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一帶一路 我國農業外交邁入新時代

我國農業外交正在邁入新時代。

農業, 這個古老而又朝陽的領域, 一方面攸關著地球上每個人的生存與命運, 一方面又前所未有地在世界範圍內高度關聯、深度融合。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把握歷史規律, 洞察國際大勢, 順應時代潮流, 一個聲音向世界發出了宣言—

“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打開大門搞建設、辦事業”“始終不渝奉行開放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多個場合反復闡述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思想;

“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主席關於合作共贏的中國外交理念一次次在世界舞臺上迴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 這聲音、這理念、這思想, 正引領著中國農業闊步走向世界, 引領著農業外交邁入新時代, 引領著農業對外合作構建起新格局。

農業成為高層互訪的重點關注和重要議題, 農業外交成為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支撐

鏡頭拉向2017年6月7日至10日的哈薩克。

在這裡, 四年前, 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行20多天后, 習近平主席再次對哈薩克進行國事訪問。

訪問前夕, 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真理報》發表《為中哈關係插上夢想的翅膀》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哈務實合作不斷加深。

哈薩克對華出口不斷擴大, 麵粉、植物油、大豆、肉類、蜂蜜已經走上中國普通百姓餐桌。 今年2月, 哈薩克小麥首次實現過境中國向東南亞出口。 ”

會談中, 習近平主席對納紮爾巴耶夫總統說, 我在飛機上看到哈薩克廣袤無垠的國土, 哈薩克農業種植發達, 農產品加工大有可為。 在這方面, 中哈優勢互補, 合作潛力巨大。

十八大以來, 農產品貿易、農業投資、農業技術合作、農業援助等, 成為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出訪、高層互訪的重點關注、重要議題。 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和會晤外國元首、政府首腦時, 多次專門強調農業國際合作,

農業外交、農莊外交成為一大亮點, 農業領域達成多項重要共識和協議, 農業合作不斷務實深化。

十八大以來, 農業外交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鮮明特徵和突出亮點。 農業合作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支撐, 成為新型大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為改善外交關係的重點領域, 成為與新建交國的優先合作領域。

十八大以來, 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新型國際關係外交思想, 農業部積極構建雙邊農業合作關係, 深化新型大國農業合作, 拓展與發展中國家農業合作, 促進農業對外專案、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務實共贏合作。 認真落實中美元首海湖莊園會晤成果, 就農業領域合作達成共識, 為百日計畫早期收穫作出核心貢獻;建立中德農業中心,

實施多個示範專案;積極與沿線國家加強農業產業合作對接,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 農業部等四部委聯合發佈《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願景與行動》, 向全球發出了加強農業合作、共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的明確信號。

積極主動參與國際涉農事務、規則制定和貿易談判, 全球農業治理話語權顯著提升, 書寫下更多中國印記和中國擔當

2016年6月2日至4日。 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

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會議在此舉行。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轉達了習近平主席對會議召開的祝賀, 習主席歡迎各位代表來到中國西安, 共商全球農業發展合作大計。

會議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理念寫入公報,

為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中國路徑, 在全球農業發展藍圖上留下了中國印記。 各國部長們首次同意G20農業部長會議機制化。 聯合國糧農三機構在南南合作圓桌會上首次集體回應“一帶一路”倡議。

五年來, 在習近平總書記全球治理思想指引下, 中國農業全球話語權顯著增強, 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思路被國際社會所接受。

—主動設置國際議程。 先後發起或主辦亞太經合組織農業和糧食部長會議、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金磚國家農業部長會議、中國—中東歐農業部長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 更多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中方主張得到積極回應, 引領世界農業發展潮流。

—越來越重視國際標準制定。在國際食品法典、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主持審定了3600多項農業殘留法典標準,主導制定了8種農藥在5種作物上11項農藥殘留國際標準,成功推動穀物國際運輸標準制定。

—積極參與多雙邊貿易談判,努力推動全球農業貿易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積極參加世貿組織農業及漁業補貼談判,完成中澳、中韓等重要涉農自貿區談判,深入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自貿區談判,確立了農業貿易談判基本原則,為國內產業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進一步深化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經貿關係。

—積極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深入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領軍者。中國已有13個遺產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占認定總數的1/3,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感受到了中國農耕文明的魅力。

—持續深化農業南南合作,為世界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作出重要貢獻。積極開展農業對外援助,秉持“真實親誠”,聚焦民生發展,厚植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合作民意基礎。

五年多來,中國先後向聯合國糧農組織捐贈8000萬美元用於在全球開展農業南南合作專案,使28個國家約100萬小農受益,烏干達總統和習近平主席互致信函,高度評價中國在烏開展的農業南南合作項目。累計對外援助糧食300多萬噸,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1億饑餓人口。對非援建27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向非洲35個國家派遣567人次農業專家和332人次農業職教教師,幫助受援國在當地培養了約5萬名農業人才,在華舉辦約200個培訓班,培訓約3000名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

農業援外已經成為我大國外交的優質資源、中國擔當的亮麗名片和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代言,援外農業專家已成為真實親誠外交理念的踐行者、中國先進農業技術的傳授者、美好中國故事的傳播者、中非傳統友誼的傳承者。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總理表示,“中國專家積極挖掘聖普農牧業發展潛力,增加聖普國內糧食、蔬菜和肉類供應,為聖普做出了巨大貢獻”;布隆迪農業部長動情地說,“中國專家的水稻示範超高產將載入布隆迪史冊,堅定了布依靠中國技術解決本國糧食安全的信心。”這樣的例子在非洲大地不勝枚舉。

更加注重搭建經貿合作平臺,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增長點,農業對外經貿投資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點

2017年9月21日至24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北京農展館舉行。

場館裡國外嘉賓和洽談商身影頻現,法國葡萄酒、紐西蘭蜂蜜、西班牙橄欖油、立陶宛牛肉等來自原產地的農產品亮相國際展區,來自世界各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首次全面展示。

一切都在表明,這是一個促進國內外農業交流合作的國際化展會,農交會正成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這只是農業系統積極搭建、用好農業貿易促進平臺的生動寫照。十八大以來,農業部及各級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辦好國內展會,用好國際展臺,統籌開展優勢農產品國際行銷促銷。

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等連續舉辦多屆,成為精品展會;中國—東盟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中國—亞歐博覽會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促進了中國水果銷往東盟、中亞和歐洲國家;成功舉辦首屆國際茶博會,習近平主席致信祝賀,來自全球4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60名代表參會,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性茶葉品牌展會;整合境外展會參展資源,組織企業參加美國、日本、韓國、比利時、德國等全球知名農產品展會,著力打造國家展團,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認知度。

通過多種舉措,加強農產品貿易政策協調,我國農產品貿易穩定健康發展。對玉米酒糟、食糖等產品的貿易救濟措施,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宗農產品去庫存發揮了積極作用。我農產品貿易大國地位穩固提升,2012年至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756億美元增至1849億美元,由世界第三升至世界第二,中國農產品市場為世界所倚重,初步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格局。

作為農業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涉農中國企業踐行“合作共贏”“互惠互利”信條,走出國門,發揮“民間大使”的作用,編織遍佈全球的農業經貿“朋友圈”。農業對外投資不斷增長,並逐漸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聚集,實現了優勢互補,發展機遇共用。

加強農業對外合作頂層設計,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壯大農業對外合作和外交人才隊伍,為農業外交奠定科技基礎和組織人才保障

2015年7月28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簡稱亞太中心)在北京市延慶縣揭牌成立。

這是中國政府兌現國際承諾,向國際農業科研體系做出的新貢獻,是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推出的新思路,也是保障亞太地區薯類科學研究、產業發展推出的新舉措。亞太中心在華落戶後,將成為一個設施設備先進、人才聚集的創新平臺和國際農業科研合作的典範。

五年多來,我國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引進了大量的種質資源、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縮短了農業科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截至2016年底,累計向世界各國派出訪問學者、留學生和各類短期培訓人員1萬多人次,請進專家3萬多人次。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62個。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數千項,促進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五年多來,從國家層面構築起了農業對外合作新機制,建立起以農業部部長為總召集人、由21個部級單位共同組成的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認定了首批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為企業搭建抱團出海、引進吸收、產業集聚的雙向交流平臺,形成農業對外合作內外統籌、雙輪驅動的總體佈局;分別在華北、華東、東南沿海和西北地方建立起服務國內、輻射全球的農業對外合作科技支撐與人才培訓基地;啟動培養農業走出去企業家、科技專家、政策資訊、行政管理、外交官5支隊伍的“揚帆出海”培訓工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旨在推動農業走出去人才校企對接的“獵英行動計畫”。

五年多來,農業外交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突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農業部積極加強農業外交人才隊伍建設,向多個國家選派農業外交官,向多個國際組織輸送農業人才。2012年之前,中國僅向5個國家和地區派駐農業外交官,2017年增至19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之前,農業國際組織中較高級別(D級以上)的中國籍官員5名,2017年達到8名。

從農莊外交,到農業務實合作,再到農業全球治理;從中國“首席外交官”,到農業“民間大使”,再到農業外交人才隊伍;從周邊國家,到非洲熱土,再到歐洲大陸等遍及世界的中國農業元素,所有的訊息都在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外交正在邁入新時代,中國農業國際話語權和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中國農業對外合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速度和力度。

進入新時代,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合作共贏理念引領下,在風起雲湧的實踐中,中國農業對外合作必將譜寫更加精彩的篇章,全球農業治理進程中必將響徹更多中國聲音,農業外交必將講述更加生動的中國故事。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微信 | hbgrain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點贊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越來越重視國際標準制定。在國際食品法典、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等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主持審定了3600多項農業殘留法典標準,主導制定了8種農藥在5種作物上11項農藥殘留國際標準,成功推動穀物國際運輸標準制定。

—積極參與多雙邊貿易談判,努力推動全球農業貿易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積極參加世貿組織農業及漁業補貼談判,完成中澳、中韓等重要涉農自貿區談判,深入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自貿區談判,確立了農業貿易談判基本原則,為國內產業發展贏得了時間和空間,進一步深化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經貿關係。

—積極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深入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領軍者。中國已有13個遺產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占認定總數的1/3,讓越來越多的國家感受到了中國農耕文明的魅力。

—持續深化農業南南合作,為世界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作出重要貢獻。積極開展農業對外援助,秉持“真實親誠”,聚焦民生發展,厚植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合作民意基礎。

五年多來,中國先後向聯合國糧農組織捐贈8000萬美元用於在全球開展農業南南合作專案,使28個國家約100萬小農受益,烏干達總統和習近平主席互致信函,高度評價中國在烏開展的農業南南合作項目。累計對外援助糧食300多萬噸,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1億饑餓人口。對非援建27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向非洲35個國家派遣567人次農業專家和332人次農業職教教師,幫助受援國在當地培養了約5萬名農業人才,在華舉辦約200個培訓班,培訓約3000名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

農業援外已經成為我大國外交的優質資源、中國擔當的亮麗名片和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代言,援外農業專家已成為真實親誠外交理念的踐行者、中國先進農業技術的傳授者、美好中國故事的傳播者、中非傳統友誼的傳承者。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總理表示,“中國專家積極挖掘聖普農牧業發展潛力,增加聖普國內糧食、蔬菜和肉類供應,為聖普做出了巨大貢獻”;布隆迪農業部長動情地說,“中國專家的水稻示範超高產將載入布隆迪史冊,堅定了布依靠中國技術解決本國糧食安全的信心。”這樣的例子在非洲大地不勝枚舉。

更加注重搭建經貿合作平臺,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增長點,農業對外經貿投資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點

2017年9月21日至24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北京農展館舉行。

場館裡國外嘉賓和洽談商身影頻現,法國葡萄酒、紐西蘭蜂蜜、西班牙橄欖油、立陶宛牛肉等來自原產地的農產品亮相國際展區,來自世界各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首次全面展示。

一切都在表明,這是一個促進國內外農業交流合作的國際化展會,農交會正成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

這只是農業系統積極搭建、用好農業貿易促進平臺的生動寫照。十八大以來,農業部及各級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辦好國內展會,用好國際展臺,統籌開展優勢農產品國際行銷促銷。

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等連續舉辦多屆,成為精品展會;中國—東盟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中國—亞歐博覽會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促進了中國水果銷往東盟、中亞和歐洲國家;成功舉辦首屆國際茶博會,習近平主席致信祝賀,來自全球4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60名代表參會,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性茶葉品牌展會;整合境外展會參展資源,組織企業參加美國、日本、韓國、比利時、德國等全球知名農產品展會,著力打造國家展團,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認知度。

通過多種舉措,加強農產品貿易政策協調,我國農產品貿易穩定健康發展。對玉米酒糟、食糖等產品的貿易救濟措施,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宗農產品去庫存發揮了積極作用。我農產品貿易大國地位穩固提升,2012年至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756億美元增至1849億美元,由世界第三升至世界第二,中國農產品市場為世界所倚重,初步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格局。

作為農業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涉農中國企業踐行“合作共贏”“互惠互利”信條,走出國門,發揮“民間大使”的作用,編織遍佈全球的農業經貿“朋友圈”。農業對外投資不斷增長,並逐漸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聚集,實現了優勢互補,發展機遇共用。

加強農業對外合作頂層設計,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壯大農業對外合作和外交人才隊伍,為農業外交奠定科技基礎和組織人才保障

2015年7月28日。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簡稱亞太中心)在北京市延慶縣揭牌成立。

這是中國政府兌現國際承諾,向國際農業科研體系做出的新貢獻,是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推出的新思路,也是保障亞太地區薯類科學研究、產業發展推出的新舉措。亞太中心在華落戶後,將成為一個設施設備先進、人才聚集的創新平臺和國際農業科研合作的典範。

五年多來,我國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引進了大量的種質資源、技術、設備、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縮短了農業科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截至2016年底,累計向世界各國派出訪問學者、留學生和各類短期培訓人員1萬多人次,請進專家3萬多人次。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62個。引進國際先進農業技術數千項,促進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五年多來,從國家層面構築起了農業對外合作新機制,建立起以農業部部長為總召集人、由21個部級單位共同組成的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認定了首批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為企業搭建抱團出海、引進吸收、產業集聚的雙向交流平臺,形成農業對外合作內外統籌、雙輪驅動的總體佈局;分別在華北、華東、東南沿海和西北地方建立起服務國內、輻射全球的農業對外合作科技支撐與人才培訓基地;啟動培養農業走出去企業家、科技專家、政策資訊、行政管理、外交官5支隊伍的“揚帆出海”培訓工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旨在推動農業走出去人才校企對接的“獵英行動計畫”。

五年多來,農業外交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突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農業部積極加強農業外交人才隊伍建設,向多個國家選派農業外交官,向多個國際組織輸送農業人才。2012年之前,中國僅向5個國家和地區派駐農業外交官,2017年增至19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之前,農業國際組織中較高級別(D級以上)的中國籍官員5名,2017年達到8名。

從農莊外交,到農業務實合作,再到農業全球治理;從中國“首席外交官”,到農業“民間大使”,再到農業外交人才隊伍;從周邊國家,到非洲熱土,再到歐洲大陸等遍及世界的中國農業元素,所有的訊息都在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外交正在邁入新時代,中國農業國際話語權和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中國農業對外合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速度和力度。

進入新時代,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合作共贏理念引領下,在風起雲湧的實踐中,中國農業對外合作必將譜寫更加精彩的篇章,全球農業治理進程中必將響徹更多中國聲音,農業外交必將講述更加生動的中國故事。

武漢國家糧食交易中心

—客戶的需求我們的目標—

▶微信 | hbgrain

▶網站 | http://www.hbgrain.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別關注我們!

點贊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