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總愛發脾氣的孩子,你只要做這3點

▼/01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過, 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陪伴, 探索, 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他們所有的要求其實都圍繞著這三個方面展開的。

一個愛發脾氣的孩子, Ta表現出來的不管是無理取鬧還是任性哭鬧, 其實都是在確認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而大部分父母常常會把孩子的發脾氣當成是孩子不聽話, 或者是挑戰了自己的父母權威, 解決的辦法也多半是訓斥批評或者大聲責駡, 情緒失控的甚至還會動手打孩子。

真正能夠做好情緒管理的父母, 也只是想想而已。

▼/02

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我覺得你現在應該感到高興了, 因為我的感覺很好。 ”

“我都已經給你買了你要的玩具了, 你還想幹嘛, 怎麼這麼事兒, 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嗎?”

“你這樣哭鬧就是在胡鬧, 就是在找打........”

生活中很多情形中, 父母都是建立在“我”的感受之上的, 而從來沒有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而評判孩子在胡鬧的這個標準也是父母自己的標準, 而非孩子的標準。

只允許孩子表現出正面積極的情緒, 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則是拒絕接納。

換句話說就是只允許孩子表現出喜樂, 不能出現哀怒。

孩子笑, 開心, 就跟著樂呵呵的玩,

孩子說害怕, 不敢就說是膽小,

孩子一哭就會斥責, 不准哭,

孩子不感興趣, 就想說服孩子, 告訴孩子有多好, 有多好, 直到孩子接受了才甘休.......

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在孩子身上, 是孩子發脾氣的真正原因。

這種情緒上的強迫必然會帶來孩子的逆反心理, 但又無法用完整的語言邏輯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於是哭鬧, 發脾氣, 摔東西就成為了對抗的唯一武器。

要知道, 這些負面情緒也是情緒的一種,

是合理的存在, 是需要被接納的, 有的時候安靜的陪孩子釋放他的負面情緒比起指責打罵, 效果好多了。

被父母回避和忽略的負面情緒將會在孩子的身上埋下情緒地雷, 長大以後會以同樣的方式呈現出來, 延續著父母的痛苦。

▼/03

面對孩子發脾氣, 只需要這三點

教孩子識別情緒, 並且合理的表達出來

當孩子生氣或者憤怒的時候, 試著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它描述出來,

比如, 我現在感到很難受, 想哭, 我想在很生氣, 想打人, 或者我想砸東西等, 這些能夠具體描述情緒的語言越豐富越具體越好, 實踐證明, 當人能夠用語言準確的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時, 其痛苦程度會減少一半。

這就需要提早的讓孩子學會識別情緒語言, 比如在繪本故事中, 那些和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情節往往都會告訴孩子各種情緒的表達, 以及如何處理悲傷, 憤怒, 恐懼, 快樂等不同的情緒。

幫助孩子去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後, 孩子才能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

這樣也才更能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耐心接納, 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到原因

是累了, 困了, 渴了?

還是內心的真實需求沒有被看見?

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是洪水猛獸, 不需要避之唯恐不及, 更不需要打壓責駡, 一個被完全接納的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的。

愛發脾氣的孩子都是因為內心沒有被看見, 被理解。

父母的自我檢驗, 觀察孩子的成長氛圍如何

孩子的成長與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 一個愛發脾氣的父母, 他的孩子多半也是暴躁的。

被經常發脾氣,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帶大的孩子, 情緒問題也會很多, 研究表明, 那些在家庭暴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情緒管理能力比在溫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低。

孩子的情緒看上去是出在孩子身上,但始終是與父母的情緒共生共存的。

當孩子的壞脾氣出現時,也是父母自身情緒的一次察覺和檢視;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孩子的一次學習,也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長,最終成全的還是自己。

所以,深呼吸,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吧.......

.END.

————

————————

十分爸媽:微看寶寶旗下品牌,一個3-6歲幼兒家長最信賴的育兒資訊平臺,每天與你分享有趣,有料,有用的育兒小知識。

孩子的情緒看上去是出在孩子身上,但始終是與父母的情緒共生共存的。

當孩子的壞脾氣出現時,也是父母自身情緒的一次察覺和檢視;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孩子的一次學習,也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長,最終成全的還是自己。

所以,深呼吸,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內心吧.......

.END.

————

————————

十分爸媽:微看寶寶旗下品牌,一個3-6歲幼兒家長最信賴的育兒資訊平臺,每天與你分享有趣,有料,有用的育兒小知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