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賣一張倒貼4元?機票代訂服務喊“虧本”

賣一張倒貼4元?機票代訂服務喊“虧本”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譚亞

“倒貼”的生意誰都不願意做, 然而在機票代訂行業, 許多“中間商”一邊卯足勁賣票一邊卻連喊“虧本”。 據瞭解, 隨著商旅出行市場快速崛起, 機票成了最大流量入口, 很多線上旅行機構銷售一張機票, 成本和利潤出現倒掛。

“一張機票航司返傭不到10元, 我們銷售成本至少要14元。 ”一位元不願具名的代理平臺26日告訴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隨著傳統“票代”加速退市, OTA(線上旅行機構)等新平臺也面臨收支失衡的瓶頸。

票代陷兩難 線上賣票“入不敷出”

不管是出差還是旅行, 線上上平臺去訂機票幾乎成了商旅人士的習慣選擇。 尤其是在傳統票代逐漸退市後, 這些新興的管道成了航司銷票的主力軍。

“三大航的‘票代’比例接近50%。 ”26日下午, 重慶資深代理人士陳先生告訴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 也就是說, 航空公司接近一半的機票要靠代理分銷。

然而, 佔據“半壁江山”的業務實際上是一樁虧本生意。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採訪瞭解到, 由於航司施行“提直降代”、保衛利潤、收緊票房等策略, 留給票代分銷的“傭金”變得很有限。 業界普遍反映, “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賣一張虧一張。 ”某OTA平臺市場部人士26日向記者透露, 目前, 每賣出一張國內機票, 航司補貼的定額代理費用不足10元,

“而銷售成本平均在14—16元。 ”這些成本包括人力成本、電話費成本、網站或移動端技術的框架搭建與更新成本等等。 這意味著, 中間商每賣一張機票起碼要倒貼4元, “機票代理的利潤難以覆蓋成本。 ”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還瞭解到, 有些OTA增設了專門的呼叫中心, 通過“人工服務”來銷售一張機票, 直接成本甚至會達到17元。

龐大的流量和虧本的買賣之間如何取捨, OTA等新興票代平臺陷入兩難。 事實上, 在傳統代理商退市轉型後, 仲介票代服務逐漸成為商旅綜合產業鏈上的一環, 機票也相應地為OTA們貢獻了巨額流量。

不堪經營壓力 線下“票代”全部消失

票代機構硬著頭皮喊虧, 傳統門店則直接關門。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發現, 幾年前航司宣佈“提直降代”後, 街頭巷尾的機票代售點就漸漸消失了。

和線上分銷比起, 它們面臨更嚴峻的成本壓力。 資深票代人士陳先生說, “傳統門店賣一張機票的成本超過20元。 ”自從航司收緊“票房”和返傭政策後, 傳統管道迫于壓力紛紛關店。

據陳先生觀察,

最近三年, 業內的傳統代理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在消失, 看不到利潤的傳統代理人選擇離開這個行業。

記者採訪瞭解到, 據粗略統計, 在傳統代理的“黃金”幾年, 光重慶地區就有數千家大大小小機票代售點。 “現在關的關, 改的改。 ”重慶一位老牌代理人26日接受採訪時稱, 他幾年前徹底退出這個市場, 但曾經的一部分同行選擇留下來, 他們把代理點變成旅行社綜合門店, “賣機票”從一個主導生計的拳頭產品變成其中一個單品。

記者進一步採訪瞭解到, 在航司收緊“票房”前, 傳統代理行業賣機票的利潤其實比較可觀, 市場上的代理點因此“百花齊放”。 業內人士透露, 過去航司交給代理機構的傭金最多能達到30%, “那時候市場終端對機票還能加價銷售。

”知情人士說, 有些經營得當的機構, 一張票賣下來利潤額有40%左右。 在傳統代理業的黃金時代, 光賣機票足以撐起一個細分市場。

管道競爭加劇 票代機構拼“增值”服務

一張“機票”既是商旅出行的工具, 更成了眾商家必爭之地。 如今,消失的傳統票代和新興的線上分銷平臺,都將目標瞄準了商旅、度假出遊的大市場。票代的“增值”空間將過去由航司、代理機構之間參與的管道競爭進一步升級。

記者採訪瞭解到,航司利用“直銷”管道的價格優勢引客,逐漸培育客源市場。而轉型後的傳統票代機構,也力爭祭出增值服務的殺手鐧,從航司收緊的“票房”夾縫中分羹。

“航司一般會把最好的價格留在官網,不對外開放代售。”上述資深代理人陳先生直言,定時、不定時的會員優惠活動近兩年被航司作為主營手段,過去經常出現在OTA平臺的大促也紛紛出現在前者的銷售策略中。

而不願就此“退市”的傳統代理人,大多瞄準集團化的商旅出遊、企業商旅服務等更為“細分”、窄眾的市場進行深耕。據瞭解,就重慶本地市場而言,目前僅留下差不多三家大型的專業機票代理機構,“這些大平臺也全部擴充了上下游資源整合,推出綜合性的服務產品。”一位不願具名的代理人士說,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和線上旅行機構的業務是“重合”的,都在發力更多更實在的“增值”服務。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還瞭解到,航司收回代理機構“服務費”,以“獎勵”的形式進行有限返傭,的確倒逼了新型票代平臺興起更多元、更人性化、更透明的增值服務。

而這些“服務”是否應反映到市場價格中?對此,近日有業內人士分析,包括OTA在內的新興分銷平臺向航司收取代理傭金、向消費者收取一定服務費,並接受市場的調節,是合理的,具備可操作性。有業內人士也提出收取“代訂技術費”的說法,認為這有利於提供服務卻“倒貼”的線上分銷平臺合理地權衡收支。

“依靠傳統的線下資源和人脈開展業務的中小機票代理商將成為過去,各種增值服務之間的廝殺較量才剛剛開始。”一位不願具名的票代人士說,“機票分銷”正撬動一片潛力巨大、消費亟待升級的市場。

如今,消失的傳統票代和新興的線上分銷平臺,都將目標瞄準了商旅、度假出遊的大市場。票代的“增值”空間將過去由航司、代理機構之間參與的管道競爭進一步升級。

記者採訪瞭解到,航司利用“直銷”管道的價格優勢引客,逐漸培育客源市場。而轉型後的傳統票代機構,也力爭祭出增值服務的殺手鐧,從航司收緊的“票房”夾縫中分羹。

“航司一般會把最好的價格留在官網,不對外開放代售。”上述資深代理人陳先生直言,定時、不定時的會員優惠活動近兩年被航司作為主營手段,過去經常出現在OTA平臺的大促也紛紛出現在前者的銷售策略中。

而不願就此“退市”的傳統代理人,大多瞄準集團化的商旅出遊、企業商旅服務等更為“細分”、窄眾的市場進行深耕。據瞭解,就重慶本地市場而言,目前僅留下差不多三家大型的專業機票代理機構,“這些大平臺也全部擴充了上下游資源整合,推出綜合性的服務產品。”一位不願具名的代理人士說,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和線上旅行機構的業務是“重合”的,都在發力更多更實在的“增值”服務。

上游財經-重慶商報記者還瞭解到,航司收回代理機構“服務費”,以“獎勵”的形式進行有限返傭,的確倒逼了新型票代平臺興起更多元、更人性化、更透明的增值服務。

而這些“服務”是否應反映到市場價格中?對此,近日有業內人士分析,包括OTA在內的新興分銷平臺向航司收取代理傭金、向消費者收取一定服務費,並接受市場的調節,是合理的,具備可操作性。有業內人士也提出收取“代訂技術費”的說法,認為這有利於提供服務卻“倒貼”的線上分銷平臺合理地權衡收支。

“依靠傳統的線下資源和人脈開展業務的中小機票代理商將成為過去,各種增值服務之間的廝殺較量才剛剛開始。”一位不願具名的票代人士說,“機票分銷”正撬動一片潛力巨大、消費亟待升級的市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