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又是一年流感高發季,中醫教你4個方法來退燒

隨著冬天的到來, 天氣越來越冷, 感冒發燒就成了很常見的病症, 感冒了怎麼辦呢?感冒除了買藥吃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冬季預防感冒的知識, 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了, 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發燒, 恐怕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 中醫治療發燒的方法很多, 但如果選錯了, 不但不能治療疾病, 往往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風熱感冒一般表現為發熱明顯, 身體體溫升高, 身體會出汗, 並且還有頭疼, 口渴, 喉嚨疼的症狀, 可以通過身體出汗, 多喝白開水從而達到排毒的作用,

是發燒症狀減輕, 之後就不在發燒的效果。 我們也可以通過中醫拔罐、中醫按摩或者熱水泡腳等方法來達到退燒的目的。 拔罐按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 不要受到風寒的侵襲, 也有退燒的效果。

發汗退熱法

這是最常見的退熱方法, 適用於感冒發熱的病人。

常見的發熱與惡寒怕冷同時出現, 無汗或有汗不暢, 因受邪性質的不同和病人體質的差異, 又可分為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兩大類。

風熱感冒表現為發熱明顯, 體溫較高, 一般有汗, 且兼有頭痛、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可通過發汗散邪, 使邪熱外達, 發熱隨之減輕, 從而達到退熱之效。 風寒感冒表現為發熱較輕, 惡寒明顯, 一般無汗, 且兼有頭痛, 肢體酸痛, 鼻塞流清涕, 口不渴, 咽喉不痛, 脈浮緊等, 治療上應該辛涼解表、發汗退熱, 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熱顆粒來治療。

同時, 我們還可通過多喝熱水, 多蓋被子捂汗、用熱水泡腳的方法發汗來起到退熱的目的, 要注意保暖, 不要受風;發燒時皮膚的毛孔都閉塞, 推拿也能使毛孔開瀉,

裡面的邪氣可以排泄出來, 也有退燒的功效。

熱者寒之法

中醫退燒我們可以使用藥性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發燒而不惡寒的患者。 發燒我們主要見到的就是四大症狀, 例如高熱不退, 發燒口渴的時候喜歡喝冷飲, 出汗比較明顯等症狀, 這些就是高燒症狀, 這個時候不能用發汗退熱法, 我們可以用中藥白虎湯來治療也可以用甘寒退熱法。 若果有高燒不退, 舌頭發紅, 口乾舌燥等症狀, 我們可以使用苦寒清熱法, 可用三黃片來治療。

生活中, 我們還可以喝些冷飲料, 但由於藥物和飲料都偏屬寒涼, 易傷脾胃, 要適可而止。 體溫在38攝氏度以上的還可以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 可將冰塊放在額頭、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熱。

此外, 還可按住風池或曲池穴10分鐘, 達到發汗退熱的效果。

 通腑泄熱法

也叫做“釜底抽薪法”, 即用苦寒通便的藥物來達到退熱的目的。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高熱而有便秘的病人。 甚至病人出現胡言亂語, 舌苔黃糙起刺等症狀。 這時要用清熱的藥物同時配上通便的藥物, 大便排下後, 熱也就降下來。 這就是通利大便, 瀉下熱結, 使邪熱從下而去, 可達到去火退熱之功, 臨床上可以用防風通聖丸來治療。 還可適當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 但注意不要造成過度腹瀉。 此外, 按摩天樞、大腸俞、大橫、內庭等穴位, 也能起到通腑泄熱的功效。

滋陰清熱法

我們可以用滋陰的藥物來治療患者陰虛發熱的症狀。

該症狀主要適合胸口發熱, 手腳發熱, 發燒的時候煩躁不安, 夜間睡覺經常出汗, 體型偏瘦的患者。 也經常用於治療一些慢性疾病, 腫瘤等症狀。 這中發燒症狀不能使用我們前面所講的方法, 應該用滋陰清熱, 可以使用地黃丸來治療, 也可以按摩三陰交叉穴、太溪穴、湧泉穴等穴位, 多吃一些藕片、水果等食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