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龍蝦畝產多少斤才賺錢?如何提高畝產?要注意哪些重要問題?

作者: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 舒新亞

【重要申明】

提高單產是在健康養殖基礎上的提高, 是追求高效, 滿足市場。 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希望將湖北省的平均單產提高到300斤。

畝產300斤也是湖北省小龍蝦養殖標準的指標。 2016年湖北省小龍蝦養殖平均單產約159.8斤左右

養殖戶:100斤保本, 100斤以上才能盈利, 產量越高, 效益越好;

養殖公司:160斤保本, 160斤以上才能盈利, 產量越高, 效益越好。

小龍蝦國內消費以餐飲和加工為主, 小龍蝦餐飲受到國內消費者, 特別是青年一代消費者的青睞, 消費群體擴大、時間延長、品種增加,

餐飲消費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市場以200%以上擴大, 年產量以10%~20%增長)

小龍蝦簡介

淡水小龍蝦中文學名為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 它是螯蝦(crayfish)家族中的一個中小型種類, 而不是龍蝦(lobster), 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淡水螯蝦有650個種和亞種。 分屬Astacidae(螯蝦科),Cambaridae(蝲蛄科)和Parastacidae(南螯蝦科)

世界淡水螯蝦的分佈

【歷史回顧】

我國淡水小龍蝦產業發展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

湖北1983年開始生物學及池塘養殖研究及池塘養殖;

1985年開始探索稻田養殖, 並在全國各類機構宣講;

1986年在武漢辦起全國第一個小龍蝦加工廠;

1988年加工廠開始經香港轉口向瑞典出口;

1989年開展人工增殖研究;

1989年在江蘇、山東創辦小龍蝦加工分廠;

自此我國小龍蝦產業蓬勃發展起來。

2005年我國小龍蝦的總產量約8萬噸, 低於美國產量;

2006年我國小龍蝦的總產量約12萬噸, 與美國差不多;

2007年我國小龍蝦的總產量超過26萬噸,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2010年中國年產56.3萬噸, 是世界其他國家總產的2倍多,

其中湖北年產30.8萬噸, 占全中國總產的54%以上。

因此在2010年世界小龍蝦產業界就有“世界龍蝦看中國, 中國龍蝦看湖北” 的美譽。

小龍蝦的基本特性

1、夜行性。 淡水小龍蝦為夜行性甲殼動物, 白天躲藏, 夜晚出來攝食和活動。 如果白天能看到大量的蝦是不正常的。

2、掘洞性。 小龍蝦在繁殖和越冬期喜歡掘洞, 24小時可掘20釐米深, 最深的洞長達1米多。 因此堤埂面要寬(3米), 以防打穿。

3、攀爬性。 小龍蝦爬行能力和逆水上朔的能力較強, 陰雨天或水體缺氧、缺食、污染, 就會爬出水面, 因此要注意防逃。 岸上要有防逃網(牆), 水下(進排水口)也要注意防逃。

4、爭鬥性。 小龍蝦爭鬥能力較弱, 水中的黑魚、黃顙魚、黃鱔、龜鱉、鯉魚、草魚、鯽魚等魚類, 鷺鳥、野鴨等多數水鳥, 陸地上貓、狗及蛇、鼠、雞等都是它的敵害, 因此要注意防敵害。

5、雜食性。 淡水小龍蝦雜食性, 喜食動物性餌料, 也喜食肥嫩多汁的植物。 因此養殖小龍蝦要種好水草, 食物要多樣化,我們提倡用人工配合飼料+農副產品飼料。

6、脫殼習性。淡水小龍蝦一生要脫十幾次殼,只有脫殼,小龍蝦才能長大,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讓蝦多脫殼、快脫殼。

小龍蝦脫殼時要躺在淺水處,因此養殖水體應有深有淺,池埂坡度應該平緩。

7、繁殖習性。小龍蝦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受精卵孵化時間長達30天左右,且繁殖過後會死亡一批。因此放親蝦的時間不能在10月以後,更不能在春季,應該是6-8月放親蝦,9-10月放蝦苗,春季不是投種苗的最好時間,而只是補苗的時間。

8、快速生長的高要求性。小龍蝦生長速度快,但快速生長對水環境的要求很高,如PH7-8.5,溶氧≥5mg/L,氨氮≤0.1mg/L,溫度在17~ 31度,食物要豐富,隱蔽物要多。

小龍蝦和常見魚類對溶氧的要求:

從此表可知:小龍蝦對溶氧的要求比常見魚類要高很多。

提高小龍蝦單產的關鍵技術及重要問題

1、三句重要的話

夏秋放種,春季補苗;

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種苗要投足,投放時間早,養殖效果好

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

種好水草,預防疾病,科學投喂,生態混養。

2、提高小龍蝦產量的關鍵技術(8個關鍵點):

(1)養殖水體的結構改造---水深、坡度、平臺,改造進排水

(2)種植水草---沉水植物看品質、多種類,漂浮植物要固定

(3)防控敵害---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預防病害

(4)防逃---防逃網、巡塘、堤埂要有足夠寬度,水下防逃

(5)種苗投放---夏秋投種,春季補苗;投足投早,種苗水運

(6)水質控制---經常加水,定時增氧,保證溫度、溶氧、PH

(7)科學投喂---四定,飼料多樣化,提倡配合飼料+農副飼料

(8)適時捕撈---早捕、網具、方法(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這8點缺一不可,都很重要,紅色字體是重中之重。

(1)養殖水體的結構改造

小龍蝦在深水處躲藏,在淺水處活動、攝食、蛻殼,既怕高溫,又不喜歡低溫,且對溶氧要求高。這些特點決定了小龍蝦養殖水體結構的重要性。

稻田:開挖環形溝,注意深度和寬度,改造進排水系統。

池塘:注意深度和坡度,池埂面寬3米。

目的:養殖水體有深有淺,才能滿足小龍蝦的生長需求。深水才能養大蝦,淺水只能養小蝦。

(2)種植水草

“蝦多少,看水草”,水草是小龍蝦養殖成功的關鍵。

a、“蝦多少,看水草”,不是水草越多越好,是水草品質要好,水草種類要多。

b、養殖小龍蝦種植沉水植物首選菹草,伊樂藻不是最好的草

c、建議沉水植物種三種:菹草、輪葉黑藻、伊樂藻;漂浮植物用水花生或水葫蘆。

d、萬一水草沒種好,可採取投草的方法解決水草問題。

正在銷售的菹草(麥黃草)種

(3)清除敵害和預防病害

敵害清除不徹底是養殖失敗的原因之一。放養前每畝用100公斤生石灰徹底除野,養殖時進水口要用60目紗網過濾進水;平時要注意清除敵害生物,特別是驅趕水鳥。

近幾年我們提出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嚴防敵害的防控措施,效果很好。

蝦病要著重預防,目前威脅較大的疾病是病毒病。

病毒病症狀:

a、專死大蝦,對小蝦影響較小。

b、病蝦無活力,趴在水邊或水草上不動,可以用手捉起來;

用手捉起來後,兩大螯無力、下垂。

c、空腸,腸中部有藍色出血點。

d、肝胰臟(蝦黃)腫脹,顏色發生變化。

預防的方法:改變養殖模式;改善養殖環境;通過提早捕

撈減少密度、避開發病高峰期。

病毒病的預防及處理

(a)提早投苗,提早收穫,待疾病爆發時大蝦基本收穫完畢。

(b)池塘種好水草,用光合細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質,保持水體穩定。

(c)在4月初至5月底適當投喂加有殼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藥(三黃粉等)的配合飼料,以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d)出現病死蝦,應採取如下措施:

將能上市的蝦盡可能上市,減少損失;

將死蝦撈出深埋,避免爆發性傳染,器具要消毒。

使用近期出產的聚維酮碘全池潑灑,連用2次,2次使用中間間隔1~2天。

(4)防逃

養殖水體四周堤埂除用網片或石棉瓦封閉防逃,進、排水口也要用密網圍住,防止淡水小龍蝦逐水流而外逃。

此外,堤埂要有足夠的寬度,防止小龍蝦洞穿堤埂,漏水、逃蝦。堤埂堤面的寬度要求是3米。

目前大多數養殖戶不注意水下防逃。

網片加塑膠膜防逃

石棉瓦做防逃牆

(5)種苗投放

我國傳統的投苗時間是4~6月份,這是不科學的;我們提倡“夏秋投種(苗),春季補苗,捕大放(留)小,輪捕輪放”即6月底至8月底投放35克以上的親蝦,每畝投放15~20 公斤,雌雄比例2:1或3:1。或9-10月份投放1公分的蝦苗, 每畝1.5~3萬尾;種苗要投足,投放的時間越早,養殖效果越好。

為了提高產量,可以在第二年的春季(3-6月)補投部分3~5公分的幼蝦,實行輪捕輪放,每捕撈10斤大蝦可投放1~2斤幼蝦,畝產600斤是容易達到的。

親蝦投放時間及效果

有些養殖戶習慣在中稻收割後的10月、甚至11月或第二年4月份還在投親蝦,這是錯誤的。

7月投放親蝦,9月初可出苗,蝦苗在越冬前可生長60-80天;

8月投放親蝦,10月初可出苗,蝦苗越冬前可生長40-50天;

9月投放親蝦,11月中旬出苗,蝦苗越冬前只能生長10天。

10月投放親蝦,一般50%都已產卵。

11月投放的成蝦,一般80%都已產卵。

結論:親本蝦投放時間不要超過9月底,應盡可能早。

6~8月(夏季)投放親蝦

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蝦苗

種苗問題是養殖成敗的關鍵之關鍵,一定要注意:

(a)種苗要放足,時間要早(只有開展人工育苗才能做到)。

(b)4~6月放苗是不好的,應該6~8月放親蝦,9~10月放蝦苗。

(c)選擇親蝦的四個標準:個體≥35克;顏色深紅,有光澤;附肢齊全,活動性強;雌雄性比2:1或3:1。

(d)親蝦來源於良種場或天然湖泊,半幹半水運輸法或幹運法,運輸時要保證潮濕,控制溫度,但不能讓冰直接接觸親蝦。

(6)水質控制

養殖小龍蝦水質控制很重要,水質指標如下:

PH7~8.5,溶氧≥5mg/L,水溫17~31Cº,透明度30cm左右,其它指標要符合國家養殖用水標準。

小龍蝦生長速度快,但快速生長對水環境的要求很高,如PH7-8.5,溶氧≥5mg/L,氨氮≤0.1mg/L,溫度在17~ 31度,食物要豐富,隱蔽物要多。

小龍蝦和常見魚類對溶氧的要求:

從此表可知:小龍蝦對溶氧的要求比常見魚類要高很多。

養殖水體要進排分離,高進低排;我們提倡池塘微孔增氧技術,可大大提高養殖產量,稻田可不增氧。

控制水質的方法:保持水深,經常加水,定時增氧,加強巡塘,注意監測。

我們提倡深水養蝦,水深2米以上,水體溫度、水質都比較穩定,蝦生長快。

(7)科學投喂

早(苗)期培肥水質並適當投喂動物性飼料,中後期以水草、農副產品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搭配動物性飼料。每日投喂1~2次,傍晚或晚上投喂,日投喂量為存蝦總量的1%~ 6% ,投在淺水坡邊或平臺上。

小龍蝦的投喂也強調“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餌料要多樣化,我們提倡使用人工配合飼料。

(8)捕撈

時間:適時捕撈是養殖成敗的關鍵。蝦稻輪作捕撈時間3月中-6月初, 蝦稻輪作、共作一體捕撈時間3月中-7月底,池塘捕撈時間可延遲到8月底,千萬要早捕,也千萬不能因為價低惜捕或囤養。如要囤養,也要捕起來再採取囤養措施。

網具:增大地籠網眼,只捕大蝦,讓小蝦從網眼跑出去。

方法(a) 捕大放(留)小、輪捕輪放。一邊捕撈,一邊

補充投放3~5公分的幼蝦, 補充量為捕撈量的1/5~1/10。

(b)增設誘餌,誘餌用醫用紗布包裹較好。

(c)捕撈時要防止蝦多造成局部缺氧、死蝦。

(d)地籠隔3~5天移動一下位置,增強捕撈效果。

3、幾個重要問題

(1)掌握和落實養殖技術是提高小龍蝦單產的前提和基礎

“結構改造”技術,是改善小龍蝦生長環境的重要技術,如果不掌握,小龍蝦生長環境差,自然就產量低。

“苗種投放”技術不掌握,投進去的蝦苗死一大片,或者是根本不長,投進去多,產出的少,怎麼可能有高產量?!

“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技術是提高單產很有效的技術,此技術不掌握,就會出現要麼密度高,長不動;要麼苗少,水體空間和時間都浪費了,產量自然低。

小龍蝦的養殖技術性很強,目前不重視技術的推廣和落實,基本是在靠擴大面積來提高產量,平均單產較低,湖北省平均單產只有159.8斤。

重視技術和落實技術,小龍蝦畝產量提高到300-500斤是很容易達到的,甚至可以更高。

我們的面積是有限的,滿足市場供應或致富不能單靠擴大養殖面積,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產。

(2)好的養殖模式是提高小龍蝦單產的載體幾種高產、高效、健康養殖模式:

①“蝦稻輪作”與“蝦稻輪作-共作一體”

②蝦-魚(泥鰍、匙吻鱘)-稻共作

③小龍蝦稻田繁殖-養殖一體

④蝦-名優魚類混養

⑤蝦與魚苗魚種混養

⑥蝦-蟹混養 與蝦-蟹-鱖混養

⑦小龍蝦-其它蝦類-螺類混養

⑧蝦和肉食性高檔魚類時空分隔混養

⑨小龍蝦池塘繁殖-養殖一體 √√

⑩蝦-水生蔬菜(藕、蓮、茭白、慈姑、水芹)混作

⑪小龍蝦室內工廠化養殖

“蝦稻共作”、“ 蝦-魚-稻共作”和“小龍蝦稻田繁殖-養殖一體 ”聯合運作,是稻田提高單產的好模式,產量高、效益最好、風險最低。

“蝦-名優魚類混養”或“蝦與魚苗、魚種混養”與“小龍蝦池塘繁殖-養殖一體 ”聯合運作也是池塘提高單產、增加效益、降低風險的好模式。

“蝦-水生蔬菜(藕、蓮、茭白)混作” 聯合“小龍蝦繁殖-養殖一

體 ”開展也是提高單產、增加效益、降低風險的好模式。

(3)加強管理是提高小龍蝦單產的保證

技術要靠管理才能體現,再好的技術不加強管理都是廢紙一張。

管理對於公司運作尤為重要。

萊克模式:流轉稻田4萬多畝,改造後大部分返租給養殖戶經營

福娃模式:流轉稻田3萬多畝,改造後公司自主集中經營

多層次,多批次培訓及技術討論是加強管理的有效手段。

監管和績效掛鉤是通過管理提高單產的有效措施。

(4)苗種問題----人工繁殖還是自然繁殖 ?!?

“好種出好苗,好苗產量高”。苗種是決定產量高不高的第一要素,誰掌握了苗種技術,誰就解決了高產高效。

人工苗比自然苗生長速度快30%,個體大20%,產量高1倍。

(5)苗種的運輸問題

我國小龍蝦傳統運輸方法是“幹運法”,“幹運法”只適合食用蝦,而養殖蝦特別是蝦苗應該用“水運法”和“半幹半水運輸法”。幹運法使小龍蝦損傷,損傷的小龍蝦下水後蛻殼容易死亡導致小龍蝦成活率降低。超過4小時以上的幹運,成活率高的不超過50%,低的不到10%.

(6)投種和收穫的科學性

我國目前傳統“春放”養殖方式是不好的

小龍蝦最佳生長期在秋季(9月初-11月底)和春季(3月中-6月初),對新環境需較長時間的適應,採用“春放”養殖方式,春秋兩季都不能充分利用,生長期短。很多春季放養小龍蝦的養殖戶,養殖效益不好就與這個有關。

“春季放養”很容易遭遇“五月魔咒”病害的危害,也值得養殖戶特別注意。

(7)“五月魔咒”----怎麼應對???

病毒病是小龍蝦養殖最大的威脅,被稱為“五月魔咒”。病毒病目前無藥可治!但可預防!大家不要濫用藥!

湖北小龍蝦病毒病大規模流傳是2008年,現在該病的病原有變異!!!

(a)早投苗,早收穫,錯開5月上市。

(b)種好水草,用光合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調水,保持水體穩定。

(c)在4月中開始投喂加有殼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藥(三黃粉等)的配合飼料,以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8)深水才能養大蝦,潛水只能養小蝦

養成鐵殼蝦的五個原因:

a)種質品質不好,生長慢,脫殼少

b)蝦有病,長期不脫殼

c)缺少食物,營養不良,脫殼間隔時間長,脫殼少

d)水質不好,脫殼易死亡,不脫殼

e)水溫過高,脫殼易死亡,不脫殼

總結:如何提高小龍蝦的單產?

(1)選用良種,好種出好苗,好苗產量高

(2)人工育苗,苗好,苗多,產量自然高

(3)用好高產、高效模式---“養殖-繁殖一體”模式

(4)科學改造,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長得快、個體大

(5)使用微孔增氧技術,提高水體溶氧

(6)種好水草,首選菹草

(7)捕大放小、輪捕輪放,畝產可突破600斤

(8)早捕,錯開“五月魔咒”危害期

(9)用對飼料,科學投喂

(10)熟悉小龍蝦,落實8條關鍵技術,避免誤區

總結-小龍蝦高產高效健康養殖關鍵技術:

(1)養殖水體結構改造。稻田開挖環形溝,加深、加寬田埂和環溝,安置防逃網、誘蟲燈;池塘增加深度和坡度;改造進排水系統。

(2)改變投種時間及模式。將苗種投放時間改為6~8月放親蝦,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1cm幼蝦。來年3-5月只是補苗,補投3-5cm的幼蝦,強調“早放苗、早收穫”。

(3)改一次放種為多次放種。即“夏秋放種 、春季補苗、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4)改小龍蝦的自然繁殖為人工繁殖。

(5)改稻田、池塘的單一產品,為多品種生態共作。

食物要多樣化,我們提倡用人工配合飼料+農副產品飼料。

6、脫殼習性。淡水小龍蝦一生要脫十幾次殼,只有脫殼,小龍蝦才能長大,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讓蝦多脫殼、快脫殼。

小龍蝦脫殼時要躺在淺水處,因此養殖水體應有深有淺,池埂坡度應該平緩。

7、繁殖習性。小龍蝦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受精卵孵化時間長達30天左右,且繁殖過後會死亡一批。因此放親蝦的時間不能在10月以後,更不能在春季,應該是6-8月放親蝦,9-10月放蝦苗,春季不是投種苗的最好時間,而只是補苗的時間。

8、快速生長的高要求性。小龍蝦生長速度快,但快速生長對水環境的要求很高,如PH7-8.5,溶氧≥5mg/L,氨氮≤0.1mg/L,溫度在17~ 31度,食物要豐富,隱蔽物要多。

小龍蝦和常見魚類對溶氧的要求:

從此表可知:小龍蝦對溶氧的要求比常見魚類要高很多。

提高小龍蝦單產的關鍵技術及重要問題

1、三句重要的話

夏秋放種,春季補苗;

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種苗要投足,投放時間早,養殖效果好

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

種好水草,預防疾病,科學投喂,生態混養。

2、提高小龍蝦產量的關鍵技術(8個關鍵點):

(1)養殖水體的結構改造---水深、坡度、平臺,改造進排水

(2)種植水草---沉水植物看品質、多種類,漂浮植物要固定

(3)防控敵害---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預防病害

(4)防逃---防逃網、巡塘、堤埂要有足夠寬度,水下防逃

(5)種苗投放---夏秋投種,春季補苗;投足投早,種苗水運

(6)水質控制---經常加水,定時增氧,保證溫度、溶氧、PH

(7)科學投喂---四定,飼料多樣化,提倡配合飼料+農副飼料

(8)適時捕撈---早捕、網具、方法(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這8點缺一不可,都很重要,紅色字體是重中之重。

(1)養殖水體的結構改造

小龍蝦在深水處躲藏,在淺水處活動、攝食、蛻殼,既怕高溫,又不喜歡低溫,且對溶氧要求高。這些特點決定了小龍蝦養殖水體結構的重要性。

稻田:開挖環形溝,注意深度和寬度,改造進排水系統。

池塘:注意深度和坡度,池埂面寬3米。

目的:養殖水體有深有淺,才能滿足小龍蝦的生長需求。深水才能養大蝦,淺水只能養小蝦。

(2)種植水草

“蝦多少,看水草”,水草是小龍蝦養殖成功的關鍵。

a、“蝦多少,看水草”,不是水草越多越好,是水草品質要好,水草種類要多。

b、養殖小龍蝦種植沉水植物首選菹草,伊樂藻不是最好的草

c、建議沉水植物種三種:菹草、輪葉黑藻、伊樂藻;漂浮植物用水花生或水葫蘆。

d、萬一水草沒種好,可採取投草的方法解決水草問題。

正在銷售的菹草(麥黃草)種

(3)清除敵害和預防病害

敵害清除不徹底是養殖失敗的原因之一。放養前每畝用100公斤生石灰徹底除野,養殖時進水口要用60目紗網過濾進水;平時要注意清除敵害生物,特別是驅趕水鳥。

近幾年我們提出徹底除野,加水過濾,驅趕水鳥,嚴防敵害的防控措施,效果很好。

蝦病要著重預防,目前威脅較大的疾病是病毒病。

病毒病症狀:

a、專死大蝦,對小蝦影響較小。

b、病蝦無活力,趴在水邊或水草上不動,可以用手捉起來;

用手捉起來後,兩大螯無力、下垂。

c、空腸,腸中部有藍色出血點。

d、肝胰臟(蝦黃)腫脹,顏色發生變化。

預防的方法:改變養殖模式;改善養殖環境;通過提早捕

撈減少密度、避開發病高峰期。

病毒病的預防及處理

(a)提早投苗,提早收穫,待疾病爆發時大蝦基本收穫完畢。

(b)池塘種好水草,用光合細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質,保持水體穩定。

(c)在4月初至5月底適當投喂加有殼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藥(三黃粉等)的配合飼料,以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d)出現病死蝦,應採取如下措施:

將能上市的蝦盡可能上市,減少損失;

將死蝦撈出深埋,避免爆發性傳染,器具要消毒。

使用近期出產的聚維酮碘全池潑灑,連用2次,2次使用中間間隔1~2天。

(4)防逃

養殖水體四周堤埂除用網片或石棉瓦封閉防逃,進、排水口也要用密網圍住,防止淡水小龍蝦逐水流而外逃。

此外,堤埂要有足夠的寬度,防止小龍蝦洞穿堤埂,漏水、逃蝦。堤埂堤面的寬度要求是3米。

目前大多數養殖戶不注意水下防逃。

網片加塑膠膜防逃

石棉瓦做防逃牆

(5)種苗投放

我國傳統的投苗時間是4~6月份,這是不科學的;我們提倡“夏秋投種(苗),春季補苗,捕大放(留)小,輪捕輪放”即6月底至8月底投放35克以上的親蝦,每畝投放15~20 公斤,雌雄比例2:1或3:1。或9-10月份投放1公分的蝦苗, 每畝1.5~3萬尾;種苗要投足,投放的時間越早,養殖效果越好。

為了提高產量,可以在第二年的春季(3-6月)補投部分3~5公分的幼蝦,實行輪捕輪放,每捕撈10斤大蝦可投放1~2斤幼蝦,畝產600斤是容易達到的。

親蝦投放時間及效果

有些養殖戶習慣在中稻收割後的10月、甚至11月或第二年4月份還在投親蝦,這是錯誤的。

7月投放親蝦,9月初可出苗,蝦苗在越冬前可生長60-80天;

8月投放親蝦,10月初可出苗,蝦苗越冬前可生長40-50天;

9月投放親蝦,11月中旬出苗,蝦苗越冬前只能生長10天。

10月投放親蝦,一般50%都已產卵。

11月投放的成蝦,一般80%都已產卵。

結論:親本蝦投放時間不要超過9月底,應盡可能早。

6~8月(夏季)投放親蝦

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蝦苗

種苗問題是養殖成敗的關鍵之關鍵,一定要注意:

(a)種苗要放足,時間要早(只有開展人工育苗才能做到)。

(b)4~6月放苗是不好的,應該6~8月放親蝦,9~10月放蝦苗。

(c)選擇親蝦的四個標準:個體≥35克;顏色深紅,有光澤;附肢齊全,活動性強;雌雄性比2:1或3:1。

(d)親蝦來源於良種場或天然湖泊,半幹半水運輸法或幹運法,運輸時要保證潮濕,控制溫度,但不能讓冰直接接觸親蝦。

(6)水質控制

養殖小龍蝦水質控制很重要,水質指標如下:

PH7~8.5,溶氧≥5mg/L,水溫17~31Cº,透明度30cm左右,其它指標要符合國家養殖用水標準。

小龍蝦生長速度快,但快速生長對水環境的要求很高,如PH7-8.5,溶氧≥5mg/L,氨氮≤0.1mg/L,溫度在17~ 31度,食物要豐富,隱蔽物要多。

小龍蝦和常見魚類對溶氧的要求:

從此表可知:小龍蝦對溶氧的要求比常見魚類要高很多。

養殖水體要進排分離,高進低排;我們提倡池塘微孔增氧技術,可大大提高養殖產量,稻田可不增氧。

控制水質的方法:保持水深,經常加水,定時增氧,加強巡塘,注意監測。

我們提倡深水養蝦,水深2米以上,水體溫度、水質都比較穩定,蝦生長快。

(7)科學投喂

早(苗)期培肥水質並適當投喂動物性飼料,中後期以水草、農副產品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搭配動物性飼料。每日投喂1~2次,傍晚或晚上投喂,日投喂量為存蝦總量的1%~ 6% ,投在淺水坡邊或平臺上。

小龍蝦的投喂也強調“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餌料要多樣化,我們提倡使用人工配合飼料。

(8)捕撈

時間:適時捕撈是養殖成敗的關鍵。蝦稻輪作捕撈時間3月中-6月初, 蝦稻輪作、共作一體捕撈時間3月中-7月底,池塘捕撈時間可延遲到8月底,千萬要早捕,也千萬不能因為價低惜捕或囤養。如要囤養,也要捕起來再採取囤養措施。

網具:增大地籠網眼,只捕大蝦,讓小蝦從網眼跑出去。

方法(a) 捕大放(留)小、輪捕輪放。一邊捕撈,一邊

補充投放3~5公分的幼蝦, 補充量為捕撈量的1/5~1/10。

(b)增設誘餌,誘餌用醫用紗布包裹較好。

(c)捕撈時要防止蝦多造成局部缺氧、死蝦。

(d)地籠隔3~5天移動一下位置,增強捕撈效果。

3、幾個重要問題

(1)掌握和落實養殖技術是提高小龍蝦單產的前提和基礎

“結構改造”技術,是改善小龍蝦生長環境的重要技術,如果不掌握,小龍蝦生長環境差,自然就產量低。

“苗種投放”技術不掌握,投進去的蝦苗死一大片,或者是根本不長,投進去多,產出的少,怎麼可能有高產量?!

“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技術是提高單產很有效的技術,此技術不掌握,就會出現要麼密度高,長不動;要麼苗少,水體空間和時間都浪費了,產量自然低。

小龍蝦的養殖技術性很強,目前不重視技術的推廣和落實,基本是在靠擴大面積來提高產量,平均單產較低,湖北省平均單產只有159.8斤。

重視技術和落實技術,小龍蝦畝產量提高到300-500斤是很容易達到的,甚至可以更高。

我們的面積是有限的,滿足市場供應或致富不能單靠擴大養殖面積,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產。

(2)好的養殖模式是提高小龍蝦單產的載體幾種高產、高效、健康養殖模式:

①“蝦稻輪作”與“蝦稻輪作-共作一體”

②蝦-魚(泥鰍、匙吻鱘)-稻共作

③小龍蝦稻田繁殖-養殖一體

④蝦-名優魚類混養

⑤蝦與魚苗魚種混養

⑥蝦-蟹混養 與蝦-蟹-鱖混養

⑦小龍蝦-其它蝦類-螺類混養

⑧蝦和肉食性高檔魚類時空分隔混養

⑨小龍蝦池塘繁殖-養殖一體 √√

⑩蝦-水生蔬菜(藕、蓮、茭白、慈姑、水芹)混作

⑪小龍蝦室內工廠化養殖

“蝦稻共作”、“ 蝦-魚-稻共作”和“小龍蝦稻田繁殖-養殖一體 ”聯合運作,是稻田提高單產的好模式,產量高、效益最好、風險最低。

“蝦-名優魚類混養”或“蝦與魚苗、魚種混養”與“小龍蝦池塘繁殖-養殖一體 ”聯合運作也是池塘提高單產、增加效益、降低風險的好模式。

“蝦-水生蔬菜(藕、蓮、茭白)混作” 聯合“小龍蝦繁殖-養殖一

體 ”開展也是提高單產、增加效益、降低風險的好模式。

(3)加強管理是提高小龍蝦單產的保證

技術要靠管理才能體現,再好的技術不加強管理都是廢紙一張。

管理對於公司運作尤為重要。

萊克模式:流轉稻田4萬多畝,改造後大部分返租給養殖戶經營

福娃模式:流轉稻田3萬多畝,改造後公司自主集中經營

多層次,多批次培訓及技術討論是加強管理的有效手段。

監管和績效掛鉤是通過管理提高單產的有效措施。

(4)苗種問題----人工繁殖還是自然繁殖 ?!?

“好種出好苗,好苗產量高”。苗種是決定產量高不高的第一要素,誰掌握了苗種技術,誰就解決了高產高效。

人工苗比自然苗生長速度快30%,個體大20%,產量高1倍。

(5)苗種的運輸問題

我國小龍蝦傳統運輸方法是“幹運法”,“幹運法”只適合食用蝦,而養殖蝦特別是蝦苗應該用“水運法”和“半幹半水運輸法”。幹運法使小龍蝦損傷,損傷的小龍蝦下水後蛻殼容易死亡導致小龍蝦成活率降低。超過4小時以上的幹運,成活率高的不超過50%,低的不到10%.

(6)投種和收穫的科學性

我國目前傳統“春放”養殖方式是不好的

小龍蝦最佳生長期在秋季(9月初-11月底)和春季(3月中-6月初),對新環境需較長時間的適應,採用“春放”養殖方式,春秋兩季都不能充分利用,生長期短。很多春季放養小龍蝦的養殖戶,養殖效益不好就與這個有關。

“春季放養”很容易遭遇“五月魔咒”病害的危害,也值得養殖戶特別注意。

(7)“五月魔咒”----怎麼應對???

病毒病是小龍蝦養殖最大的威脅,被稱為“五月魔咒”。病毒病目前無藥可治!但可預防!大家不要濫用藥!

湖北小龍蝦病毒病大規模流傳是2008年,現在該病的病原有變異!!!

(a)早投苗,早收穫,錯開5月上市。

(b)種好水草,用光合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調水,保持水體穩定。

(c)在4月中開始投喂加有殼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藥(三黃粉等)的配合飼料,以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8)深水才能養大蝦,潛水只能養小蝦

養成鐵殼蝦的五個原因:

a)種質品質不好,生長慢,脫殼少

b)蝦有病,長期不脫殼

c)缺少食物,營養不良,脫殼間隔時間長,脫殼少

d)水質不好,脫殼易死亡,不脫殼

e)水溫過高,脫殼易死亡,不脫殼

總結:如何提高小龍蝦的單產?

(1)選用良種,好種出好苗,好苗產量高

(2)人工育苗,苗好,苗多,產量自然高

(3)用好高產、高效模式---“養殖-繁殖一體”模式

(4)科學改造,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長得快、個體大

(5)使用微孔增氧技術,提高水體溶氧

(6)種好水草,首選菹草

(7)捕大放小、輪捕輪放,畝產可突破600斤

(8)早捕,錯開“五月魔咒”危害期

(9)用對飼料,科學投喂

(10)熟悉小龍蝦,落實8條關鍵技術,避免誤區

總結-小龍蝦高產高效健康養殖關鍵技術:

(1)養殖水體結構改造。稻田開挖環形溝,加深、加寬田埂和環溝,安置防逃網、誘蟲燈;池塘增加深度和坡度;改造進排水系統。

(2)改變投種時間及模式。將苗種投放時間改為6~8月放親蝦,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1cm幼蝦。來年3-5月只是補苗,補投3-5cm的幼蝦,強調“早放苗、早收穫”。

(3)改一次放種為多次放種。即“夏秋放種 、春季補苗、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4)改小龍蝦的自然繁殖為人工繁殖。

(5)改稻田、池塘的單一產品,為多品種生態共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