係受到威脅,將再度開啟自己沒有彈性的策略以求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然這種方式的互動結果,卻只會讓伴侶和自己都感很挫敗和難受。

現在我們進一步理解依賴,某種程度是依戀的一種行為策略,常發生於焦慮矛盾型的個體。依戀理論認為,所有的依戀行為不是在維持關係就是在保護自己,其意圖皆為滿足自己的依戀需求。他們的依賴性或許在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不被忽視的策略,好像失去關係就如天塌,或許在他們心中那種分離真的很恐懼。所以他們不敢冒一點點險拉開距離。從而,新的正向的經驗也從未有機會來拓展其舊有的行為模式

依戀≠依賴。

我們所講的依戀——是指人生來就需要獲得重要他人的情感回應及支持。另外,依賴也不完全是個貶義詞。在關係中,每個人同時存在“需要”和“被需要”、“依賴依靠”和“被依賴依靠”的心理需求。從依戀理論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不需要別人而完全獨立的存在。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當依賴變成是關係中一種僵化的互動模式,且帶來負面的後果,讓兩個人都感到痛苦且負擔。那就需要適度地、靈活地、有彈性地協調關係互動的舞步。

最後,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哪怕在早年被劃分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良好的婚姻/親密關係是可以讓成人從不安全依戀類型轉化為安全依戀,因為他們在成人依戀中獲得了“賺來的安全感”(Earned Secure)。相較于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程度的自尊、情緒健康、自我復原力、正性情緒、主動性、社交能力以及專注力。所以經營好自己的親密關係,可以讓自己的關係更安全健康,讓自己的生活和狀態也更滿意成功哦。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

是既能彼此互相依靠,

又能保持獨立的自我。

(作者/劉怡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