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只要別人需要,我們就該去幫嗎?

判斷一件事、一個人的好壞, 首先要有智慧。 你沒有智慧, 想做一個好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

什麼叫慈悲?佛教對慈悲的定義是怎麼下的?我們只會背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慈”是給予眾生安樂, “悲”是拔除眾生的痛苦。 概念上這樣講沒有錯, 但是一個真正慈悲, 真正做慈善的人, 首先是一個大智慧的人。 也就是他能分辨是非, 懂得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如果你分不清是非, 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你以為你在做好事、做慈善, 實際上很可能在造惡。

判斷一件事、一個人的好壞, 首先要有智慧。 你沒有智慧, 想做一個好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

所以有些人乾脆說:“只要別人需要, 只要眾生痛苦, 我們就去幫助他。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 可是若說需要, 在座的恐怕沒幾個人說我不需要。 你不需要這個, 可能需要那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所以不是一個人需要, 我們就應該去幫助他、滿足他。 有時候他需要, 我們不滿足他, 是對他最大的幫助、最大的慈悲。 我經常對弟子說有求必應的明師不是一個好明師, 對子女有求必應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

但是有些信徒認為有求必應的明師就是好明師, 有求必應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實際上大錯特錯。 教育的方法很多, 有求必應固然是其中一種, 有求不應也是其中一種, 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更適合有求不應。

在大街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乞丐, 有時候我們的悲心生起來, 就會投給他們一些錢, 投了以後, 我們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一個騙子?

的確, 路邊上有些是職業乞丐, 他們是有組織、有預謀的。 可是, 誰不想活得風光體面, 誰不想做個人上人, 誰願意以這種方式生存呢?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事、做善事, 不帶任何目的, 只是單純地想幫助這個人, 不管他是真窮真需要, 還是不窮不需要, 是裝的假的, 只要你是帶著一顆清淨心、無所求無所住的心做了這件事, 對你來說它就是善事。

至於受者是真需要還是假需要, 佛教講因果要辯證地看。 相反, 如果你帶著一顆有目的、有所圖的心來做善事, 雖善不善。 為什麼佛教講要無相佈施?它指的是,

用一顆清淨的心無相佈施, 才會獲得真正的功德、福報和善緣, 否則連善緣都得不到。 所以做善事, 心態非常重要。

東華禪寺

作者: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 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

30歲複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千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 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 六度萬行, 歷經了三十餘年, 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 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 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 我與社會的關係, 我與國家的關係, 我與自然的關係, 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