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冬季養生多艾灸,體內“寒證”統統趕走

艾, 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艾的葉片, 春夏花末開時採摘, 曬乾或陰乾備用。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 “端午采艾, 懸門戶上, 以禳毒氣” 的習俗。 冬季寒風習習, 是多種上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時節, 而常用艾薰蒸居室, 可有效地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 維護人體健康。

中醫認為, 艾性味苦、辛、溫, 人肝、脾、腎經, 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風止癢之功, 適用於虛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帶下病及皮膚濕疹清癢等。 用艾製成各種艾條用以燒灸等, 可使熱氣內達而溫通氣血, 透達經絡, 治療各種寒病症。

常言道: “居家常備艾, 老少無疾患。 ” 說明居家備艾對維護身體健康大有有益。

我們來介紹幾種常見疾病的艾灸治療方法, 朋友們可以根據小編介紹的穴位和方法進行防治疾病的作用。

感冒: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一種呼吸道常見病。 多發於冬春季節, 起病較急, 早期症狀有咽部幹癢或灼熱感、噴嚏、鼻塞、流涕, 或有低熱、頭痛, 常易合併細菌感染。 其主要特徵為突然發病, 畏寒、高熱、頭痛、周身酸痛等全身症狀, 上呼吸道症狀較輕。

第1天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陽陵泉(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神闕(肚臍中央)。 各穴位可灸15-40min, 以下同上。

第2天大椎(第7脊椎棘突下)、合穀(在手背, 第1、2掌骨間, 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天突(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神闕。

第3天風府(在項部, 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枕外隆凸直下, 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神闕。

慢性支氣管炎:出現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症狀, 每年持續3個月且連續兩年以上。 本病是由於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恃異性炎症。 多在冬季發作, 晚期炎症加重, 症狀長年存在, 不分季節。 以下穴位可灸30-40min。

第1天中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上4寸處)、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 當犢鼻下3寸, 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天突、神闕

第2天肺俞、中府、膻中(兩乳頭中點)、神闕

第3天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昆侖(在外踝後方,

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身柱(人體背部, 當後正中線上, 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神闕

第4天期門(在胸部,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太沖(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大椎、神闕

第5天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關元(臍下三寸)、太溪(足內側, 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神闕

肩周炎:是肩關節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無菌性炎症性疾病, 多發於50歲左右的人, 女性多於男性。 本病的發生, 多與中年後氣血衰退, 風寒濕邪乘虛侵入肩部或長期慢性勞損, 致使經絡阻滯, 氣血不能通暢, 經筋失其所養而發病。 以下穴位除了神闕穴, 其餘穴位均是對稱雙方兩個穴位, 艾灸時選取患側。

以下穴位可灸40-50min。

第1天肩髃(在肩部, 臂外展, 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肩髎(當臂外展時, 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疼痛點、神闕

第2天天宗(肩胛區, 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 在岡下窩中央岡下肌中)、肩井(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處)、肩貞()、曲池(屈肘成90度, 肘橫紋中點)、神闕

創傷性滑膜炎:膝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滑膜面積最大的關節, 滑膜反應也最明顯。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指膝關節囊纖維的內襯滑膜在外傷後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反應。 若確診為本病應積極治療, 防止膝關節功能障礙。 以下穴位可灸40-50min。

第1天膝眼、陰陵泉(小腿內側, 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陽陵泉(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疼痛點、神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