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會階層最大的壁壘,其實是知識

前幾天, 我去辦事, 身旁坐著一對母女。

小姑娘非要吃霜淇淋, 她媽媽拒絕道:你今天已經吃過霜淇淋了, 不能再吃了, 你忘了和媽媽的約定了嗎?

小姑娘撇撇嘴, 一臉的不高興, 眼淚汪汪的說:等我有錢了, 我要自己買。

她媽媽笑笑說:你知道錢從哪裡來的嗎?小姑娘不假思索的說:從樹上長出來的啊!

萌了我一臉老血。

小朋友說話總是這樣的天真爛漫, 讓人忍俊不禁。 會讓很多家長產生不宜讓小朋友過早接觸金錢, 不想讓孩子過早的接觸到這個功利的社會, 想保持住這一份純真的想法。

我小時候, 住在農村姥姥家, 附近唯一能買到東西的就是村口的一家小賣鋪。

那間土坯搭建的小賣鋪, 是我們所有小夥伴的天堂。 冬天的時候, 門上總是掛著笨重的門簾, 被抓的又髒又油。 進去的時候不注意, 還會和出門的人撞個正著。

經營這家小賣鋪的是一個大爺,

在我的記憶裡他的子女從未出現過。 他的性格比較乖戾, 對我們沒有好臉色, 經常大聲呵斥在附近玩鬧的我們, 惱我們擾了他的清淨。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垂涎他店裡的“小吃”。 (我們家鄉把零食叫“小吃”)

有一天, 我的饞病又犯了, 纏著媽媽給我買小吃, 媽媽被我纏得不耐煩了, 讓我自己去從她的兜裡拿錢去買。

我開心的拿著錢跑向小賣鋪, 踮踮腳向高過我個頭的櫃檯裡望去, 大爺正在打盹, 我大聲喊“買東西”, 他才慢吞吞的向我望來。 我買了一個大大泡泡糖, 一毛錢, 當我把錢遞給大爺的時候, 大爺說:找不開。

彼時, 我還不知道找不開是什麼意思, 只是意識到這張“錢”是買不了東西的。 這件事情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

是因為我回家哭了一下午, 到晚上我媽給我買了泡泡糖, 我才原諒她拿“假錢”騙我的事情。

後來我才知道, 那次我拿的是媽媽的巨額鈔票, 整整一百元, 對那個火柴一盒才五分錢的年代來說, 找零確實很困難。

對錢的記憶, 還跟表哥有關。

小時候, 最興奮的事情就是過年, 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還可以得很多年錢。 (就是壓歲錢)

有次過年, 大人們在酒桌上不能自已, 我們就跑到外面玩。 表哥提議, 把年錢拿出來, 比一比看誰的多。 當時我只有一張, 表哥從兜裡掏出很多張, 眼看我輸定了, 表哥大義淩然的說, 用我的十張, 換你一張, 這樣我們就一樣多了。

我對表哥肅然起敬, 迫不及待的把這個消息告訴爸媽, 還告訴他們表哥對我有多好。

恩, 故事的結局是, 我的一張是50塊, 表哥的十張都是1塊的。

當然, 現在的小孩, 見得多了, 肯定也不像以前的我那麼白癡了。 但是像文章開頭提起的小姑娘一樣, 對金錢的認知並不完善。

我們經常聽到“智商”、“財商”這兩個詞, 小時候經常聽到誰家的孩子“智商”高, 考試能得100分;長大後, 經常聽到, 誰的情商特別高, 一年談下來N個大單了。

但很少有人提起“財商”這兩個字, 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最多的就是:金錢是萬惡的源頭、有了錢人就會變壞、小孩子要錢有什麼用…

在父母的眼裡, 過早的讓孩子接觸金錢, 會讓孩子產生金錢至上的觀點。 孩子財富管理能力差, 還不能自己做消費決策。

在中國, 不僅是家庭“財商”教育的缺失, 在學校仍然接受不到正確的“財富觀”。

中國的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 “財商”又不是高考科目, 當然不會得到重視。

我高中的時候, 學校開家長會, 校長告誡所有家長, 一定不能給學生太多的零用錢, 每天身上的錢夠坐車就行了, 很多家長深以為然, 雖然我父母沒有就此斷絕我的零花錢, 但我知道他們的內心已經默默給校長點了一萬了贊。

當然學校做這樣的規定, 大多出於防止學生拿錢去上網、過度消費等。 但追根究底, 是對學生財富管理能力的不信任, 而那時我們已經16、7歲了。

在電視劇, 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 有錢的父母為了能夠磨礪兒子, 假裝破產, 多年後兒子長大才告知真相, 其實他是一個富二代。

每每看到這種情節, 有人會感歎,這對父母真的是偉大啊,為了兒子演了這麼多年的戲;也有人會幻想,我是不是一個隱形的富二代?然後回家問父母,被打的滿地找牙。

但其實這種情節不僅出現在電視劇裡,我們的身邊也比比皆是。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我們家很窮,沒有錢,要省著點用錢。

難道家裡的經濟真的有那麼困難嗎?其實不見得,父母那一代的人成長在“舊社會”時代,物質金錢缺乏,也養成了他們節省的習慣。

他們那麼說,只是告知你,要節約用錢。而小孩子一般都會信以為真,認為自己家真的有父母說的那麼“窮”。小時候,我特別喜歡一個洋娃娃,媽媽看我喜歡想要買給我,我一想到家裡那麼“窮”,忍著眼淚說“我一點也不喜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人將這句話作為教育孩子信條。的確,我見過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都挺懂事的,就是懂事的有點讓人心疼,亦如我心疼小時候喜歡洋娃娃的自己。

其實貧窮還會滋生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叫“自卑”。貧窮可以改變,但自卑如影隨形。家裡條件不太好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有一顆敏感脆弱的內心,伴隨著看似驕傲的自尊。

以前去商場,看到自己買不起的東西,不會走近去看,甚至遠遠的看一眼都覺得窘迫,經過時會快速的走過。生病了如果還能堅持,就堅決不會吃藥,更別說是去醫院檢查了。

“哭窮”和“藏富”其實是很多人的習慣,就像上學的時候考試,你問學霸考的怎麼樣,他都會說“沒考好”甚至還會加一句“很多題都沒做”。成績出來了,他考了滿分,很多題都沒做還能滿分,老師一定是被學霸“睡”服了。(來自學渣的惡意)

不“哭窮”不“藏富”,實事求是的將家庭財務狀況告知孩子,把他看成是一個家庭成員,而不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才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

中國財商教育的缺失,讓不同家庭背景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對金錢的態度,兩級分化嚴重。一般家庭出來的孩子長大後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都進行銀行儲蓄。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肆意揮霍,根本意識不到掙錢的辛苦。

在國外,財商教育已經滲透到幼兒階段,非常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

在美國,理財教育被稱作“從三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畫”,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與人分享錢財。

在英國家庭從幼兒起就開始財商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5歲到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到11歲兒童要自己管理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到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到16歲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在日本,家長要求孩子準備帳本,用於記錄每個月零花錢的收支情況,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財商教育,已經融入到日本少年兒童整個教育之中,逐漸形成他們善於管理財富的品質和能力。

時代一直在進步,而現在的中國父母,依然覺得與孩子談論錢財,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前段時間出了一本備受爭議的性教育讀本,因“尺度太大”爆紅網路,遭到網友的質疑。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視頻,有人採訪一些小孩子:你知道男生和女生的區別嗎?大多小孩回答是不知道,極個別會給出“男生頭髮短、女生頭髮長”“男生不能穿裙子”這樣的回答。

之後又採訪了小孩子的父母,問他們“陌生人讓小孩脫衣服,他們會不會脫?”絕大多數家長都堅定的認為“不會”,但實驗結果卻讓人震撼,當有陌生人拿著漂亮的小裙子或者衣服,走向這些孩子,並言明是送給他們的禮物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願意脫了衣服試穿。

性教育的缺失,讓一些小孩子受到侵害。甚至很多已經成年的人都不懂得保護自己,當這些父母極力反對直接的性教育時,往往都意識不到只有“知識”才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武器。

放到財商教育中,也是一樣,很多人因為財商教育的缺失,過得很艱難。月光族、卡奴都成了他們的標籤。

所以不要再認為和孩子談錢,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從今天開始認真的把孩子當成家庭成員,告知他家庭財務狀況。

並給他一周或一個月的零花錢,讓他自己規劃支配,還可以給他在銀行開設帳戶,讓他自己體驗存錢取錢的過程。

認真的和孩子談一次,家庭收入的來源,以及背後需要付出的勞動。

其實這個時代的社會階層最大的壁壘,已經不是資本了 ,而是知識。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

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有人會感歎,這對父母真的是偉大啊,為了兒子演了這麼多年的戲;也有人會幻想,我是不是一個隱形的富二代?然後回家問父母,被打的滿地找牙。

但其實這種情節不僅出現在電視劇裡,我們的身邊也比比皆是。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我們家很窮,沒有錢,要省著點用錢。

難道家裡的經濟真的有那麼困難嗎?其實不見得,父母那一代的人成長在“舊社會”時代,物質金錢缺乏,也養成了他們節省的習慣。

他們那麼說,只是告知你,要節約用錢。而小孩子一般都會信以為真,認為自己家真的有父母說的那麼“窮”。小時候,我特別喜歡一個洋娃娃,媽媽看我喜歡想要買給我,我一想到家裡那麼“窮”,忍著眼淚說“我一點也不喜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人將這句話作為教育孩子信條。的確,我見過很多“窮人家”的孩子都挺懂事的,就是懂事的有點讓人心疼,亦如我心疼小時候喜歡洋娃娃的自己。

其實貧窮還會滋生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叫“自卑”。貧窮可以改變,但自卑如影隨形。家裡條件不太好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有一顆敏感脆弱的內心,伴隨著看似驕傲的自尊。

以前去商場,看到自己買不起的東西,不會走近去看,甚至遠遠的看一眼都覺得窘迫,經過時會快速的走過。生病了如果還能堅持,就堅決不會吃藥,更別說是去醫院檢查了。

“哭窮”和“藏富”其實是很多人的習慣,就像上學的時候考試,你問學霸考的怎麼樣,他都會說“沒考好”甚至還會加一句“很多題都沒做”。成績出來了,他考了滿分,很多題都沒做還能滿分,老師一定是被學霸“睡”服了。(來自學渣的惡意)

不“哭窮”不“藏富”,實事求是的將家庭財務狀況告知孩子,把他看成是一個家庭成員,而不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才有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

中國財商教育的缺失,讓不同家庭背景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對金錢的態度,兩級分化嚴重。一般家庭出來的孩子長大後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都進行銀行儲蓄。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肆意揮霍,根本意識不到掙錢的辛苦。

在國外,財商教育已經滲透到幼兒階段,非常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

在美國,理財教育被稱作“從三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畫”,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與人分享錢財。

在英國家庭從幼兒起就開始財商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5歲到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到11歲兒童要自己管理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到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到16歲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在日本,家長要求孩子準備帳本,用於記錄每個月零花錢的收支情況,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財商教育,已經融入到日本少年兒童整個教育之中,逐漸形成他們善於管理財富的品質和能力。

時代一直在進步,而現在的中國父母,依然覺得與孩子談論錢財,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

前段時間出了一本備受爭議的性教育讀本,因“尺度太大”爆紅網路,遭到網友的質疑。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視頻,有人採訪一些小孩子:你知道男生和女生的區別嗎?大多小孩回答是不知道,極個別會給出“男生頭髮短、女生頭髮長”“男生不能穿裙子”這樣的回答。

之後又採訪了小孩子的父母,問他們“陌生人讓小孩脫衣服,他們會不會脫?”絕大多數家長都堅定的認為“不會”,但實驗結果卻讓人震撼,當有陌生人拿著漂亮的小裙子或者衣服,走向這些孩子,並言明是送給他們的禮物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願意脫了衣服試穿。

性教育的缺失,讓一些小孩子受到侵害。甚至很多已經成年的人都不懂得保護自己,當這些父母極力反對直接的性教育時,往往都意識不到只有“知識”才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武器。

放到財商教育中,也是一樣,很多人因為財商教育的缺失,過得很艱難。月光族、卡奴都成了他們的標籤。

所以不要再認為和孩子談錢,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從今天開始認真的把孩子當成家庭成員,告知他家庭財務狀況。

並給他一周或一個月的零花錢,讓他自己規劃支配,還可以給他在銀行開設帳戶,讓他自己體驗存錢取錢的過程。

認真的和孩子談一次,家庭收入的來源,以及背後需要付出的勞動。

其實這個時代的社會階層最大的壁壘,已經不是資本了 ,而是知識。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

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