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點」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新品

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裡, 電子行業的優秀新品層出不窮, 企業陸續交出亮眼成績單, 無疑向人們展現出它欣欣向榮的蓬勃朝氣, 多點開花的新產品讓我們見識到了這個行業的勃勃生機。 值此背景之下, OFweek電子工程網小編也精心推出了2017年電子行業十大新品, 敬請讀者參詳!

一、英特爾發佈全球首款通用的5G數據機

1月5日, 英特爾發佈全球首款通用的5G數據機, 這款數據機的基帶晶片將支援6GHz以下波段和毫米波功能的全新5G收發器配合使用。 這一強大的組合採用了關鍵的3GPP 5G NR技術, 該數據機支援超寬頻操作、超低延遲的千兆級網路輸送量,

並支援全球範圍內各地不同主要頻段的5G系統。

據瞭解, 該數據機符合多個行業論壇的5G規範, 可與英特爾的5G毫米波RFIC配合使用, 並支持4G回落, 以及4G/5G的交互操作;支援6GHz以下頻段中的3.3-4.2GHz部分, 通過靈活的子通道化實現在中國和歐洲的部署和試驗;支援2x2和4x4的MIMO配置,

包括雙極化的子通道化。

二、京東方研製出5英寸AMQLED顯示器 色域超過100%

3月20日, BOE(京東方)研製出5 英寸主動式電致量子點發光顯示產品(AMQLED), 這是BOE(京東方)主持承擔的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量子點發光顯示關鍵材料與器件研究”項目的成果。 有別于LCD背光利用量子點材料來拓展色域的方式, 該產品採用噴墨列印工藝製備電致量子點發光器件(QLED)實現全彩顯示, 色域超過100%。

量子點是僅有少數原子構成的極小半導體晶體, 吸收能量後的量子點材料可被激發發光, 並且通過控制量子點的大小可實現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基於此特性, 目前量子點技術主要應用在量子點背光技術和主動式量子點發光二極體(AMQLED)。

液晶產品自身無法發光, 需要LED等作為背光源實現顯示, 早前市場上出現的量子點電視, 就是採用了量子點背光技術的液晶電視。 量子點背光技術是以量子點材料代替傳統LED背光中的螢光粉發光層, 製成帶有量子膜的LED背光源, 其顯示色彩較傳統LED背光電視可提升30%以上。

三、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量子電腦問世

5月3日, 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召開新聞發佈會, 宣佈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在中國誕生。 據瞭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 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 在基於光子和超導體系的量子電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進展。

在光學體系, 研究團隊在去年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 利用高品質量子點單光子源構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單光子量子電腦。

在超導體系, 研究團隊打破了之前由穀歌、NASA和UCSB公開報導的九個超導量子比特的操縱, 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

並在超導量子處理器上實現了快速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量子演算法。

四、北航大與微電子所成功製備國內首個80納米磁隨機記憶體晶片器件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學院教授趙巍勝與中科院微電子所積體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研究員趙超聯合團隊經過三年攻關, 成功製備國內首個80納米自旋轉移矩-磁隨機記憶體器件(STT-MRAM),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此項技術應用後,電腦死機也會保留所有資料,手機待機時間也有望大幅提高。

80納米STT-MRAM器件

STT-MRAM是一種極具應用潛力的下一代新型記憶體解決方案。由於採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結構,加工製備難度極大。當前,美韓日三國在該項技術上全面領先,很有可能在繼硬碟、DRAM及快閃記憶體等存儲晶片之後再次實現對我國完全的壟斷。

五、“眨眼”開關:一種神奇的感測器

7月29日,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設計出一種新型感測器,可附在眼鏡上探測眨眼動作,從而使“眨眼”之間完成開關家用電器等日常任務成為現實。

“該項技術可以被認為擁有了‘第三只手’。”研究負責人之一、重慶大學胡陳果教授表示,如果正常人的雙手被佔用,可使用這種新型人機對話模式控制身邊的電子設備,因漸凍症等疾病而失去活動能力的患者同樣能從中受益,未來還將探索把這種感測器安裝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嘗試以此操控智慧型機器人。

據瞭解,該感測器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兩個過程:摩擦帶電過程和靜電感應過程。感測器由上下兩層薄膜構成,中間有一定間隔,裝在眼鏡腿上,接觸眼角附近的皮膚。當眼睛眨動,眼角周圍皮膚產生微小運動,會使兩層薄膜產生接觸;眨完眼後眼睛睜開,兩層薄膜就會分離。在薄膜背面製備一層導電層,就可產生與眨眼對應的脈衝電信號輸出。

六、我國製成世界首個集成自由電子光源晶片

8月31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劉仿副教授帶領科研人員研製出了集成自由電子光源的晶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是我國科學家率先實現的重大理論突破,加速了自由電子雷射器小型化進程。相關研究論文已發佈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光子》上。

據瞭解,切倫科夫輻射現象1934年被發現,在反質子、中微子振盪等基本粒子的發現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是實現自由電子鐳射光源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自由電子雷射器由於波長短、功率大、效率高、波長可調節等特點,可望用於研究凝聚態物理學、材料特徵、反導彈鐳射武器、雷達、等離子體診斷等,在基礎物理、國防軍事、生物醫療、資訊科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七、華為發佈全球首款AI處理器——麒麟970處理器

9月2日,在德國IFA2017舉辦期間,華為正式發佈全球首款人工智慧移動計算平臺麒麟970。華為CEO餘承東表示,麒麟970是全球首個集成獨立AI人工智慧專用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的移動晶片,所採用的是創新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

所謂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CPU、GPU、ISP/DSP和NPU。作為全球第一枚集成專用NPU的移動晶片,華為一開場就重點介紹NPU神經網路單元,聲稱在HiAI 架構下AI性能密度大幅優於CPU和GPU,能夠用更少的能耗更快的完成更多工,大幅提升晶片的運算效率。

AI技術的核心是對海量資料進行處理,當前以CPU/GPU/DSP為核心的傳統計算架構已經不能夠適應AI時代對計算性能的海量需求,產業界對新計算架構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

在手機側,由於具備隨時性、即時性和隱私性等重要特點,AI本地處理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當前手機側的性能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移動AI技術發展的最大掣肘。與伺服器端AI設計不同的是,麒麟970選擇了具有高能效的異構計算架構來大幅提升AI的算力,以應對與資料中心完全不同的挑戰。

八、中興微電子正式發佈中國首顆NB-IoT安全物聯網晶片

9月28日,中興微電子正式發佈中國自主研發的首顆NB-IoT安全物聯網晶片,該晶片憑藉其輕量、高效的物聯網解決方案,為使用者構建完備的終端安全系統,更為安全物聯網生活保駕護航。

RoseFinch7100最主要的亮點是安全,支持TEE可信執行環境,即每個晶片TEE裡有獨一無二的ID,該ID在雲端備案,所有資訊都以該ID為基礎加密,可有效防禦“雲-管-端”傳輸鏈路資訊洩露。此外,RoseFinch7100採用低功耗工藝平臺設計製造,以“睡眠功耗”表現搶眼。

九、英偉達發佈全球首款AI自動駕駛平臺

10月10日,英偉達正式發佈了全球首款人工智慧(AI)自動駕駛平臺,該平臺被稱為“Drive PX Pegasus”,是基於英偉達之前的自動駕駛平臺Drive PX而開發。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股價一路飆升,成為香餑餑的英偉達大舉押注自動駕駛,而在與英特爾、穀歌的激烈競逐中,正是借助Drive PX平臺佔據上風,汽車廠商和一級供應商都更加傾向於選擇Drive PX平臺,體現著英偉達的開放性生態。

作為人工智慧風口最幸運的玩家,英偉達開發者計畫副總裁Greg Estes曾表示今年計畫通過其深度學習學院在中國市場培養2萬名AI開發者,全球範圍內的目標是10萬,中國市場占了五分之一。在AI人才如此匱乏的情況,英偉達借人才優勢意欲搶佔AI話語權。

十、高通公司發佈下一代智慧移動平臺驍龍845

12月5日,高通在第二屆驍龍技術峰會上,重磅發佈了下一代旗艦移動技術——驍龍845移動平臺。

驍龍845移動平臺主要升級部分:全新Kryo 385 CPU性能提升25%,Adreno 630 GPU性能提升30%、功耗降低30%;集成X20LTE數據機,第二代千兆級LTE Modem,相比第一代產品X16速度提升20%;全新Hexagon 685 DSP,進化版的人工智慧技術,高通Spectra 280 ISP提供更全面的拍照功能。同時,也是一款支援終端側AI、XR(擴展現實)和極速連接的沉浸式多媒體平臺,同時引入了全新的安全處理單元(SPU),帶來更完備的安全性能。

成功製備國內首個80納米自旋轉移矩-磁隨機記憶體器件(STT-MRAM),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此項技術應用後,電腦死機也會保留所有資料,手機待機時間也有望大幅提高。

80納米STT-MRAM器件

STT-MRAM是一種極具應用潛力的下一代新型記憶體解決方案。由於採用了大量的新材料、新結構,加工製備難度極大。當前,美韓日三國在該項技術上全面領先,很有可能在繼硬碟、DRAM及快閃記憶體等存儲晶片之後再次實現對我國完全的壟斷。

五、“眨眼”開關:一種神奇的感測器

7月29日,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設計出一種新型感測器,可附在眼鏡上探測眨眼動作,從而使“眨眼”之間完成開關家用電器等日常任務成為現實。

“該項技術可以被認為擁有了‘第三只手’。”研究負責人之一、重慶大學胡陳果教授表示,如果正常人的雙手被佔用,可使用這種新型人機對話模式控制身邊的電子設備,因漸凍症等疾病而失去活動能力的患者同樣能從中受益,未來還將探索把這種感測器安裝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嘗試以此操控智慧型機器人。

據瞭解,該感測器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兩個過程:摩擦帶電過程和靜電感應過程。感測器由上下兩層薄膜構成,中間有一定間隔,裝在眼鏡腿上,接觸眼角附近的皮膚。當眼睛眨動,眼角周圍皮膚產生微小運動,會使兩層薄膜產生接觸;眨完眼後眼睛睜開,兩層薄膜就會分離。在薄膜背面製備一層導電層,就可產生與眨眼對應的脈衝電信號輸出。

六、我國製成世界首個集成自由電子光源晶片

8月31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劉仿副教授帶領科研人員研製出了集成自由電子光源的晶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是我國科學家率先實現的重大理論突破,加速了自由電子雷射器小型化進程。相關研究論文已發佈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光子》上。

據瞭解,切倫科夫輻射現象1934年被發現,在反質子、中微子振盪等基本粒子的發現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是實現自由電子鐳射光源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自由電子雷射器由於波長短、功率大、效率高、波長可調節等特點,可望用於研究凝聚態物理學、材料特徵、反導彈鐳射武器、雷達、等離子體診斷等,在基礎物理、國防軍事、生物醫療、資訊科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七、華為發佈全球首款AI處理器——麒麟970處理器

9月2日,在德國IFA2017舉辦期間,華為正式發佈全球首款人工智慧移動計算平臺麒麟970。華為CEO餘承東表示,麒麟970是全球首個集成獨立AI人工智慧專用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的移動晶片,所採用的是創新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

所謂的HiAI移動計算架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CPU、GPU、ISP/DSP和NPU。作為全球第一枚集成專用NPU的移動晶片,華為一開場就重點介紹NPU神經網路單元,聲稱在HiAI 架構下AI性能密度大幅優於CPU和GPU,能夠用更少的能耗更快的完成更多工,大幅提升晶片的運算效率。

AI技術的核心是對海量資料進行處理,當前以CPU/GPU/DSP為核心的傳統計算架構已經不能夠適應AI時代對計算性能的海量需求,產業界對新計算架構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

在手機側,由於具備隨時性、即時性和隱私性等重要特點,AI本地處理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當前手機側的性能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移動AI技術發展的最大掣肘。與伺服器端AI設計不同的是,麒麟970選擇了具有高能效的異構計算架構來大幅提升AI的算力,以應對與資料中心完全不同的挑戰。

八、中興微電子正式發佈中國首顆NB-IoT安全物聯網晶片

9月28日,中興微電子正式發佈中國自主研發的首顆NB-IoT安全物聯網晶片,該晶片憑藉其輕量、高效的物聯網解決方案,為使用者構建完備的終端安全系統,更為安全物聯網生活保駕護航。

RoseFinch7100最主要的亮點是安全,支持TEE可信執行環境,即每個晶片TEE裡有獨一無二的ID,該ID在雲端備案,所有資訊都以該ID為基礎加密,可有效防禦“雲-管-端”傳輸鏈路資訊洩露。此外,RoseFinch7100採用低功耗工藝平臺設計製造,以“睡眠功耗”表現搶眼。

九、英偉達發佈全球首款AI自動駕駛平臺

10月10日,英偉達正式發佈了全球首款人工智慧(AI)自動駕駛平臺,該平臺被稱為“Drive PX Pegasus”,是基於英偉達之前的自動駕駛平臺Drive PX而開發。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股價一路飆升,成為香餑餑的英偉達大舉押注自動駕駛,而在與英特爾、穀歌的激烈競逐中,正是借助Drive PX平臺佔據上風,汽車廠商和一級供應商都更加傾向於選擇Drive PX平臺,體現著英偉達的開放性生態。

作為人工智慧風口最幸運的玩家,英偉達開發者計畫副總裁Greg Estes曾表示今年計畫通過其深度學習學院在中國市場培養2萬名AI開發者,全球範圍內的目標是10萬,中國市場占了五分之一。在AI人才如此匱乏的情況,英偉達借人才優勢意欲搶佔AI話語權。

十、高通公司發佈下一代智慧移動平臺驍龍845

12月5日,高通在第二屆驍龍技術峰會上,重磅發佈了下一代旗艦移動技術——驍龍845移動平臺。

驍龍845移動平臺主要升級部分:全新Kryo 385 CPU性能提升25%,Adreno 630 GPU性能提升30%、功耗降低30%;集成X20LTE數據機,第二代千兆級LTE Modem,相比第一代產品X16速度提升20%;全新Hexagon 685 DSP,進化版的人工智慧技術,高通Spectra 280 ISP提供更全面的拍照功能。同時,也是一款支援終端側AI、XR(擴展現實)和極速連接的沉浸式多媒體平臺,同時引入了全新的安全處理單元(SPU),帶來更完備的安全性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