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歷史的榮光在這裡永存

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全景

三線建設微縮場景

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

部分場館正在建設中

三線企業生產的“高精尖”軍工產品

現場模擬體驗潛艇導彈發射

三線企業老職工向博物館捐贈歷史文物

三線企業中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

博物館展廳

曾經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

當年各族群眾參加到三線建設中

凝聚三線人心血的飛機

退役的高射炮

寫滿歷史的蒸汽機車

在這個不太寒冷的冬季,天空依然陽光明媚。我們走進都勻市“三線”博物館,一台台蒸汽機車、軍用飛機、高射炮、軍用雷達和電子軍工產品、機械設備等極具三線建設時期代表性的歷史文物猛然映入眼簾,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當年那段激情燃燒的生產和生活現場,真切感受到幾十萬建設者在貴州開拓“大三線”的那段艱苦歲月。

這裡是原都勻東方機床廠的廠區,在博物館大門前牆壁上,有幾個顯眼的特大數字“1964”,這是“大三線”建設的起始時間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特殊的年代,出於國防的需要,幾十萬大軍從東北、從華北、從華東、從華南彙聚到了“三線”(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地區,開始了中國西部建設史上可歌可泣的壯舉——“大三線建設”。而都勻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優勢,使之成為西南“三線建設”的電子軍工基地。

從建設時間節點來看,“三線”建設進展迅速。1964年9月,國務院國防辦確定都勻為電子工業基地。1965年6月,都勻“三線”第一家軍工單位38所在都勻破土動工。1966年2月,久達機械廠開工建設。1966年12月,083基地由貴陽搬遷到都勻辦公。隨後,083所屬的軍工廠、研究所、學校、醫院等17家單位相聚開工建設、投產、運行。此外還有貴定的幾家軍工廠,鐵道部的都勻橋樑廠、原二機部的都勻東方機床廠、惠水永安電機廠和險峰機床廠、電力部的都勻發電廠等三線工廠相繼開工,推動都勻和黔南州的經濟、文化、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科技迅速發展。

時隔半個世紀,曾經輝煌過的三線工廠現在還存在的已寥寥無幾,但曾經的三線建設給那一代人留下了太多的深刻記憶。

“我學校剛畢業的時候就在都勻制革廠工作,後來成為了裡面的設計師,80年代設計的皮鞋,現在看起來都沒有過時。”已經退休多年的周元老人回想起曾經的青春歲月還滿是激動。

得知博物館於12月28日開館,周元老先生將家裡珍藏多年的老照片、《都勻制革廠管理制度》一書以及黔南日報在90年代刊發的《都勻制革廠成立40周年》的報紙全部捐贈給了博物館,希望給後來人留下一些“三線”發展的記憶。

2016年謀劃設計,今年4月開始進場施工,規劃總用地2281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5884平方米的都勻市“三線”博物館於今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該博物館以“東方記憶”專案為主題,主要建設內容是對原東方機床廠進行改造升級,包括保留建築使用功能改造、新建工程(要求與原建築風格相協調、打造三線整體風格)、路網與園林工程、園區及濱江景觀綠化工程等幾大基礎部分,分為文博板塊、會展板塊、休閒娛樂板塊三大功能片區。

“館內搜藏的都是‘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文獻、圖片等,我們通過微縮場景再現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都勻市三線文化創意園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國雄介紹。

“三線”博物館以實物陳列為基礎,綜合運用高科技手段,強調情景式體驗與互動,以三線建設為起點,以共築中國夢為宗旨,以都勻“三線”企業、“三線”研究成果對強國夢想的貢獻為重點,突出“三線”精神傳承和電子軍工科普互動體驗,結合電子工業、齒輪、紅磚外牆等“三線”元素,復原曾經的生活場景和工作環境,打造集大“三線”、大歷史、大未來為一體的複合型文化廣場。

“我們曾經的奮鬥沒有被忘記。”這句話,是很多老三線前來參觀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溫故三線建設這段偉大的歷史,心中總會增加很多正能量,這是那時代的一個追憶,也是大家的精神高地。”曾經在久達機械廠付出青春和汗水的李慶蘭說。

在“三線建設”這個漫長的征程中,“三線人”始終秉承著“國為重、家為輕”的信念,在這片熱土上奉獻了全部青春。50年彈指一揮間,建設者們現在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但還有精力的“三線”工人們今天依然堅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傳承著“三線精神”。博物館工作人員張仁慧曾經是都勻毛麻紡織廠的工人,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毛麻紡織廠已經不復存在。但如今,張仁慧正在用另外一種方式,繼續為傳承“三線建設”精神作出努力。

“都勻‘三線’博物館的建設是展示都勻獨有的‘三線’建設歷史,重拾都勻‘三線’建設回憶,向參與都勻的‘三線’建設者表達崇敬的載體,同時也是對‘三線’精神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傳承。”李國雄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建成開放,讓沒有經歷過“三線”建設的青年一代,明晰歷史,感受國人的時代風貌和精神,感受軍工電子魅力,也進一步讓其發展成為都勻文化旅遊產業的亮點。

據有關歷史文獻介紹,1964年,毛澤東主席從存在新的世界戰爭的嚴重危險估計出發,指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的戰略佈局。歷時17年,涉及中國中西部13個省區市,國家累計投資2052億元人民幣,先後安排1100余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國國防實力增強、生產力佈局改善做出突出貢獻。

據統計,僅1964年至1975年的12年間,在三線建設的帶動下,貴州省初步形成了六盤水、遵義、都勻、凱裡、安順、開陽等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工業企業成倍增加。三線建設使貴州受益匪淺,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

曾經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

當年各族群眾參加到三線建設中

凝聚三線人心血的飛機

退役的高射炮

寫滿歷史的蒸汽機車

在這個不太寒冷的冬季,天空依然陽光明媚。我們走進都勻市“三線”博物館,一台台蒸汽機車、軍用飛機、高射炮、軍用雷達和電子軍工產品、機械設備等極具三線建設時期代表性的歷史文物猛然映入眼簾,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當年那段激情燃燒的生產和生活現場,真切感受到幾十萬建設者在貴州開拓“大三線”的那段艱苦歲月。

這裡是原都勻東方機床廠的廠區,在博物館大門前牆壁上,有幾個顯眼的特大數字“1964”,這是“大三線”建設的起始時間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特殊的年代,出於國防的需要,幾十萬大軍從東北、從華北、從華東、從華南彙聚到了“三線”(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地區,開始了中國西部建設史上可歌可泣的壯舉——“大三線建設”。而都勻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優勢,使之成為西南“三線建設”的電子軍工基地。

從建設時間節點來看,“三線”建設進展迅速。1964年9月,國務院國防辦確定都勻為電子工業基地。1965年6月,都勻“三線”第一家軍工單位38所在都勻破土動工。1966年2月,久達機械廠開工建設。1966年12月,083基地由貴陽搬遷到都勻辦公。隨後,083所屬的軍工廠、研究所、學校、醫院等17家單位相聚開工建設、投產、運行。此外還有貴定的幾家軍工廠,鐵道部的都勻橋樑廠、原二機部的都勻東方機床廠、惠水永安電機廠和險峰機床廠、電力部的都勻發電廠等三線工廠相繼開工,推動都勻和黔南州的經濟、文化、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科技迅速發展。

時隔半個世紀,曾經輝煌過的三線工廠現在還存在的已寥寥無幾,但曾經的三線建設給那一代人留下了太多的深刻記憶。

“我學校剛畢業的時候就在都勻制革廠工作,後來成為了裡面的設計師,80年代設計的皮鞋,現在看起來都沒有過時。”已經退休多年的周元老人回想起曾經的青春歲月還滿是激動。

得知博物館於12月28日開館,周元老先生將家裡珍藏多年的老照片、《都勻制革廠管理制度》一書以及黔南日報在90年代刊發的《都勻制革廠成立40周年》的報紙全部捐贈給了博物館,希望給後來人留下一些“三線”發展的記憶。

2016年謀劃設計,今年4月開始進場施工,規劃總用地2281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5884平方米的都勻市“三線”博物館於今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該博物館以“東方記憶”專案為主題,主要建設內容是對原東方機床廠進行改造升級,包括保留建築使用功能改造、新建工程(要求與原建築風格相協調、打造三線整體風格)、路網與園林工程、園區及濱江景觀綠化工程等幾大基礎部分,分為文博板塊、會展板塊、休閒娛樂板塊三大功能片區。

“館內搜藏的都是‘三線’建設時期極具代表性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文獻、圖片等,我們通過微縮場景再現當時的生產生活場景。”都勻市三線文化創意園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國雄介紹。

“三線”博物館以實物陳列為基礎,綜合運用高科技手段,強調情景式體驗與互動,以三線建設為起點,以共築中國夢為宗旨,以都勻“三線”企業、“三線”研究成果對強國夢想的貢獻為重點,突出“三線”精神傳承和電子軍工科普互動體驗,結合電子工業、齒輪、紅磚外牆等“三線”元素,復原曾經的生活場景和工作環境,打造集大“三線”、大歷史、大未來為一體的複合型文化廣場。

“我們曾經的奮鬥沒有被忘記。”這句話,是很多老三線前來參觀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溫故三線建設這段偉大的歷史,心中總會增加很多正能量,這是那時代的一個追憶,也是大家的精神高地。”曾經在久達機械廠付出青春和汗水的李慶蘭說。

在“三線建設”這個漫長的征程中,“三線人”始終秉承著“國為重、家為輕”的信念,在這片熱土上奉獻了全部青春。50年彈指一揮間,建設者們現在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但還有精力的“三線”工人們今天依然堅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傳承著“三線精神”。博物館工作人員張仁慧曾經是都勻毛麻紡織廠的工人,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毛麻紡織廠已經不復存在。但如今,張仁慧正在用另外一種方式,繼續為傳承“三線建設”精神作出努力。

“都勻‘三線’博物館的建設是展示都勻獨有的‘三線’建設歷史,重拾都勻‘三線’建設回憶,向參與都勻的‘三線’建設者表達崇敬的載體,同時也是對‘三線’精神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傳承。”李國雄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建成開放,讓沒有經歷過“三線”建設的青年一代,明晰歷史,感受國人的時代風貌和精神,感受軍工電子魅力,也進一步讓其發展成為都勻文化旅遊產業的亮點。

據有關歷史文獻介紹,1964年,毛澤東主席從存在新的世界戰爭的嚴重危險估計出發,指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的戰略佈局。歷時17年,涉及中國中西部13個省區市,國家累計投資2052億元人民幣,先後安排1100余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為中國國防實力增強、生產力佈局改善做出突出貢獻。

據統計,僅1964年至1975年的12年間,在三線建設的帶動下,貴州省初步形成了六盤水、遵義、都勻、凱裡、安順、開陽等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工業企業成倍增加。三線建設使貴州受益匪淺,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的巨大進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