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凝心聚力扶志氣 文明鄉風增動力

——光山縣扎實開展“扶貧先扶志”工作紀實

為激發內生動力, 轉變“等靠要”思想, 解決“輸血式”、“寄生式”脫貧問題, 光山縣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先扶志”重要論述為指導,

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 堅持“物質脫貧精神脫貧兩手抓”, 從2017年3月份開始, 在全縣開展了“扶貧先扶志”專項活動, 通過“明導向、築陣地、樹新風、激動力”, 有力改善了農村精神面貌, 提升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激發了內生動力, 樹立了文明鄉風, 為光山縣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征程中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一、旗幟鮮明樹立“扶志氣”導向

導向鮮明, 精神才能凝聚。 在開展扶貧扶志活動中, 光山縣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 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開展扶志宣傳,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魂聚氣, 引導農村幹部群眾特別是貧困戶, 築牢理想信念, 堅定文化自信, 形成強大的扶志氛圍。

1、精心打造扶志主題宣傳通道。 以光南路為扶志主題宣傳示範路, 投入15萬元精心製作了高5米寬2米, 帶有中國元素造型精美的大型扶志宣傳牌, 內容以扶貧先扶志和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題, 全長20餘公里, 在光山縣鄉道路上形成一道靚麗的扶志風景線。

2、響亮喊出扶志宣傳口號。 各鄉鎮、街區結合農村實際, 利用轄區主要幹道和房前屋後大張旗鼓地開展扶志宣傳, 截至目前, 光山縣已經累計設立固定宣傳牌和宣傳標語5100餘塊(條)。 到光山任何一個鄉鎮或村組, “扶貧不是送錢送物、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人窮不能志短、好政策不養懶人”及“爭當貧困戶, 永遠不會富;搶當貧困戶, 嚇跑兒媳婦”等口語化、接地氣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 同時, 縣內各媒體加大宣傳力度, 開設扶志專題專欄, 形成音、視、網立體化宣傳格局, 扶志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3、精心鍛造扶志宣傳員隊伍。 我們以全縣6900多名幫扶幹部為主體, 建立了一支龐大的扶志宣傳員隊伍。 首先, 圍繞部分貧困群眾“不想脫貧”、“想而不能”問題,

組織各級黨組織圍繞扶貧扶志開展大討論, 在各幫扶主體中堅定扶貧先扶志的理念。 之後, 結合著扶志工作“為何扶、怎麼扶、扶什麼”進行培訓, 並從2017年3月份開始, 利用每週一次入戶走訪開展“一對一、面對面”的扶志宣傳。 在這過程中, 光山縣湧現出了一大批各類優秀幫扶幹部先進典型, 這其中有“2017年河南省十大扶貧人物”----陶曼晞、信陽市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報告團成員----徐開春、吳蕊、光山縣“十大扶貧之星”----胡超、周放等, 以他們為代表, 全縣廣大幫扶責任人無私奉獻、敢於擔當, 把群眾當親人, 幫群眾增鬥志, 為鄉村謀發展。 12月3日, 河南日報三版頭題刊發了《駐村扶貧, 光山有群“拼命三郎”》, 對我縣的駐村幫扶幹部進行了正面報導、充分肯定,
有力地激發了全縣幫扶幹部脫貧攻堅之志, 凝聚了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二、因地制宜築牢“揚志氣”陣地

光山縣採取加大投入建設村綜合文化廣場, 啟用農村大喇叭, 組建“流動黨校”、打造“家門口”的宣傳隊等措施, 為扶貧扶志築牢了一片新陣地。

1、建設大喇叭“聽”的陣地。播音宣傳一直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尤其是針對農村欠發達地區。光山縣抓牢這一傳統宣傳陣地,統一在全縣350多個村重新安裝起大喇叭,由縣委宣傳部和電視臺將十九大精神、扶貧扶志文藝節目、扶貧政策宣傳知識綜合製作成30分鐘左右宣傳音訊,利用農閒休息時間反復播放。農民驚喜地發現,沉寂多年的大喇叭又響起來了,既學到了知識,又豐富了業餘生活,同時為沉寂多年的鄉村平添了許多生機。

2、建設文化中心“樂”的陣地。為解決農村文化生活少、文化活動沒場地等問題,光山縣以中宣部百縣萬村綜合文化中心建設為樣板,縣財政整合涉農資金2400余萬元,先期在全縣112個村建設了村綜合文化中心。每個村文化綜合服務中心都嚴格按照一個廣場、一個戲臺、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套體育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音樂器材、一個籃球場“七個一”標準打造。文化中心的建成,為農民休閒娛樂提供了場所,轉變了一有閒置時間就“圍著牌桌轉”、沖著“教堂走”的生活習性,成為休閒健身的樂園、讀書養性的樂土、文明風尚的展示台、精神文明的大舞臺。據統計,從2016年到現在,各村建成的村文化中心共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700多場次。

3、建設“流動黨校”“學”的陣地。為了讓扶志宣傳做到長效化、接地氣、全覆蓋、無縫隙,光山縣創新建起了扶貧先扶志“流動黨校”。即:以縣委黨校和十多個行業部門為主體,組建縣級“流動黨校”,目前,已深入到20個鄉鎮106個貧困村開展了第一輪十九大精神宣傳暨扶貧政策宣講工作,共有11000多 人次的基層幹部群眾接受了宣講。各鄉鎮以“百姓宣講直通車”為主要形式,組建鄉級“流動黨校”,將文藝演出與黨的十九大宣傳、理論宣講、扶貧政策有獎知識問答相結合,吸引群眾走過來,通過流動演出進行政策宣講,目前共已開展1515場,參與活動的農村群眾近16萬人次。在村級,以本村幫扶責任人為主體組建宣講小分隊,走村串組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開展扶志宣傳、政策宣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一改過去固定單一的宣講方式,用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方式,真正將扶志的精神傳遞到千家萬戶,讓老百姓真正聽得懂、能領會,打造出一片黨的理論宣講、政策宣傳的教育新陣地。

三、文明創建倡樹“有志氣”風尚

黨風政風帶動影響著村風民風。在光山,你隨意走進一個村子,一幅幅精美的美德牆隨處可見。截至目前,按照每村建設不少於100平方米的標準,全縣農村共建設美德牆達到1.8萬平方米以上。一個個“聽黨話、跟黨走”的宣傳欄,一聲聲“一處幫一處,一方扶一方,走向富裕的路上合力一起闖”歌聲,讓人時時處處都融入文明的氛圍,注重文明的舉止。

1、著力移風易俗,刹住歪風邪氣。文殊鄉東嶽村十二戶姓氏都曬出了家規家訓,做出了移風易俗承諾,支部書記楊長家父親去世了,他帶頭不放花炮,喪事儉辦。每桌酒席開支不超過200元。晏河鄉帥窪村8個姓氏全部建立了紅白理事會,並與村兩委簽訂《紅白理事會承諾書》,年終村兩委對各姓紅白理事會進行考核,每年都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評比活動一次,對婚喪嫁娶活動中嚴格按村委會規定的煙、酒、菜和煙花爆竹標準執行的農戶給予2000元的獎勵。在光山,目前已有8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通過扶貧扶志,全縣農村婚喪嫁娶費用明顯降低,封建迷信、陳規陋習得以破除,文明鄉風初步樹立。

2、唱響光山好聲音,樹立新風正氣。歌能傳情,更能詠志。為了激發全縣幹部群眾愛光山、加油幹、奔小康,由光山本土文藝工作者于2016年底,精心創作了《我愛你,光山》、《共同奔小康》兩首歌。歌曲中飽含了廣大幫扶幹部與貧困群眾魚水情深和對美麗光山、智慧光山的熱愛之情。創作成功之後,得到中國文聯、省市文藝屆的充分肯定,更是得到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的熱愛,成為各種演出活動的必唱歌曲。特別在學校,縣教育部門從2017年3月開始,在農村中小學校中開展了學唱兩首歌活動,並從11月開始,分學校分年級開展“學唱兩首歌”歌詠比賽,目前,各農村中小學校已經累計開展500多場歌詠比賽。在現今的光山,不論是機關單位,還是在學校、在鄉村,到處都飄蕩著這兩首歌優美的旋律。幹部群眾、學生每當唱起這兩首歌時,一種做為一名光山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就油然而生。

3、創建“文明村院”,引領文明新風

一個整潔乾淨的環境最能代表一個人的精氣神。一個愛乾淨、講衛生的農戶,即使貧窮,也代表著他勤勞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光山縣扶貧先扶志活動中,“文明村院”創建是一項重要內容,更是一項考核內容。“文明村院”建設活動開展以來,廣大幫扶人與幫扶戶一起,按照“五淨一規範”(即:庭堂乾淨、住室乾淨、廚房乾淨、廁所乾淨、個人衣著乾淨,電線煤氣等物品擺放規範)的要求,齊動手,整潔庭院,打掃衛生,清除垃圾,既聯絡了感情,又轉變的形象,營造了從內到外的良好環境。同時,縣財政整合資金近1100萬元,按照每個貧困村5萬元、每個非貧困村2萬元的標準,對全縣“文明村院”工作進行獎補。

四、多措並舉激發“比志氣”動力

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主動脫貧、積極脫貧,有三個重要條件不可缺少。一是要有示範帶動;二要有反面震動;三要有政策推動。光山縣立足建立紅黑榜、先進人物示範廣場(示範街),同時出臺激勵鼓勵機制等舉措,有效地推動貧困戶主動脫貧的積極性,讓“脫貧光榮,貧困可恥”的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真正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一是廣泛開展評先活動,帶動群眾自主脫貧。全縣目前已有108個村廣泛開展了以 “脫貧之星”、“好媳婦”、“好婆婆”等為主要內容的系列評先活動,評選出各類先進人物4200餘人。對評選出來的先進典型,各鄉鎮紛紛採取張榜公佈、掛牌發證等方式在本地範圍內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同時,一年來,鄉村兩級共組建了90多支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報告團,開展了先進事蹟報告會370餘場,共計有51000餘人(次)群眾聆聽了先進事蹟報告。報告會上,本村評選出來的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現身說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產生了明顯的公信力、影響力。對各村將評比出來的脫貧之星、文明農戶、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人物,光山縣組織各鄉鎮製作成宣傳牌、宣傳榜,集中在文化廣場或一條街道主幹道進行展示,打造出先進示範廣場(或示範街),形成了示範效應。許多已經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主動要求成為脫貧之星、爭當“上榜”先進。馬畈鎮潘樓村脫貧之星張正龍,全家10口人不等不靠,耕種田地16畝,養豬12頭,再加上年輕人外出務工,家庭人均純收入已超過了8000元,2016年底,經本人主動書面申請,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磚橋鎮趙崗村脫貧之星朱道奇,流轉土地130餘畝,實現年增收10余萬元,自己脫貧後不忘帶動其他貧困戶致富,帶動貧困戶11人年增收1萬餘元。像這樣的情況,在光山已經普遍存在,“爭當脫貧星、不當落後戶”成為農村新風尚。

二是建立紅黑榜,引導貧困群眾向上向善。光山縣在村裡醒目位置設立扶志活動紅黑榜,紅榜主要用於宣傳扶貧扶志先進人物,表現特別優秀的先進人物,縣電視臺還將專題進行宣傳報導。黑榜主要用於曝光好吃懶做、等靠要思想嚴重及不孝老愛親的落後村民。紅黑榜建立之後,特別是黑榜的設立,充分利用了群眾最怕在村民面前出醜、在熟人面前丟人的心理,明顯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作用。以前理直氣壯的爭當“貧困戶”的少了,好吃懶做、胡攪蠻纏、賭博的少了,想致富、想發展的農民越來越多。仙居鄉張灣村張某,家中有老人還有兩個孩子,原本生活過得十分清貧卻喜愛打牌賭博,結果欠下不少外債。在幫扶責任人和村幹部的開導教育下,特別是看到別人都在努力發家致富,有了很大轉變。在幫扶人的幫助下,戒掉了賭癮,並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學習了養殖技術,辦了個小養雞場,有效地脫了貧,並在今年被評為村裡的脫貧之星,戴上了紅花,登上了紅榜。

三是出臺好政策,引領貧困群眾自主發展。大多數貧困戶尤其是深度困難群眾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發展動力不足。對此,光山縣利用“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政策,注重把扶志與扶產結合起來,通過產業獎補方式,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熱情,讓貧困群眾自主、自願參與產業發展之中。一是對貧困戶自主經營種植、養殖業,實現戶增收3500元以上的,一次性獎補2000元;二是對貧困戶發展產業專案的,均給予每戶5萬元以下的小額貼息信貸支持;三是對貧困戶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自主創業的,由縣扶貧辦憑培訓《結業證》、收費票據及創業就業證明,按“雨露計畫”培訓費、交通費標準補貼,每人予以最高3000元補貼。截至12月上旬,全縣通過自主創業或就業的貧困戶7215戶中,第一批通過驗收的近4500戶已經兌現了補貼,累計發放“多彩田園”補貼近900萬元。孫鐵鋪鎮龍台村貧困農戶李兵,在“多彩田園”扶貧政策的激勵下,積極參加技術培訓,在村合作社種植花菇,並籌措資金在自家房前屋後搭建大棚種植花菇,2016年收入3萬多元,順利實現脫貧。十裡鎮吳明村貧困戶張仕東利用“多彩田園”扶貧政策,得到5萬元的小額貼息信貸支持,將汪崗村民組一口十餘畝的水塘承包下來,走生態養殖和機械化種植的路子。一年下來,水塘裡的魚長大了,散養母雞開始下蛋,張仕東把魚和雞蛋拉到市場上去銷售。僅此一項,一年就增加收入4萬多元。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總書記關於“扶貧先扶志”的指示充分深入人心、真正見諸行動。當前的光山,每一個貧困村充滿的都是加油幹的精氣神、每一戶貧困戶洋溢的都是奔小康的自信心、每一位幫扶人迸發的都是愛光山的責任感,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各級幫扶幹部的脫貧攻堅鬥志日益高漲,“創一流、走前列”的步伐越來越堅定、成效越來越明顯。

為扶貧扶志築牢了一片新陣地。

1、建設大喇叭“聽”的陣地。播音宣傳一直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尤其是針對農村欠發達地區。光山縣抓牢這一傳統宣傳陣地,統一在全縣350多個村重新安裝起大喇叭,由縣委宣傳部和電視臺將十九大精神、扶貧扶志文藝節目、扶貧政策宣傳知識綜合製作成30分鐘左右宣傳音訊,利用農閒休息時間反復播放。農民驚喜地發現,沉寂多年的大喇叭又響起來了,既學到了知識,又豐富了業餘生活,同時為沉寂多年的鄉村平添了許多生機。

2、建設文化中心“樂”的陣地。為解決農村文化生活少、文化活動沒場地等問題,光山縣以中宣部百縣萬村綜合文化中心建設為樣板,縣財政整合涉農資金2400余萬元,先期在全縣112個村建設了村綜合文化中心。每個村文化綜合服務中心都嚴格按照一個廣場、一個戲臺、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套體育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音樂器材、一個籃球場“七個一”標準打造。文化中心的建成,為農民休閒娛樂提供了場所,轉變了一有閒置時間就“圍著牌桌轉”、沖著“教堂走”的生活習性,成為休閒健身的樂園、讀書養性的樂土、文明風尚的展示台、精神文明的大舞臺。據統計,從2016年到現在,各村建成的村文化中心共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700多場次。

3、建設“流動黨校”“學”的陣地。為了讓扶志宣傳做到長效化、接地氣、全覆蓋、無縫隙,光山縣創新建起了扶貧先扶志“流動黨校”。即:以縣委黨校和十多個行業部門為主體,組建縣級“流動黨校”,目前,已深入到20個鄉鎮106個貧困村開展了第一輪十九大精神宣傳暨扶貧政策宣講工作,共有11000多 人次的基層幹部群眾接受了宣講。各鄉鎮以“百姓宣講直通車”為主要形式,組建鄉級“流動黨校”,將文藝演出與黨的十九大宣傳、理論宣講、扶貧政策有獎知識問答相結合,吸引群眾走過來,通過流動演出進行政策宣講,目前共已開展1515場,參與活動的農村群眾近16萬人次。在村級,以本村幫扶責任人為主體組建宣講小分隊,走村串組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開展扶志宣傳、政策宣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一改過去固定單一的宣講方式,用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方式,真正將扶志的精神傳遞到千家萬戶,讓老百姓真正聽得懂、能領會,打造出一片黨的理論宣講、政策宣傳的教育新陣地。

三、文明創建倡樹“有志氣”風尚

黨風政風帶動影響著村風民風。在光山,你隨意走進一個村子,一幅幅精美的美德牆隨處可見。截至目前,按照每村建設不少於100平方米的標準,全縣農村共建設美德牆達到1.8萬平方米以上。一個個“聽黨話、跟黨走”的宣傳欄,一聲聲“一處幫一處,一方扶一方,走向富裕的路上合力一起闖”歌聲,讓人時時處處都融入文明的氛圍,注重文明的舉止。

1、著力移風易俗,刹住歪風邪氣。文殊鄉東嶽村十二戶姓氏都曬出了家規家訓,做出了移風易俗承諾,支部書記楊長家父親去世了,他帶頭不放花炮,喪事儉辦。每桌酒席開支不超過200元。晏河鄉帥窪村8個姓氏全部建立了紅白理事會,並與村兩委簽訂《紅白理事會承諾書》,年終村兩委對各姓紅白理事會進行考核,每年都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評比活動一次,對婚喪嫁娶活動中嚴格按村委會規定的煙、酒、菜和煙花爆竹標準執行的農戶給予2000元的獎勵。在光山,目前已有8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通過扶貧扶志,全縣農村婚喪嫁娶費用明顯降低,封建迷信、陳規陋習得以破除,文明鄉風初步樹立。

2、唱響光山好聲音,樹立新風正氣。歌能傳情,更能詠志。為了激發全縣幹部群眾愛光山、加油幹、奔小康,由光山本土文藝工作者于2016年底,精心創作了《我愛你,光山》、《共同奔小康》兩首歌。歌曲中飽含了廣大幫扶幹部與貧困群眾魚水情深和對美麗光山、智慧光山的熱愛之情。創作成功之後,得到中國文聯、省市文藝屆的充分肯定,更是得到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的熱愛,成為各種演出活動的必唱歌曲。特別在學校,縣教育部門從2017年3月開始,在農村中小學校中開展了學唱兩首歌活動,並從11月開始,分學校分年級開展“學唱兩首歌”歌詠比賽,目前,各農村中小學校已經累計開展500多場歌詠比賽。在現今的光山,不論是機關單位,還是在學校、在鄉村,到處都飄蕩著這兩首歌優美的旋律。幹部群眾、學生每當唱起這兩首歌時,一種做為一名光山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就油然而生。

3、創建“文明村院”,引領文明新風

一個整潔乾淨的環境最能代表一個人的精氣神。一個愛乾淨、講衛生的農戶,即使貧窮,也代表著他勤勞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光山縣扶貧先扶志活動中,“文明村院”創建是一項重要內容,更是一項考核內容。“文明村院”建設活動開展以來,廣大幫扶人與幫扶戶一起,按照“五淨一規範”(即:庭堂乾淨、住室乾淨、廚房乾淨、廁所乾淨、個人衣著乾淨,電線煤氣等物品擺放規範)的要求,齊動手,整潔庭院,打掃衛生,清除垃圾,既聯絡了感情,又轉變的形象,營造了從內到外的良好環境。同時,縣財政整合資金近1100萬元,按照每個貧困村5萬元、每個非貧困村2萬元的標準,對全縣“文明村院”工作進行獎補。

四、多措並舉激發“比志氣”動力

要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主動脫貧、積極脫貧,有三個重要條件不可缺少。一是要有示範帶動;二要有反面震動;三要有政策推動。光山縣立足建立紅黑榜、先進人物示範廣場(示範街),同時出臺激勵鼓勵機制等舉措,有效地推動貧困戶主動脫貧的積極性,讓“脫貧光榮,貧困可恥”的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真正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一是廣泛開展評先活動,帶動群眾自主脫貧。全縣目前已有108個村廣泛開展了以 “脫貧之星”、“好媳婦”、“好婆婆”等為主要內容的系列評先活動,評選出各類先進人物4200餘人。對評選出來的先進典型,各鄉鎮紛紛採取張榜公佈、掛牌發證等方式在本地範圍內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同時,一年來,鄉村兩級共組建了90多支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報告團,開展了先進事蹟報告會370餘場,共計有51000餘人(次)群眾聆聽了先進事蹟報告。報告會上,本村評選出來的脫貧攻堅先進人物現身說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產生了明顯的公信力、影響力。對各村將評比出來的脫貧之星、文明農戶、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人物,光山縣組織各鄉鎮製作成宣傳牌、宣傳榜,集中在文化廣場或一條街道主幹道進行展示,打造出先進示範廣場(或示範街),形成了示範效應。許多已經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主動要求成為脫貧之星、爭當“上榜”先進。馬畈鎮潘樓村脫貧之星張正龍,全家10口人不等不靠,耕種田地16畝,養豬12頭,再加上年輕人外出務工,家庭人均純收入已超過了8000元,2016年底,經本人主動書面申請,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磚橋鎮趙崗村脫貧之星朱道奇,流轉土地130餘畝,實現年增收10余萬元,自己脫貧後不忘帶動其他貧困戶致富,帶動貧困戶11人年增收1萬餘元。像這樣的情況,在光山已經普遍存在,“爭當脫貧星、不當落後戶”成為農村新風尚。

二是建立紅黑榜,引導貧困群眾向上向善。光山縣在村裡醒目位置設立扶志活動紅黑榜,紅榜主要用於宣傳扶貧扶志先進人物,表現特別優秀的先進人物,縣電視臺還將專題進行宣傳報導。黑榜主要用於曝光好吃懶做、等靠要思想嚴重及不孝老愛親的落後村民。紅黑榜建立之後,特別是黑榜的設立,充分利用了群眾最怕在村民面前出醜、在熟人面前丟人的心理,明顯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作用。以前理直氣壯的爭當“貧困戶”的少了,好吃懶做、胡攪蠻纏、賭博的少了,想致富、想發展的農民越來越多。仙居鄉張灣村張某,家中有老人還有兩個孩子,原本生活過得十分清貧卻喜愛打牌賭博,結果欠下不少外債。在幫扶責任人和村幹部的開導教育下,特別是看到別人都在努力發家致富,有了很大轉變。在幫扶人的幫助下,戒掉了賭癮,並在2016年下半年開始學習了養殖技術,辦了個小養雞場,有效地脫了貧,並在今年被評為村裡的脫貧之星,戴上了紅花,登上了紅榜。

三是出臺好政策,引領貧困群眾自主發展。大多數貧困戶尤其是深度困難群眾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發展動力不足。對此,光山縣利用“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政策,注重把扶志與扶產結合起來,通過產業獎補方式,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熱情,讓貧困群眾自主、自願參與產業發展之中。一是對貧困戶自主經營種植、養殖業,實現戶增收3500元以上的,一次性獎補2000元;二是對貧困戶發展產業專案的,均給予每戶5萬元以下的小額貼息信貸支持;三是對貧困戶參加專業技能培訓,自主創業的,由縣扶貧辦憑培訓《結業證》、收費票據及創業就業證明,按“雨露計畫”培訓費、交通費標準補貼,每人予以最高3000元補貼。截至12月上旬,全縣通過自主創業或就業的貧困戶7215戶中,第一批通過驗收的近4500戶已經兌現了補貼,累計發放“多彩田園”補貼近900萬元。孫鐵鋪鎮龍台村貧困農戶李兵,在“多彩田園”扶貧政策的激勵下,積極參加技術培訓,在村合作社種植花菇,並籌措資金在自家房前屋後搭建大棚種植花菇,2016年收入3萬多元,順利實現脫貧。十裡鎮吳明村貧困戶張仕東利用“多彩田園”扶貧政策,得到5萬元的小額貼息信貸支持,將汪崗村民組一口十餘畝的水塘承包下來,走生態養殖和機械化種植的路子。一年下來,水塘裡的魚長大了,散養母雞開始下蛋,張仕東把魚和雞蛋拉到市場上去銷售。僅此一項,一年就增加收入4萬多元。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總書記關於“扶貧先扶志”的指示充分深入人心、真正見諸行動。當前的光山,每一個貧困村充滿的都是加油幹的精氣神、每一戶貧困戶洋溢的都是奔小康的自信心、每一位幫扶人迸發的都是愛光山的責任感,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各級幫扶幹部的脫貧攻堅鬥志日益高漲,“創一流、走前列”的步伐越來越堅定、成效越來越明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