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古田園綜合體奏響鄉村振興曲

甘肅農民網—甘肅農民報12月28日訊(通訊員 安希榮 張旭永) 寒冬時節, 陽光煦暖, 紅古川農田裡滿是莊戶人家辛勤勞作的身影。 星羅棋佈的日光溫室裡, 種植著“新奇特”蔬菜, 展開差異化競爭。 這是紅古區發展田園綜合體、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舉措。

10年前, 紅古區河嘴村的村民薛守成與千萬紅古人一樣, 田間種菜, 一年的收入溫飽無憂, 但是發家難。 這位愛開動腦筋的莊稼漢建起溫棚種植西瓜、甜瓜、草莓, 收入是種菜的好幾倍。 嘗到了甜頭的老薛摸索種植木瓜、雪桃等“新奇特”產品, 引來遊客田埂游, 參與好玩的農事體驗、採摘經濟,

把沒有遊玩去處的城裡人吸引到了鄉下, 將農田經濟鏈條延伸到了行銷終端。 他說, “田園綜合體”建設是農田精細發展的必然選擇。

創意農業吸引遊客到田間

紅古區著力在做強做大精品農業上持續發力。 紅古區委書記武和謙介紹說, 該區制定規劃, 以全面打造集迴圈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和“甘肅有機農業生態穀”為重點和抓手, 努力實現全區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 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

近日, 筆者走訪紅古區花莊鎮農民祁萬海的溫棚, 驚奇地發現無花果的生長資訊全在手機裡。 祁萬海說:“即使消費者在北京,

也能夠看見它在這邊的生長動態。 ”

假日體驗打造休閒目的地

紅古區的名勝古跡少, 旅遊資源相對匱乏, 怎麼辦?

該區區長李榮說, 謀求產業複合發展。 近年來, 紅古區在旅遊上面動腦筋, 下功夫, 克服了傳統景點稀少的短板, 銜接起了符合自身發展的產業鏈條。 今年, 該區瞄準農業基礎底子厚的山臺地, 著力創建旅遊產業硬設施, 為旅遊產業快速融合發展“踩油門”。

該區先後引進推廣新技術50余項、新品種100多個, 目前全區已發展蘋果、西甜瓜類、草莓、梨、桃、葡萄、杏、櫻桃、木瓜、無花果等優質果品種植面積1萬餘畝, 發展核桃種植面積1萬餘畝、玫瑰種植面積1000畝。

富民產業做後盾, 在這一片土地上, 假日體驗的遊客愈來愈多, 紅古區旅遊人次、旅遊收入增長迅猛,

該區順利躋身為蘭州市民近郊遊的目的地。

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增收

紅古區堅持多業並舉、多輪驅動, 先後成功組織實施了“雙千萬元”“雙業貸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全區現有鑫源有機農業、綠源蔬菜儲運、伊利乳品加工等17家農產品生產、儲運、加工企業, 新發展龍頭企業10家,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25家, 省市區級示範社32家, 建成區級示範性家庭農場5個, 引進大型肉製品冷鏈加工企業1家, 帶動農戶12000余戶, 占全區農戶總數的85.7%以上。

目前, 全區已全面形成了以精細蔬菜、優質果品、高效養殖、牧草花卉、農副產品“儲藏、運輸、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 在生態種植、產品加工、綜合服務、技術培訓、休閒觀光等環節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帶動項目區農戶發展生態旅遊和休閒度假村, 解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就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