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康家塔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下的美麗嬗變

走進位於宋家川街道辦康家塔社區的康家塔小學, 只見偌大的校園內坐落著造型別致的教學樓和色彩明快的教室, 其間各色綠樹花草爭芳鬥豔,

美術書法教室裡翰墨飄香, 孩子們三五成群地在操場上嬉鬧撒歡, 形成一道靚麗的鄉村風景線。

讓城鄉學生享受平等的教育, 實現“讓所有的孩子上好學”的目標是吳堡縣委、縣政府一直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 吳堡縣以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省級“雙普雙高”縣為契機, 保障教育經費增長, 重點向鎮村小學傾斜, 實施農村學校“全面改薄”, 康家塔小學由此實現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下的美麗嬗變。

小班化教學: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

連日來, 康家塔小學六年級的梁正偉每天都早早起床, 為的就是能快點去學校和小夥伴們一起。 “過去我們只有土牆、爛房、破桌, 現在我們學校有寬敞明亮的教室, 有食堂、操場, 還有舞蹈社團。 我們的老師就像大哥哥和大姐姐一樣, 我和他們做算術題、畫畫, 學打籃球。 我們的學校比家裡好......”梁正偉高興地訴說著學校的變化。 算上學前班, 他已在這裡學習生活了6年。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上課只有一塊黑板、幾本書,

靠一張嘴皮子完成教學任務。 這些年來, 學校寬頻網路班班通, 多媒體互動式白板等數位資源設備與課本同步, 用起來十分方便, 學生們樂於接受, 課堂氛圍也活躍。 ”康家塔小學數學教師李依利在鄉村教師崗位上已有20年之久, 她輾轉六所鄉村小學, 親眼見證了鄉村學校的變化。

據介紹, 康家塔小學設有5個教學班, 在校生20名, 現有教職工8人, 本科以上老師占5人, 教師年齡40歲以上2人。 在接近1:2的師生配比下, 康家塔小學以小班化教學為依託, 實行多元化教學手段以及個性化課程設置, 在每年全縣農村組的綜合考評中位居前列。

在康家塔小學的書法課上, 記者看到這樣一幕:教室四周分佈著閱讀角、學習園地和手工展示區, 6張課桌擺放成正方形, 5名學生攥著毛筆圍坐成一圈, 一筆一畫地跟著老師學習基本點畫和間架結構......在這裡每一間教室、每一堂課都不再是“秧田式”的排座方式, 而是根據課堂需要改成U形、V形、圓形等。

“我們每個班人數少, 具備靈活排座的條件,

師生間可以更好地互動。 我們還把教室空餘的空間打造成溫馨快樂的家園, 讓孩子能感受到更多關愛。 ”馮亞是康家塔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語文老師, 由於每個年級只有五六名學生, 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輪流發言好幾遍, 她也有充足的時間去引導、糾正他們, 作業直接面批面改,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 也願意和老師吐露“心事”。

康家塔小學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推行週五無課日社團活動,組建了舞蹈、體育、書法等三大類社團。此外,還建有圖書閱覽室、科學實驗室、衛生保健室、科學器材室、美術書法室、音樂舞蹈室、電腦室,開展了秋季運動會、詩歌朗誦比賽、親子包餃子等一些列活動,以此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深化藝術教育活動以及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城裡學校有的,我們都有!在我們學校,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靜下了心、紮下了根,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新理念,將學校由‘小而弱’、‘小而差’轉向了‘小而強’、‘小而優’,讓孩子們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康家塔小學校長李紅衛說。

教育精准扶貧: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不能讓一個適齡孩子因為貧困掉隊!”這是康家塔小學對學校每一個貧困家庭孩子的回答。作為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康家塔小學的12名鄉村教師發揮“心燈”作用,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和燭照鄉土文明散發光熱。

據悉,康家塔小學現有建檔立卡兒童6人,留守兒童1人,殘疾兒童2人(隨班就讀1人,送教上門1人)。為了讓這些孩子健康成長,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留守兒童管護領導小組,建立結對幫扶工作機制,讓幫扶教師當“代理家長”,為孩子們建立進步檔案,做到隨時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説明他們化解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

他的幫扶教師張豔梅瞭解情況後多次家訪,給他輔導功課,購置學習用品,還引導他跟自己的父母通話以緩解思念,更好地把心思投入到學習中,她告訴田宇國,爸爸媽媽很愛他,出去打工,都是為了給他更好的生活,要懂得愛,回報愛。與此同時,班裡學習成績優異的康夢瑤也主動幫助田宇國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下,田宇國變得開朗活潑起來,他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習成績迎頭趕上,積極融入班集體生活,和同學們一起加入少先隊,參加文藝表演。在主題班會上,他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表達對老師和學生的感恩之情,還在班裡的口語交際比賽中獲得三等獎,贏得了全班同學贊許的掌聲。

在教育扶貧幫扶結對中,康家塔小學還成立了心理諮詢室,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每個學期,學校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專門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增強必要時求助的意識,促進孩子們心理素質的自我完善和健康發展。

“你要學會像一粒松籽那樣,即使落到石縫中,也要長成一棵挺拔的蒼松。”四年級的貧困兒童白欣增時常記得老師教導他的話,白欣增品學兼優,是班裡的學習委員。他的父親務農放羊為生,且年事已高,基本失去了勞動能力,母親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長年腿腳疼痛,吃水問題還是鄰居和親近幫忙擔水解決。他的幫扶教師武建逢在提供學習、生活幫助的同時,與他進行心靈上的對話。

在老師的心理輔導下,懂事的白欣增心中湧動的是父愛母愛的溫情,放學回家經常幫媽媽幹家務,知道母親腿疼,學校有什麼事需要家長配合的,他儘量自己動手,不讓腿腳不方便的母親為自己奔走。

武建逢老師說,和孩子們接觸多了,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擁有無比火熱的心房,只是需要找到合適的傾訴物件。

康家塔小學的美麗嬗變,正是吳堡縣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均衡,以改薄助弱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全縣772名義務教育段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全部入學,對義務教育階段15所學校進行了維修改造及教學設備購置,全縣85名殘疾兒童進行了教育全納入,開展的各類資助活動惠及貧困學生420人。

康家塔小學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推行週五無課日社團活動,組建了舞蹈、體育、書法等三大類社團。此外,還建有圖書閱覽室、科學實驗室、衛生保健室、科學器材室、美術書法室、音樂舞蹈室、電腦室,開展了秋季運動會、詩歌朗誦比賽、親子包餃子等一些列活動,以此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深化藝術教育活動以及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城裡學校有的,我們都有!在我們學校,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靜下了心、紮下了根,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新理念,將學校由‘小而弱’、‘小而差’轉向了‘小而強’、‘小而優’,讓孩子們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康家塔小學校長李紅衛說。

教育精准扶貧: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不能讓一個適齡孩子因為貧困掉隊!”這是康家塔小學對學校每一個貧困家庭孩子的回答。作為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康家塔小學的12名鄉村教師發揮“心燈”作用,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和燭照鄉土文明散發光熱。

據悉,康家塔小學現有建檔立卡兒童6人,留守兒童1人,殘疾兒童2人(隨班就讀1人,送教上門1人)。為了讓這些孩子健康成長,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留守兒童管護領導小組,建立結對幫扶工作機制,讓幫扶教師當“代理家長”,為孩子們建立進步檔案,做到隨時與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説明他們化解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

他的幫扶教師張豔梅瞭解情況後多次家訪,給他輔導功課,購置學習用品,還引導他跟自己的父母通話以緩解思念,更好地把心思投入到學習中,她告訴田宇國,爸爸媽媽很愛他,出去打工,都是為了給他更好的生活,要懂得愛,回報愛。與此同時,班裡學習成績優異的康夢瑤也主動幫助田宇國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下,田宇國變得開朗活潑起來,他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習成績迎頭趕上,積極融入班集體生活,和同學們一起加入少先隊,參加文藝表演。在主題班會上,他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表達對老師和學生的感恩之情,還在班裡的口語交際比賽中獲得三等獎,贏得了全班同學贊許的掌聲。

在教育扶貧幫扶結對中,康家塔小學還成立了心理諮詢室,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每個學期,學校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專門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幫助他們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增強必要時求助的意識,促進孩子們心理素質的自我完善和健康發展。

“你要學會像一粒松籽那樣,即使落到石縫中,也要長成一棵挺拔的蒼松。”四年級的貧困兒童白欣增時常記得老師教導他的話,白欣增品學兼優,是班裡的學習委員。他的父親務農放羊為生,且年事已高,基本失去了勞動能力,母親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長年腿腳疼痛,吃水問題還是鄰居和親近幫忙擔水解決。他的幫扶教師武建逢在提供學習、生活幫助的同時,與他進行心靈上的對話。

在老師的心理輔導下,懂事的白欣增心中湧動的是父愛母愛的溫情,放學回家經常幫媽媽幹家務,知道母親腿疼,學校有什麼事需要家長配合的,他儘量自己動手,不讓腿腳不方便的母親為自己奔走。

武建逢老師說,和孩子們接觸多了,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擁有無比火熱的心房,只是需要找到合適的傾訴物件。

康家塔小學的美麗嬗變,正是吳堡縣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均衡,以改薄助弱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全縣772名義務教育段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全部入學,對義務教育階段15所學校進行了維修改造及教學設備購置,全縣85名殘疾兒童進行了教育全納入,開展的各類資助活動惠及貧困學生420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