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龍蝦養殖迅猛,但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目前, 小龍蝦養殖發展迅速, 養殖面積不斷擴大, 養殖人群日益增大, 在養殖過程中, 會出現很多想不到的問題, 如不及時正確處理, 將會造成小龍蝦的病害或死亡, 制約小龍蝦的產業的發展。

一、小龍蝦養殖前期, 做池塘準備工作的時候, 常常會遇見一些問題, 如果處理不好, 會給小龍蝦養殖帶來損失。

1、低溫肥水

養殖肥水是小龍蝦養殖越冬過程中必須進行的, 水體呈現翠綠和茶色為好, 現階段常用肥料有複合肥, 生物肥, 各有特點, 一般冬春季節常用肥水方法為解毒之後, 使用生物肥, 不必刻意追求綠藻水、矽藻水,

水體溶氧高, 水草好, 水體清亮不長青苔穩定即可。

2、 接菌種

待春季水溫達到10℃以上之後微生物活動加強, 此時應接入枯草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菌成為優勢菌種。 可以起到淨化水質, 預防青苔, 減少發病的作用。

3 、除青苔

若水體過淺或者水體清瘦較易長青苔,

一般加深水位, 用一些青苔藥處理即可, 清除青苔之後肥水即可。 但要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若水體青苔已經過多處理則比較難。

二、在小龍蝦養殖期間, 會發生一些病害, 4月中旬開始, 很多養殖戶為了能多賣點蝦, 每天不間斷連續起蝦, 因此不達規格的小蝦容易在起蝦、放蝦過程中受傷, 進而導致細菌感染引起發病死亡;

1、肝膽綜合征。 5月份, 溫度升高, 小龍蝦的吃食量也增大, 養殖戶為了讓小龍蝦能夠儘快上市, 便盲目增加投喂量, 喂高蛋白飼料, 導致蝦的肝臟負荷重, 容易誘發肝膽綜合征, 導致小龍蝦發病時大量死亡。

2、溶氧缺乏。 5月份有些蝦池的伊樂藻長勢過於濃密, 甚至長出了水面, 養殖戶卻沒有及時分行和割草頭,

伊樂藻長出水面不及時割草頭就易死亡、腐爛進而敗壞水質過多的草也會和小龍蝦爭奪空間和溶氧, 還有一些養殖戶蝦池沒種草, 溫度高蝦沒有遮陽蛻殼的場所, 易形成紅蝦, 也不利於蛻殼, 因此小龍蝦的規格較小。

3、養殖過程中小龍蝦蛻殼是最為關鍵的, 只有蝦蛻殼了才能生長, 經常養殖戶會看到小龍蝦蛻殼不遂, 或是蛻了殼後就死了, 亦或是被大蝦給吃了;很多小龍蝦養殖新手放苗時不清楚要放多少, 有些養殖戶也為了追求高產, 把密度放得比較大, 早期溫度低, 蝦苗規格小問題不大, 但後期蝦逐漸長大, 溫度升高, 吃食量也增大, 因此容易把水體搞渾, 夾草嚴重, 也易缺氧;

小龍蝦養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疾病及防治措施:

1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種病毒病, 爆發情況和水體溫度、水質情況及蝦的體質有直接關係。 一般爆發時間為5、6月份。 可通過經常加注新水降低水溫, 用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及通過內服微量元素增強體質或降低養殖密度來預防。

目前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案。

2軟殼病

病因:體內缺鈣, 另外, 光照不足、pH值長期偏低, 池底淤泥過厚、蝦苗密度過大、長期投喂單一餌料也可導致本病。

症狀:蝦殼軟薄、體色不紅、活動力差、覓食不旺、生長緩慢、協調能力差。

預防:(1)冬季清淤;(2)用生石灰清塘, 放苗後每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潑灑;(3)控制放養密度;(4)池內水草面積不超過池塘面積30%;(5)投餌多樣化, 適當增加含鈣餌料。

3爛殼病

病因:由假單胞菌、氣單胞菌、黏細菌、弧菌或黃桿菌感染所致。

症狀:病蝦殼上有明顯潰爛斑點, 斑點呈灰白色, 嚴重潰爛時呈黑色, 斑點下陷, 出現空洞, 最後導致內部感染, 甚至死亡。

預防:(1)運輸投苗時操作要細緻, 傷殘不入池, 苗種下塘前用3%食鹽水消毒5分鐘;(2)平時操作小心, 儘量不傷苗;(3)保持池水清潔;(4)投餌充足;(5)每15~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4黑鰓病

病因:蝦鰓受真菌感染所致。

症狀:鰓部由肉色變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變黑,鰓組織萎縮壞死。患病的幼蝦活動無力,多數在池底緩慢爬行,停食。患病的成蝦常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不進洞穴,行動緩慢,最後因呼吸困難而死。

預防:(1)更換池水,及時清除殘餌和池內腐敗物;(2)用25毫克/升生石灰,定期消毒水體;(3)經常投喂青綠飼料;(4)在成蝦養殖中後期,在池內放些蟾蜍。

5纖毛蟲病

病因:由纖毛蟲寄生所致,主要寄生種類包括聚縮蟲、鐘形蟲、單縮蟲和累枝蟲等。

症狀:體表、附肢、鰓上附著汙物,蝦體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絮狀物,致使小龍蝦活動力減弱,食欲減退。

預防:(1)保持池水清新;(2)清除池內汙物;(3)冬季清淤。

6螯蝦瘟疫病

病因:由真菌引起。

症狀:病蝦體表有黃色或褐色斑點,在附肢和腿炳基部可發現真菌的絲狀體。病蝦呆滯,活動減弱或活動不正常,嚴重時會造成病蝦大量死亡。

預防:(1)保持水體清新,維持正常水色和透明度;(2)適當控制放養密度;(3)冬季清淤;(4)平時注意消毒。

7爛尾病

病因:小龍蝦受傷、相互殘食或被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

症狀:感染初期病蝦尾部有小瘡,邊緣潰爛、壞死或殘缺不全,隨著病情惡化,潰爛由邊緣向中間發展,嚴重感染時,病蝦整個尾部潰爛掉落。

預防:(1)運輸和投放蝦苗蝦種時,不要堆壓和損傷蝦體;(2)養殖期間餌料要投足、投勻。

8出血病

病因:由產氣單胞菌引起。

症狀:病蝦體表佈滿了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特別是附肢和腹部較為明顯,肛門紅腫,不久死亡。

預防:(1)保持水體清新,維持正常水色和透明度;(2)冬季清淤;(3)平時注意消毒。

9水黴病

病因:由水黴菌感染所致。

症狀:病蝦體表附生一種灰白色、棉絮狀菌絲,患病的蝦一般很少活動,不覓食,不進入洞穴。

預防:(1)當水溫上升至15℃以上時,每15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2)割去過旺水草,增加日照;(3)杜絕傷殘蝦苗入池,長了水黴死魚不能作飼料;(4)每立方米水體按2克五倍子煎汁,稀釋後潑灑全池。

10蛻殼不遂

病因:生長的水體缺乏某種元素。

症狀:病蝦在其頭胸部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痕,全身發黑。

預防:(1)每15~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2)每月用過磷酸鈣1~2毫克/升化水全池潑灑。

治療:(1)飼料中拌入1‰~2‰蛻殼素;(2)飼料中拌入骨粉、蛋殼粉等增加飼料中鈣質。

11水腫病

病因:小龍蝦腹部受傷後感染嗜水氣單胞菌。

症狀:病蝦頭胸內水腫,呈透明狀。病蝦匍匐池邊草叢中,不吃不動,最後在池邊淺水灘死亡。

防治:在生產操作中,儘量減少小龍蝦受傷。

12凍傷病

病因:在水溫低於4℃時,蝦將會凍傷。

症狀:龍蝦凍傷時,頭胸甲明顯腫大,腹部肌肉出現白斑,隨著病情加重,白斑也由小而大,最後擴展到整個軀體。病蝦初呈休克狀態,平臥或側臥在潛水草叢裡。嚴重時,出現麻痹、僵直等症狀,不久死亡。

防治:(1)早冬期,當水溫降到10℃以下,應加深水位;(2)在越冬期間,可在池中投有機肥或稻草,促使水底微生物發酵,提高水溫;(3)在秋冬季,注意多投含脂肪性餌料,如豆餅、花生餅、菜籽餅等。

13痙攣病

病因:在高溫季節,由於經常捕撈,成蝦受驚嚇造成。

症狀:主要症狀是成蝦腹部彎曲,嚴重的個體頭胸部以下至尾部明顯僵硬,並側臥在水底不動,捕上後長時間不能恢復正常,輕者雖能做短暫劃動,可身體呈駝背形,伸展不開,還有的病蝦腹部變白,但不透明。

防治:(1)在高溫季節儘量避免捕撈;(2)生產中要經常換新水,提高水位,改善水質;(3)發病後,要及時加注新水,連續5天。

14畸形病

病因:池水中重金屬鹽類過多和某種營養元素缺乏造成。

症狀:病蝦身體彎曲,有的尾部彎曲,有的尾部萎縮,有的附肢上剛毛變彎,甚至殘缺不全。幼體趨光性較差,活動無力,多數沉入水底,蛻殼十分困難。

防治:(1)加強飼養管理,多喂含鈣、磷及營養豐富的飼料;(2)親蝦在抱卵孵化時,控制水溫22~25℃為宜,同時要嚴格禁止重金屬鹽入池,如鋅、銅、鉻等,保持池水清潔無污染。

15泛池

病因:主要是池水缺氧。

症狀:池蝦在缺氧時,煩躁不安,到處亂竄,有時成群爬到岸邊草叢中不動,還有的爬上岸,如離開池水時間長了導致死亡。

防治:(1)冬閒期間,要及時清除過多淤泥,凍曬池底;(2)使用已經發酵的有機肥,控制水質過濃;(3)控制蝦種放養密度;(4)常加新水,保持池水清爽。

小龍蝦的病害都與養殖池塘或稻田的底質、水質有關,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堅持每10天進行改底和解水,長期保持地質和水質清新,為小龍蝦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既能減少小龍蝦病害的發生,又能促進小龍蝦生長。

儘量不傷苗;(3)保持池水清潔;(4)投餌充足;(5)每15~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4黑鰓病

病因:蝦鰓受真菌感染所致。

症狀:鰓部由肉色變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變黑,鰓組織萎縮壞死。患病的幼蝦活動無力,多數在池底緩慢爬行,停食。患病的成蝦常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不進洞穴,行動緩慢,最後因呼吸困難而死。

預防:(1)更換池水,及時清除殘餌和池內腐敗物;(2)用25毫克/升生石灰,定期消毒水體;(3)經常投喂青綠飼料;(4)在成蝦養殖中後期,在池內放些蟾蜍。

5纖毛蟲病

病因:由纖毛蟲寄生所致,主要寄生種類包括聚縮蟲、鐘形蟲、單縮蟲和累枝蟲等。

症狀:體表、附肢、鰓上附著汙物,蝦體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絮狀物,致使小龍蝦活動力減弱,食欲減退。

預防:(1)保持池水清新;(2)清除池內汙物;(3)冬季清淤。

6螯蝦瘟疫病

病因:由真菌引起。

症狀:病蝦體表有黃色或褐色斑點,在附肢和腿炳基部可發現真菌的絲狀體。病蝦呆滯,活動減弱或活動不正常,嚴重時會造成病蝦大量死亡。

預防:(1)保持水體清新,維持正常水色和透明度;(2)適當控制放養密度;(3)冬季清淤;(4)平時注意消毒。

7爛尾病

病因:小龍蝦受傷、相互殘食或被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

症狀:感染初期病蝦尾部有小瘡,邊緣潰爛、壞死或殘缺不全,隨著病情惡化,潰爛由邊緣向中間發展,嚴重感染時,病蝦整個尾部潰爛掉落。

預防:(1)運輸和投放蝦苗蝦種時,不要堆壓和損傷蝦體;(2)養殖期間餌料要投足、投勻。

8出血病

病因:由產氣單胞菌引起。

症狀:病蝦體表佈滿了大小不一的出血斑點,特別是附肢和腹部較為明顯,肛門紅腫,不久死亡。

預防:(1)保持水體清新,維持正常水色和透明度;(2)冬季清淤;(3)平時注意消毒。

9水黴病

病因:由水黴菌感染所致。

症狀:病蝦體表附生一種灰白色、棉絮狀菌絲,患病的蝦一般很少活動,不覓食,不進入洞穴。

預防:(1)當水溫上升至15℃以上時,每15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2)割去過旺水草,增加日照;(3)杜絕傷殘蝦苗入池,長了水黴死魚不能作飼料;(4)每立方米水體按2克五倍子煎汁,稀釋後潑灑全池。

10蛻殼不遂

病因:生長的水體缺乏某種元素。

症狀:病蝦在其頭胸部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痕,全身發黑。

預防:(1)每15~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2)每月用過磷酸鈣1~2毫克/升化水全池潑灑。

治療:(1)飼料中拌入1‰~2‰蛻殼素;(2)飼料中拌入骨粉、蛋殼粉等增加飼料中鈣質。

11水腫病

病因:小龍蝦腹部受傷後感染嗜水氣單胞菌。

症狀:病蝦頭胸內水腫,呈透明狀。病蝦匍匐池邊草叢中,不吃不動,最後在池邊淺水灘死亡。

防治:在生產操作中,儘量減少小龍蝦受傷。

12凍傷病

病因:在水溫低於4℃時,蝦將會凍傷。

症狀:龍蝦凍傷時,頭胸甲明顯腫大,腹部肌肉出現白斑,隨著病情加重,白斑也由小而大,最後擴展到整個軀體。病蝦初呈休克狀態,平臥或側臥在潛水草叢裡。嚴重時,出現麻痹、僵直等症狀,不久死亡。

防治:(1)早冬期,當水溫降到10℃以下,應加深水位;(2)在越冬期間,可在池中投有機肥或稻草,促使水底微生物發酵,提高水溫;(3)在秋冬季,注意多投含脂肪性餌料,如豆餅、花生餅、菜籽餅等。

13痙攣病

病因:在高溫季節,由於經常捕撈,成蝦受驚嚇造成。

症狀:主要症狀是成蝦腹部彎曲,嚴重的個體頭胸部以下至尾部明顯僵硬,並側臥在水底不動,捕上後長時間不能恢復正常,輕者雖能做短暫劃動,可身體呈駝背形,伸展不開,還有的病蝦腹部變白,但不透明。

防治:(1)在高溫季節儘量避免捕撈;(2)生產中要經常換新水,提高水位,改善水質;(3)發病後,要及時加注新水,連續5天。

14畸形病

病因:池水中重金屬鹽類過多和某種營養元素缺乏造成。

症狀:病蝦身體彎曲,有的尾部彎曲,有的尾部萎縮,有的附肢上剛毛變彎,甚至殘缺不全。幼體趨光性較差,活動無力,多數沉入水底,蛻殼十分困難。

防治:(1)加強飼養管理,多喂含鈣、磷及營養豐富的飼料;(2)親蝦在抱卵孵化時,控制水溫22~25℃為宜,同時要嚴格禁止重金屬鹽入池,如鋅、銅、鉻等,保持池水清潔無污染。

15泛池

病因:主要是池水缺氧。

症狀:池蝦在缺氧時,煩躁不安,到處亂竄,有時成群爬到岸邊草叢中不動,還有的爬上岸,如離開池水時間長了導致死亡。

防治:(1)冬閒期間,要及時清除過多淤泥,凍曬池底;(2)使用已經發酵的有機肥,控制水質過濃;(3)控制蝦種放養密度;(4)常加新水,保持池水清爽。

小龍蝦的病害都與養殖池塘或稻田的底質、水質有關,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堅持每10天進行改底和解水,長期保持地質和水質清新,為小龍蝦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既能減少小龍蝦病害的發生,又能促進小龍蝦生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