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殖業從業者達1100萬,禁養之後還剩多少?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截止2016年末, 我國有1099.77萬人是從事養殖業。 可是2016與2017環保的態勢日趨高壓, 而且2017年度豬價也是跌宕起伏。 環保現在已經成為養殖一說到就心痛, 但是卻不得不談的一個問題。

環保對於我們農民朋友, 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很多不養豬的人可能不知道, 前段時間廣東四會市的全市禁養鬧得沸沸揚揚, 鏡頭拉到四會的養殖場, 這是一場關於生計的考驗。

這一千多萬養殖戶, 有98.8%是屬於散戶, 那麼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些養豬人要麼退出養豬江湖, 要麼成為規模場的一員。 數字是冰冷的, 但是當一個又一個的養豬人, 在小編微信上跟小編訴說豬場被清拆, 事後補償款遠遠與自己當初建豬場的投入不成正比的時候, 小編的心也是被牽動著的, 我無法選擇不聽自己的良心, 也不能選擇無視, 所以, 我們一直在努力, 我們希望能有更大的力量,

能夠讓當局聽到更多民生的聲音。 所以, 你看到之後請你轉發到你的朋友圈, 成為我們的一員。

一位養殖戶身扛飼料, 五年、十年、二十年, 靠著這豬場撐起了一個家, 生活開支, 孩子讀書, 都靠著這個豬場。

十幾二十年的人生都埋在了這裡, 清拆後, 未來的生計該如何解決?

政府的補貼是否可以按時到位? 租期十年二十年的魚塘, 是不是可以因為清拆而不再履約?交的兩年押金是不是可以拿回?種種疑問纏繞在養殖戶心頭。

看著這大量面臨清拆的養豬場, 飼料、動保經銷商沒有心思再推新產品, 賒銷投十萬, 數百上千萬的他們更擔心, 因為清拆補貼不能按時發放, 養戶賤賣生豬, 將拖延甚至無力還款, 更擔心一些人跑路。

跟著一起受影響的, 還有持仲介, 運豬車, 業務員, 飼料廠, 疫苗獸藥廠......

鏡頭放大到肇慶, 放大到廣東, 這是一場關於環保的較量。

2016年四會市生豬出欄118.49萬頭, 肇慶生豬出欄407.05萬頭, 廣東省生豬出欄3531.94萬頭, 從官方數字來看,, 四會一個市的生豬出欄量就占肇慶全市的29.11%.占了整個廣東省的3.35%。 而四會的面積僅1258平方公里, 占肇慶面積的8%, 占廣東省面積的0.7%。

而據民間預計, 正常出欄的話, 今年生豬出欄量在200萬頭以上, 小小的四會, 卻承載著如此大的養殖量, 也意味著同樣巨大的污染量, 環保只會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何況是在廣東, 更別說地處珠三角, 無論是否全市禁養, 四會的清拆, 註定是一場逃不過的劫。 在廣東省的發展需要和環保的颶風下, 從深圳、東莞、到惠州、增城、廣州, 再到雲浮、四會等地, 那些曾經被稱為豬價風向標的地方一個個黯然失色, 下一個風向標,是粵西還是粵北?

一個城市想把豬場趕向偏遠的地區或者其他城市;一個省份想把豬場趕向欠發達的城市或者其他省份。 經歷過環保風波的城市, 豬場佈局基本固化, 正在或者還未經歷的, 也逃不過時代的推進下一個失色的城市, 又是哪裡?

歷史一直告訴我們, 不重視環保的地方, 不重視環保的豬場, 都將被命運砸中。

有養殖戶說, 環保是正確的, 我們支援,可是政府就不能理解我們,給個改正的機會,或者至少多一些期限和補貼嗎?

放眼全國,政府的做法是,有錢就補,沒錢也得拆。政府工作人員也很苦,上有壓力,下有抵觸。

而實際上, 養殖戶與政府工作人員都不想為難對方,這其實不是養殖戶與政府的博弈,而是當下的生計與環保千年大計的博弈。

與此同時, 還有資本的虎視眈眈。四會大面積整治清拆, 預計至少有上百萬頭生豬的空間釋放, 在政策與資本的重壓下, 小散戶與無視環保者必將成為犧牲者,特別是以小散為主的地區, 釋放出來的又豈止這上百萬的空間。

不知此時,有多少大集團、大企業、大豬場在加緊填補著這些不易得來的空間。放眼廣東, 四會只是在歷史車輪中重演了其他地區的故事,放眼全國,四會只是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而且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規模化農業經營戶占比僅1.92%,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加起來占也僅占總量的2.87%。但是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生豬和禽類存欄量分別占全國的62.9%和73.9%。這可能就是政策上的導向在推動生豬養殖向規模化方向發展的原因。

資料是冰冷的,但是這些養豬人活生生的案例就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沒有辦法去逃避,或是選擇無視,所以我們選擇說出來。禁養、拆遷,這些都無疑是折磨著農戶,也在折磨著農民的口袋。許多養殖戶的場地被依法拆遷,大多數年紀都接近40歲,再外出打工,許多工廠已經不收了。甚至,許多養殖戶,因為養豬而掏空了積蓄血本無歸。這些都是當局需要注意到的問題,民生無小事。

農村的收入來源無非是養豬,種地,賣菜,經濟作物非常少,用一輩子的繼續養了幾頭豬,到頭來又說不準養,豬賣了,豬圈拆了,錢沒了,過日子的信心也在一點一點消磨殆盡。

家庭式養豬場,遇上行情好,這些農民可以過上一個響年。都是往往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市場行情不好,還遇上了環保要求。一個排汙證就不知道,將多少原本的養殖戶拒之門外。之前我們提到可以抱大團,合作社,其實都是不錯的出路,像是我們提到的山西長榮,在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家庭養豬場勢必會成為主流的養豬道路。

我們支援,可是政府就不能理解我們,給個改正的機會,或者至少多一些期限和補貼嗎?

放眼全國,政府的做法是,有錢就補,沒錢也得拆。政府工作人員也很苦,上有壓力,下有抵觸。

而實際上, 養殖戶與政府工作人員都不想為難對方,這其實不是養殖戶與政府的博弈,而是當下的生計與環保千年大計的博弈。

與此同時, 還有資本的虎視眈眈。四會大面積整治清拆, 預計至少有上百萬頭生豬的空間釋放, 在政策與資本的重壓下, 小散戶與無視環保者必將成為犧牲者,特別是以小散為主的地區, 釋放出來的又豈止這上百萬的空間。

不知此時,有多少大集團、大企業、大豬場在加緊填補著這些不易得來的空間。放眼廣東, 四會只是在歷史車輪中重演了其他地區的故事,放眼全國,四會只是眾多故事中的一個, 而且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規模化農業經營戶占比僅1.92%,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加起來占也僅占總量的2.87%。但是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生豬和禽類存欄量分別占全國的62.9%和73.9%。這可能就是政策上的導向在推動生豬養殖向規模化方向發展的原因。

資料是冰冷的,但是這些養豬人活生生的案例就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沒有辦法去逃避,或是選擇無視,所以我們選擇說出來。禁養、拆遷,這些都無疑是折磨著農戶,也在折磨著農民的口袋。許多養殖戶的場地被依法拆遷,大多數年紀都接近40歲,再外出打工,許多工廠已經不收了。甚至,許多養殖戶,因為養豬而掏空了積蓄血本無歸。這些都是當局需要注意到的問題,民生無小事。

農村的收入來源無非是養豬,種地,賣菜,經濟作物非常少,用一輩子的繼續養了幾頭豬,到頭來又說不準養,豬賣了,豬圈拆了,錢沒了,過日子的信心也在一點一點消磨殆盡。

家庭式養豬場,遇上行情好,這些農民可以過上一個響年。都是往往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市場行情不好,還遇上了環保要求。一個排汙證就不知道,將多少原本的養殖戶拒之門外。之前我們提到可以抱大團,合作社,其實都是不錯的出路,像是我們提到的山西長榮,在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家庭養豬場勢必會成為主流的養豬道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