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對小河鎮精准扶貧建設的思考——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習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党的莊嚴承諾。 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 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 堅持大扶貧格局, 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 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 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村精准脫貧建設的高度重視,

也是黨中央統攬全域, 著眼農村精准脫貧建設做出的重大決策, 更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更好地體現執政為民理念的戰略部署。 結合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小河鎮農村精准脫貧工作實際, 就如何進一步抓好精准脫貧建設做如下幾點思考。

一、以人為本, 突出廣大貧困戶的主體地位

精准脫貧工作中處於主體地位和佔據主體力量的是廣大貧困群眾, 只有廣大貧困群眾端正自己的主體地位, 強化主人翁意識, 積極主動地投身脫貧建設, 才是農村開展精准脫貧工作的力量源泉, 也是農村脫貧致富的動力和關鍵。 主體力量激發不出來, 精准脫貧工作就會形成“上熱中溫下涼”的尷尬局面,

難以行成上下互動, 齊心協力的工作體制, 自然也難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 因此, 精准脫貧工作只有充分發動和依靠廣大貧困群眾, 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 激發內生動力, 杜絕部分貧困群眾等著政府送小康和曬著太陽等小康的現象。 一是要抓好村民自治。 要認真落實好黨員“三會一課”、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制度, 把村內的重大事項和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決策權交給群眾, 讓群眾知曉政策, 明白政策, 讓貧困群眾自我選擇。 二是堅持和完善民主管理機制。 以“陽光政務”、“民主管理”為重點, 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勢, 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 專案投資建設公開等重大事項公開。 三是加強村民道德觀教育。
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 引導農民樹立積極向上, 自立自強的生活觀和行為觀, 形成思發展、謀發展、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二、堅強領導, 突出黨委政府的領導地位

在精准脫貧工作中, 鄉鎮黨委政府是直接領導者和組織者, 要以強化地方黨委政府在精准脫貧工作中的領導地位推動和促進群眾主體地位。 小河鎮有近4萬多農民, 其中貧困群眾達9千餘人, 各村的自然條件和現實發展水準各不相同, 情況十分複雜, 這就給鎮黨委政府領導精准脫貧工作的能力提出挑戰, 但也給各村因地制宜分別探索脫貧工作建設方式留有空間。 沒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 任由村民自行發展, 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

廣大貧困群眾就會像一盤散沙, 看不見前途, 形不成合力;沒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 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就難以得到有效融合, 全鎮精准脫貧工作的統籌發展就會形同虛設, 一些集體基礎設施建設, 公益事業發展就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沒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 精准脫貧政策就難以一以貫之落實下去, 貧困群眾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全鎮精准脫貧工作就抓不住要害。

三、選優配強, 突出駐村幹部的骨幹地位

脫貧攻堅工作是當前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工作。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 辦好中國的事情, 關鍵在黨, 關鍵在人。 習總書記指出,

治國之要, 首在用人。 駐村幹部選得優強與否, 直接關係到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成敗。 因此, 嚴格按照中央要求, 立足實際, 選派好駐村隊員是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保障。 一是樹立科學的用人觀, 拓寬農村人才的工作視野。 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幹部派到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戰鬥力不強的貧困村, 把熟悉經濟工作的幹部派到產業基礎薄弱、集體經濟脆弱的貧困村, 把熟悉社會工作的幹部派到矛盾糾紛突出、社會發育滯後的貧困村, 充分發揮派出單位和駐村幹部自身優勢, 幫助貧困村解決脫貧攻堅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二是強化管理, 針對部分駐村幹部, 作風不實, 工作不接氣地, 不善與群眾打交道, 不會做群眾工作;責任心不強, 業務精又不善學習,消極應付工作的駐村幹部堅決予以退回。三是強化激勵機制,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把脫貧攻堅一線當作考察准幹部的戰場。堅持把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表現和實績,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尺規,注重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考察幹部的擔當精神,在矛盾複雜的地方檢驗幹部的工作能力,在與群眾的交往中辨別幹部的服務意識,在日常表現中識別幹部的品質操守,做到在精准扶貧過程中精准識別幹部。

四、因地制宜,抓好農業增效的綜合建設

加強黨委政府指導,加快農村脫貧步伐。精准扶貧,鄉鎮黨委要起主導作用。一是加大對集鎮與村的建設步伐,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總攬全鎮的集鎮化建設、脫貧攻堅建設的全域。以易地搬遷、集鎮建設為契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全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科學制定脫貧發展規劃,全鎮的脫貧發展規劃要合理佈局,實事求是。因村制定,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農村的脫貧步伐。三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基礎設施不改善,農村脫貧致富就是一句空話。要以農村急需的水、電、路、通訊工程為重點目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結合本地優勢發展特色經濟。農村要脫貧,農民要致富,經濟是基礎,收入是關鍵,要通過發展地方經濟夯實農村經濟基礎,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傳統特色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五是調整機構發展規模經濟。加快對山區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發展形式上既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又要因地制宜,在一家一戶家庭式發展的基礎上,引導和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規模化產業發展方式。同時,充分運用農村合作社這一組織,整合資源,彙聚力量,把一些熱心公益事業、公道正派、在群眾中威望較高,並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的人組織起來,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成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和各種經濟組織,支援和參與農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充分利用好農村林地和耕地,實行產權統一管理,經營統一發包,收入統一支配的規模化運作模式,鼓勵企業與農民對接,通過訂單、股份合作、租賃土地等方式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使農村閒置的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開發利用,充分發揮農村資源的最大效益,保障農民的最大收益。

五、多措並舉,抓好農民增收保障建設

沒有穩定的增收基礎,農民收入就難已得到保障,農村脫貧,農民致富就難已實現。只有牽住農村經濟持續發展這個“牛鼻子”,農民收入才會穩定增長。一是支持引導貧困村、貧困戶自願將農村土地、森林、荒山、荒地等集體資產以及個人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進行流轉,直接取得資產收益;鼓勵將以上資產量化入股合作社,公司等市場經營主體,增加資產收益。二是強化實用技能培訓。以提高農民科技種養技術為抓手,對貧困戶進行集中培訓和分類指導,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依託勞務輸出創收。充分運用勞務輸出仲介機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拓寬就業、經商管道。四是增加就業。通過大力實施扶貧項目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就業崗位增多,農民就業人數增加,讓一部分農民離土不離家,通過在本業就業增加務工收入。五是實施典型帶動。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輻射帶動作用,本著把“貧困戶”幫帶成“致富戶”,把“致富戶”培養成“示範戶”的工作思路,利用典型進行傳幫帶,一邊“做給群眾看”,一邊“帶著群眾幹”,讓貧困戶共同致富。

六、務求實效,抓好幹部作風建設

鎮、村兩級幹部是農村脫貧、農民致富的領導力量,只有弘揚宗旨意識,立足農村實際,結合貧困戶實情,真抓實幹,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做到尊重群眾意願,關心群眾疾苦,維護群眾利益,以廣貧困大群眾發展利益為出發點,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改進工作作風,真正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近切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一是立足實際,量力而行。各村的發展速度處在不同的發展水準,各村的自然條件也各有差異,扶貧攻堅雖處同一鄉鎮,也各有差異,要力求做到量力而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二是堅持創新與實踐相統一。扶貧攻堅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在各地的扶貧工作上要更新觀念,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特別是要發展思路和規劃上,依託地方資源優勢上敢於在符合客觀條件和統一民意的前提下,尋找新的發展突破口、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到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三是堅持民主決策。在堅持和完善“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包戶”的長效機制外,駐村幹部要把村內的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交給群眾,做到群眾的事群眾自己說了算,讓廣大貧困戶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做到民主決策、民主管理。

供稿 / 唐興祥

責任編輯 / 馬 杏

業務精又不善學習,消極應付工作的駐村幹部堅決予以退回。三是強化激勵機制,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把脫貧攻堅一線當作考察准幹部的戰場。堅持把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表現和實績,作為考察識別幹部的重要尺規,注重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考察幹部的擔當精神,在矛盾複雜的地方檢驗幹部的工作能力,在與群眾的交往中辨別幹部的服務意識,在日常表現中識別幹部的品質操守,做到在精准扶貧過程中精准識別幹部。

四、因地制宜,抓好農業增效的綜合建設

加強黨委政府指導,加快農村脫貧步伐。精准扶貧,鄉鎮黨委要起主導作用。一是加大對集鎮與村的建設步伐,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總攬全鎮的集鎮化建設、脫貧攻堅建設的全域。以易地搬遷、集鎮建設為契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全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科學制定脫貧發展規劃,全鎮的脫貧發展規劃要合理佈局,實事求是。因村制定,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農村的脫貧步伐。三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基礎設施不改善,農村脫貧致富就是一句空話。要以農村急需的水、電、路、通訊工程為重點目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結合本地優勢發展特色經濟。農村要脫貧,農民要致富,經濟是基礎,收入是關鍵,要通過發展地方經濟夯實農村經濟基礎,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以傳統特色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五是調整機構發展規模經濟。加快對山區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發展形式上既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又要因地制宜,在一家一戶家庭式發展的基礎上,引導和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規模化產業發展方式。同時,充分運用農村合作社這一組織,整合資源,彙聚力量,把一些熱心公益事業、公道正派、在群眾中威望較高,並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的人組織起來,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成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和各種經濟組織,支援和參與農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充分利用好農村林地和耕地,實行產權統一管理,經營統一發包,收入統一支配的規模化運作模式,鼓勵企業與農民對接,通過訂單、股份合作、租賃土地等方式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使農村閒置的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開發利用,充分發揮農村資源的最大效益,保障農民的最大收益。

五、多措並舉,抓好農民增收保障建設

沒有穩定的增收基礎,農民收入就難已得到保障,農村脫貧,農民致富就難已實現。只有牽住農村經濟持續發展這個“牛鼻子”,農民收入才會穩定增長。一是支持引導貧困村、貧困戶自願將農村土地、森林、荒山、荒地等集體資產以及個人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進行流轉,直接取得資產收益;鼓勵將以上資產量化入股合作社,公司等市場經營主體,增加資產收益。二是強化實用技能培訓。以提高農民科技種養技術為抓手,對貧困戶進行集中培訓和分類指導,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三是依託勞務輸出創收。充分運用勞務輸出仲介機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拓寬就業、經商管道。四是增加就業。通過大力實施扶貧項目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就業崗位增多,農民就業人數增加,讓一部分農民離土不離家,通過在本業就業增加務工收入。五是實施典型帶動。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輻射帶動作用,本著把“貧困戶”幫帶成“致富戶”,把“致富戶”培養成“示範戶”的工作思路,利用典型進行傳幫帶,一邊“做給群眾看”,一邊“帶著群眾幹”,讓貧困戶共同致富。

六、務求實效,抓好幹部作風建設

鎮、村兩級幹部是農村脫貧、農民致富的領導力量,只有弘揚宗旨意識,立足農村實際,結合貧困戶實情,真抓實幹,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做到尊重群眾意願,關心群眾疾苦,維護群眾利益,以廣貧困大群眾發展利益為出發點,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改進工作作風,真正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近切的問題解決好,落實好。一是立足實際,量力而行。各村的發展速度處在不同的發展水準,各村的自然條件也各有差異,扶貧攻堅雖處同一鄉鎮,也各有差異,要力求做到量力而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二是堅持創新與實踐相統一。扶貧攻堅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在各地的扶貧工作上要更新觀念,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特別是要發展思路和規劃上,依託地方資源優勢上敢於在符合客觀條件和統一民意的前提下,尋找新的發展突破口、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到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三是堅持民主決策。在堅持和完善“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包戶”的長效機制外,駐村幹部要把村內的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交給群眾,做到群眾的事群眾自己說了算,讓廣大貧困戶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做到民主決策、民主管理。

供稿 / 唐興祥

責任編輯 / 馬 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