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突分和背身打:勒布朗面對勇士的習慣性選擇困難症

聖誕大戰輸給勇士, 對於騎士來說, 並不是個太大的問題。 畢竟整場比賽實際上是在騎士的節奏裡, 攻防節奏緩慢, 來回磨陣地、拼籃板, 甚至包括選擇性放掉格林和伊戈達拉, 策略上都沒有問題, 最終的輸球, 也就是那兩三個回合, 勒布朗還是因為被打手才沒有成功逆轉。

於是乎, 比賽後的話題, 更多圍繞著裁判的判罰, 或是庫裡、小湯瑪斯的缺席。 可這些, 實際上都不是重點。

真正的重點, 是整個賽季都打得愈發成熟, 愈發理性, 愈發高效的勒布朗, 在碰上勇士的時候, 又好像回到了前兩個賽季總決賽前兩場的他:突破不靈, 突分線路被阻, 失誤多、節奏亂, 打得異常迷茫。

已經第三年了, 為什麼這份迷茫, 依然在呢?

——前兩場, 走不出突分陷阱的勒布朗——

拋開因為樂福、歐文相繼受傷而導致騎士只剩玩命的15年總決賽不談。 15-16、16-17賽季總決賽的前兩場, 仿佛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第一場,

騎士想要複刻在東部橫掃八方的三分火炮戰術, 被勇士的防守拆的七零八落, 於是乎慘敗;第二場比賽, 騎士加強防守勇士傳球路線的比重, 並對核心球員重點防守, 造成勇士失誤數爆增, 可勇士角色球員卻爆發一波流拉開分差, 騎士火力不繼, 繼續慘敗。

如果您是騎士/勇士忠實的粉絲, 如果您關注過這兩年的總決賽, 你會發現這兩年的總決賽前兩場比賽, 就好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騎士輸球的方式細節上或許有差異, 但大劇本的方向上, 幾乎一模一樣。

在經歷了兩場的慘敗後, 騎士在主場都會做出轉變, 然後一勝一負, 打法改變無外乎更強調錯位, 打的更小更快, 以及, 勒布朗的轉變。

不, 說白了, 騎士前兩場和後兩場的差別, 根本就在勒布朗。

對陣勇士的勒布朗總共有兩個狀態, 一個是癡迷突分, 然後落入勇士口袋陷阱的勒布朗, 一個是低位背打(無論找不找錯位)從牛角吃到內線的勒布朗。

今年聖誕大戰, 出現的就是前一個“突分狂魔”的勒布朗, 也就是最近兩年總決賽前兩場的勒布朗。

15-16賽季前兩場, 勒布朗的場均失誤5.5個;16-17賽季前兩場, 這個數字變成了6個;耶誕節, 勒布朗的失誤數變成了7個。 這些數字遠高於勒布朗的生涯場均, 也遠高於騎士對陣勇士的總決賽後幾場, 哪怕是騎士輸球的那些場次。

而在這些場次裡, 勒布朗的打球方式也很類似:他先會試圖在外線組織球隊的射手們進行進攻;當射手們的手感出現問題,

他就會開始嘗試突分(inside-out), 而在勇士的防守下, 勒布朗的突分常常起不到效果, 反而會經常出現失誤, 被打反擊;就算不失誤的那些球, 傳球也無法製造出最好的效果來。

勒布朗帶四射手稱霸東部十餘載, 但只花了一年的時間, 科爾和勇士就徹底找到了掣肘勒布朗inside-out的套路來——當然了,

師從過NBA眾多傳奇教練, 又在解說席、總經理席位上看了勒布朗多年的他, 或許早就在腦袋裡盤算出這套方案了。

簡單來說, 勇士始終保持著單防勒布朗的策略, 哪怕是被他揍開了花, 也絕對不輕易夾擊。 可同時, 他們會故意在勒布朗的突破的時候讓開某條傳球路線, 引誘勒布朗往這個方向傳球, 然後伺機搶斷反擊。

這個所謂“突分陷阱”的防守策略說來簡單, 可全聯盟也只有勇士才能玩得轉。 畢竟只有這個隊擁有那麼多防守優秀的鋒線可以一對一撐得住勒布朗, 不會一下子被直接吃掉;另外, 球隊的執行力要足夠強大, 確保真的只會漏出計畫裡的路線;最後, 他們擁有伊戈達拉、格林、杜蘭特、庫裡這樣非常聰明且優秀的協防球員, 有足夠的天賦可以填補這線路上的陷阱。

在這套足夠優秀的陣容支撐下,勒布朗+四射手的inside-out幾乎完全被拆解。正因此,以突分為主導狀態的勒布朗在勇士體系徹底成型後,就一次也沒討到過好。

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年總決賽依然輸了兩場才放棄突分的打法,今年聖誕大戰又開始夢回兩年前連續突分失誤,實在是讓人費解。

——背身的勒布朗,最好的勒布朗——

然後,在輸掉兩場總決賽之後的勒布朗,總是會習慣性幡然悔悟,開始改變進攻的方式。

副標題裡提到背身,自然是因為這第二個狀態的勒布朗會將背身當做常規武器,可實際上,他的改變在細節上會有更多。例如突分不是不打,只是他會更解決的突破,而不是以傳球做第一優先;他會減少大跨度的傳球(也就是勇士“請”出的路線),而是做短傳;他會開始和後衛而不是內線打擋拆,錯位找庫裡,或是對方身上犯規多的球員(去年總決賽主要是找格林)。

與此同時,他最主要的得分方式,會變成背身。

按說自從11-12賽季開始勒布朗的背身技巧大成之後,這招已經少有人能阻擋。可不知是出於什麼理由,勒布朗始終對背身這件事持有“能不用就不用”的態度。這個賽季他和韋德同時上場時,他甚至會更傾向于讓韋德去低位背打,,只有在韋德受傷的幾場比賽裡,他有主動去到低位處理球。

實際上,願意在牛角位背身持球的勒布朗,才是最好的勒布朗。因為他的身材、速度和優秀的低位元三威脅能力,他在牛角位幾乎是無法被完全防禦的。15-16賽季季後賽,勒布朗左側牛角位的背身命中率,是僅次於籃下和右側45度角三分線外的最高;16-17賽季季後賽,勒布朗在右側牛角區域的命中率更是逆天的66.7%。換句話說,一旦勒布朗進入了自己熟悉的牛角區域,他的效率就會立刻拔高。在這樣的狀態下,放他一對一就很可能被他養出手感;除此之外,越靠近籃下就越容易吸引到其他球員的包夾,哪怕你的本意不是包夾,看到勒布朗這麼接近籃筐,協防球員一定會不自覺的逼近,那籃下就很可能會漏出機會和空間,勒布朗的傳球就有了陷阱路線之外的物件。

一旦有超過兩條的傳球路線,再加上勒布朗本身的破壞力,要限制他,就很難了。

更何況,背身的情況下球大部分時間在自己手中,也減少了勒布朗低級處理球失誤的可能性。說白了,沒有太多的低級失誤,騎士被打反擊的次數也會減少,贏球的概率,自然是會升高。

——勒布朗的迷之選擇困難症——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明知勇士的防守陷阱,騎士還會連續兩年堅持突分策略,輸了兩場才知道改變;為什麼明明低位背身的效果更好,勒布朗依然沒有更頻繁的使用。

為什麼,這都第三年了,同樣套路的劇情還在繼續?

是因為背身對身體的負擔太大?——熱火時期勒布朗確實常常拼到腿抽筋,可那時對手的內線要重得多,勒布朗的體重要也要大得多。這幾年勒布朗減重後體力就沒有出現過短缺的現象,哪怕是因為這招會增加負擔,像聖誕大戰這種比賽裡的使用頻率,還是太低了。

是因為十多年的打球習慣?——有可能。勒布朗靠著突分成就了十多年的傳奇,說不定他就是不信邪,就是覺得他能找到勇士防守突分上的漏洞。

難道說,他是在故意示弱?他知道誰贏聖誕大戰,誰就輸總決?——這似乎又太玄學了。

我不是說,勒布朗下了低位常打背身,就能贏得了勇士,可窮則變變則通,一個打法不行,你總要嘗試換幾個方法才對。騎士在贏得總冠軍的賽季就吃過突分被破的虧,去年依然堅持策略白送兩場已經夠奇怪,今年的聖誕大戰,又是一樣的策略,又是一樣的送失誤、被反擊打爆,騎士的教練組的對應在哪裡,難道說,盧就這麼堅信突分早晚能贏?

就算盧這麼想,已經和這支勇士三四年來打了不下20場的勒布朗,為什麼依然還在“突分”和“背身”之間搖擺不定呢?

聖誕大戰只是一場常規賽,本身並說明不了什麼。更何況兩邊傷患都不少,比賽的勝負除了玄學的因素,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可是,這一整場比賽都不像是本賽季標準打法的勒布朗,不知怎麼碰上勇士總要輸上幾個幾場才知道突分不行的勒布朗,實在是讓人看不懂。

還是說,這是勒布朗在用自己的方式,提示管理層應該做一些交易,來處理一下幾位在場上不如在場下,在場下不如在家陪老婆的球員呢?

只希望,下次再看騎士對勇士時,我們看到的,會是一個在低位咆哮的小皇帝,哪怕他在牛角區域打得很慘,哪怕是14中3,至少說明在試圖改變,在試圖尋找取勝的辦法。

如今的打法,如今的套路,這熟悉的突分輸球方式,只能說,實在是有些看不明白。

或許,只有勒布朗自己才明白吧。

有足夠的天賦可以填補這線路上的陷阱。

在這套足夠優秀的陣容支撐下,勒布朗+四射手的inside-out幾乎完全被拆解。正因此,以突分為主導狀態的勒布朗在勇士體系徹底成型後,就一次也沒討到過好。

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年總決賽依然輸了兩場才放棄突分的打法,今年聖誕大戰又開始夢回兩年前連續突分失誤,實在是讓人費解。

——背身的勒布朗,最好的勒布朗——

然後,在輸掉兩場總決賽之後的勒布朗,總是會習慣性幡然悔悟,開始改變進攻的方式。

副標題裡提到背身,自然是因為這第二個狀態的勒布朗會將背身當做常規武器,可實際上,他的改變在細節上會有更多。例如突分不是不打,只是他會更解決的突破,而不是以傳球做第一優先;他會減少大跨度的傳球(也就是勇士“請”出的路線),而是做短傳;他會開始和後衛而不是內線打擋拆,錯位找庫裡,或是對方身上犯規多的球員(去年總決賽主要是找格林)。

與此同時,他最主要的得分方式,會變成背身。

按說自從11-12賽季開始勒布朗的背身技巧大成之後,這招已經少有人能阻擋。可不知是出於什麼理由,勒布朗始終對背身這件事持有“能不用就不用”的態度。這個賽季他和韋德同時上場時,他甚至會更傾向于讓韋德去低位背打,,只有在韋德受傷的幾場比賽裡,他有主動去到低位處理球。

實際上,願意在牛角位背身持球的勒布朗,才是最好的勒布朗。因為他的身材、速度和優秀的低位元三威脅能力,他在牛角位幾乎是無法被完全防禦的。15-16賽季季後賽,勒布朗左側牛角位的背身命中率,是僅次於籃下和右側45度角三分線外的最高;16-17賽季季後賽,勒布朗在右側牛角區域的命中率更是逆天的66.7%。換句話說,一旦勒布朗進入了自己熟悉的牛角區域,他的效率就會立刻拔高。在這樣的狀態下,放他一對一就很可能被他養出手感;除此之外,越靠近籃下就越容易吸引到其他球員的包夾,哪怕你的本意不是包夾,看到勒布朗這麼接近籃筐,協防球員一定會不自覺的逼近,那籃下就很可能會漏出機會和空間,勒布朗的傳球就有了陷阱路線之外的物件。

一旦有超過兩條的傳球路線,再加上勒布朗本身的破壞力,要限制他,就很難了。

更何況,背身的情況下球大部分時間在自己手中,也減少了勒布朗低級處理球失誤的可能性。說白了,沒有太多的低級失誤,騎士被打反擊的次數也會減少,贏球的概率,自然是會升高。

——勒布朗的迷之選擇困難症——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明知勇士的防守陷阱,騎士還會連續兩年堅持突分策略,輸了兩場才知道改變;為什麼明明低位背身的效果更好,勒布朗依然沒有更頻繁的使用。

為什麼,這都第三年了,同樣套路的劇情還在繼續?

是因為背身對身體的負擔太大?——熱火時期勒布朗確實常常拼到腿抽筋,可那時對手的內線要重得多,勒布朗的體重要也要大得多。這幾年勒布朗減重後體力就沒有出現過短缺的現象,哪怕是因為這招會增加負擔,像聖誕大戰這種比賽裡的使用頻率,還是太低了。

是因為十多年的打球習慣?——有可能。勒布朗靠著突分成就了十多年的傳奇,說不定他就是不信邪,就是覺得他能找到勇士防守突分上的漏洞。

難道說,他是在故意示弱?他知道誰贏聖誕大戰,誰就輸總決?——這似乎又太玄學了。

我不是說,勒布朗下了低位常打背身,就能贏得了勇士,可窮則變變則通,一個打法不行,你總要嘗試換幾個方法才對。騎士在贏得總冠軍的賽季就吃過突分被破的虧,去年依然堅持策略白送兩場已經夠奇怪,今年的聖誕大戰,又是一樣的策略,又是一樣的送失誤、被反擊打爆,騎士的教練組的對應在哪裡,難道說,盧就這麼堅信突分早晚能贏?

就算盧這麼想,已經和這支勇士三四年來打了不下20場的勒布朗,為什麼依然還在“突分”和“背身”之間搖擺不定呢?

聖誕大戰只是一場常規賽,本身並說明不了什麼。更何況兩邊傷患都不少,比賽的勝負除了玄學的因素,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可是,這一整場比賽都不像是本賽季標準打法的勒布朗,不知怎麼碰上勇士總要輸上幾個幾場才知道突分不行的勒布朗,實在是讓人看不懂。

還是說,這是勒布朗在用自己的方式,提示管理層應該做一些交易,來處理一下幾位在場上不如在場下,在場下不如在家陪老婆的球員呢?

只希望,下次再看騎士對勇士時,我們看到的,會是一個在低位咆哮的小皇帝,哪怕他在牛角區域打得很慘,哪怕是14中3,至少說明在試圖改變,在試圖尋找取勝的辦法。

如今的打法,如今的套路,這熟悉的突分輸球方式,只能說,實在是有些看不明白。

或許,只有勒布朗自己才明白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