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喜看昭陽新變化:城市蝶變,幸福提速!

城市蝶變, 幸福提速——

喜看昭陽新變化

“作為一個在昭陽居住了20多年的外地人, 這些年來, 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見證了這個城市每一天發生的變化!”12月17日, 由昭陽區委宣傳部組織的“百名記者看昭陽”活動拉開帷幕。 作為媒體之一, 記者採訪了昭陽區兩河治理、文化體育新區、蘋果加工企業和華寶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所到之處, 撲面而來的, 不僅僅是這座城市“顏值”的驚豔巨變, 還有這座城市崛起的強烈律動和市民發自內心的讚歎。

兩河治理:讓昭陽“水清、河暢、岸綠、景美”

隆冬季節, 格外寒冷。 儘管當天是星期天, 但利濟河、禿尾河河段, 仍然是機車轟鳴, 沿河兩岸違規建築物的拆除工作依然在緊張地進行, 昭陽區幹部群眾投身“兩河治理”的熱情絲毫未減。

利濟河、禿尾河是流經昭陽區的兩條主要河道, 關係著昭通中心城市的生態環境, 關乎著城區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 昔日的“兩河”臭氣熏天, 百姓期盼治理呼聲日高。

這個轉折, 出現在三年前。 為切實改變“兩河”生態環境, 2014年8月28日, 世行貸款昭通中心城市環境建設項目中的“兩河”治理項目正式啟動。 整治工作開展以來, 昭陽區各級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 著眼城區人居環境中的“堵點”“痛點”和“盲點”, 全面推進“兩河治理”行動。 一方面提升市民素質, 增強其對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 積極投身城市建設活動;另一方面推進城市改革創新, 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建立了河長制, 嚴防侵佔河道、污染河道的情況發生。

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 “兩河”治理的效果也在逐漸凸顯。

記者瞭解到, 除了整治“兩河”, 昭陽區還結合園林城市的創建, 對昭通中心城市多處河道兩岸進行綠化景觀打造, 在河岸上鋪設了人行道、種植了花草樹木, 讓市民享受到了城市發展的成果。

據介紹, “兩河”綠化建設全面完成後, 能夠增加80萬平米的綠地。 “髒、亂、差”現象悄然消失, 一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環境將逐步實現。

“我家緊挨著利濟河, 過去門前一條土路, 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 社區居民進出都成問題。 現在土路變成了柏油路。 真的是太板紮了!”官壩社區的一位鄒姓老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奮地對記者說。

沒錯,城市是一個地方的形象和視窗。城市變靚了,品位提高了,人氣就變足了。這是人們對昭陽城區建設的總體評價。而這個評價的背後,卻是昭陽區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市民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

省耕公園:市民多了休閒的好去處

夏日長灘、中心瀑布、秋城水岸、陽光草坪……如果沒有人提醒,好像來到了美麗的海南;諸子百家銅像、詩詞歌賦廣場、“琴棋書畫廣場”、“二十四孝廣場”……如果沒有人示意,又恍若走進了彌漫著濃濃傳統國學的文化大觀園。

事實上,這個地方既不是什麼海南,也不是什麼國學館,而是即將建好的昭陽區省耕文化公園。近年來,昭陽區按照“四城同創”的要求,結合“省級園林城市”的創建標準,強勢推進公園建設。坐落于昭陽區北部新區的省耕文化公園,北靠國學路,東臨昭通大道。公園總占地面積約991.5畝,綠地面積為247902平方米,綠地率37.8%。公園以“生態湖濱,城市耕讀”為主題,周邊佈局“省耕廣場”、“諸子百家”、“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五大廣場和系列“國學文化長廊”,集蜀王杜宇、朱提文化、昭通名人、省耕塘、民族文化等人文元素為一體,依託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人文遺跡,通過對主流園林的創新與突破達到了“中而不古、新而不洋”的新時代新中式景觀,保持了昭通本土景觀的多樣性和文化性,形成融休閒、觀光、休憩、娛樂和公共活動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並已于去年春節期間向市民開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省耕文化公園的建設改變了原來污染嚴重的狀況,是昭通中心城市發展的需要,是建設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市、區黨委政府為民造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昔日省耕塘,今日休閒地。作為昭陽的“新名片”,省耕文化公園公園功能、生態環境、人文文化互相協調統一。讓公園走進城市,把昭陽區脆弱的城市生態環境包到綠色的懷抱裡,居民獲得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實現了人與生態共存的良辰美景。

產城融合:助力昭陽商貿繁榮

產業,是一座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石,為城市發展注入無窮動力。產與城如何相互交融,又以怎樣的形態交融?這個命題,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的思考。

“我們將堅持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理念,著力打造‘蘋果之城’,努力建設滇東北城市明珠。”今年9月15日,在昆明海埂會堂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新聞發佈會昭通專場上,市委書記楊亞林如是說。

昭通具有發展高原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以蘋果、馬鈴薯、天麻為代表的特色產業。而作為中國南方蘋果種植的最適宜區,昭通蘋果最具基礎、最具發展潛力和空間。為此,市委、市政府把蘋果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進行打造。發佈會上,楊亞林隨手拿起一個紅彤彤的蘋果現場做起了推介。他說,不久的將來,蘋果會成為昭通的形象、會成為昭通城市的品牌。

在永豐鎮昭通農投公司蘋果加工園,記者看到了建成投產的首條蘋果分選線伴著的機車轟鳴聲,正緊張地運轉。

這條從紐西蘭引進的高科技分選線有4通道“24+3”個出口,包括進料水池、毛刷清洗機、乾燥隧道、稱重系統、表皮瑕疵分選系統、內部品質分選系統、包裝系統等多個功能環節,分選產能達每小時12噸至15噸,單個蘋果從上線到下線時間僅需30秒,可對每個蘋果拍照至少400張,獲取100%的蘋果表面資訊。分選機可根據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對蘋果按外在品質和內在品質及重量進行精准分級。解決了長期以來昭通蘋果依靠傳統的人工分選,導致成本增加、分選效率低、進入市場蘋果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實現了昭通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遵循綠色生態、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特色鮮明、跨越發展的原則,昭陽區正以建設百萬畝蘋果園並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支撐,加快推進昭通中心城區的建設。“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昭通蘋果,不僅會成為一道集景觀、一個產業,更會成為昭通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走進昭陽區工業園,隨處都可以感受到產業發展的強大氣場。在昭通市華寶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菌種廠,記者看到目前規模最大的菌種生產線正式為本地麻農生產蜜環菌和萌發菌。據悉,該廠年生產兩菌300萬瓶,年生產食用菌200萬棒,在帶動廣大農戶脫貧致富,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上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昭陽區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先搭建平臺再輻射功能,要通過文化體育旅遊產業新區、省耕文化公園、烏蒙水鄉、蘋果產業園的打造,助推昭陽中心城市發展,成為引領省際區域發展的、川滇黔發展的省際中心城市,撐起昭陽發展的制高點。”這是不久前楊亞林在昭陽區調研時提出的要求。

這要求,是鞭策,更是鼓舞!在市委“六大戰略”的統籌和導引之下,昭陽,正以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全新的精神面貌躍然而出,一座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正撲面而來!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記者 劉建忠

編審|李仁安 校對|馬 杏 編輯|李曉溪 呂 雪(實習)

新氣象、新面貌!

真的是太板紮了!”官壩社區的一位鄒姓老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奮地對記者說。

沒錯,城市是一個地方的形象和視窗。城市變靚了,品位提高了,人氣就變足了。這是人們對昭陽城區建設的總體評價。而這個評價的背後,卻是昭陽區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市民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

省耕公園:市民多了休閒的好去處

夏日長灘、中心瀑布、秋城水岸、陽光草坪……如果沒有人提醒,好像來到了美麗的海南;諸子百家銅像、詩詞歌賦廣場、“琴棋書畫廣場”、“二十四孝廣場”……如果沒有人示意,又恍若走進了彌漫著濃濃傳統國學的文化大觀園。

事實上,這個地方既不是什麼海南,也不是什麼國學館,而是即將建好的昭陽區省耕文化公園。近年來,昭陽區按照“四城同創”的要求,結合“省級園林城市”的創建標準,強勢推進公園建設。坐落于昭陽區北部新區的省耕文化公園,北靠國學路,東臨昭通大道。公園總占地面積約991.5畝,綠地面積為247902平方米,綠地率37.8%。公園以“生態湖濱,城市耕讀”為主題,周邊佈局“省耕廣場”、“諸子百家”、“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五大廣場和系列“國學文化長廊”,集蜀王杜宇、朱提文化、昭通名人、省耕塘、民族文化等人文元素為一體,依託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人文遺跡,通過對主流園林的創新與突破達到了“中而不古、新而不洋”的新時代新中式景觀,保持了昭通本土景觀的多樣性和文化性,形成融休閒、觀光、休憩、娛樂和公共活動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公園。並已于去年春節期間向市民開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省耕文化公園的建設改變了原來污染嚴重的狀況,是昭通中心城市發展的需要,是建設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市、區黨委政府為民造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昔日省耕塘,今日休閒地。作為昭陽的“新名片”,省耕文化公園公園功能、生態環境、人文文化互相協調統一。讓公園走進城市,把昭陽區脆弱的城市生態環境包到綠色的懷抱裡,居民獲得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實現了人與生態共存的良辰美景。

產城融合:助力昭陽商貿繁榮

產業,是一座城市賴以生存的基石,為城市發展注入無窮動力。產與城如何相互交融,又以怎樣的形態交融?這個命題,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的思考。

“我們將堅持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理念,著力打造‘蘋果之城’,努力建設滇東北城市明珠。”今年9月15日,在昆明海埂會堂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新聞發佈會昭通專場上,市委書記楊亞林如是說。

昭通具有發展高原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以蘋果、馬鈴薯、天麻為代表的特色產業。而作為中國南方蘋果種植的最適宜區,昭通蘋果最具基礎、最具發展潛力和空間。為此,市委、市政府把蘋果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點產業進行打造。發佈會上,楊亞林隨手拿起一個紅彤彤的蘋果現場做起了推介。他說,不久的將來,蘋果會成為昭通的形象、會成為昭通城市的品牌。

在永豐鎮昭通農投公司蘋果加工園,記者看到了建成投產的首條蘋果分選線伴著的機車轟鳴聲,正緊張地運轉。

這條從紐西蘭引進的高科技分選線有4通道“24+3”個出口,包括進料水池、毛刷清洗機、乾燥隧道、稱重系統、表皮瑕疵分選系統、內部品質分選系統、包裝系統等多個功能環節,分選產能達每小時12噸至15噸,單個蘋果從上線到下線時間僅需30秒,可對每個蘋果拍照至少400張,獲取100%的蘋果表面資訊。分選機可根據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對蘋果按外在品質和內在品質及重量進行精准分級。解決了長期以來昭通蘋果依靠傳統的人工分選,導致成本增加、分選效率低、進入市場蘋果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實現了昭通蘋果產業轉型升級。

遵循綠色生態、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特色鮮明、跨越發展的原則,昭陽區正以建設百萬畝蘋果園並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支撐,加快推進昭通中心城區的建設。“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昭通蘋果,不僅會成為一道集景觀、一個產業,更會成為昭通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走進昭陽區工業園,隨處都可以感受到產業發展的強大氣場。在昭通市華寶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菌種廠,記者看到目前規模最大的菌種生產線正式為本地麻農生產蜜環菌和萌發菌。據悉,該廠年生產兩菌300萬瓶,年生產食用菌200萬棒,在帶動廣大農戶脫貧致富,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上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昭陽區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先搭建平臺再輻射功能,要通過文化體育旅遊產業新區、省耕文化公園、烏蒙水鄉、蘋果產業園的打造,助推昭陽中心城市發展,成為引領省際區域發展的、川滇黔發展的省際中心城市,撐起昭陽發展的制高點。”這是不久前楊亞林在昭陽區調研時提出的要求。

這要求,是鞭策,更是鼓舞!在市委“六大戰略”的統籌和導引之下,昭陽,正以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全新的精神面貌躍然而出,一座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正撲面而來!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記者 劉建忠

編審|李仁安 校對|馬 杏 編輯|李曉溪 呂 雪(實習)

新氣象、新面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