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准規劃成長座標 打造優雅時尚“天府錦城”

當前, 我國正處於城鄉發輾轉型期和新一輪城市能級上升期。 成都正從區域中心城市走向國家中心城市。 黨的十九大提出,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 市委、市政府決定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以調整城市空間結構為切入點, 著力打破單中心、圈層式的空間組織模式, 大力推動全域規劃功能分區, 堅定不移推動“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精准落地, 引領城市由單極發展向“雙城”時代邁進, 由圈層發展向“多中心”支撐邁進, 由同質化競爭向錯位互補發展邁進。

按照新要求, 成都的發展邏輯正由經濟發展導向走向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 由“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 形成以人為本、生態文明的新型模式。 依循這一邏輯, 結合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 錦江區對標海內外先進城市, 理性分析比較了區域的比較優勢和主要短板, 堅持以人為本、師法自然、守正出新、登高謀遠的規劃理念, 出臺了新一輪《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 描繪出錦江新一輪城市發展藍圖。

國際時尚的休閒品位、高端大氣的商業地標、厚重典雅的歷史文化共生交融的獨特氛圍, 讓人於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時光……新出臺的《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圍繞提升功能品質,

弘揚天府文化, 彰顯成都魅力, 以“打造新經濟高地, 國際化城區”為城市設計總體目標, 以“優雅時尚、品位錦江”的形象定位, 構建出“1136空間格局”, 計畫打造一個核心區“天府錦城”, 一條產業軸“東大街”, 三條生態帶“錦江”“沙河”“9號線沿線”, 和六個特色功能片區分別為攀成鋼、琉璃場、獅子山、金融城、東村以及環城生態區。

“認真落實‘三降兩提’要求, 通過‘三減三增’的方式(減開發強度、減居住人口、減非核心功能)、(增加開敞空間, 增加旅遊設施, 增加文化功能), 以提升天府錦城的產業層次和城市品質。 ”區委七屆五次全會傳遞出, 錦江區將通過有機更新的方式, 調整片區產業業態, 加快引進歐美發達城市最前沿、最時尚的消費業態;特別是春熙路商圈,

縮短成都與歐美發達城市間的“消費時差”, 讓市民第一時間體驗到最前沿最時尚的消費模式, 提升市民的時尚品質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 打造特色街區, 體現產業特色和文化特色, 保護並利用好歷史建築, 讓歷史遺存成為一種新的城市體驗, 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讓鄉愁行走在城市之間’。 ”

優功能 回歸人本邏輯

新出臺的《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按照“三減三增”理念, 本著提升城市品質、增加居民幸福指數的宗旨, 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在減居住人口、減開發強度、減非核心功能的同時, 著力增文化功能、增旅遊業態、增開敞空間, 將城市區域從以居住、商業和行政為主要功能的傳統中心城區,

逐步轉化為以天府文化為特質、以新興業態為載體、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區。

——減居住人口。 通過分區詳細規劃, 調整城市用地佈局, 規劃人口由86.9萬人調減至73.3萬人, 減少13.6萬人, 建設用地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1.92萬人減少到1.62萬人, 行政區劃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1.41萬人減少到1.18萬人。

——減開發強度。 嚴格按照“中優”形態分區控制要求, 規劃減少開發總量1050萬平方米達到降低開發強度, 減少建築總量的目的。

——減非核心功能。 圍繞錦江區城市功能定位, 全面梳理城市低端業態, 通過調遷一批一般性製造業項目、職業技術學校、批發市場、其他非核心功能項目, 將高集聚度的非文化類公共服務設施和低產出的產業形態向外疏解和轉移,

降低對人口的吸附能力。

——增文化功能。 通過增加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劇場、藝術館、音樂廳等文化設施, 保護利用優秀歷史建築文化遺存, 加強文化景觀塑造和文化特色培育, 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增旅遊業態。 精心打造都市快節奏與休閒慢生活、優雅從容與前衛時尚相互融合的旅遊休憩系統, 打造商貿文化街區、水文化街區、休閒文化街區、文創街區、藝術街區等特色街區以及高端酒店和地標建築, 營造多元識別空間標識, 提升錦江開放形象, 增強旅遊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帶動力。

——增開放空間。 構建以環城生態區、大型城市公園、三級綠道、宜居水岸、小遊園微綠地形成城市開敞空間, 營造多元公共節點, 充分利用社區及單位的零星地塊、閒置土地,見縫插針織補小遊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

同時,加快構建綠道體系和慢行系統、打造宜居水岸。規劃建設三級綠道280公里,其中區域級綠道35公里,包括錦江綠道、熊貓綠道、錦城綠道;城區級綠道100公里,包括沙河綠道、東大街綠道、綠軸綠道等;社區級綠道約145公里,每個社區服務設施均有綠道覆蓋。形成以自行車專用道、步行特色道、步行優先道、通學優先道為主體的城市慢行系統;以文化+商業、文化+生活、文化+創意、文化+商務、文化+生態為主題,打造70公里主題岸線,提升水網連通性,實現通水、通綠、通岸的目的。

優產業 建設產業生態

產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需要推動城市功能、經濟地理和產業生態高度契合,實現聚集力更強、動力更充沛、溢出效應更明顯的城市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今年召開的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重磅出爐,對成都產業發展的定位與路徑、目標與戰略、優勢與機遇重新進行了科學梳理,長遠規劃,第一次系統地提出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創新要素供給、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由此,進入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產業發展有了清晰的思路。

著眼於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產業發展戰略目標,新出臺的《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以突出主業主責,構建“1+1+3”主導產業的佈局思路,明確了落實“五中心一樞紐”支撐功能,大力發展以共用經濟、平臺經濟、體驗經濟為主的新經濟,以全國總部、區域總部、功能總部為主的總部經濟,以品質商業、高端商務、時尚消費為主的商業商務,以金融安全、消費金融、外資金融為主的金融服務,以現代傳媒、創意設計、原創藝術為主的文化創意等主導產業。

其中,商業商務產業將以春熙路商圈、攀成鋼商圈、東村商圈三大商圈為主體,打造春熙路商圈的世界級商業商務中心,攀成鋼商圈的區域級商業商務中心,東村商圈的區域級商業商務中心;金融服務產業將在東大街和金融城兩大金融服務集聚區,進一步促進消費金融、外資金融、金融安全、總部金融、傳統金融、資產管理等產業的集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一廊三區”為載體,加快發展紅星路文創走廊的現代傳媒、廣告設計,環川師文創集聚區的校地合作、創新創業,東村文創集聚區的文創綜合體、原創藝術,文創產業集聚區的產業孵化、數字新媒體。

優形態 彰顯城市品位

新出臺的《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把優化區域城市形態和風貌作為重要內容,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和優化城市整體空間環境作為自身的首要任務:

——增添開敞空間,塑造人性尺度。構建環城生態區、綠道、城市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的城市開敞空間系統,將環城生態綠楔作為城市綠心,延伸至沙河,塑造“錦江-沙河-環城生態綠楔”生態骨架,通過兩橫兩縱四條綠廊與生態骨架相互滲透,串聯生態資源與重要開敞空間,強化生態資源聯通,實現水、綠、城融合共生。

——注重高低錯落,塑造優美介面。引導高層建築、標誌性建築向綠地468簇群、東大街簇群、攀成鋼簇群等重要節點聚集,建立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地標體系;控制重要實現廊道,落實市級風廊管控要求,加強濱河地區、公園周邊、歷史文化片區、環城生態區等“四邊”管控地區對高度管控的要求。

——強化風貌塑造,提升城市魅力。結合錦江現狀色彩基調,構建以大慈寺為核心的歷史古城風貌區,以一心橋、東村、金融城為核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區,以東湖公園為核心的休閒宜居風貌區,以川師為核心的藝術創意風貌區,以環城生態區為核心的生態田園風貌區。

同時,強調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構建以東大街產業發展軸,錦江、沙河、九號線為骨架的生態帶,串聯錦江整體城市空間;環城生態區綠楔有機滲透,接入城市公園系統,與錦江、沙河水系共同構建錦江區藍綠交織的生態基底;加強軸帶橫向的公共聯繫,通過構建多層級綠道,完善慢行系統,啟動帶動區域內部城市空間;結合軌道站聚合片區城市公共節點,通過軌道線串聯啟動片區活力;結合規劃結構主要形成濱水開發介面、城市景觀介面和綠色生態介面三種主要介面;塑造區域重要門戶和地標系統,引領城市形象。

文:杜濤

充分利用社區及單位的零星地塊、閒置土地,見縫插針織補小遊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適度。

同時,加快構建綠道體系和慢行系統、打造宜居水岸。規劃建設三級綠道280公里,其中區域級綠道35公里,包括錦江綠道、熊貓綠道、錦城綠道;城區級綠道100公里,包括沙河綠道、東大街綠道、綠軸綠道等;社區級綠道約145公里,每個社區服務設施均有綠道覆蓋。形成以自行車專用道、步行特色道、步行優先道、通學優先道為主體的城市慢行系統;以文化+商業、文化+生活、文化+創意、文化+商務、文化+生態為主題,打造70公里主題岸線,提升水網連通性,實現通水、通綠、通岸的目的。

優產業 建設產業生態

產業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需要推動城市功能、經濟地理和產業生態高度契合,實現聚集力更強、動力更充沛、溢出效應更明顯的城市與產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今年召開的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重磅出爐,對成都產業發展的定位與路徑、目標與戰略、優勢與機遇重新進行了科學梳理,長遠規劃,第一次系統地提出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創新要素供給、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由此,進入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產業發展有了清晰的思路。

著眼於市委、市政府確立的產業發展戰略目標,新出臺的《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以突出主業主責,構建“1+1+3”主導產業的佈局思路,明確了落實“五中心一樞紐”支撐功能,大力發展以共用經濟、平臺經濟、體驗經濟為主的新經濟,以全國總部、區域總部、功能總部為主的總部經濟,以品質商業、高端商務、時尚消費為主的商業商務,以金融安全、消費金融、外資金融為主的金融服務,以現代傳媒、創意設計、原創藝術為主的文化創意等主導產業。

其中,商業商務產業將以春熙路商圈、攀成鋼商圈、東村商圈三大商圈為主體,打造春熙路商圈的世界級商業商務中心,攀成鋼商圈的區域級商業商務中心,東村商圈的區域級商業商務中心;金融服務產業將在東大街和金融城兩大金融服務集聚區,進一步促進消費金融、外資金融、金融安全、總部金融、傳統金融、資產管理等產業的集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一廊三區”為載體,加快發展紅星路文創走廊的現代傳媒、廣告設計,環川師文創集聚區的校地合作、創新創業,東村文創集聚區的文創綜合體、原創藝術,文創產業集聚區的產業孵化、數字新媒體。

優形態 彰顯城市品位

新出臺的《錦江區分區詳細規劃及總體城市設計》把優化區域城市形態和風貌作為重要內容,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和優化城市整體空間環境作為自身的首要任務:

——增添開敞空間,塑造人性尺度。構建環城生態區、綠道、城市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的城市開敞空間系統,將環城生態綠楔作為城市綠心,延伸至沙河,塑造“錦江-沙河-環城生態綠楔”生態骨架,通過兩橫兩縱四條綠廊與生態骨架相互滲透,串聯生態資源與重要開敞空間,強化生態資源聯通,實現水、綠、城融合共生。

——注重高低錯落,塑造優美介面。引導高層建築、標誌性建築向綠地468簇群、東大街簇群、攀成鋼簇群等重要節點聚集,建立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地標體系;控制重要實現廊道,落實市級風廊管控要求,加強濱河地區、公園周邊、歷史文化片區、環城生態區等“四邊”管控地區對高度管控的要求。

——強化風貌塑造,提升城市魅力。結合錦江現狀色彩基調,構建以大慈寺為核心的歷史古城風貌區,以一心橋、東村、金融城為核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區,以東湖公園為核心的休閒宜居風貌區,以川師為核心的藝術創意風貌區,以環城生態區為核心的生態田園風貌區。

同時,強調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構建以東大街產業發展軸,錦江、沙河、九號線為骨架的生態帶,串聯錦江整體城市空間;環城生態區綠楔有機滲透,接入城市公園系統,與錦江、沙河水系共同構建錦江區藍綠交織的生態基底;加強軸帶橫向的公共聯繫,通過構建多層級綠道,完善慢行系統,啟動帶動區域內部城市空間;結合軌道站聚合片區城市公共節點,通過軌道線串聯啟動片區活力;結合規劃結構主要形成濱水開發介面、城市景觀介面和綠色生態介面三種主要介面;塑造區域重要門戶和地標系統,引領城市形象。

文:杜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