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例精求治”病例展示:成都賽區二等獎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謝霞醫師病例

"例精求治"病例賽

是阿斯利康經典品牌活動之一,

目的是通過病例交流提供更多

中青年醫師展示自我的機會,

為消化領域培養更多

未來之星。

2017年經過近半年

線上病例平臺的徵集、

專家點評, 已發現了眾多

早期胃癌、Hp感染、食管疾病

等相關優秀病例。

為進一步展示這些優秀病例,

包括區域賽和全國賽的

線下比賽

正在火熱展開。

12月22日, “例精求治”成都區域賽順利結束, 11位選手展開激烈角逐。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謝霞醫師榮獲成都區域賽二等獎, 本文分享謝霞醫師病例精彩內容。

謝霞醫師

基本資訊與病史資料

患者基本資訊

■ 患者姓名:盛某

■ 患者性別:女

■ 患者年齡:61歲

■ 患者體重:73 kg

■ 患者主訴:腹痛20餘天

病史資料

■ 現病史:患者于20余天開始在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腹痛, 為陣發性隱痛不適, 飽食後及饑餓時出現腹痛, 伴背部放射痛, 無牽涉痛, 噯氣後疼痛有所緩解, 疼痛持續1小時左右能自行緩解, 伴燒心, 無嘔血、黑便, 無嘔吐, 無消瘦、納差, 於2016年4月11日就診于重慶大坪醫院, 行無痛胃鏡及活檢:胃竇潰瘍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為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 擬以“胃竇潰瘍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收治入我科。 患病以來,

患者精神可, 飲食稍有下降, 大小便正常, 睡眠好, 體重下降不明顯。

■ 危險因素:6年前患乳腺癌。

■ 個人史:生於原籍, 在原籍長大, 無長期外地居住史, 無疫區居住史, 無疫水、疫源接觸史, 無放射物、毒物接觸史, 無毒品接觸史, 無吸煙、飲酒史, 無冶游史。

■ 既往史:6年前患乳腺癌, 行“右側乳房切除術”, 術後行4週期化療, 現痊癒。

查體及實驗室檢查

體格檢查

體溫36.6℃, 脈搏96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壓141/84 mmHg, 身高167 cm, 體重73 kg。

腹部正常, 腹部左右對稱, 腹壁靜脈無曲張, 右下腹可見長約8 cm手術瘢痕, 癒合好。

腹部軟無壓痛, 肝肋緣下未捫及, Murphy征陰性, 脾肋緣下未捫及, 肝脾區無叩痛, 全腹未觸及包塊, 腎區無叩擊痛, 腹部移動性濁音陰性, 膀胱區無壓痛, 腸鳴音正常, 5次/分, 腹部未聞及明顯血管雜音,

肛門外生殖器外觀正常。

直腸指診(-)。

實驗室檢查

出凝血功能:PT 10.6 sec, PTA 119.2%, INR 0.9, APTT 26.1 sec, TT 16.6sec, FBG 4.07 g/L↑, AT3 123.30%, D2聚體(D2-F)0.20 mg/L FEU;

血生化:UREA 5.75 mmol/L, CREA 50.3 μmol/L, UA 397.2 μmol/L, ALT 40 IU/L, AST 20 IU/L, TP 74 g/L, ALB 49.6 g/L, GLB 24.4 g/L, ALB/GLB 2.03, TBIL 15.7 μmol/L, DBIL 1.9 μmol/L, TBA 1.6 μmol/L, ALP 109 U/L, GGT 56 IU/L;

血常規(2016-04-17):C反應蛋白(CRP)5.0 mg/L, 白細胞(WBC)9.51×109/L, 血紅蛋白(HGB)141 g/L, 紅細胞(RBC)4.91×1012/L, 血小板壓積(PCT)0.33%。

內鏡檢查

白光內鏡下表現

于胃竇小彎後壁可見一平坦隆起型病變, 中央凹陷性(1.6 cm), 局部潰瘍形成, 表面發紅, 邊界清楚, 背景為萎縮性胃炎。 胃內氣體較少時病變周圍黏膜疑似中斷、聚集, 未見明顯融合, 隨著氣體量的增加病變展開明顯, 蠕動尚可。

尿素酶試驗:+。

病理結果

活檢病理報告顯示:胃竇潰瘍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初步診斷

初步診斷

EGC(Tub1>Tub2,0-Ⅱa+Ⅱc , M)。

診斷依據

病症:患者以“腹痛20餘天”為主訴,白光胃鏡下病變胃竇小彎後壁可見一扁平隆起凹陷性病變,表面發紅,周圍黏膜發白,冰醋酸染色後見病變褪色時間明顯縮短,病理提示: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危險評估:高齡,既往有乳腺癌病。

內鏡精查

NBI+放大

微血管結構:MV增粗、延長、扭曲,可見典型IMVP。

表面微細結構:可見不規則絨毛狀結構,密度不均勻,部分融合,可見WOS。

邊界線:(DL+)。

ESD術

手術時間

43分鐘。

手術過程

NBI下標記病變,環周切開病變邊緣。

病變逐層剝離,未見黏連及瘢痕形成。

創面噴灑豬原纖維蛋白粘合劑。

病理標本處理

不銹鋼針伸展標本,大小約4.5×4 cm,可見直徑約3×2.6 cm不規則突起,中央凹陷,福馬林固定標本24小時後按順序改刀,組織條寬度約2~3 mm(A1-A13,B1-B13)。

病理復原與NBI觀察部位與剝離後標本進行對比。

a5:高分化黏膜內癌,與NBI放大血管紋理乳頭狀結構對應;

b7:潰瘍處可見壞死組織,未見腫瘤,周圍可見高分化粘膜內癌;

a8:病理病變邊界如箭頭所指,與NBI觀察DL一致;

b8:血管紋理網格狀破壞,未形成螺旋,病理提示可見篩孔樣結構,考慮有中分化成分,故考慮Tub1>Tub2。

術後病理

胃竇黏膜部分腺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形成,部分高中分化黏膜內癌形成,以高分化為主,水準切緣及垂直切緣陰性,脈管及血管未見腫瘤。

最後診斷

EGC,Tub1>Tub2,T1(M ),ly0,v0,

LM(-),VM(-),pType 0-Ⅱa+Ⅱc。

ESD術後及隨訪

術後處理

禁食水、補液;

PPI;

預防抗感染。

術後觀察

出血、穿孔、感染。

術後隨訪

隨訪結果:1年後瘢痕形成。

藥物治療

PPI

艾司奧美拉唑 40 mg bid ivgtt,3d 後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耐信)20 mg 2次/日。

Hp根治方案

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20 mg bid+枸櫞酸鉍鉀600 mg bid+阿莫西林1 g bid+呋喃唑酮片100 mg bid,治療14 d。

其他藥物

二代頭孢抗生素24 h、補液、能量……

病例總結

患者以“腹痛20餘天”為主訴,白光胃鏡于胃竇小彎後壁可見一0-Ⅱc型病變,表面發紅,周圍黏膜發白,邊界尚清晰,NBI+ME可見IMVP及IMSP,DL(+),異形微血管形態以網格狀為主,醋酸染色病灶區域褪色時間明顯縮短,根據上述描述,初步診斷:EGC(Tub1>Tub2,0-Ⅱa+Ⅱc ,M)。

活檢病理提示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根據2015年JGES、JGCA及中國早期胃癌診治指南本例病灶屬ESD絕對適應證。

考慮患者為高齡老人,既往有乳腺癌病史,術前必須完善相關檢查,排除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此外,病變位於胃竇小彎,受蠕動波影響較大,且切除黏膜下病變面積大,術中、術後出血風險增加,故操作中需很好的把控鏡身,充分利用自身重力的牽引作用進行剝離,剝離過程中仔細處理粘膜下血管,術後預防性抗感染,加強抑酸及黏膜保護 。

個人操作經驗及心得回顧

1、ESD手術操作和控制比EMR及APC等操作和控制難;

2、術後主要併發症是出血、穿孔,其中大部分患者出血在術後1周內;

3、創面噴灑豬原纖維蛋白粘合劑,可以減少術後出血及穿孔的風險;

4、老年人群多合併有基礎疾病,ESD術前需評估如 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低鉀、 心率失常等危險因素。

術後管理及觀察

1、根據術中出血情況及術後創面大小,術後應用PPI製劑泵入或靜滴,療程一般 為3天;

2、若術中出現穿孔或出血,術後需留置胃管,觀察胃管引流液情況;

3、術後出現發熱、腹痛,需警惕局遲發性穿孔 的可能;

4、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電解質平衡,預防在禁食期間繼發心腦血管、電解質紊 亂等疾病。

部分獲獎選手病例及後續賽事將陸續在本公眾號刊出,敬請期待!

病症:患者以“腹痛20餘天”為主訴,白光胃鏡下病變胃竇小彎後壁可見一扁平隆起凹陷性病變,表面發紅,周圍黏膜發白,冰醋酸染色後見病變褪色時間明顯縮短,病理提示:胃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危險評估:高齡,既往有乳腺癌病。

內鏡精查

NBI+放大

微血管結構:MV增粗、延長、扭曲,可見典型IMVP。

表面微細結構:可見不規則絨毛狀結構,密度不均勻,部分融合,可見WOS。

邊界線:(DL+)。

ESD術

手術時間

43分鐘。

手術過程

NBI下標記病變,環周切開病變邊緣。

病變逐層剝離,未見黏連及瘢痕形成。

創面噴灑豬原纖維蛋白粘合劑。

病理標本處理

不銹鋼針伸展標本,大小約4.5×4 cm,可見直徑約3×2.6 cm不規則突起,中央凹陷,福馬林固定標本24小時後按順序改刀,組織條寬度約2~3 mm(A1-A13,B1-B13)。

病理復原與NBI觀察部位與剝離後標本進行對比。

a5:高分化黏膜內癌,與NBI放大血管紋理乳頭狀結構對應;

b7:潰瘍處可見壞死組織,未見腫瘤,周圍可見高分化粘膜內癌;

a8:病理病變邊界如箭頭所指,與NBI觀察DL一致;

b8:血管紋理網格狀破壞,未形成螺旋,病理提示可見篩孔樣結構,考慮有中分化成分,故考慮Tub1>Tub2。

術後病理

胃竇黏膜部分腺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形成,部分高中分化黏膜內癌形成,以高分化為主,水準切緣及垂直切緣陰性,脈管及血管未見腫瘤。

最後診斷

EGC,Tub1>Tub2,T1(M ),ly0,v0,

LM(-),VM(-),pType 0-Ⅱa+Ⅱc。

ESD術後及隨訪

術後處理

禁食水、補液;

PPI;

預防抗感染。

術後觀察

出血、穿孔、感染。

術後隨訪

隨訪結果:1年後瘢痕形成。

藥物治療

PPI

艾司奧美拉唑 40 mg bid ivgtt,3d 後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耐信)20 mg 2次/日。

Hp根治方案

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20 mg bid+枸櫞酸鉍鉀600 mg bid+阿莫西林1 g bid+呋喃唑酮片100 mg bid,治療14 d。

其他藥物

二代頭孢抗生素24 h、補液、能量……

病例總結

患者以“腹痛20餘天”為主訴,白光胃鏡于胃竇小彎後壁可見一0-Ⅱc型病變,表面發紅,周圍黏膜發白,邊界尚清晰,NBI+ME可見IMVP及IMSP,DL(+),異形微血管形態以網格狀為主,醋酸染色病灶區域褪色時間明顯縮短,根據上述描述,初步診斷:EGC(Tub1>Tub2,0-Ⅱa+Ⅱc ,M)。

活檢病理提示黏膜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根據2015年JGES、JGCA及中國早期胃癌診治指南本例病灶屬ESD絕對適應證。

考慮患者為高齡老人,既往有乳腺癌病史,術前必須完善相關檢查,排除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此外,病變位於胃竇小彎,受蠕動波影響較大,且切除黏膜下病變面積大,術中、術後出血風險增加,故操作中需很好的把控鏡身,充分利用自身重力的牽引作用進行剝離,剝離過程中仔細處理粘膜下血管,術後預防性抗感染,加強抑酸及黏膜保護 。

個人操作經驗及心得回顧

1、ESD手術操作和控制比EMR及APC等操作和控制難;

2、術後主要併發症是出血、穿孔,其中大部分患者出血在術後1周內;

3、創面噴灑豬原纖維蛋白粘合劑,可以減少術後出血及穿孔的風險;

4、老年人群多合併有基礎疾病,ESD術前需評估如 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低鉀、 心率失常等危險因素。

術後管理及觀察

1、根據術中出血情況及術後創面大小,術後應用PPI製劑泵入或靜滴,療程一般 為3天;

2、若術中出現穿孔或出血,術後需留置胃管,觀察胃管引流液情況;

3、術後出現發熱、腹痛,需警惕局遲發性穿孔 的可能;

4、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電解質平衡,預防在禁食期間繼發心腦血管、電解質紊 亂等疾病。

部分獲獎選手病例及後續賽事將陸續在本公眾號刊出,敬請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