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低學歷等於沒資格接受優質教育嗎

如今的小學比大學還難考了。 相信許多家長做夢都沒有想到, 脫離了高考魔掌十幾年後, 會在自己孩子的小學入學考試中被“羞辱”。

某民辦幼升小“奇葩”考題刷屏朋友圈, 除此之外, 學校在做家庭背景調查時居然需要查爸爸媽媽, 爺爺奶奶的學歷和畢業院校。 儼然是要“查三代”的節奏。

家庭背景調查需要填寫爺爺奶奶的學歷

這家學校並不是孤例, 此前在廣州和濟南也有一些學校對家長的最低學歷提出了要求。

如果因為孩子笨, 過不了學校的入學資格試, 那家長心裡尚能接受, 但僅僅是因為家長學歷不行而將自己的孩子拒之門外, 這任誰也無法認同。 被曝光之後教育局都有跟進, 學校也表態改進。 然而事情並沒有因為此就會結束, 學校仍然會用其他方式篩選學生。 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理由, 總之就是要利用一切考家長的機會找到學校最想要的學生。

為什麼學校會篩選家長呢?某電視節目提到了一個事例, 或許可以提供借鑒。 兩個都需要接受價值20萬耳蝸移植的孩子, 家長教育水準高, 生活條件稍好的家庭最終勝出, 而不是那種最慘的家庭。 理由就是效率, 教育水準高的家庭有能力也有時間為孩子提出必要的基礎教育,

有助於孩子恢復說話功能。

查家長學歷的方式從根本上而言, 是有違教育公平的, 《教育法》當中也沒有規定學生能否接受教育的標準有家長學歷這條。

既然如此, 為何一些學校, 特別是知名學校還是會考家長呢?名校不僅僅只是師資力量的優勢, 同樣也有學生本身的優勢存在。 而學生本身的優勢往往是家庭所帶來的, 那些連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家庭, 自然沒有時間花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 從教育效率上來看, 家長學歷高, 家庭背景好, 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家庭指導, 節省學校的時間。

作為學校, 要想保持自己的優勢, 就必須在始終具備以上兩個優勢存在, 師資力量是學校可控的,

但學生品質並不是學校可控的, 學校需要精准地找到那些優質學生。 這也是為何這種考家長的入學政策屢屢被曝, 但從未根絕。 甚至網上還有傳言, 某些學校會因為家長身材過於肥胖而拒絕孩子的, 理由是缺乏自製力。 換句話而言, 就是學校覺得孩子難管, 家長也不會管。 這些學校的邏輯就是, 精准地找到那個可以跟學校配合好的家長, 這樣可以提升整體的教學品質和教學效率。

解放之初, 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 如果當時的學校也是執行這種查家長學歷的政策, 基本上中國的教育早就結束了。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 特別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 教育成為階層流動最大的動能。 因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社會階層的分層越來越多。

但這種“查三代”的入學標準讓教育的階層流動功能減弱, 優勢階層接受優勢教育, 繼續保持優勢, 而劣勢階層則只能靠運氣了。

那些學歷不太好的家長, 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可控的原因導致自己未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他們的孩子無法接受好教育的理由。 對於他們而言, 教育公平不只是口號, 更可能是命運的改變, 用家庭背景來作為提供優質教育的理由, 等於是收回了那些家庭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 可見, 學歷的高低, 不僅影響個人的命運, 更和下一代息息相關, 看到這裡, 低學歷的你, 也該想想如何提升學歷的問題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