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筆記 · 於丹:人最想得到什麼,就會成為什麼的囚徒

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 過分專注於一件—件瑣碎的事情, 就會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 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

我看過一則中國禪宗公案故事。

有—位公差, 押解著一名犯人去京城。 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 路途很遠, 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後, 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 第一樣是包袱, 他跟和尚的盤纏、寒衣都在裡面, 當然不能丟;第二樣是公文, 只有將這份公文交到京師才算完成任務;第三樣是押解的和尚, 第四樣是自己。 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點一遍, 包袱還在, 公文還在, 和尚還在, 我自己也還在, 這才開始上路出發。

日復一日, 偏僻的小路上經常只有他們兩個人在行走, 很是寂寞, 免不了閒聊幾句。 久而久之, 彼此互相照應, 關係越來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 風雨交加, 饑寒交迫, 兩人趕了一天的路, 投宿到—個破廟裡。 和尚對公差說, 不遠處有個集市,

我去給你打點兒酒, 今天好好放鬆一下。 公差心思鬆懈, 就給和尚打開了枷鎖, 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來, 還買了不少下酒菜。 公差喝得酩酊大醉, 酣酣沉沉地睡過去。

和尚一看, 機會終於來了。 他從懷裡掏出一把剛剛買來的剃刀, 嗖嗖嗖, 就將公差的頭剃光了。

然後, 他將公差的衣服扒下來, 自己換上, 又將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 連夜逃走了。

對發生的這一切, 公差都渾然不覺, 一覺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 醒來後, 他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 準備清點東西, 繼續趕路。 —摸手邊的包袱, 包袱還在;再看公文, 公文也在;找和尚, 和尚找不著了。 廟裡找, 廟外找, 到處都找不到。 公差就抓撓著頭皮想:和尚哪兒去了呢?呃?發現頭居然是光的!低頭再一看, 身上穿著僧袍, 恍然大悟, 原來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樣都在, 第四樣就該找自己了。 公差又在廟裡四處找, 怎麼也找不著自己, 心裡就納悶兒了, 和尚還在, 我到哪兒去了?這個故事放在今天來解讀, 顯得格外有意味。

包袱是什麼?是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

不管現在的生活水準如何,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 所以, 物質生活的改善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它不會丟。

公文是什麼?公文是我們的職業。 一個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總要有—個社會角色, 要通過一種職業建立與他人的關係, 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份公文也丟不, 會隨時帶在身邊。

和尚是什麼?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做的事。 當自我還在時, 我們押解和管理著這個囚徒。 但是, 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 過分專注於一件—件瑣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 就會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 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 表面上看, 和尚還在, 日復一日忙碌的事都沒有丟, 自我卻找不到了。

我們忙的到底是什麼呢?在我看來, 人最想得到什麼, 就會成為什麼的囚徒。 有些人特別看重權力, 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關系、經營人脈上, 職位越來越高, 官越做越大, 到最後就變成了權力的囚徒;有些人特別想掙錢, 開始的時候掙錢是為了花, 掙到最後它就是個數字, 那就變成了金錢的囚徒;有些人輩子執著於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但執迷不悟,最後就變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會把你裹挾進去,讓你變成它的囚徒,這時候,“我”就丟了。

摘自:《于丹趣品人生》

那就變成了金錢的囚徒;有些人輩子執著於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但執迷不悟,最後就變成了感情的囚徒。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會把你裹挾進去,讓你變成它的囚徒,這時候,“我”就丟了。

摘自:《于丹趣品人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