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沒有“拿來主義”,不要再用別人的招數“套路”自己的孩子!

最近, 朋友每天給我微信分享“怎樣讓孩子大口吃飯?”、“怎樣讓孩子遠離電視?”這一類“套路”孩子的文章。 我問朋友, 每天看這麼多“招數”類的文章, 是否讓她學到了實用的教育方法?或者讓孩子慢慢朝著她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她哭喪著臉說, 這些招數看起來好像蠻有道理, 但是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簡單, 孩子總能見招拆招, 依然是個“熊孩子”。

我聽了哭笑不得, 深知教育孩子並非套路, 所謂的“招數”也並非對每一個孩子都有效。

去網頁上搜索“孩子”兩個字, 就會出現一串“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怎樣提高孩子成績?”……

對於家長這種“線上等”的問題, 我們都感同身受。 當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們總想從其他成功的教育案例上得到一點教育孩子的招數, 從而“複製”在自己孩子身上。 但是育兒沒有捷徑, 我們不僅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 也要在遇到各種教育問題時懂得思考和領悟, 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 結合一定的育兒知識去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切不可拿別人的育兒招數照搬在孩子身上。

1

與孩子共情

教育孩子, 必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與孩子共情, 才能瞭解孩子的想法。 內因和外因相結合, 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父母與孩子思維方式的不同。 孩子是感性思維, 成人則因經驗和知識而形成理性思維, 從而掩蓋了感性思維。 常常我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時, 他都會對我說:“媽媽, 我想的跟你不一樣!”那時, 我就明白了自己的專權會影響到孩子。 然而當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事情, 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同孩子商量、引導, 結果就會皆大歡喜。

因此與孩子共情, 讓孩子明白, 父母懂得傾聽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包容, 那孩子也會樂意尊重自己和他人, 從而積極接受家長的建議。

2做孩子的榜樣

想要教育好孩子, 必須要以身作則。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大家是否還記得, 之前播出過一則公益廣告, 內容是一位元媽媽給孩子的奶奶洗腳, 這一幕恰好被門口的孩子看到, 隨後孩子便捧著一盆水對媽媽說道:“媽媽洗腳。 ”這也許就是言傳身教最好的解釋。

所以當我們再遇到教育問題時, 要先從反思自己開始, 反思孩子的某種行為是不是從自己的行為習慣中潛移默化形成的, 又或者自己要求孩子所做到的事情, 自己是否能夠做到。 不要等孩子反駁你說道;“你自己都做不到, 憑什麼要求我?”時才意識到, 自己才是那個需要“長大”的人。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因此, 父母在孩子幼小心靈裡播下美好的種子, 比任何教育方法都有效。

3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並非溺愛孩子, 無條件答應孩子的所有要求。 而是當遇到孩子“不成熟”的行為時, 去發現在這種行為背後, 是否是因為孩子的某種需求導致的。

教育過程是漫長而又繁雜的。 孩子不同年齡階段, 需求也不同。比如: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一般只是孩子在表達自己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關心。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肯定和關愛,也許孩子就會有所轉變。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相信他們的點滴進步。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認為: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並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滿足孩子相應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問題就會得到改善。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不僅僅是學習育兒知識那麼簡單。都說走過最長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也許該是時候放下我們的套路,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他們。也許就會找到解開孩子教育問題的那把鑰匙。

需求也不同。比如:孩子青春期的叛逆,一般只是孩子在表達自己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關心。當我們對孩子多一點肯定和關愛,也許孩子就會有所轉變。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相信他們的點滴進步。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認為: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並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滿足孩子相應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問題就會得到改善。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不僅僅是學習育兒知識那麼簡單。都說走過最長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也許該是時候放下我們的套路,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他們。也許就會找到解開孩子教育問題的那把鑰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