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尋找家鄉隴西的美味兒:揪面片、散飯……

尋找家鄉的美味兒

圖文 | 金亮偉(薄歡)

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講究, 往往蘊含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 生活中的一日三餐, 也不僅僅是解渴充饑那麼簡單。 民以食為天, 地道的家鄉特色吃食, 更是體現了當地人對飲食文化的審美和博大精深。

南方米, 北方面, 每次提起南方的麵食, 相信好多隴西人都會露出不屑一顧的神色, 一臉大字:"那也能吃??"

確實, 北方人喜面, 面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吃法,

吃慣了家鄉的麵食, 在異地他鄉吃著白開水煮的不成熟的麵條, 覺得索然無味後也許懷念的是家鄉的一碗漿水面、或是媽媽手擀的臊子面、或是冬天裡的一鍋散飯、一碗熱氣騰騰的揪面片呢.....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色, 就說我待了四年之久的長沙。 初來乍到, 真正體會到為一日三餐吃什麼而發愁。 瀏陽蒸菜?沒吃過, 不知道好不好呢;劉聾子炒粉?這是個啥玩意兒;剁椒魚頭?額, 這個會不會辣死去?找個麵館吧, 三步一家湘菜館, 五步一米粉店,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名為“蘭州正宗牛肉拉麵”的店子,

習慣性的用家鄉話喊聲“老闆, 下上一碗二細”, 拉麵師傅一臉茫然, 用全國通用的“隴普”一交流, 原來是青海人。

面好了坐下來吃, 根本就不是家鄉味道, 後來吃了好幾家這樣的拉麵館, 我得出一個結論:在外地所有的所謂“正宗牛肉拉麵”都不正宗, 而正宗的牛麵館從來不說自己正宗, 再正宗的味道傳到別的地方似乎就入鄉隨俗了, 很難保留原來的味道!

我從小生在隴西, 長在依火焰山, 傍渭河水大鹹河溝的農村, 隴西這座小城, 有著千年的悠遠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似乎也有著傳統的美食講究, 獨特的飲食文化意蘊。 當然, 小時候的我們成天土裡土氣的, 渾身的泥土味兒, 吃著包穀面饃饃, 喝著窖水長大,

沒有出過遠門, 也沒見過什麼世面, 當然也不懂得去瞭解什麼美食文化。

長大了, 我越來越覺得每到一個地方, 先瞭解當地的飲食文化有多麼重要了。 當我慢慢試著去接受、去瞭解了湖南人喜愛的湘菜後, 漸漸地也就喜歡上湘菜了。

之後的我, 在南方不想吃面, 在北方不想吃米。 因為在一個飲食文化不同的地方你想尋找記憶裡家鄉最熟悉的味道, 很難, 倒不如入鄉隨俗。

家鄉的傳統美食真是數不勝數, 那隴西臘肉更是聞名全國, 牛肉麵館更是多如牛毛, 但我覺得最具地道特色的還是那農家家常菜, 白菜豬肉燉粉條那美味兒讓人想起來就饞的流口水, 漿水面、散飯、臊子面、揪面片子這些往往是背景離鄉的遊子所懷念的奢侈美味兒。

揪面片我們家直接叫面片子,或者叫“甜飯”“一鍋面”,是隴西每個家庭幾乎每天都會有的家常便飯,做起來也方便省事,熱乎乎的,在隴西也適合在冬天吃,連湯帶水的吃一碗都不用就菜,是我最喜歡的家鄉味兒。

面片子的作法:

首先,和麵。要求一和二揉三醒,水適量,和出的面軟硬適度(和麵的水里加適量碘鹽)。麵團要揉勻、表面要光滑。這樣的面才有勁道。

其次:推面。把面均勻的推開成薄餅狀(因為本人喜歡搓成團,擂上油,這樣擀起來方便省事,勿笑),厚約0.5公分。

接著:把面擀成寬約2公分的條狀。

最後:稍醒兩分鐘左右,把面拉開揪成方形的面片下入炒作好的湯鍋中即可。

饊飯和攪團的做法:

 用玉米等雜糧做成。先將水燒開,再把玉米或其它雜糧細細撒入開水中,邊撒邊攪,用溫火熬煮,待結成團狀即成饊飯,吃時配以隴西風味小菜,清香可口。

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饊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攪團。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城鄉調劑飲食的家常便飯。

【隴普介紹散飯的做法】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的家庭,受“女人天生就做飯”傳統觀念影響。或許現在的男孩子也沒幾個會做飯的,更別說會揉面的,農村孩子則不一樣,上學自己做飯,平常家裡大人農忙了幫家裡做飯,農村男孩子早早的就學會了這一項技能。我也因此為會做飯而驕傲,當成一種樂趣。不知道有沒有通感,自己做的飯菜吃起來格外香呢?

家鄉的美食,適合療傷。

背井離鄉的人,走過不同的地方,品嘗過不少的地方的美食,各有各的特色,可再也吃不到來自家鄉的美味:夏日消暑的漿水面,和冬天裡暖心的散飯、一鍋面,還有手抓的羊肉一杯隴花酒。想念家鄉的人兒,還是請你常回來看看,搗騰點家常菜以慰老懷,以饗老胃。

作者簡介:

金亮偉,甘肅隴西人,筆名薄歡,2015年畢業於湖南大眾傳媒學院。自幼喜歡寫作,詩歌散文作品常見於鄉土情緣》、《百靈鳥刊》、《世品匯》雜誌等刊物,現任掌上隴西主編。

主要作品有《小隴西》《土炕情緣》《蘭州、蘭州》《允我以惡俗之名,訴說家鄉的渭河水》《文峰·逢集》《流淌在心頭上的渭河灣》《現代人的清高》《暖泉溝》等。

揪面片我們家直接叫面片子,或者叫“甜飯”“一鍋面”,是隴西每個家庭幾乎每天都會有的家常便飯,做起來也方便省事,熱乎乎的,在隴西也適合在冬天吃,連湯帶水的吃一碗都不用就菜,是我最喜歡的家鄉味兒。

面片子的作法:

首先,和麵。要求一和二揉三醒,水適量,和出的面軟硬適度(和麵的水里加適量碘鹽)。麵團要揉勻、表面要光滑。這樣的面才有勁道。

其次:推面。把面均勻的推開成薄餅狀(因為本人喜歡搓成團,擂上油,這樣擀起來方便省事,勿笑),厚約0.5公分。

接著:把面擀成寬約2公分的條狀。

最後:稍醒兩分鐘左右,把面拉開揪成方形的面片下入炒作好的湯鍋中即可。

饊飯和攪團的做法:

 用玉米等雜糧做成。先將水燒開,再把玉米或其它雜糧細細撒入開水中,邊撒邊攪,用溫火熬煮,待結成團狀即成饊飯,吃時配以隴西風味小菜,清香可口。

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饊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攪團。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城鄉調劑飲食的家常便飯。

【隴普介紹散飯的做法】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的家庭,受“女人天生就做飯”傳統觀念影響。或許現在的男孩子也沒幾個會做飯的,更別說會揉面的,農村孩子則不一樣,上學自己做飯,平常家裡大人農忙了幫家裡做飯,農村男孩子早早的就學會了這一項技能。我也因此為會做飯而驕傲,當成一種樂趣。不知道有沒有通感,自己做的飯菜吃起來格外香呢?

家鄉的美食,適合療傷。

背井離鄉的人,走過不同的地方,品嘗過不少的地方的美食,各有各的特色,可再也吃不到來自家鄉的美味:夏日消暑的漿水面,和冬天裡暖心的散飯、一鍋面,還有手抓的羊肉一杯隴花酒。想念家鄉的人兒,還是請你常回來看看,搗騰點家常菜以慰老懷,以饗老胃。

作者簡介:

金亮偉,甘肅隴西人,筆名薄歡,2015年畢業於湖南大眾傳媒學院。自幼喜歡寫作,詩歌散文作品常見於鄉土情緣》、《百靈鳥刊》、《世品匯》雜誌等刊物,現任掌上隴西主編。

主要作品有《小隴西》《土炕情緣》《蘭州、蘭州》《允我以惡俗之名,訴說家鄉的渭河水》《文峰·逢集》《流淌在心頭上的渭河灣》《現代人的清高》《暖泉溝》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