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純淨水、礦泉水哪種更健康?價格到底是差在哪裡呢

前段時間, 某明星參加宣傳活動。 有人碰見他的助理在場地一樓的便利店買水。 翻來找去, 愁眉苦臉。

“你們這怎麼就這麼幾種?我家藝人只喝XX的天然礦泉水。 ”

後來, 他極不情願地拿了兩瓶5塊的去結帳。

悻悻地查過, 那種玻璃瓶包裝的XX牌天然礦泉水, 單價20多。 不過, 也沒查出有什麼永葆青春、或者讓人人見人愛的神奇功效。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 價格之外, 純淨水、礦泉水、礦物質水、蒸餾水……複雜的品類也讓人眼花繚亂, 這些水, 都是什麼來頭?

一、瓶裝水加工工藝不同

別以為現在的水種類就夠多了。 曾經, 市面上還有富氧水、離子水、能量水等產品,

直到2015年5月24日, 修訂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開始實施, 它們才正式被扒掉華麗的外衣。

市面上的飲用水, 都要通過GB547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考驗。 就像分數線, 考到了的才能被錄取。

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在檢查桶裝礦泉水生產日期/視覺中國

瓶裝、桶裝水都是通過初步考驗的, 再根據另外的標準, 它們大抵被分為兩類:飲用水和天然礦泉水, 就像班級裡的兩種人:普通學生和大神。

飲用水代表隊裡有飲用純淨水、飲用天然水、飲用礦物質水等主力。

飲用純淨水, 經歷過濾、反滲透、離子交換、蒸餾等工藝處理。

飲用天然水來自沒有被污染的水井、水庫、地下泉水等, 也沒有經過公共供水系統。

飲用礦物質水則是在達標後, 又人工加入了一定礦物質。 某知名品牌就向每日經濟報記者承認過, 自家“優質水”就是自來水淨化而來後, 人工投入礦物質而成的。

各種飲用水自顧自地精彩, 但天然礦泉水還是獨樹一幟。

2015年01月07日, 福建省福州市, 超市里銷售的天然礦泉水 / 視覺中國

天然礦泉水, 不僅是地下深處沒被污染的礦水, 還要有含量達標礦物鹽、微量元素和氣體。 化學成分、流量、水溫在天然週期波動範圍內穩定。 天然礦泉水開採有難度, 數量有限, 屬於國家礦產資源, 只有得到許可才能使用, 有些廠家會承包一個山頭來取水。

這就像有些人生贏家, 不僅成績好, 手握各種競賽一等獎, 還家底豐厚, 沒有後顧之憂。

二、被神化的水都是噱頭

水的功能五花八門, 但許多都是被神化的。

1.酸鹼性——喝水無法改變人體pH值

很多人都聽說弱鹼性水好,

所以就有選擇性地買來“養生”。 市面上的弱鹼性礦泉水也相對貴一些。

蘇打水就是弱鹼性的, 去年, 一則“浙醫二院用小蘇打快速‘餓死’肝癌細胞”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 “蘇打水有益健康”又掀起了一波風浪。

但事實是, 事件中用的是醫用小蘇打, 與人們認知中的蘇打水不是同一種。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營養科主人淩軼群在接受採訪時說, 食物等外界因素是不會改變身體pH值的。

“除了有些病人因手術、放療、化療等原因造成體內酸鹼度失衡、出現身體局部pH值低於7的情況, 正常人的血液pH值在7.35至7.45之間浮動, 所謂的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之說並不存在。 ”

無論喝什麼水, 人體pH值都不會隨之改變。 以“弱鹼性”為賣點的瓶裝水商家, 不過是抓住了人們的心理弱點。

2017年12月6日,瀋陽,方撫順在夕陽下喝著滿是冰塊的礦泉水

2.礦物質元素——“水補”不靠譜

礦物質水在進入中國市場以後就備受爭議。它的原理,可以理解為純淨水+食品添加劑。有營養專家認為,鉀、鎂等有機元素如果補得太多,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但這取決於攝入量。強調礦物質水能夠補充礦物質,給人以營養價值高的印象,就是在誤導消費者。

“礦物質水”玩的就是概念,所以新標準一出,就被禁了。

以某品牌礦泉水為例,鈣元素含量為≥400ug/100ml,也就是說如果為了達到每日推薦鈣攝入量,需要喝上約400瓶才行。

鈣是夠了,離水中毒也就不遠了。有那功夫,幾根疏菜或者一口牛奶就能吃回來。

3.嬰幼兒專用水——噱頭大於必需

隨著對飲用水品質的關注,如何為孩子選擇飲用水,成為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標有嬰幼兒概念的飲用水,賣點在於“低鈉、淡礦化度、無菌”,價格是普通礦泉水的三四倍之多。

在節目《媽媽是超人》中,伊能靜準備給女兒喂水,順手拿起一瓶,問包文婧是不是礦泉水。包文婧說是。

伊能靜很嚴肅地告訴她:寶寶不能喝礦泉水,因為孩子太小腎臟發育不完善,所以礦物質沒辦法排出去,會影響到小孩的健康。

但小孩真的不能喝這種水嗎?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專家團成員阮光鋒解釋:“市場上絕大多數礦泉水,礦物質含量都在安全標準內,可以放心給寶寶飲用。除非是某些針對運動員或特殊群體的礦泉水,可能鈉、鉀含量比較高,嬰幼兒不能長期飲用。”

至於廣告宣稱的“無菌”概念,有媒體曾把這種嬰幼兒水,和該品牌的其他類飲用水一同送去檢測,結果顯示,普通的水菌落數小於1CFU/ml,也就是說,在“嬰幼兒版的無菌水”面世前,普通的水就已經達到了無菌標準。

過度強調無菌,反而不利於寶寶免疫系統的發育,會增加孩子日後對環境過敏的概率。

三、附加值大幅影響水價

比起文章開頭明星“欽點”的礦泉水,還有太多讓人感覺小巫見大巫的產品。

日本某天然礦泉水,號稱“全世界最奢侈”,瓶身有用施華洛世奇和貴金屬繪製的霜花圖案,單價100美元,每月限量200瓶。

所以有人說,“喝一口,腎就沒了。”

水源地、生產工藝、物流成本、行銷手段,都會對水的價格產生影響。

一家企業想開發礦泉水資源,要先競標,取得採礦權後才能建廠、生產。以吉林白漿泉為例,2014年,5萬元的起拍價,最後以1.5億元成交,而這還只是獲得探礦權。

水源地有門檻,也是品牌宣傳的重點。好的水源地給人可信賴的感覺,自然會有更大的市場。

水源經過挑選、工藝嚴格把關後,運輸的物流成本和行銷手段,也都在影響這簡單的一瓶水的價格,最終送到消費者手裡,身價就翻了幾番。

2009年8月25日,河南省湯陰縣一純淨水廠工作人員正在向外運送桶裝純淨水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透露,某品牌礦泉水水源在海拔4200米處,一箱礦泉水的物流成本就有15-18元。而水源遍及全國各地的另一品牌,同等綜合物流成本只有4元。

前者的市場價,是後者的三倍。

某藏區礦泉水,在2010年和2011年的廣告費用高達1億;某雪山礦泉水,為成為亞運會高級合作夥伴,門檻費用就有2.6億元;更別提諸多無孔不入的品牌植入,都能讓人窺見行銷背後的高額成本。

附加的價格讓瓶裝水的“身價”千差萬別,可其中的內涵,差異性卻沒那麼明顯。

四、喝貴水不如會喝水

2塊的水,和20塊的水,給人心理帶來的差異性,不僅取決於消費觀,還要考慮水的實際作用。

人喝水,就是為了補水,而不是為了保養。

99%的中國人都懂得多喝水的道理,可真正會喝水,喝對了的卻寥寥無幾。

喝什麼?

市面上的瓶裝水,就算是擁有獨立標準的天然礦泉水,也都只是符合安全標準的飲用水而已。喝了它們不能調節人體內環境酸鹼性,也不能補充礦物質,更不能讓人變健康。

拋開所謂的宣傳點,瓶裝水的作用,就是讓人能及時補充水分,其他的功效都沒那麼實在。

喝多少?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怎麼喝?

合肥的小鄭,夏天打完籃球後狂喝好幾瓶礦泉水,隨即頭暈眼花、嘔吐不止。送到醫院,才知道自己“水中毒”了。

醫院的專家解釋說,“通常人體內水分濃度穩定,水中毒較為少見,主要是由於水攝入量超過人體排水量的能力,引起血液滲透壓下降和迴圈血量增多,從而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

專家提倡,喝水要“少量多次”,起床後、上午10點左右、下午3~4點、晚上就寢前,都是“最佳飲水時機”。另外在出汗較多、運動或洗澡後也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喝水是“任務”,最好不要渴得不行了才喝。

有一個橫跨四個城市、歷時兩年、針對6000名中學生飲水情況的追蹤調研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飲水量不達標。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研究員在一次採訪中介紹,孩子處於生長發育關鍵期,飲水不足會對其行為、認知和精神產生直接影響。

如此看來,現在這麼喪,可能就是小時候太愛學習,沒喝夠水造成的。

開個玩笑。看完了去喝杯水吧。

不過是抓住了人們的心理弱點。

2017年12月6日,瀋陽,方撫順在夕陽下喝著滿是冰塊的礦泉水

2.礦物質元素——“水補”不靠譜

礦物質水在進入中國市場以後就備受爭議。它的原理,可以理解為純淨水+食品添加劑。有營養專家認為,鉀、鎂等有機元素如果補得太多,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但這取決於攝入量。強調礦物質水能夠補充礦物質,給人以營養價值高的印象,就是在誤導消費者。

“礦物質水”玩的就是概念,所以新標準一出,就被禁了。

以某品牌礦泉水為例,鈣元素含量為≥400ug/100ml,也就是說如果為了達到每日推薦鈣攝入量,需要喝上約400瓶才行。

鈣是夠了,離水中毒也就不遠了。有那功夫,幾根疏菜或者一口牛奶就能吃回來。

3.嬰幼兒專用水——噱頭大於必需

隨著對飲用水品質的關注,如何為孩子選擇飲用水,成為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

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標有嬰幼兒概念的飲用水,賣點在於“低鈉、淡礦化度、無菌”,價格是普通礦泉水的三四倍之多。

在節目《媽媽是超人》中,伊能靜準備給女兒喂水,順手拿起一瓶,問包文婧是不是礦泉水。包文婧說是。

伊能靜很嚴肅地告訴她:寶寶不能喝礦泉水,因為孩子太小腎臟發育不完善,所以礦物質沒辦法排出去,會影響到小孩的健康。

但小孩真的不能喝這種水嗎?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專家團成員阮光鋒解釋:“市場上絕大多數礦泉水,礦物質含量都在安全標準內,可以放心給寶寶飲用。除非是某些針對運動員或特殊群體的礦泉水,可能鈉、鉀含量比較高,嬰幼兒不能長期飲用。”

至於廣告宣稱的“無菌”概念,有媒體曾把這種嬰幼兒水,和該品牌的其他類飲用水一同送去檢測,結果顯示,普通的水菌落數小於1CFU/ml,也就是說,在“嬰幼兒版的無菌水”面世前,普通的水就已經達到了無菌標準。

過度強調無菌,反而不利於寶寶免疫系統的發育,會增加孩子日後對環境過敏的概率。

三、附加值大幅影響水價

比起文章開頭明星“欽點”的礦泉水,還有太多讓人感覺小巫見大巫的產品。

日本某天然礦泉水,號稱“全世界最奢侈”,瓶身有用施華洛世奇和貴金屬繪製的霜花圖案,單價100美元,每月限量200瓶。

所以有人說,“喝一口,腎就沒了。”

水源地、生產工藝、物流成本、行銷手段,都會對水的價格產生影響。

一家企業想開發礦泉水資源,要先競標,取得採礦權後才能建廠、生產。以吉林白漿泉為例,2014年,5萬元的起拍價,最後以1.5億元成交,而這還只是獲得探礦權。

水源地有門檻,也是品牌宣傳的重點。好的水源地給人可信賴的感覺,自然會有更大的市場。

水源經過挑選、工藝嚴格把關後,運輸的物流成本和行銷手段,也都在影響這簡單的一瓶水的價格,最終送到消費者手裡,身價就翻了幾番。

2009年8月25日,河南省湯陰縣一純淨水廠工作人員正在向外運送桶裝純淨水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透露,某品牌礦泉水水源在海拔4200米處,一箱礦泉水的物流成本就有15-18元。而水源遍及全國各地的另一品牌,同等綜合物流成本只有4元。

前者的市場價,是後者的三倍。

某藏區礦泉水,在2010年和2011年的廣告費用高達1億;某雪山礦泉水,為成為亞運會高級合作夥伴,門檻費用就有2.6億元;更別提諸多無孔不入的品牌植入,都能讓人窺見行銷背後的高額成本。

附加的價格讓瓶裝水的“身價”千差萬別,可其中的內涵,差異性卻沒那麼明顯。

四、喝貴水不如會喝水

2塊的水,和20塊的水,給人心理帶來的差異性,不僅取決於消費觀,還要考慮水的實際作用。

人喝水,就是為了補水,而不是為了保養。

99%的中國人都懂得多喝水的道理,可真正會喝水,喝對了的卻寥寥無幾。

喝什麼?

市面上的瓶裝水,就算是擁有獨立標準的天然礦泉水,也都只是符合安全標準的飲用水而已。喝了它們不能調節人體內環境酸鹼性,也不能補充礦物質,更不能讓人變健康。

拋開所謂的宣傳點,瓶裝水的作用,就是讓人能及時補充水分,其他的功效都沒那麼實在。

喝多少?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怎麼喝?

合肥的小鄭,夏天打完籃球後狂喝好幾瓶礦泉水,隨即頭暈眼花、嘔吐不止。送到醫院,才知道自己“水中毒”了。

醫院的專家解釋說,“通常人體內水分濃度穩定,水中毒較為少見,主要是由於水攝入量超過人體排水量的能力,引起血液滲透壓下降和迴圈血量增多,從而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

專家提倡,喝水要“少量多次”,起床後、上午10點左右、下午3~4點、晚上就寢前,都是“最佳飲水時機”。另外在出汗較多、運動或洗澡後也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喝水是“任務”,最好不要渴得不行了才喝。

有一個橫跨四個城市、歷時兩年、針對6000名中學生飲水情況的追蹤調研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飲水量不達標。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研究員在一次採訪中介紹,孩子處於生長發育關鍵期,飲水不足會對其行為、認知和精神產生直接影響。

如此看來,現在這麼喪,可能就是小時候太愛學習,沒喝夠水造成的。

開個玩笑。看完了去喝杯水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