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投放廣島“小男孩”的那架轟炸機是如何逃離爆炸險境的?

投放廣島“小男孩”的轟炸機不是採取自殺襲擊的方式, 因此, 完成任務的同時保證其機組人員的安全尤為重要。

(轟炸廣島的機組成員正在研究具體的投放和返回路線)

原子彈爆炸時主要的五種殺傷因素分別是: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衝和放射性沾染。

對於當時投放原子彈的飛機而言, 最主要的殺傷力來自衝擊波。 而光輻射、早期核輻射對於脫離爆炸點之外的機組人員儘管有影響, 但是能夠最大限度地防禦其侵害。

因為是第一次投放原子彈, 因此非常謹慎, 曼哈頓工程的科學家要求B29必須距離原子彈爆炸中心點12.8公里, 而為了達到最大殺傷力, 原子彈被設定在距離地面600米。

投彈時飛機距離地面9.6公里, 要想達到安全距離, B-29必須在爆炸發生時飛行盡可能遠的距離, 如果在爆炸前將水準距離拉大到9公里, 就滿足了飛機到原子彈爆炸中心點直線距離12.8公里的要求, B-29就會安全。

投彈後, 原子彈在水準方向由於慣性仍然繼續向前飛行, 此時最佳的策略是B-29立即掉頭沿著反方向飛行, B-29的最大速度是574公里/小時, 巡航速度是350公里/小時, 使盡全力, B-29有逃生的可能。

然而B-29的轉彎半徑太大, 調轉180度需要的時間太長,

根本來不及回到原來航道, 加上風向對核彈運動方向的影響, 必須尋找到新的轉彎角度。

經過嚴密的計算, 最終制定了在投彈後B-29立刻轉155度角飛行的策略, 這個角度, 可以確保笨重的飛機儘快轉向, 同時核彈爆炸時, 爆炸點在飛機的尾部方向。

1945年8月6號上午9點15分17秒, 82號B-29轟炸機在廣島上空投下小男孩後, 迅速調轉155度。

在轉向過程中, B-29的高度降低了500米。 這樣做的目的, 是借助於重力能夠加快速度, 為了更快地完成轉向避免側翼受到衝擊。 因為外側的側翼受到衝擊波的衝擊極易導致飛機失去平衡,

而機尾受到相同的衝擊相對安全。

B-29完成大幅度的轉彎之後, 沿著預定的切線155度方向加快離去。

儘管如此, B-29還是受到了兩次衝擊波向上的撞擊。 一次是爆炸直接產生的, 後來的一次是地面反射的。

(投放廣島的那架82號B29叫做艾諾拉・蓋伊號, 投放了原子彈“小男孩”。)

據說,82號上的攝影機拍攝的照片的底片因為核爆產生的射線照射最終一張也無法沖洗出來。只有另一架負責觀測的飛機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於世的鏡頭。

局限于那時的科技水準,只能夠機載人工投核彈。儘管今天已經實現人工智慧控制投彈,不再受到高度和距離的限制,無需擔心核彈爆炸時對投彈手帶來的威脅,但是,還是祝願核彈無用武之地。

投放了原子彈“小男孩”。)

據說,82號上的攝影機拍攝的照片的底片因為核爆產生的射線照射最終一張也無法沖洗出來。只有另一架負責觀測的飛機拍攝的影像成為留存於世的鏡頭。

局限于那時的科技水準,只能夠機載人工投核彈。儘管今天已經實現人工智慧控制投彈,不再受到高度和距離的限制,無需擔心核彈爆炸時對投彈手帶來的威脅,但是,還是祝願核彈無用武之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