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白塔的白塔山

沒有白塔的白塔山

作者/李建華

中國有多處名勝以塔聞名。 遠到杭州的雷峰塔、六和塔, 蘇州的虎丘斜塔, 北京北海的白塔, 西安的大雁塔;近到大理的三塔、昆明的東西寺塔。 塔因與佛教有關, 又稱“佛塔”、“浮屠”。 “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塔也大多建於山頂、山腰或山腳。 因此也有一些山因塔而聞名, 如延安寶塔山, 唐宋時即以佛塔聞名於西北邊陲, 近代, 更以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紅色首都——延安的標誌和象徵而聞名於世。 再如玉溪紅塔山, 本名“白塔山”, 因山頂聳立有元代所建白塔而得名, “白塔夕照”成為新興(玉溪舊稱)一景。

1958年將白塔塗為紅色, 更名為“紅塔山”, 其景亦由“紅塔朝暉”所取代。 玉溪捲煙廠所產名煙以“紅塔山”為名, 其後成立的以捲煙工業為主體的紅塔集團, 亦以紅塔註冊, 更使“紅塔山”享譽全球, “白塔山”的名稱反而被漸漸遺忘了。

富民也有一座白塔山。 而且同樣鮮為人知。

富民小壩子方圓只有幾公里, 周圍都是層層疊疊的山嶺。 老青山、馬櫻山、靈芝山、天馬山、大營山環伺四方。 不過這些都是大山, 非有幾個時辰不能登臨。 離城較近的登山去處, 最好就是城西的伽峰山。 伽峰山雖然算不上高大, 但它天生就一副如春筍出土的嬌容, 奇峰突起于壩子邊, 山勢奇崛, 森林茂密, 文物古跡眾多, 離縣城又不遠, 的確是一個茶餘飯後散步修心的好去處。

無奈, 旅遊開發以後, 伽峰山關起了大門, 收起了門票。 但只圖隨便出門散步散心的人們, 就斷了這念想。

那麼, 白塔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伽峰山旁邊的白塔山, 就是這樣的小山。

在縣城西望, 正面就是白塔山, 從螳螂川邊瓦窯村後向北綿延,

隔伽峰山與金頂山(菜籽頂)並排。 背後就是玉屏一般的巍巍馬櫻山。

說“白塔山”鮮為人知, 其實是因為人們大多只知道它叫“美女山”。 1985年《富民縣誌》有記載:“美女山, 曾名臥雲山。 位於縣城西二公里, 富民中學後面, 由幾個小山組成。 海拔2056米。 人們站在大營山眺望, 可看出這座山的形狀似一美女仰睡, 故名。 ”

“美女山”是以形得名, “白塔山”則是以塔得名。 究其本名, 則應以史載“臥雲山”為准。

其實, 沒有白塔以前, 山名就叫“臥雲山”。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富民縣誌》就記載:“臥雲山, 在縣西二裡, 上有白塔, 今遷學於其麓。 ”可見白塔在明末清初時就已經存在, 可惜後來已經不在了。 怎麼不在了呢?損毀?坍塌?現在已無法考證。 富民鄉間倒是流傳著一個傳說。

明末清初, 臥雲山上建有一所佛教寺院——白塔寺, 白塔寺的上方又建有一座白塔。 塔高約15米, 四方形, 塔是建在一個磚砌的須彌座上。 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組成。 塔內空心, 內有佛龕, 上有佛像, 共七級, 塔頂為寶蓋式, 四角有銅鈴, 風吹“叮咚”作響。

遠在富民壩子中仰望, 就可以望見這座白塔高高威風凜凜地聳立在白塔山巔。

富民地處雲南省會昆明市西北, 南有省會昆明作為藩蔽, 北扼武定南關的咽喉, 素有“滇北鎖鑰”之稱。 螳螂川從城中穿過, 氣候溫和, 土壤肥沃;雨量充足, 良田萬畝;風景秀麗, 人民生活豐衣足食。 特別是每逢農曆初3、6、9日的趕街日, 車來人往, 熱鬧非常, 一片富庶景象。 所以元朝初期即命名“富民”。 羅次縣與富民縣毗鄰, 從西北方向來富民, 只有一山之隔, 步行五六個小時便可到達。 所以, 羅次縣百姓就常來富民趕街。 他們到了富民, 非常喜愛富民的山山水水, 羡慕富民人民的幸福生活。 但他們百思而不得其解:為什麼富民縣這麼富有, 而羅次縣卻赤貧一片?回去向縣令訴苦, 縣令也很無奈:“富民土質好、水好,我們沒有人家的條件,這是老天註定的,我有什麼辦法?”窮則思變。有人就去求地理先生。地理先生掐指一算說:“這都是富民白塔山上的白塔‘鎮壓’所致,明媚的青山和秀麗的河水都被他們霸佔了,留給我們的是光禿禿的荒山和乾涸的小河,並且白塔里佛菩薩又保佑著他們,所以,富民就富裕,我們就貧窮。只有把他們的白塔毀了,把菩薩搬過來,我們羅次才會好起來!”窮山惡水出刁民。一群年輕力壯的羅次人趁著月黑風高之時偷偷溜到富民白塔山,用鋤頭、撬杆、鐵捶,三下五除二就把白塔拆毀,抬著菩薩連夜趕回了羅次。在羅次重建了一座白塔供奉菩薩。從此,羅次壩子逐漸變得風調雨順,山青水美,百姓生活也逐漸富足起來了。

這恐怕只是無稽之談,但也可印證白塔山上確實有過白塔。至於白塔何時消失,沒有具體記載。倒是《雍正富民縣誌》的記載可以推斷一下:“臥雲山,在縣西二裡,上有白塔,傾圮已久。康熙四十九年(1710),縣令遷建學宮於其麓。”《雍正富民縣誌》成書於1731年(雍正九年),也就是說,康熙五十一年(1712)還在山上的白塔,就是在這不到20年間坍塌的。至於是不是被羅次人拆毀,這就無據可稽了。

至於傳說中的白塔寺,未見於任何記載,估計也只是杜撰而已。

所以,今人既不見山上白塔,更不見傳說中的白塔寺,這“白塔山”的名字也就無從叫起,還不如就其形象而呼“美女山”更直觀了。好在以形似而命名的名山也不少,如龍山虎山獅山狼山,甚或至於昆明西山被譽為“睡美人山”等等。至於“美女山”到底像不像美女仰臥,那就任由觀賞者天馬行空馳騁想像力了。

從欣賞的角度說,我倒是喜歡它的古名“臥雲山”。這個命名其實也非常形象。

富民小壩子周圍群山環繞,空氣流通不夠通暢,冬季容易形成大霧;螳螂川如玉帶一般從壩子中間蜿蜒北折,冬天河面水汽蒸騰,也易形成霧氣。所以,冬天的富民,清晨常見大霧。早晨九點十點,沿上文明村後古道,經小柏枝林,緩緩登上白塔山頂,只見腳下的富民壩子宛如雲海,太陽早已升起在大營山頂,而臥雲山從山腰以下仍然籠罩在雲霧之中,山腳的文廟、西莊、瓦窯,以及壩子中的縣城,蹤影全無。隨著霧氣漸漸消散,一幢幢高樓影影綽綽地漸漸顯露出來,猶如海市蜃樓一般。白塔山猶如雄臥于白雲之中。

若是晴朗的早晨,欣賞富民的雲,是個不錯的選擇。富民壩子中向西眺望,遠處的馬櫻山,山頂全籠罩在雲中,雲線整整齊齊,遠看更像其古名“玉屏”;西北的老青山,古名“白雲蕩山”,這時候看去更加形象,山頂沒入白雲中,山腰白雲繚繞。近處的白塔山、金頂山,山腰也有幾縷白雲,緩緩流動,漸漸上升、飄逝。

你說,這“臥雲山”一名豈不是名副其實?

清末,曾任昆明妙高寺、曇華寺住持的詩僧續亮(富民永安莊人),在其詩集《梅庵詩草》中,曾有一首五言詩《臥雲山訪妙峰不遇》:

來時春欲暮,一路采新薇。

曲徑多芳草,雲峰空翠微。

猿攀古藤上,烏背夕陽飛。

落落孤松下,月明人未歸。

續亮的詩歌,深受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谷先生推崇。袁嘉穀在著作《臥雪詩話》中,贊《梅庵詩草》“步驟盛唐”,並評價續亮的“猿攀古藤上,烏背夕陽飛”等詩句“非中唐以後語”。續亮出生于富民,但半生基本在昆明各佛寺中度過。這首《臥雲山訪妙峰不遇》,所寫環境清幽,但既然白塔寺都無據可查,清末的富民臥雲山上是否有寺廟、僧人,更是無可查對,所以我不敢斷定此詩寫的是富民臥雲山,也許是昆明臥雲山也難說。

我的母校就在臥雲山下,三十多年前我在這兒求學三年,現在又在這兒工作了十多年。我曾無數次登上這臥雲山,俯瞰我的母校,俯瞰美麗富民。每天上班路上,我都要由東向西穿過富民壩子,臥雲山,就在我的前方,因此,我看慣了雨中、霧中、朝陽中的臥雲山,對臥雲山的春夏秋冬遠景了然於胸。

只是,我也如家鄉的凡人一樣,最早只知道它叫美女山,而且認為它根本沒有任何美感。因為,學生時代的富民一中學子,基本只知道學生宿舍背後這座山上遠望墳塋遍佈,晚上睡覺時想到後面的山,就只會想起鬼故事。所以,這“美女山”似乎就帶有了一種諷刺意味。

所以,雖然“臥雲山”這一古名是如此的小資,“美女山”這一現名如此的浪漫,我還是更喜歡這沒有了白塔的“白塔山”,更懷念那從沒見過的白塔。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山巔重現那巍峨的白塔。試想,在森林越來越茂密的山巔,巍然聳立一座白塔,從大營山上、壩子中間遠望,那景致恐怕也是富民一絕吧!

所以,前幾天在學校運動場散步,一個外地來的同事問我,學校後面這座山到底叫什麼名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白塔山!”

縣令也很無奈:“富民土質好、水好,我們沒有人家的條件,這是老天註定的,我有什麼辦法?”窮則思變。有人就去求地理先生。地理先生掐指一算說:“這都是富民白塔山上的白塔‘鎮壓’所致,明媚的青山和秀麗的河水都被他們霸佔了,留給我們的是光禿禿的荒山和乾涸的小河,並且白塔里佛菩薩又保佑著他們,所以,富民就富裕,我們就貧窮。只有把他們的白塔毀了,把菩薩搬過來,我們羅次才會好起來!”窮山惡水出刁民。一群年輕力壯的羅次人趁著月黑風高之時偷偷溜到富民白塔山,用鋤頭、撬杆、鐵捶,三下五除二就把白塔拆毀,抬著菩薩連夜趕回了羅次。在羅次重建了一座白塔供奉菩薩。從此,羅次壩子逐漸變得風調雨順,山青水美,百姓生活也逐漸富足起來了。

這恐怕只是無稽之談,但也可印證白塔山上確實有過白塔。至於白塔何時消失,沒有具體記載。倒是《雍正富民縣誌》的記載可以推斷一下:“臥雲山,在縣西二裡,上有白塔,傾圮已久。康熙四十九年(1710),縣令遷建學宮於其麓。”《雍正富民縣誌》成書於1731年(雍正九年),也就是說,康熙五十一年(1712)還在山上的白塔,就是在這不到20年間坍塌的。至於是不是被羅次人拆毀,這就無據可稽了。

至於傳說中的白塔寺,未見於任何記載,估計也只是杜撰而已。

所以,今人既不見山上白塔,更不見傳說中的白塔寺,這“白塔山”的名字也就無從叫起,還不如就其形象而呼“美女山”更直觀了。好在以形似而命名的名山也不少,如龍山虎山獅山狼山,甚或至於昆明西山被譽為“睡美人山”等等。至於“美女山”到底像不像美女仰臥,那就任由觀賞者天馬行空馳騁想像力了。

從欣賞的角度說,我倒是喜歡它的古名“臥雲山”。這個命名其實也非常形象。

富民小壩子周圍群山環繞,空氣流通不夠通暢,冬季容易形成大霧;螳螂川如玉帶一般從壩子中間蜿蜒北折,冬天河面水汽蒸騰,也易形成霧氣。所以,冬天的富民,清晨常見大霧。早晨九點十點,沿上文明村後古道,經小柏枝林,緩緩登上白塔山頂,只見腳下的富民壩子宛如雲海,太陽早已升起在大營山頂,而臥雲山從山腰以下仍然籠罩在雲霧之中,山腳的文廟、西莊、瓦窯,以及壩子中的縣城,蹤影全無。隨著霧氣漸漸消散,一幢幢高樓影影綽綽地漸漸顯露出來,猶如海市蜃樓一般。白塔山猶如雄臥于白雲之中。

若是晴朗的早晨,欣賞富民的雲,是個不錯的選擇。富民壩子中向西眺望,遠處的馬櫻山,山頂全籠罩在雲中,雲線整整齊齊,遠看更像其古名“玉屏”;西北的老青山,古名“白雲蕩山”,這時候看去更加形象,山頂沒入白雲中,山腰白雲繚繞。近處的白塔山、金頂山,山腰也有幾縷白雲,緩緩流動,漸漸上升、飄逝。

你說,這“臥雲山”一名豈不是名副其實?

清末,曾任昆明妙高寺、曇華寺住持的詩僧續亮(富民永安莊人),在其詩集《梅庵詩草》中,曾有一首五言詩《臥雲山訪妙峰不遇》:

來時春欲暮,一路采新薇。

曲徑多芳草,雲峰空翠微。

猿攀古藤上,烏背夕陽飛。

落落孤松下,月明人未歸。

續亮的詩歌,深受雲南唯一的狀元袁嘉谷先生推崇。袁嘉穀在著作《臥雪詩話》中,贊《梅庵詩草》“步驟盛唐”,並評價續亮的“猿攀古藤上,烏背夕陽飛”等詩句“非中唐以後語”。續亮出生于富民,但半生基本在昆明各佛寺中度過。這首《臥雲山訪妙峰不遇》,所寫環境清幽,但既然白塔寺都無據可查,清末的富民臥雲山上是否有寺廟、僧人,更是無可查對,所以我不敢斷定此詩寫的是富民臥雲山,也許是昆明臥雲山也難說。

我的母校就在臥雲山下,三十多年前我在這兒求學三年,現在又在這兒工作了十多年。我曾無數次登上這臥雲山,俯瞰我的母校,俯瞰美麗富民。每天上班路上,我都要由東向西穿過富民壩子,臥雲山,就在我的前方,因此,我看慣了雨中、霧中、朝陽中的臥雲山,對臥雲山的春夏秋冬遠景了然於胸。

只是,我也如家鄉的凡人一樣,最早只知道它叫美女山,而且認為它根本沒有任何美感。因為,學生時代的富民一中學子,基本只知道學生宿舍背後這座山上遠望墳塋遍佈,晚上睡覺時想到後面的山,就只會想起鬼故事。所以,這“美女山”似乎就帶有了一種諷刺意味。

所以,雖然“臥雲山”這一古名是如此的小資,“美女山”這一現名如此的浪漫,我還是更喜歡這沒有了白塔的“白塔山”,更懷念那從沒見過的白塔。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山巔重現那巍峨的白塔。試想,在森林越來越茂密的山巔,巍然聳立一座白塔,從大營山上、壩子中間遠望,那景致恐怕也是富民一絕吧!

所以,前幾天在學校運動場散步,一個外地來的同事問我,學校後面這座山到底叫什麼名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白塔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