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針灸怎樣治療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中醫認識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節, 勞逸失調, 氣機失司, 臟腑機能減退, 其關鍵的病理因素為痰濕、瘀血。 如隋唐·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痰候》:“諸痰者, 此由血脈壅塞, 飲水積聚而不消散, 故成痰也”, 指明痰既是病理產物, 也是病理因素。

高脂血症的針灸經絡認識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 脾胃二經相互絡屬, 主中焦之運化, 本病的發生, 主要責之脾胃二經。 胃主受納, 脾主運化, 兩者相互作用, 化生之氣血精微由脾經輸送至各個臟腑、官竅及肢體筋骨等組織, 分出的濁物則由胃降而下至腸腑排泄。 脾胃二經的升降協調, 使得水液、氣血精微代謝利用得當。 一旦脾胃二經病變, 運化功能失調, 水液、氣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 則凝聚於血脈之中, 變生膏脂, 發為本病。

另外, 經絡學說中, 足厥陰肝經“挾胃, 屬肝, 絡膽”,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

還循胃口, 上膈”, 任脈“循腹裡”, 這三條經絡均與脾胃直接或間接聯絡。 肝、肺二經病變, 人體氣機失調;任脈病變, 氣血運行不暢, 也會影響水液精微的輸布, 導致本病的發生。

辨證分型

高脂血症的病位在脾(胃)、肝(膽), 涉及肺、腎, 主要病機是本虛標實, 以脾腎虧虛、肝失疏泄為本,

痰濁、氣滯、血瘀為標, 其中痰瘀氣血常雜而為病。 分型主要如下:

治療策略

按照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重在化痰祛濕、活血通絡, 兼顧補脾益腎、疏肝利膽。 按照具體辨證分型, 痰濁阻滯治以燥濕祛痰、健脾和胃;脾虛濕盛治以益氣健脾、化濕和胃;氣滯血瘀治以行氣化瘀、活血通絡;脾腎陽虛治以溫陽健脾、化濁降脂。

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

以“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為則, 以健脾化濕、化痰行氣為主。

【取穴】

以任脈、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中脘、天樞、足三裡、陰陵泉、豐隆、支溝。

【配穴】

痰濁阻滯型,

加下脘、胃俞以化痰降濁;脾虛濕盛型, 加脾俞、三陰交以健脾利濕;氣滯血瘀型, 加合穀、太沖、膈俞、肝俞行氣活血;脾腎陽虛型, 加氣海、關元、脾俞、腎俞以益腎培元;伴胸悶者, 加膻中以寬胸理氣;伴頭暈者, 加百會、上星以升陽定眩;痰濁鬱久化熱者, 加內庭、曲池清瀉熱痰。

【刺灸法】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避免誤傷;氣海、關元可加溫針灸以加強溫陽益氣之力;其他穴位採用常規針刺手法得氣。

【其他療法】

1.電針:取穴天樞、足三裡、豐隆、陰陵泉,每次選用2組穴位交替,採用疏密波,每次20分鐘,隔日一次。

2.艾灸:取氣海、關元、神闕、足三裡,可選用艾柱灸、艾條懸灸或溫針灸。

3.穴位埋線: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足三裡,每兩週一次。

4.耳針:取神門、脾、胃、肝、腎、膽、內分泌、三焦,每次選取3~4穴,採用毫針刺法,埋針法或壓丸法,兩耳交替。

5.拔罐療法:主要取腹部穴位及背部膀胱經穴位,以疏經通絡、行氣化濕。

針灸如何防治高脂血症的相關病症

臨床上,高脂血症往往並不是單一發生的獨立疾病,其多伴有血糖異常、胰島素抵抗,或進展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病症。針灸治療如何兼顧其合併症狀,防治繼發病症的發生,是治療上的一個重點。

對於高脂血症伴有血糖異常、胰島素抵抗的患者,針灸取穴以脾胃二經的穴位為主,重在健脾和胃,使中土生化得令,氣血精微的輸送有道。同時,兼顧肝膽經穴位,以調暢全身氣機,助脾胃運化。目前也有研究證實,針刺脾胃二經的足三裡、三陰交、豐隆等穴,能夠很好地調控糖、脂代謝,改善胰島素的抵抗情況;同時臨床要注意天樞穴的使用,該穴乃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同時乃三焦之中焦要道,傳輸水谷精微上行於肺,下傳糟粕及水濕之外出,故臨床治療當務必重視。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也是高脂血症常見的伴發或繼發病症。針灸對此類相關疾病的防治,基於這些疾病的發展與影響因素。在針灸調控糖脂代謝的基礎上,認識到痰瘀內阻脈絡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病機,針刺取穴可選用血海、膈俞、心俞、肝俞、中沖等具有活血通絡的穴位,兼顧活血通絡之功。臨床上,還可以根據患者體質,若瘀血體質明顯,如唇暗、舌紫,脈弦大,胸脅刺痛等,可配合肢體靜脈迂曲處刺絡放血,以達祛瘀通絡之功。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刺灸法】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避免誤傷;氣海、關元可加溫針灸以加強溫陽益氣之力;其他穴位採用常規針刺手法得氣。

【其他療法】

1.電針:取穴天樞、足三裡、豐隆、陰陵泉,每次選用2組穴位交替,採用疏密波,每次20分鐘,隔日一次。

2.艾灸:取氣海、關元、神闕、足三裡,可選用艾柱灸、艾條懸灸或溫針灸。

3.穴位埋線: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足三裡,每兩週一次。

4.耳針:取神門、脾、胃、肝、腎、膽、內分泌、三焦,每次選取3~4穴,採用毫針刺法,埋針法或壓丸法,兩耳交替。

5.拔罐療法:主要取腹部穴位及背部膀胱經穴位,以疏經通絡、行氣化濕。

針灸如何防治高脂血症的相關病症

臨床上,高脂血症往往並不是單一發生的獨立疾病,其多伴有血糖異常、胰島素抵抗,或進展為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病症。針灸治療如何兼顧其合併症狀,防治繼發病症的發生,是治療上的一個重點。

對於高脂血症伴有血糖異常、胰島素抵抗的患者,針灸取穴以脾胃二經的穴位為主,重在健脾和胃,使中土生化得令,氣血精微的輸送有道。同時,兼顧肝膽經穴位,以調暢全身氣機,助脾胃運化。目前也有研究證實,針刺脾胃二經的足三裡、三陰交、豐隆等穴,能夠很好地調控糖、脂代謝,改善胰島素的抵抗情況;同時臨床要注意天樞穴的使用,該穴乃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同時乃三焦之中焦要道,傳輸水谷精微上行於肺,下傳糟粕及水濕之外出,故臨床治療當務必重視。

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也是高脂血症常見的伴發或繼發病症。針灸對此類相關疾病的防治,基於這些疾病的發展與影響因素。在針灸調控糖脂代謝的基礎上,認識到痰瘀內阻脈絡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病機,針刺取穴可選用血海、膈俞、心俞、肝俞、中沖等具有活血通絡的穴位,兼顧活血通絡之功。臨床上,還可以根據患者體質,若瘀血體質明顯,如唇暗、舌紫,脈弦大,胸脅刺痛等,可配合肢體靜脈迂曲處刺絡放血,以達祛瘀通絡之功。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